淺談文化
有人曾總結說:19世紀是靠武力征服世界,20世紀是靠經濟征服世界,21世紀則是靠文化征服世界。文化有這么大的威力嗎?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農耕文化,草根文化……現在人們什么都拿文化來說事,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漢語詞典里是這樣講的: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狹義的文化特指精神范疇的。廣義的文化,著眼于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人與動物不同,支配動物行為的本能,是動物物種的自然特性;人的行為則是靠人自己曾獲得的文化來支配。支配人的行為的,表面上看是外在于人的事物及其間的關系,但實際上,它們必須轉化為知識、價值、意義才能內在地控制人的行為 。前人、他人的生存活動對自己的影響也是如此。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沒有文化無異于動物,有文化才能叫人。這應該就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化根據反映的思想品味來區分,還要分為高雅文化、大眾文化、低俗文化,(根據其它媒介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其它多種文化樣式,但不在本文論述范疇,故此處略去不論)。近些年來,開放的國門,在引進發達國家的管理和技術的同時,放進了許多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這些觀念,尤其是以享樂至上、物質至上的追求個人的主觀感受而忽略向上、奮斗、進取的精神,影視的、文字的、網絡的西方價值觀、世界觀處處都在侵蝕著我國的青年一代的心靈。有人說,這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這兩種文化的交流必定要撞擊出火花,不要大驚小怪!甚至有些小青年還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我就是喜歡西方的那些東西,你管得著嗎?
且慢,已經不好了,他(她)已經中毒不淺了。網上盛傳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其極機密的“行事手冊”中,關于對付中國的部分的內部代號稱為“十條誡令”中指出:“盡量用物質來引誘和敗壞他們的青年,鼓勵他們藐視、鄙視、進一步公開反對他們原來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共產主義教條。替他們制造對色情奔放的興趣和機會,進而鼓勵他們進行性的濫交。讓他們不以膚淺、虛榮為羞恥。一定要毀掉他們強調過的刻苦耐勞精神。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宣傳工作,包括電影、書籍、電視、無線電波……只要他們向往我們的衣、食、住、行、娛樂……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把他們青年的注意力,從他們以政府為中心的傳統引開來。讓他們的頭腦集中于:體育表演、色情書籍、享樂、游戲、犯罪性的電影,以及宗教迷信……”美國為了在全球推行他們的“普世價值”,到處充當世界警察,到處發動顏色革命,顛覆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國家政權,然而,要想統率全世界,中國就是他們最大的障礙。因為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與他們的觀念格格不入的東方傳統文化,他們必然要掃清這個障礙。他們向中國推銷的觀念會有好的嗎。聽到這些,還不可怕嗎?
以色列與阿拉伯的戰爭中,有個著名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七日戰爭”。阿拉伯和以色列打仗打得正熱鬧的時候,世界正舉行選美比賽,那年以色列小組正好當選“世界小組”。許多電影界的人士都圍著她:“小姐簽約吧,將來你可以發大財了”,“簽約后你名利雙收,你何必回國呢,你的國家正在打仗,那么一個小國,隨時會被吃掉的!”……這姑娘卻在電視上發表談話:世界小姐不是我個人想選,我只是讓你們知道,以色列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所以我出來競選。我想讓人們知道:地球上有以色列這個國家,……以色列是個優秀的民族,因為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現在我的國家正在打仗,要錢何用?我們以色列亡國兩千年,因為我們文化不亡,所以我們還能建國。今天我要回去,為祖國而戰,要錢何用?”第二天就坐飛機回國了。于是,以色列的軍隊,軍心大振,他們象瘋了一樣,把阿拉伯的軍隊打得干干凈凈!這就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七日戰爭!“因為我們文化不亡”成了偉大的文化名言。
文化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文化要關注群體。如果一種文化導致這個群體的成員只知道個人顧個人,這種文化也應被視為是落后的頹廢的文化,應當被摒棄,如果反而還被拿來大肆渲染,那么,一定是這個文化管理部門或者這個群體這個民族出了問題。
文化現在在中國被淡化,是有原因的,前些年,“發展經濟是硬道理”,抓政績靠的就是GDP數字,文化又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今天一投入明天就見效的,而經濟則不同,或許今天一投入,明天就回報,立竿見影。于是,浮躁的情緒,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績,上上下下都把“樹人”的百年大計讓位于立竿見影的收益數倍于投資的房地產業,使房價一高再高,泡沫經濟越來越多。每屆領導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搞基礎設施的建設,就是不會去抓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其他原因不在此列述)。作為領導,目光何其短也!
西方制度為什么在中國行不通?因為,任何一種管理和制度的產生,都有其文化背景的(包含民風民俗),把一個地方的制度不顧實際地移植到另一種民族、另一個地方往往就會產生“變種”。 近些年,中國的文化主流趨于完全西化,動輒言必稱美國,一心想學西方的文化教育體系,但學回來的全是皮毛,不是本質;拋棄新中國成立后固有教育“二為”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但拋棄的恰恰是好東西,留下的卻是壞東西。賭博文化、脫衣舞文化、亂淪文化也開始抬頭,先進文化沒有傳播到廣大人民群眾中間,腐朽文化便趁勢占領了陣地。接受教育的幾代中國人越來越不能從教育中感受文化信仰的必要性,唯一能夠緊緊抓住的便是“賺錢最高目標”,中國人的一生便只一個文化信仰——賺錢文化。教育之于中國人的價值已經濃縮成不能再小的范圍,再小可能就變成了直接教育人吃人的文化信仰。
其實,學西方,學別人的技術就可以了,學別人的制度一定要考察這種制度產生的文化環境,文化環境相同或相似,這種制度可以移植,否則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的一些精英們大力推薦“中美國”模式卻屢屢行不通,反而只大量引進了人家的表面的膚淺的糟粕的東西而已,導致我們的信仰缺失,凝聚力也缺失,進取心也缺失,因為進取需要毅力而享樂則太容易。把西方的只顧自己當前,不顧后來地貪圖享受之風極力推崇。真的是:“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已經向全國發出了一個信息:“要抓中國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很明顯,我黨已經意識到了我們在文化領域和意識形形態上的失誤。因為我們在教育方面已經嚴重失誤(錢學森拷問中國的教育為什么出不了大師),我們的教材中刪掉了許多傳統的經典篇目,作為中國民族脊梁的魯迅也要被退出教科書,教育已經喪失了傳統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制高點。教育產業化使學校這塊育人圣地也要講賺錢為目的,沾滿了銅臭;文化產業化使一些無良作家用下半身寫作來贏得廣大讀者群,原本是凈化人類心靈的高尚的行業變得低俗無聊。學生們早已沒有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所有的理想都只落在了錢眼上。在西方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泛濫的時代里,導致“男性女性化,女性寵物化,寵物貴族化,貴族沒文化……”的民族悲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精神和靈魂,一個民族沒有文化,就沒有了凝聚的源泉,因此,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當今社會,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民心。當前我們只有豎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凝聚人心,打好中華民族復興這一偉大歷史性戰役,才能再次挽救華夏民族于危亡時刻!
再次強調:文化興則華夏興,文化強則中國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