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商道:“經世濟民”說計然
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前文《國學商道:“上兵伐謀”說孫子》提到,“禮崩樂壞”而天下大亂“諸侯爭霸”,往往興于“為公”而衰于“不公”,周而復始皆因“平等”與“等級”?;蛘哒f,歸根結底還是在于天下蒼生99%之“公”與1%權貴階層之“私”。所謂“術”不制“道”,這是孫子的歷史遺憾與無奈,也是他留給后世的無窮智慧與啟迪?!暗馈睘椤靶g”之本,“術”為道之用??础秾O子兵法》,若不察其“道”而惟求其“術”,則舍本而逐末矣!而怎樣才能“有容乃大”?怎樣才能“全勝有道”?怎樣才能基業永固“長治久安”?則恰如老子所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此所謂,九九歸一,“大道惟公”!
孫子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的道理,對伍子胥的慘死下場十分寒心。于是,他便悄然歸隱深山,繼續研磨他的兵法13篇。事情果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公元前482 年,越軍乘吳軍主力北上黃池與中原諸侯會盟之際,發兵襲擊攻入吳國國都。公元前473 年,吳國正式被越國所滅,夫差自刎而死。孫子所親手磨礪打造的吳國鐵旅,及其“百戰不殆”的軍功夢想,至此也便匆匆消失于歷史的深處。在風云激蕩的“百家爭鳴”之際,管子相齊而為法家之先驅,孫子將吳而為兵家之鼻祖,此皆生逢其時之蓋世英杰。齊公吳王先后稱霸天下,固然是管子與孫子的赫赫偉業。但霸極而衰,天下依然烽火連綿爭霸不休,恐非諸子平生之所愿,或亦為其“術”之力所不逮。故此,為何會“諸侯相侵伐”?為何要“習用干戈”?怎樣才能“修德振兵”而“度四方”?戰爭的目標與獲勝的標準是什么?這便又歸源于“兵之道”了。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背后的“商圣之師”
卻說在越王勾踐稱霸得志之時,也同樣上演了一出“兔死狗烹”的舊戲。據《史記》載:“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史記》同時記載稱:“昔者越王句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謂然而嘆曰:‘計然之計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顺吮庵鄹§督?,變名異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吳王稱霸,孫子歸隱山野而修著“兵法13篇”。越王稱霸,范子隱身于市而富其家。功成身退,立說修業,均顯人生智慧。而伍子胥與文種忠君死節,故難察“盈滿則虧”之禍?!坝嬋恢嬈?,越用其五而得意”,范蠡施用于家而“巨萬”,那么這位計然又是何方神圣呢?據載,計然師承于老子,是一位“黃老之學”的大家,也是范蠡的老師。現代有人稱范蠡為“儒商鼻祖”,顯然是認錯了君君臣臣“克己復禮”的廟堂大門。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也是易理大道開枝散葉自然人文學科分化繁榮發展時期。而范蠡與孔子差不多是同一時代人,若非要給范蠡劃定一個“百家”門派,則將范蠡劃歸于當時的“法家”、“兵家”乃至“農家”治產之流,恐怕也被與孔子一起劃歸“儒家”門派要通順得多。但這都是題外話,我們還是接著來解讀計然的故事。
“中國經濟學鼻祖”為何無緣問津“諸子百家”?
據《太平御覽》等文獻記載,“計然者,蔡邱濮上人,晉三公子,姓辛氏,名文子,博學無所不通”,“為人有內無外,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而知著”,“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顯諸侯,陰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時遨游海澤,號曰‘漁父’,嘗南游越,范蠡師事之”,“范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范蠡知其賢,卑身事之,請受道,藏于石室,乃刑白鷸而盟焉”。
《史記·貨殖列傳》載:“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糴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修之二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p>
關于這位“學陰陽見微而知著”的計然,其生平與言行即散見于這些古籍文獻之中。同時,對于計然的身世,史學界也一直爭議不斷。但僅憑此“計然七策”的偉績,計然及其門生范蠡在“諸子百家”中,就應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我們從正史中所得到的印象,卻完全不是這樣。如果說范蠡挑撥文種跟他一起“炒”越王的“魷魚”,并偷偷摸摸下海經商隱姓埋名混跡江湖,而且還鬧出了與美女西施的浪漫緋聞,因此很難符合儒家正史的仁義道德君臣禮制倫理規范。那么,“博學無所不通”的計然,為何也無緣“諸子百家”榜單呢?看來,中國文化的真相,只能從重大歷史事件的蛛絲馬跡里慢慢去尋找。包括像黃帝與帝顓頊之間還有“帝摯少昊氏”,以及夏禹之后“益干啟位,啟殺之”,這類歷史事實若沒有《竹書紀年》佐證,我們恐怕至今也依然被蒙在鼓中。
如前所述,君臣上下尊卑貴賤等級禮教的王道“文化霸道”,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就徹底改編了中國的歷史。所謂“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樣的歷史修編,其實從孔子修正“五經”和修篡《春秋》時就已經開始了。所謂“諸子百家”之說,也是自漢代以后才逐漸成形。本來,易理大道是中華文化之根,也是“國學”之基。但這里卻將“道”與“術”齊觀,把“道家”與法兵儒墨等“百家”并列,并進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便等于掏空了中國文化的根基。如果說“儒術”的確比其他“百家”之“術”高明,恐怕就在于以“等級禮教”捆綁搭售文化,以篡改歷史而迷惑現實誤導未來,并借“王道”強權之手實現“唯我獨尊”的文化專制與壟斷。
“孔子之術”的原旨初衷,就是“克己復禮”。其所謂的“仁義道德禮智信”,便是用以衡量人們遵守“等級禮制”行為規范的修養標準。若不承認這個等級秩序,不遵守這個等級規范,就是“不仁不義”,就是“無道無德無禮無智無信”。社會人群的身份地位,也同樣是按照“士農工商”進行尊卑等級排序。這里的“士”,除了原本意義上的貴族子弟士大夫階層外,便是指儒家學士知識分子,而絕不是指被“罷黜”的“百家”學派知識分子或工匠技師之流。其次是“農”,這是“本業”,屬于“勞力者”階層。再其次是“工”,最下層是“商”,這兩者均屬于“末業”階層,而“商”則為“末業”之“末”。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此“勞心者”主要是指“學而優則仕”的儒家學士精英,也絕對輪不到“末業”之“末”的“商”。
至此,對于計然及其門生范蠡無緣問津“諸子百家”榜單,我們就可以找到源頭的答案了。問題的關鍵在于,計然似乎有“中國經濟學鼻祖”的嫌疑,這自然便與“末業”之“末”的“商”脫不了干系。
其實,所謂“道為術之本”,而“術為道之用”?!暗馈庇弥凇拔摹保瑒t成哲學或“道家”?!暗馈庇弥凇皶r”,則成天文學或“陰陽家”?!暗馈庇弥凇拔弧保瑒t成地理學或“堪輿家”?!暗馈庇弥凇叭恕保瑒t成政治學或“法家”?!暗馈庇弥凇皯稹保瑒t成軍事學或“兵家”?!暗馈庇弥凇罢f”,則成外交學或“縱橫家”?!暗馈庇弥凇搬t”,則成生命學或“養生家”。“道”用之于“商”,則成經濟學或“商家”。如此等等,“道”無所不在,“道”無所不至,進可“經世濟民治國平天下”,退則可修身養生齊家乃為“陶朱公”,此豈止是區區“儒術”可以涵蓋或“罷黜”?
“計然之策”的大道玄機
那么,說了半天,范蠡所言的“計然之策”究竟是什么呢?從上述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末俱利”、“平糴齊物”、“關市不乏”及“務完物”和“無息幣”等端倪。借文種的“破吳之術”說辭,我們還可以得到這樣的解釋版本。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曰:‘寡人被辱懷憂,內慚朝臣,外愧諸侯,中心迷惑,精神空虛。雖有九術,安能知之?’大夫種曰:‘夫九術者,湯、文得之以王,桓、穆得之以霸。其攻城取邑,易于脫屣。愿大王覽之?!N曰:‘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二曰重財幣以遣其君,多貨賄以喜其臣。三曰貴糴粟槁以虛其國,利所欲以疲其民。四曰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五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宮室,以盡其財。六曰遺之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君王國富而備利器。九曰利甲兵以承其弊。凡此九術,君王閉口無傳,守之以神,取天下不難,而況于吳乎?’越王曰:‘善?!?/p>
從選送西施給吳王夫差,到伍子胥被逼自殺,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其中“美人計”和“離間計”的奏效。其富國強兵之計,也自不待言。我們沒有看到的,是鼓角爭鳴刀光劍影背后的“商戰之計”。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關市”開放的市場經濟同樣是一把“雙刃劍”。以重金賄賂腐化敵國君臣要員操控其政策導向,再操縱物價漲跌以利欲驅動“虛其國”并“疲其民”,如此一番“商戰”之后,“兵戰”的結局難道不是已經預先“頂層設計”好了嗎?
那么,“計然之策”,又是源于怎樣的天道玄機呢?據《越絕書》記載:“計倪對曰:‘臣聞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黃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東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并有五方,以為綱紀。是以易地而輔,萬物之常。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于何有哉!’越王曰:‘請問其要!’計倪對曰:‘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是以民相離也。故圣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備。故湯之時,比七年旱而民不饑;禹之時,比九年水而民不流。其主能通習源流,以任賢使能,則轉轂乎千里,外貨可來也;不習則百里之內,不可致也。人主所求,其價十倍;其所擇者,則無價矣。夫人主利源流,非必身為之也。視民所不足及其有余,為之命以利之,而來諸侯,守法度,任賢使能,償其成事,傳其驗而已。如此,則邦富兵強而不衰矣’”。
“越王曰:‘善。子何年少于物之長也?!嬆邔υ唬骸斯滩煌莘N生圣,癡種生狂。桂實生桂,桐實生桐。先生者未必能知,后生者未必不能明。是故,圣主置臣,不以少長。有道者進,無道者退。愚者日以退,圣者日以長。人主無私,賞者有功’ 。
由此可見,“計然之策”還是源自“伏羲八卦”之《易》,并與“黃老之學”一脈相承。所謂“上識天文下知地理”,計然“博學無所不通”,此言不虛!看來,要真正能夠洞明“計然之策”的大道玄機,沒有一定的“國學”功底顯然是不行的。但所謂大道至簡,《易》者,易也。一陰一陽,亦一公一私而已。所謂“人主無私,賞者有功”,最根本的還是在于“大公無私”。所謂“商道無極”,也恰如老子所言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此所謂,九九歸一,“大道惟公”!“商圣”范蠡“三聚三散”而“遂至巨萬”,難道不正涵有“公”之“善”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