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儒學(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011/12/13
由于近代歷史的一些原因,儒學文化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被貶為麻醉人民的工具,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瑰寶被蒙上厚厚的塵埃。在全球人類社會發展迷失的今天,眾多國家把目光投向了我國的儒學文化教育。事實上也只有儒學文化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的人類文明社會,這種文明社會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
西周——成康之治,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四十年刑具不用是什么概念?意味著百姓生活幸福,安居樂業,民風淳樸,連續四十年沒有人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對于自以為是的現代人來說,如此的社會治理應是神話傳說吧!
西漢——文景之治,史稱“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意思是國庫里錢財太多常年不用,穿銅錢的繩子都朽爛了的沒法計算;糧倉里糧食豐滿,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了艙外露天存放,造成腐敗變質不可食用。寥寥數語能讓我們感受到“文景時期”豐衣足食,天下太平,百姓和樂的情景。在當前所謂的文明時代,竟聽聞有“路有凍死骨”的新聞報道,我們還有什么資格指責封建社會不好?儒家文化不好?
唐——貞觀之治,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意思是在貞觀年間官吏多數清廉嚴謹,王門貴族大戶皆不敢欺壓百姓。經商旅行看不見盜賊。百姓豐衣足食,牛馬遍野,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特別難得的是,行旅之人自京師到嶺表,自山東到滄海,吃飯不用花錢,路途上有,進入山東村落,地方人家還把陌生的行旅之人當作客人厚加招待,甚至贈送錢財物資。這種社會風氣也夠我們金錢至上的現代人羞愧吧!
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 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 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這么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是夠們我們現代人驚訝和羨慕的。罪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處罰,有機會逃跑也不逃是什么樣的社會治理?還有什么理由說儒學文化治理國家不好呢?
還有一些就不講了,如“光武中興”“開元盛世”“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等,都是社會得到良好治理的時期。基本實現了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很少人去違法犯罪。百姓們能安居樂業、互敬互愛,“孝悌忠信,仁義廉恥”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上述這些繁榮昌盛、社會大治的局面,都是和君王信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儒家文化教育是分不開的!
儒家文化里很大一部分講得是人的道德心性修養,其次是為政治國之道。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要敬重天道,其次以民為貴,愛民親民,施政以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論語·為政篇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比喻施行德政的好處,會象北極星那樣處在中心位置,其他所有人都會環繞著供奉他。君王奉行儒家治國理念,施行德政可以成就人民安樂繁榮昌盛的大治局面,流芳千古!而違背儒家治國理念的失道君王,沒有不被顛覆,失去政權的!誠如孔子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