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前文《國學商道:“易通天道”說伏羲》提到,從女媧氏到伏羲氏時代,由于那場“大洪水”的沖擊,華胥部族曾被迫離開地處渭河中下游的“華州”故園,沿河邊逆流而上向西遷徙到地勢較高的隴西成紀一帶。并在那里休養生息了很長時間,這便是華胥氏“生庖羲于成紀”的由來。等到“大洪水”慢慢消退后,他們就又沿原路順河而下向東返回關中。然后伏羲“徙治陳倉”,最后“都于陳宛丘”。這里的“治”與“都”,含義均類似于現在的“首都”。也就是說,到了伏羲時代,華胥部族的文明播遷,已經從渭河流域的“華胥古國”擴展到潼關以外的廣大地區了。但從華胥氏和女媧氏時代到伏羲氏時代,華夏部族只是發生了從母系時代到父系時代的社會形式變化,而伏羲氏卻把握住了公有制的社會本質始終未變,并為此后從神農氏到黃帝時代數千年的持續興旺發達提供了精神滋養。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從“盤古開辟鴻蒙”到伏羲“作《易》八卦”,中國文化的基因特質,由來就在于“道”和“易”。離開了易理大道,中國文化就無從談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及文化強國就更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從“盤古開天”到“女媧補天”,則又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所謂的“以人為本”和“以物為本”的“二元化”思維困境,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被中國人有無相生陰陽相形的超然智慧給破解了。
從“有巢氏教民筑屋安居”,到“燧人氏教民取火熟食”,再到“燧人弇茲氏教民織衣”,直到伏羲氏“作《易》八卦”和“教民結網漁獵”,這都是“大道惟公”文化精神的一脈相承。在這個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里,“個人的”就是“集體的”,包括個人的發明創造和專業技術。所以,伏羲“作《易》八卦”和“作結繩而為網罟”,也就談不上什么個人技術專利和版權稿費。大家能推舉他“王天下”,只是因為他有“教民”的公德與才能。而那時所謂的“王”,絕不等同于后來私有制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王”,也僅僅只不是老老實實的“人民公仆”而已。否則。即會遭遇“被禪讓”。從有巢氏到伏羲氏的“教民”,都是讓全體民眾平等地享受社會文明的發展成果,最起碼是要為99%的人謀福利。這樣,才是“大道惟公”的“天人合一”。
所謂“道法自然”,“識天文而化人文”,“作《易》八卦”,最大最多才是“一”,渾圓歸一才是“公”。此所謂“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無“公”則難言有“道”。所謂“道為術之本,術為道之用”。后世之人不問“道”而只求八卦之“術”,則已經遠“道”而“失道”了。古今中外的研究者,為何至今難以完全破解“伏羲八卦”的奧秘?正是因為我們從超越個人及1%之“私”,進化到99%及100%的至“公”境界,總有很長很長的距離。而這種距離的跨越,似乎與時間遠近無關,也似乎與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階段無關。所謂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一“公”一“私”而已。“易”則“不易”,“不易”則“易”,如是而已。
今天,我們就接著來看,繼伏羲氏之后,神農氏又是怎樣把中華文化推向了新的輝煌。
在前面的《國學商道》系列中,我們已經大致勾勒出了從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華胥氏、女媧氏直到伏羲氏的代序傳承脈絡。其中,以伏羲氏時代為標志,即宣告了中國上古時期母系社會時代的終結,并由此開啟了綿延至今的父系社會時代。因此,伏羲氏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以及留給我們的文化印記,也便更為巨大而深刻。眾所周知,中國自“黃帝命倉頡造字”以前的歷史,只能是人們世代口耳相傳的“口說歷史”。再加上各地語音方言因素,所以在后來整理形成的文字典籍中,除了后人的神話演繹和夸張成分外,謬傳訛傳也很多。因此,我們通過本《國學商道》系列文章的系統性分析和梳理,也是為了盡可能形成一套比較有機連貫而簡明清晰的中國歷史文化實錄。
對于從伏羲氏到神農氏直到炎帝和黃帝的代序傳承,我們首先還是以司馬遷的《史記》為主要依據。如前所述,由于伏羲時代與漢代已經時隔久遠,難以細考。而司馬遷又治史嚴謹,因此《史記》即從黃帝時代記起,所記伏羲也僅有寥寥幾筆。其中《太史公自序》篇曰:“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封禪書》篇有管仲言:“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慮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史記》又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最基本的結論,按代序傳承時間先后來講,伏羲氏之后為神農氏,神農氏之后為炎帝和黃帝。至于伏羲世系有多少代,神農世系又有多少代,時間跨度究竟有多長,這些還都是要繼續考證才能有準確定論。民間傳說和史學界爭議最大的一點,還是在于神農氏與炎帝的關系問題上。但從《史記》的明確記載可以看出,“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諸侯”,“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就是說,在“軒轅之時”,“天子”的名號還是“神農氏”。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和“禽殺蚩尤”之后,諸侯才共尊軒轅黃帝為“天子”,從而替代了“神農氏”。更重要的一點還在于,司馬遷在前面點明了這個歷史背景,那就是“神農氏世衰”。
由此可見,在“神農氏”作為“天子”名號期間,曾經歷了一個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至于這個由盛而衰的過程究竟持續了多長時間,我們暫且不論。關鍵是在這個衰落的后期,“神農氏”顯然只徒有“天子”的虛名了。于是,才有了“諸侯相侵伐”和“炎帝欲侵陵諸侯”,也才有了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且最后“代神農氏”為“天子”。這實際上已經再清楚不過了,截止黃帝“代神農氏”為“天子”,此前除了作為“神農氏”世系的創始人稱謂之外,“神農氏”就是其整個世系的“天子”稱號和時代稱謂。而炎帝作為一個具體的人,只不過是“神農氏世衰”時期的一個比較強勢的諸侯。最起碼,他還沒有取得“天子”的名分,否則“神農氏弗能征”就無從談起。故此,我們若相信司馬遷的記載和用詞用語,就能夠確信“神農氏”與“炎帝”絕不是一回事,更不是指代的同一個人。準確來講,“炎帝”應是介于神農世系與黃帝世系之間過渡時期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
先了結清楚這樁歷史懸案之后,我們接著再繼續說“神農氏”的故事。
關于從伏羲氏到神農氏的代序傳承及神農氏的生平,還有以下典籍記載和傳說可以參考佐證。《周易·系辭下第八》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忎神龍而生,長于姜水,號歷山,又曰烈山氏”。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神農,有媧氏之女安登,為少典妃,忎神龍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禪位與神農氏),以火德王。”
《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歲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蠟合萬國之享民重農功。以其神于農業,故曰神農。神農之教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親蠶以為天下先。”司馬貞《三皇本紀》又載:神農“味草木之滋作方書以療疾,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辦其君臣佐使之義,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風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嘗敢一日自遺也”。清馬骕《繹史》卷四引《周書》載:“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百果藏實。”
如前所述,自夏朝“家天下”時代以前,所謂的“王”、“皇”、“帝”及“天子”等稱謂,只是指當時的氏族公社部落或部落首領職位,這與后來私有制“家天下”時代的“王”、“帝”及“天子”是性質根本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后世人們往往會這樣稱呼,僅僅是為了符合后世人們的社會心理習慣。或者說,就是在用后世的社會概念來理解和記述上古時代的事情。
今天,對于伏羲氏和神農氏時代,我們不妨這樣來理解。首先是伏羲氏部族推舉出第一代部族首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伏羲氏。然后,這個部族在伏羲氏的卓越領導下非常興旺發達。于是,由于人口增加和疆域資源環境的關系,便向周圍地帶擴展而逐漸形成規模實力不等的分支部落。當然,也包括逐漸吸納與融合周圍的異族部落。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伏羲氏部落為主體,包括分支與加盟部落在內的“天下”治理體系。這時,伏羲氏既是主體部落的首領,同時也是這個“天下”部落聯盟的總首領。而這個主體部落,也就可稱為“首領部落”。或是由于發展實力和生活習慣的原因,此后第二代“首領部落”的首領,也便是當然的部落聯盟總首領。于是,就有了伏羲氏二世、三世到末代等世系。直到這個“首領部落”的“伏羲氏世衰”,從另外一個旁系分支部落產生出一個“天下”共“尊”的總首領,即標志著伏羲氏世系宣告終結。而接下來的神農氏世系,也是同樣的道理。
至于伏羲時代究竟持續了多少個世代,才把“天下”禪讓給了神農氏,這個問題目前還無法確證。但從諸如“包犧氏沒,神農氏作”及神農“承庖羲之本”等大量文字記載和民間傳說來看,伏羲氏與神農氏之間的代序傳承關系,應該是比較清楚的。有趣的是,這個接掌伏羲氏“天下”的神農氏,正是“末代伏羲氏”的“鄉下老家”旁系族人。神農氏部落崛起于渭河支流的姜水流域,也就是今天陜西寶雞的清姜河流域。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伏羲氏是“華胥古國”的后世傳人。而從女媧到伏羲時代,因遭遇“大洪水”的沖擊,華胥部族曾被迫離開地處渭河中下游的“華州”故園,沿河邊逆流而上向西遷徙到地勢較高的隴西成紀一帶,并在那里休養生息了很長時間。然后“徙治陳倉”,最后“都于陳宛丘”。
也就是說,伏羲氏生長于渭河上游的隴西成紀。他領導部族發展壯大后,便又返回關中老家。先是“徙治陳倉”,也就是把大本營扎在了今天的陜西寶雞地區。然后再向外圍擴展,最后定“都”于今天的河南淮陽。但從“陳倉”到“華州”及整個渭河流域的關中地區,肯定還是伏羲部族的老家和“根據地”。盡管這時的當地部落,包括神農氏所在的部落在內,都已經屬于伏羲氏“天下”的旁系分支部落。可待到“伏羲氏世衰”,這里的神農氏部落便又從這個老家“根據地”崛起了!如果我們再聯想到此后中國的悠悠盛衰史,特別是炎黃部落及周秦漢隋唐各代從關中地區次第崛起的盛況,中國“西興東衰”的這種獨特歷史循環現象,總會讓我們屢屢驚嘆于這個“華胥古國”文化積淀的厚重而神奇。
這是一段插曲,我們還是接著繼續解讀神農氏的神奇故事。
我們知道,在前面的伏羲時代,中國原始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從野果野菜采集時代進入了一個比較發達的漁獵時代。特別是伏羲“作《易》八卦’,大大拓展了人們對自然天文地理和氣候氣象水文的知識視野,也進一步激發了人們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意識能動性。那么,既然分散生長在雜草叢林中的植物果實可以采集回來吃,為什么不能也按照自然節氣,把這些種子集中起來種植呢?這樣大家不就可以收獲更多,而且可以少跑很多山路嗎?寒去暑來,草木榮枯,春華秋實,這會不會就是大自然在給人類做示范和啟發呢?在渭水河畔,第一個開始這樣觀察思索,并開始動手進行實驗的人,就是神農氏。
當然,要搞這樣的實驗,就得創造發明出相應的新技術和新工具。于是,“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三歲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蠟合萬國之享民重農功”,“以其神于農業,故曰神農”。神農氏為萬民謀福利的曠世奇勛,就這樣建立起來了。“民以食為天”,中國的“天字一號”工程,就是由神農氏親手奠定的基業,并且讓我們至今依然其恩惠。中華民族的繁衍壯大,也便是由神農氏所開創的農業支撐起來的。
或也是受到“伏羲八卦”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啟發,加上在覓選和培養農作物品種過程中對植物品性的了解,神農氏把人的生理與植物品性的陰陽寒熱就自然聯系到一起了。于是,便又有了利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給人進行“食補食療”的偉大發明創造。當然,為了排除“毒食品”和“假藥”的危險,這種自然而簡易地解決“看病難”的新技術與新產品,神農氏首先還是拿自己的身體做實驗。你看,“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味草木之滋作方書以療疾,察其寒溫平熱之性”,“常一日而遇七十毒”。文化科技的探索創新精神,歷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助推劑。而能將探索創新精神與“大公無私”的獻身精神融為一體,并取得劃時代成就的人,古今中外從來就是鳳毛麟角。“神農嘗百草”故事的千古流傳,正是表達著中國人世世代代對神農氏的無限感恩與崇敬。
神農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大公無私”精神還體現在,為了不讓天下有任何一個人受饑寒,他“教民稼穡”和要求大家勤勞敬業,他自己和家里人就率先垂范。你看,“神農之教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親蠶以為天下先。”神農氏作為部族首領都“男耕女織”帶頭勞動,大家怎能不爭先恐后呢?即便是在那個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這樣的“人民公仆”,也同樣深受那個時代人民的敬仰和擁戴。因此,當“伏羲氏世衰”之時,將“天下”禪讓給神農氏,也是眾望所歸的自然而然。
神農氏以農業和醫藥業解決了大家“民以食為天”與“看病難”問題,人們的生活富足安康了,制陶、冶煉、鑄造、紡織等手工業也發展起來了,各個氏族公社部落都有了富余產品了,這就又產生了各個部落之間如何進行富余產品的交換調劑問題。于是,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由此可見,中國最早的定期“逢集”與“趕會”的市場交易制度,也是神農氏創建的。這應算是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上,以氏族公社部落為基本核算單位,公社內部實行“計劃經濟”統一管理,而公社之間則實行有管理的“市場經濟”交換調劑。甚至可以說,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公有制為基礎、以計劃經濟為主、以市場經濟為輔”的社會管理體系。
當然,這樣的“天下”治理體系能否持續運行,取決于多種復雜的內外因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神農氏“天下”的“首領部落”,能否持續推選出像神農氏那樣,既“大公無私”又“多才多能”的繼任首領。否則,“神農氏世衰”,也便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可以想見,如神農氏那般“德才兼備”的“人民公仆”,可真是千年難遇的“圣人”。有史籍記載,神農氏“天下”共傳繼了七十多個世代,直到“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時止。若按照一個世代平均三十年計算,那么神農氏“天下”治理體系則總共維持了兩千多年。我們知道,黃帝時代距今大約有五千年。那么,據此我們可以推算出,我們的這位神農氏老祖先,大約生活在距今七千年到八千年之間。
這里,神農氏世系究竟傳繼了七十代還是十七代,并不影響我們今天對神農氏不朽功德的追念和贊美。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感悟自然,積極認識和利用自然,勇敢探索人類生活自然化與生態化的可持續性發展道路,神農氏已經給我們留下了永恒的啟示。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以人為本,甘于舍己為人給天下蒼生謀福利,神農氏又為我們矗立起了一座“大公無私”的精神豐碑。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后便歸于“大道惟公”的“天人合一”。神農氏的大德大智,即體現在這樣的渾圓一體自然而然。以至于數千年已經過去了,我們卻依然感覺到神農氏并不遙遠,也并不陌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