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科舉制度廢除之前,特別是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國的讀書人有著基本相同的讀書目的,那就是考取功名,效忠朝廷,建功立業。忠君愛國是古代讀書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如果說一個人讀書人沒有這樣的志向,必定會被周圍的人所輕視。也許這樣的思想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屬于封建思想,不值得提倡,是應該丟棄的垃圾。但是,這些思想就真的那么一文不值嗎?
在古代,有這樣一個說法,“萬般皆為下,唯有讀書高”,古人是把讀書人看的很高的,把讀書看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對于現在的農村孩子,讀書上學是進入更好生活最直接途徑,那么對于古代的普通百姓子弟,讀書可以說是他們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徑。朝中有人好做官,那如果朝中沒人又如何做官呢,只有一條路,考取進士然后讓朝廷封官。所以,無論是古代的卿相賢達之士,還是閑居山野的隱者,在年輕時都有著強烈的功名心,想要治國平天下,或者殺敵衛國。那么,在強烈的功名心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內涵呢?
自董仲舒以后,儒家成為歷朝歷代的主導統治思想,之后的讀書人當然也就把儒家奉為經典,處處以孔孟為先祖。儒家講求的是什么呢,是修身齊國平天下,是立德立功立言,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發揮出來,把自己的能力施展出來。讀書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報效朝廷,為了天下的百姓。我們現在講古代的文人都是地主階級文人,是不可能代表廣大百姓利益的,而實際上真的是這樣的嗎,恐怕沒有這么簡單。我們現在批判古人盲目忠君,這是局外人的說法?;氐侥莻€時期,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國家,朝廷就是天下,而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機構。那么,讀書人的忠君就不是對一個人的盲目崇拜了,而是崇尚的蒼生。皇帝過分奢侈了,官員們要諫議,皇帝要發兵了,官員們要勸求皇帝三思,不要過度勞民傷財。這時他們所做的,不僅僅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更是從國家安危,百姓生活是否安定的角度去考慮?! ?/p>
因此,對于古人文人的功名利祿之心,我們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出世做官是他們的信仰,是他們在儒家思想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精神支柱,這種信仰促使他們年輕時用功讀書,做官時效忠國家。對于奮斗,他們有著清醒的認識?! ?/p>
到了亂世,到了不可為官或者不能為官的時候,古代的文人又有著自己的一套生存理念。魏晉時期在中國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時代,讀書人無法再去實踐自己的儒家理想,那樣的話只能卷入紛繁的政治漩渦中,不但保不了百姓,連自己的性命都報不了。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再積極出世,而是退隱山林,過自己的清靜生活。他們不太談論如何治國,而是轉向佛道兩家,研究如何才能長生,如何才能天人合一?! ?/p>
“竹林七賢”在文化史上是一個響當當的名詞,它不僅代表著一群人,還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說是一種精神狀態。阮籍嵇康這些人在山林中飲酒談玄,把琴長嘯,讓自己的人生樂趣融入在每一棵樹每一棵草中。什么功啊名啊,什么帝王啦將相啦,都不在入他們的法眼,他們只求一醉。這個時候,酒才是中最要的,酒液成了他們的血液。那么他們的信仰呢?他們的信仰在酒里,在酒醉之后寫出的詩歌里;他們的信仰不再是一種可以說得清道得明的東西,而是需要你親自去體驗?! ?/p>
新文化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來,我們拋棄了這些所謂的封建糟粕,不再相信孔子,更不相信老子,我們轉向了信奉自己。但是慢慢地我們發現,自己總是在迷惑,時不時地就徘徊起來,找不到了目標。我們沒有了古人的那種情懷,甚至連近人的情懷也沒有了;我們讀書不再為忠君,也喊不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的信仰在哪里?
2011.11.1 清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