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前文《國學商道:萬年中華的靈異傳說》提到,在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系統中,中華文明是唯一連綿傳承而且是歷久彌新的古老文明,這一點的確是舉世公認的事實。那么,這支唯一亙古承傳的人類文明火把,便也應是人類世界最珍貴的共同財富。而我們作為中華文明的薪火傳人,我們在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我們更應首先把握好中華文明的來龍去脈。否則,我們自身就會喪失“文化族籍”,更遑論去拯救世界了。那么,當世界的目光已經投向中國,當我們自己也信心滿滿地打算出手“文化救美國”、“文化救歐洲”、“文化救日本”、“文化救西方”乃至“文化救世界”的時候,我們能拿出手的中國文化又將是怎樣的中國文化呢?最根本的,就是我們自己確定的“中國文化原點”究竟在哪里呢?
于是,我們便不得不開始穿越層層文化迷霧,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形成的“內洋外儒”亞文化坐標系,到“文藝復興”和“老歐洲”遠洋貿易征服世界以來形成的西方文化坐標系,再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形成的等級禮教傳統文化坐標系,并繼續溯源而上去探尋中國文化最本初的坐標原點。所謂穿越層層文化迷霧,就是要打破和超越這一道道舊文化坐標系的思維定勢,自己來把握歷史航程的坐標方向。可以想見,這跨越千年的時空逆旅探游,將會是一次異常艱難的自我挑戰,但也充滿著無窮的樂趣。
如前所述,中國易理大道的最早智慧源頭,是始于“伏羲畫八卦”。而伏羲所以能夠有這樣的“識天文而化人文”之感悟,或許正是緣于其當時所處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公”時代。所謂大道至簡,從這個簡易的“陰陽雙魚八卦圖”我們就能看出,中國人的祖先們已經以一種“天人合一”的系統思維,將個人心靈宇宙的坐標原點,重合定位于自然宇宙的坐標原點。將個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放大舒展到了整個自然宇宙世界。而這個永恒不變的坐標原點,就是“公”。這個自然宇宙之“公”再回歸到人類社會,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識天文而化人文”,就是人類的蒙昧開化與文明進化。簡而言之,這就叫文化。文化是個結果,更是一個不斷探索與進取的過程。
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中國易理大道文化的“道”,為何總與“公”連在一起,譬如公道、公德、公理、公平、公正、公義等等。此所謂,無“公”即無“道”。而一旦“大道廢”,則道德、道理、公平、公正、公義等便皆“大偽”了。
所謂人非生而知之,蒙昧開啟皆始于拜師求學。“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里的“傳道”、“受業”與“解惑”,也正好闡釋了“道術用”三者的關系。所謂“知行合一”、“經學致用”及“學以致用”,最后都是為了將所學之“道”和專業之“術”,體現于實際效果之“用”。而在實踐應用中發現的問題與疑惑,又需要“師”之“解惑”。可見,“知其然”之“用”來自于“使其然”之“術”,但二者又都源于“之所以然”之“道”。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歸根到底就是“不問道”和“不知道”,更遑論“行道”與“悟道”。如此以來,便是稀里糊涂之“術”與迷迷瞪瞪之“用”。是故,所謂教與學,首先在于“傳道”,其次才是“受業”與“解惑”。所謂“教不嚴師之惰”,實際上是師之失“道”而失“責”。
如前所述,這里的所謂“道”,就是原理和目的;所謂“術”,就是方法和手段;所謂“用”,就是效果和表現。因此,“道”有大道有小道,有正道有歪道,有基本的道德善惡屬性。而“術”本身并無確定的善惡屬性,僅有水平高低和先進落后之分,關鍵是看從屬于怎樣的“道”,遇善則善遇惡則惡。這個“道”與“術”的不同組合,體現出的最后效果就是“用”。
如果所學之“術”從屬于“邪道”和“歪道”,那就自然會產生“邪術”與“妖術”的實“用”效果。而且,此時其所精之“術”越高強越先進,就越是人間社會之“災禍”。譬如現在的“毒食品”和“金融危機”以及“道德滑坡”之類的實“用”效果顯現,你不能說其所用的化工技術和金融經濟管理技術不夠先進。或者說,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一個科技之“術”的先進與否問題,而首先是一個“道”的問題,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文化問題。
據史籍記載,孔子當年游學,也曾求師“問道于老子”。至于他最后以“仁義道德”闡釋其等級禮教之“儒術”,此究竟距“道”有多遠,后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已經有過歷史的結論。但由此可以看出,“道”失之毫厘,則“術”與“用”便皆會謬以千里。古今與中外,人文與科技,莫不使然。
故此,我們今天說文化學文化,欲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還是要從“問道”與“求道”開始。“問道”才能“知道”,“知道”才能“行道”,“行道”和“修道”,才逐漸能夠“悟道”和“得道”。最后便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所謂為“公”,就是個人與社會及宇宙自然世界融合“歸一”。
如前所述,在“伏羲畫八卦”那個古遠的“大公”時代,人們的心靈是極其樸真純凈的,而且是能夠與宇宙大自然息息相通的。他們很自然很簡單的思想,在我們今天看來都是有很高思維難度的大智慧。這個障礙差距究竟在哪呢?其實就僅僅在于大公無私的精神境界差異。從那時到現在,生產力科技水平是日新月異了,但這也僅僅只是“術”的創新。從“道術用”的邏輯關系來看,我們往往是在“術”的層面不斷創新發展過程中,卻逐漸地遠“道”而失“道”了。更可悲的是,我們還常常會以“術”作為文化的時代性創新發展標志,并反過來嘲笑古人的智慧!
大公無私,是至高的道德境界,也是至高的智慧之巔。只有無私,才能突破利欲的心智迷障。只有忘我,才能超越自我主觀性,也才能真正感悟到宇宙自然法則的“大道之理”。只有無私忘我,最后才能感受到個人生命同宇宙自然“和諧歸一”的心靈愉悅。這是艱難的精神攀越,更是對現實生活的精神升華。因為求學“問道”不是目的,而致“道”之“術”與“用”為“歸一”,這才是“問道”和“行道”以及“坐而論道”的最終歸途。
所謂有無相生公私相形,公與私也不是絕對的矛盾存在。小至個人與家庭,個人即為私,而家庭即為公。個人與社會集團組織,個人亦為私,而社會集團組織則為公。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集團組織與國家民族,個人家庭和社會集團組織即為私,而國家民族則為公。這種個人與社會及宇宙自然世界圓融“歸一”的精神升華,本身就是小私歸大公的過程。此時,公之所在,亦私之所存。公之恒在,則私亦歸于恒在。
如此萬私歸一公,“小我”至“大我”,“1%”至“99%”乃至“百分之百”,都是從“問道”到“知道”以至于到“得道”的不斷修煉過程,也是一個“道術用”的不斷認識與實踐過程。此所謂,“知行合一”。否則,便依然還都是摸索于“盲道”的“不知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