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運動”這個“健康長壽共識”曾經(jīng)風靡一時。其實不然。比如高壽 300~400歲的“龜”是地球上最長壽的動物,就很少“運動”。運動不多的鱷魚也高壽200歲。(http://tsoost.bokee.com/viewdiary.15493804.html)
“健康長壽在于醫(yī)療衛(wèi)生”也曾是共識,并得到過證實。比如新中國致力于醫(yī)療衛(wèi)生的普及,使人均壽命從東漢時的26歲、唐朝時的29歲、清朝時的33歲、民國時的35歲、1957年時的57歲,提高到現(xiàn)在的(預期人均壽命)73歲。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領先的美英德法人均壽命則為78歲、79歲、79歲和80歲。(ttp://finance.jrj.com.cn/people/2010/03/0407507049505-1.shtml)。全球人均壽命也從1960年的52歲,提高到2009年的69歲。(http://www.google.com.hk/publicdata/explore?ds=d5bncppjof8f9_&met_y=sp_dyn_le00_in&tdim=true&dl=zh-CN&hl=zh-CN&q=全球人均壽命)
不過,據(jù)現(xiàn)代科學研究,哺乳動物的正常壽命應為其發(fā)育期的 8~10倍。人類發(fā)育期是17~18年,則正常壽命應為136~180歲。為什么人類至今未能達到百歲以上的人均壽命,而沒有任何醫(yī)生“幫忙”的哺乳動物藍鯨則能“自然”高壽百歲?換言之,人類當代“發(fā)達”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是否因為“過度治療”幫了倒忙?
據(jù)中新網(wǎng)《中國古代文人為何多長壽》一文披露,盡管古代中國人均壽命均未超過35歲,但古代文人卻多長壽。(http://history.huanqiu.com/miwen/2010-02/716206.html)該文說,古代文人的平均壽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壽命的一倍左右。其中明代善音律的冷謙享年 150歲,隋唐五代的“藥王”孫思邈活了141歲,都達到了人類“正常壽命”的年限,簡直有點匪夷所思。
再細想,其實也不奇怪。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多半“懂醫(yī)”。所以才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之說。此“良醫(yī)”當然不是“現(xiàn)代西醫(yī)”,而是包括“養(yǎng)生”和“治未病”組件的“古代中醫(yī)”。
錢學森之所以說現(xiàn)代西醫(yī)要達到中醫(yī)的“系統(tǒng)論”需要 500年,要達到中醫(yī)的“整體論”再需要 500年,關鍵在于中醫(yī)的“指導思想”是“扶正祛邪”,協(xié)助人體恢復“自愈功能”。而現(xiàn)代西醫(yī)則視“人體自愈功能”為無物,自視為足可代替人體自愈功能的外在“治病專家”,又缺少“養(yǎng)生”和“治未病”組件,實屬“越俎代庖”。
實際上“人體自愈功能”非常強大。現(xiàn)代西醫(yī)的根本“誤區(qū)”,就在于肆意破壞“人體自愈功能”。最近中國衛(wèi)生部終于開始整治的“抗生素濫用”即其典型。古代中醫(yī)講究“治病治七分”,就是怕用藥物“過度醫(yī)治”,使人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失去“用武之地”,將徹底破壞“人體自愈功能”。
說了這么多,才轉(zhuǎn)入本文正題。根據(jù)筆者基于中醫(yī)理論的“民科”研究,當代人自毀人體健康長城的“四害”為:一,不知養(yǎng)心。二,長期缺覺。三,脫離戶外。四,晚餐大葷。分述如下:
一,不知養(yǎng)心。
要保證“人體自愈功能”發(fā)揮強大作用,必須知足、“心靜”。長年心不靜,物欲多多,情志擾擾,必將大大損傷人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則《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的“百病皆生于氣”,“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便要“趁虛而入”。墨子活了92歲,莊子83歲,孔子73歲,壽命分別相差10歲左右,是否可證“不知養(yǎng)心”為自毀人體健康長城之“首害”?
二,長期缺覺。
與“萬物之靈長”人類不同,“吃飽就睡”的動物是不會“長期缺覺”的。當代人長期缺覺,使人體長期處于繃緊運轉(zhuǎn)狀態(tài),不得修復之機,甚至會出現(xiàn)“過勞死”,談何“人體自愈功能”的發(fā)揮?比野生動物更易得病的寵物貓一旦得病,就會不吃不喝,長時間睡覺,讓自愈功能發(fā)揮“自動醫(yī)治”作用,自愈后才起來進食和活動,足證“長期缺覺”為自毀人體健康長城之“次害”。
三,脫離戶外。
“萬物生長靠太陽”,“地氣”亦是土壤中儲藏的大量太陽光輻射能量。當代人、尤其是城市人長期脫離戶外,不曬太陽,不接地氣,“人體自愈功能”便會因“生物能量”的缺失不斷受損,自然要“亞健康”乃至百病叢生了。因而,“脫離戶外”為自毀人體健康長城之“第三害”。
四,晚餐大葷。
民間老話說“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實乃“養(yǎng)生至理”。傳說過去“叫花子”很少生病都是“餓”出來的。而當代中國人解決溫飽問題之后生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與代謝相關的大量“富貴病”,則因吃得太飽、太“葷”。尤其是晚餐大葷,使人體消化系統(tǒng)在夜間需要休息時得不到休息,自然要破壞“人體自愈功能”,百病叢生。所以說,“晚餐大葷”為自毀人體健康長城之“第四害”。
至于“運動”,當然也是維護“人體自愈功能”之所需,可防止人體機能退化。但每天不“活動”即不“運動”的當代人畢竟極少,尚難進入自毀人體健康長城“大害”之列,不提也罷。
盡力消滅自毀人體健康長城的“四大害”,可使人少生病乃至不生病。一旦生病,則要防止過度治療,尤其要防止一味依賴提純化學藥物和創(chuàng)傷手術(shù)的西醫(yī)的過度治療。如此,人類達到“正常壽命”的年限,也許就不再會是“匪夷所思”之事了。
不愿做轉(zhuǎn)基因毒糧小白鼠者快去投票支持民族英雄呂永巖!(每次登陸都可投票)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170836.html
俄長期毒理試驗證實轉(zhuǎn)基因大豆使倉鼠三代絕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4c4b440100l6n7.html (20100903)
視頻:加拿大遺傳學家鈴木揭穿轉(zhuǎn)基因食品內(nèi)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yODg5MDcy.html
編劇趙華:2010年兩會絞殺質(zhì)疑轉(zhuǎn)基糧輿論秘聞?
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9/259518.html (20110904)
編劇趙華解讀溫家寶總理關于轉(zhuǎn)基因問題的講話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167554.html (20110718)
方舟子妻劉菊花論文抄襲丑聞專輯(持續(xù)更新)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144278.html (20110708)
方舟子造假、抄襲、剽竊鐵案專輯(持續(xù)更新)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144298.html (20110902)
美國導演方舟子團伙毀華三大戰(zhàn)役(持續(xù)更新)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144301.html (20110625)
抵制轉(zhuǎn)基因、揭露禍國賊博文專輯(持續(xù)更新)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026403.html (20110903)
美國《紐約客》雜志要把韓寒打造成明星韓德拉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168974.html (20110720)
左派公眾提請公訴茅于軾辛子陵誹謗毛澤東專輯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144272.html (20110621)
被新浪博客刪除博客中國收留博文(持續(xù)更新)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035431.html (20110903)
編劇趙華:博文網(wǎng)刊《絕頂閱世》第一至九期
http://zhaohua021.blogchina.com/1111388.html (20110813)

【拒吃大豆油,抵制轉(zhuǎn)基因,不當小白鼠】
【反轉(zhuǎn)基因大本營:http://www.wyzxsx.com/】
【轉(zhuǎn)基因?qū)n}網(wǎng)站:http://www.zhuanjy.com/】
【簡明資料:什么是轉(zhuǎn)基因食品?】轉(zhuǎn)基因,就是把A生物比如昆蟲、動物、細菌的一部分基因,轉(zhuǎn)移到B生物比如蔬菜、水果、糧食中去,改變B生物的自然特性,達到人的要求。例如,科學家將北極魚體內(nèi)某個有防凍作用的基因抽出來植入西紅柿里,制造出耐寒西紅柿,就是一種“轉(zhuǎn)基因食品”。例如,把細菌中的有毒基因植入水稻中,水稻就能產(chǎn)生抗蟲毒素,殺死水稻害蟲。對人有劇毒的轉(zhuǎn)基因食品三大危害:一代致病,二代致殘,三代絕種。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28ef80100jk9g.html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quán)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