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青少年時代,周恩來總理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號召。在今天,我們也屢屢提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偉大目標。那么,怎么具體衡量我們的民族是實現復興了呢?
顯然,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國強民富”這么膚淺。民族的復興的主要標志,應當是以華語為載體的中華文明得以重建,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中流砥柱。
不難看出,當今世界是處于英語文明統治之下。幾乎人類最重要的媒體、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文獻、最重要的國際會議等等,都是在使用英語。全世界成千成萬的人們,母語不是英語,但卻投入了巨大的時間與精力來學習英語。這一切的一切,原因何在?
在此之前,我們不妨回到中國古代。
除了因為喜馬拉雅山、大沙漠、海洋的阻隔,在中國人頭腦里可以想象到的遼闊地區,我們可以看到,眾多古代少數民族活動地區,朝鮮半島、日本,這些東亞國家,紛紛積極學習漢語,并以掌握漢語作為貴族文化地位的象征。直到今天,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漢語言文字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這是為什么呢?古代的中國從沒有試圖動用武力威脅或者征服的國家和民族,為什么自愿選擇漢語言文字?原因就是當時以漢語為載體的中原文明,是這一地區最先進的文明。不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軍事等等角度看,都是最先進的文明。出于崇拜仰慕,出于人類向上的本能,這些民族會非常樂意選擇主動學習,并接受這樣的語言下的文明。
這也就回答了為什么當今世界,包括中國人在內的眾多民族,投入那么大的熱情來學習英語的問題。因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以英語為載體的英語文明,是最先進的文明,在人類文明中充當著中流砥柱的角色。
那么,當今的中國人提出了“民族偉大復興”,就應當抓住機遇,奮力拼搏,改變目前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小角色形象,爭取在未來重建以漢語為載體的中華文明,使之在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舉個例子說,這樣的復興,至少要求中國人在未來貢獻出一大批,在推動全人類文明進步中,作出巨大貢獻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軍事家、政治家、……
這擔子實在不輕,但作為輝煌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占人類總人口超過20%的中華民族,應當而且必須有這樣的雄心壯志。「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