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00年歷史長河中,安居樂業的日子不多,故中華民族非常向往太平世界。我原來在一篇文章中憑記憶說過陶淵明是第一個在他的文章《桃花源記》中策劃太平世界藍圖的人:“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制蜀。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二天翻閱“建安詩文”,發現曹操的《對酒》更早一些構想了他對太平世界的夢想;作為一個政治家,曹操勾畫的太平世界顯然比陶潛的要高明許多,不是一個檔次。讀之,不禁感概萬千。全文如下: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榖滿盈。斑白不負戴。雨澤如此,百榖用成。卻走馬,以糞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在中國歷史上,“建安時期”是一個戰亂時期,尤其是黃河流域一帶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曹操的《韮露行》《蒿里行》深刻反映了當時情狀,被明代鐘惺稱為“詩史”,評價是非常高的。用現在時髦的語言說,曹操應該算是一個“草根”政治家。《三國志》上說他是一個“莫能審其出生本末”的人足資證明;后來居官,政治上很開明,主張并厲行壓抑豪強,讓利于民,限制土地兼并,不拘一格舉納賢士等,與他的低微出生應該是不無關系的。
史上多認為曹操是一個奸雄,是一個反面人物。我倒是不怎么以為然。曹操出生社會底層,二十舉孝廉,繼而剿黃巾,討董卓,破袁紹,進而挾天子令諸侯,成為中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不過是在實踐他的理想和抱負而已。統一北方后,社會得以安定,人民得以樂業,社會矛盾得以緩解;其間,應當說體現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真理。“剿黃巾”有一點奉命執行的“錯誤”,如果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眼光審視,應該也不要太過于苛求他了;否則,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什么好人了。
曹操的《對酒》所夢想的太平盛世距今已經有1800余年。我們人類還沒有實現太平盛世。中國也還沒有實現和諧社會。曹操在《對酒》中提出的太平盛世的要求,有的看起來似乎過于“天真”了一點,至少是缺乏科學的理性思維。比如:“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囹圄空虛”等。但是,從另一面講,這樣的科學思維的歷史局限性也是我們可以理解的。1800年前,在靠天吃飯的農耕社會,人際關系單純,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也簡單,“民無爭訟”也不是什么非分之想;盡管生產力低下,但是人口少,“三年耕九年儲”說明曹操已經有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萌芽;“囹圄空虛”與“民無爭訟”相輔相成;與“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前后呼應,也非無稽之談。“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子養有若父與兄”“路無拾遺之私”又是“民無爭訟”“囹圄空虛”的前提和基礎。
“卻走馬,以糞其田土”,曹公已經具備了“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環境保護”的基本意識。“犯禮法,輕重隨其刑”曹公的法治觀念是很強的;“隨其刑”不難看出其主張并堅持公平公正,有法必依的法制原則。“人耄耋,皆得以壽終”凸顯出曹公博大的仁愛思想!聯系到他后來的《龜雖壽》,我認為一方面是寫他自己,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對老有所為,老有所學一脈相承的企劃。他對官員如何執政為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股肱皆忠良”,“咸愛其民,子養有若父與兄”。當今腐敗形勢嚴峻,官員出口雷語屢見不鮮,這即便在曹公那里也是絕不待見的!
這篇僅117個字的詩,與其看成是一篇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如說曹操為自己實現國家統一后準備的《政府工作報告》;其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環保、司法、廉政、民生各個方面,無所不包。如果我們逐一對照打分,我們現在也還沒有完全做到。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讀曹公的《對酒》詩,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