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人民文學》2010年第9期)
自從十多年前,媒體得知我是孔子“直系傳人”后,我就隔三差五要回應方方面面的采訪請教、咨詢質疑,以及贊美和批判。正如錢理群老師所預料的:“你這回可麻煩了,比你研究金庸還麻煩,你一輩子都擺脫不了這個麻煩。”好在我這個人有比較厭世的一面,人怎么活著都是死,把死看透了,就變成怎么活著都是樂。麻煩不也是一樂嗎?誰來麻煩我,態度好的我便救濟救濟他,態度不善的,我正好缺個欠罵的。這世上,有罵不盡的貪官污吏、草包學者、無恥精英、卑鄙小人,他們都是人生的寶貴資源,不好好利用,豈不枉活一世?
但對那些態度比較友善的朋友,我覺得還是需要普及普及常識。關于孔子的生平歷史祖孫源流,已經有很多學者考證梳理,需要的話,自去查找即可。我這里要普及的,是我這個“孔子直系”是怎么來的。順便也說說我對這個直系的態度。我不覺得我是孔子的后人,有什么了不起的,當然也沒什么可自卑的。孔子偉大或者渺小,是他個人的事兒。老百姓、學者和官府都要利用孔子,包括批判也是一種利用,這說明孔子有力量。我不反對利用偉人,哪個偉人都免不了被利用。我孔慶東離偉人還八十丈遠哪,已經被利用了四十多年,這沒什么。但是我們要把被利用的偉人,跟偉人自身,盡量分開。至少要把偉人被利用的不同層面,盡量分開。我愿意幫助勞動人民來利用一切偉人,當然也不一棍子把學者和官府都打死,當學者和官府也為人民謀福利時,我就贊成和擁護,喜孜孜地幫他們忙活。當黑云壓城城欲摧時,我就像祖宗說的,乘桴浮于海,在自留地里喝點酒、下下棋,肯定也是合乎天道的。好,閑言碎語說到此,下面開始上課。
話說我們孔家,千古一系,擁有世界上最悠久、最完備、最浩繁、最科學的家譜。無論尊孔、反孔還是研究孔,都對這套家譜“不應有恨”。這家譜從明朝開始30年左右一小修,60年左右一大修,是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的重要典籍,而且還在綿綿延續。自孔子之后,凡可考者,大都在譜。本人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現在孔姓之人遍布全球數十國,估計有三四百萬,這次21世紀重修家譜,因為聯合國和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都不夠,完全依靠孔家自身,可能漏掉比較多。學界媒界有很多對孔氏族譜的介紹,但往往講得主次失衡,枝蔓蕪雜,令人讀了一頭霧水。慶東本人,是孔子后裔60支中最核心的“大宗戶”傳人,也是這次修譜臨沂地區的副主編,經常接到媒體的“突擊審訊”,因此為正確對待麻煩,謹將慶東本人所了解的“來龍去脈”,做一壓縮簡介。全文分四節,越看越和諧也。
一、
孔氏家族,源遠流長,仿照俗例,可以看做一條“歷史長河”。我們在這條長河上選取幾座里程碑,以便分段考察。
孔子的父親、祖父并不姓孔。那時候還不是人人有今天意義上的“姓”。關于姓、氏、名、字的基礎知識,中學就應該解決,長大了還不明白的,找本書一查,十分鐘就懂了。
孔姓家族,源出軒轅黃帝。黃帝姓姬,所以慶東見到姬姓之人,總是很尊敬。最早的姓,都是帶女字的,例如姬啊、姜啊、嬴啊、姚啊,都跟母系社會有關系。連“姓”這個字,都是“女生”的意思,不尊重婦女,行嗎?
反正首先記住,孔氏長河的第一座里程碑,是中華文明始祖黃帝。這也沒什么可驕傲的,當今中國的很多姓氏,追根尋源,都可追到三皇五帝那里。一些學者認為,黃帝是后世虛構的,所以非說孔子源出黃帝,未免固執可笑。其實這是另一種固執,即使黃帝并非某個具體的人,而只是一個文化符號,那么說某姓起源于某個文化符號,也沒有什么錯誤,反而更加“科學”也。
黃帝的正妃,乃西陵氏之女,名叫螺祖,是成都平原那一帶的美
女,也就是發明養蠶紡織的那位老奶奶。他們二人在青衣江畔生下大兒子叫玄囂,即少昊氏,在雅礱江畔生下二兒子叫昌意。少昊氏死后,就葬在曲阜的云陽山。當然,要是由疑古學派一考證,麻煩甚多,比如螺祖的“螺”,是不是就是女媧的“媧”呀?(另外還有黃帝是少昊的兒子等說法,)那路工作自有其價值,但是無礙于孔氏淵源,咱們刪繁就簡,主要沿著大路走,小路上的劫匪,簡單處理即可。
少昊氏的兒子是蟜極,孫子是帝嚳,即高辛氏。
高辛氏娶了簡狄,簡狄吞了一枚玄鳥卵,懷孕十一個月,生了個兒子,名叫契,就是商朝的祖先。這個傳說,詩經、史記里寫得言之鑿鑿,但今人聽上去很玄。其實三國時就有譙周等人懷疑其真實性,用現在的人類學理論衡量,就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型的象征。這個契在堯舜時掌管教化工作,幫助大禹治水,為中華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被封國于商地,賜姓子。中國有五六十個姓都源于子姓,慶東若見到子姓之人,當然也是非常尊重的,不過迄今還沒有見到,大概都分流出去了。記住,孔氏長河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契。所以孔丘自稱曰:“丘,殷人”。
契的八世孫叫微,字上甲,因為他是甲日出生的。商朝的人用生日作為自己的字,就是從微開始的。所以微的后代的名字,都是甲乙丙丁之類,慶東當年學歷史的時候,怎么也記不住,只好請求祖宗原諒了。
微的八世孫叫天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革命第一人——商湯。他率眾伐夏,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商朝文明。這段歷史不用慶東講,隨便找本教科書,都寫得清清楚楚。記住,孔氏長河的第三座里程碑,是湯。
商湯傳了十幾代,到盤庚,遷都于殷,所以商朝又稱殷商。商朝8次遷都,幾興幾衰,綿延600載,共17世31王,但終于也有腐敗的一天。
又傳了七八代(商朝可以傳弟傳子),就到了紂王。紂王的個人才華,文韜武略,天下第一,但是不知怎么回事,被歷代史官和小說家描寫成世間最壞之人,咱們也只好承認,至少他不是個好君王吧。
商紂王被周武王革了命,但商文化并未就此滅絕。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被鎮壓后,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和微仲衍,先后作為殷商的后人,被封于宋。宋國的地位很高,國君稱為“公”。微子當年規勸紂王無效,于是就離開商,后來歸順了周,由于仁義賢能,很受民眾愛戴。孔子說“殷有三仁”,指的就是反對紂王的微子和箕子、比干。但孔子也說過,紂王的罪惡沒那么厲害,都是媒體和文人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罷了。好比毛澤東打敗了蔣介石,一時間媒體就把老蔣埋汰得十惡不赦也。
微子死后,其弟微仲衍繼位。微仲衍的五世長孫叫何,字弗父,他本來應該繼位,但史載他的叔父煬公熙,非要“篡黨奪權”。弗父的弟弟鮒祀,看著很生氣,就殺了煬公熙,請哥哥繼位。弗父是個講究傳統道德的人,不肯接受如此亂七八糟得來的君位,于是鮒祀就繼了位,是為宋厲公。弗父便做了宋國的卿,相當于政治局常委吧(也有人懷疑弗父是庶子,鮒祀是嫡子)。記住,孔氏長河的第四座里程碑,是弗父何。孔子祖先的官位,從“公”降到了“卿”。
弗父的五代孫叫嘉,字孔父(學術界對其名與字,有不同的解釋)。按照商周古禮,傳了五代,就算遠親了,應當另立公族。所以孔氏家族的這個“孔”字,是從孔父嘉這里開始的。今人姓、氏不分,而先秦時代的“氏”,相當于今天的姓,那是地位的象征,不是人人都有的。孔父嘉的后人,才可以說是“子姓里的孔氏子孫”。《左傳》里直書“宋督攻孔氏”,可能是從后世的角度來追認,這說明《左傳》的作者與孔門關系密切也。孔父嘉是孔氏長河的第五座里程碑,以后就比較好記了。
孔父嘉是宋穆公的大司馬,保了穆公九年。宋穆公很無私,臨終囑托他保兄長的兒子殤公。保了十年,太宰華督作亂,首先殺害了孔父嘉,后又殺了殤公,迎立了莊公。一個八卦的說法是,孔父嘉的妻子美艷絕倫,被華督看中了。其實政治斗爭哪有這般兒戲?是華督不滿殤公,一心要擁立莊公而已。
孔父嘉的兒子木,逃到魯國,被封為大夫。這就是我們孔家在魯國創業的開始,所以清世宗雍正追封木爺爺為“肇圣王”。
木的兒子是睪,孫子是防叔。防叔的兒子是伯夏,孫子是紇,字叔梁。接下來孔子就要出場了。雍正追封睪為裕圣王,防叔為貽圣王,伯夏為昌圣王,叔梁紇為啟圣王,都是表彰他們為孔圣人的誕生做了薪火相傳的準備工作也。還有一個說法,孔家是從防叔開始才到魯國的。這對孔子來說都沒什么要緊,要緊的是,孔家到魯國后,地位下降到了“大夫”。所以批林批孔的時候,說孔子是“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后代”,這話其實挺客觀的。很多偉人都有“家道中落”的背景,魯迅不也如此嗎?那些不許人家嘲諷孔子一個字兒的人,其實是拿著雞毛當令箭,不懂什么叫偉人也。
孔家歷代都是文武雙全的貴族精英,叔梁紇也不例外。他在魯國擔任鄹邑大夫,“以勇力聞名于諸侯”。 公元前563年的一次戰役中,部隊沖進城去,敵軍突然放下城門,企圖分割圍殲。叔梁紇奮勇上前,死死托住正在下落的城門,掩護大部隊安全撤出,留下了一曲千古絕唱。《隋唐》里描寫天下第四好漢雄闊海,力托千斤閘,那不過是小說虛構,原型就來自叔梁紇。魯迅先生自稱肩住黑暗的閘門,放青年們到光明的世界去,那不過是個象征,真正這樣做過的英雄,歷史上只有我們孔家這一位啊。
叔梁紇作戰勇猛,但在傳宗接代方面,頗為坎坷。他娶了一位施小姐,一連生了9個女兒,就是沒有兒子。仿佛打麻將,光點炮,不和牌。叔梁大力士很郁悶,又娶了個妾,終于生了個兒子,名叫孟皮(一說叫伯尼),可是腿腳不大利落,可能有點殘疾,不能主持祭祀祖宗這樣的隆重禮儀。叔梁紇終于明白,生兒子這種事,好比種地,光靠力氣大、種子好不行,必須講究優生優育,特別要注重土壤和墑情也。
叔梁紇經過仔細考證,將目標鎖定于顏氏三姐妹。于是隆重向顏家求婚。顏先生是具有民主作風的,集合三位女兒,把信息完全公開:這位叔梁大夫,乃圣王之后裔,父祖為公卿,他本人身高九尺(合今天大約1米9),武力絕倫,自然條件絕對優秀。缺點有兩條,一個是年紀大,60多了,不過比楊振寧年輕20歲;再一個是性情比較嚴肅,不夠幽默,也不會唱“我和你纏纏綿綿一起飛”啥的。你們誰樂意嫁給他呀?
正像很多民間故事里的老俗套,大女兒二女兒都默默不語,三女兒名叫徵在,挺身而出道,這還有啥考慮的,我要他了!于是叔梁紇就娶了徵在。說是“娶”,但家里已經有妻有妾了,而且年過花甲的叔梁紇大概也沒好意思舉行比較正式的婚禮。這位顏徵在女同學,就未免有點“小三”的意味。對于這種正常編制之外的男女結合,古人有個曖昧的說法,叫做“野合”。野者,不經正常儀式也。有些學者望文生義,看見史書上寫著“野合而生孔子”,就以為是在荒郊野外一夜情生下的孔子,不論是褒是貶,叔梁紇大夫其實遠沒有那么時髦也。還有一種更雷人的說法,“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隸主叔梁紇強奸,迫使她懷孕而生下孔子。”(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這話未免說得太“階級斗爭”了,缺乏史料依據,很多尊孔者奮起抗辯。在慶東看來,不必計較。就算孔子真的是“私生子”,又怎么樣?孔子是好是壞,是圣賢是愚昧,是偉大是渺小,難道我們活在今天的人,還要受血統論的束縛,把這跟他的出身捆綁在一起嗎?
我們還是沿著傳統史料的記載往下說。這位顏徵在同學,大約知道自己肩負著為中華民族生育圣人的歷史重任吧,她見叔梁紇身體雖然賽過老黃忠(假設她看過《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但畢竟胡子都花白了,不禁頗為擔心。于是就到尼丘禱告,這一禱告,激發了叔梁紇大夫的轉基因,于是一生,就生下了那個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字眼都加給他、還覺得贊美不夠的孔圣人。因為是禱告于尼丘所得之子,故取名為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所以后世調侃諷刺孔子時,叫他“孔老二”,其實也算不得是什么侮辱。斤斤計較和格外維護孔子虛名的朋友,倒是顯得自家的心胸過分狹窄了。
孔子3歲,叔梁紇去世,葬于曲阜防山,顏徵在母子遷居到魯國都城闕里。孔子17歲,顏徵在去世。宋真宗追封孔子父母為“齊國公”和“齊國公太夫人”;元文宗加封為“啟圣王”和“啟圣王夫人”。榮耀也好,諷刺也好,與他們二位何干?我們只需要知道,當這對夫婦抱著年幼的小孔丘,開心而笑的時候,他們心中的幸福,與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的精英父母或者草根父母,是一樣一樣的。
二、
根據上文,可知若從黃帝算起,孔子是黃帝的第49代孫,契的
第45代孫。但是我們也要承認,契以前的歷史是不大可靠的,我們姑且先這樣說著。比較可靠的是微子啟、微仲衍兄弟以后的歷史,即宋國以后的歷史。那么孔子是微仲衍的第15代后人,孔父嘉的七世孫。關于孔子的先人,我們記住7位,就可以了。黃帝、契、湯、微仲衍、弗父何、孔父嘉、叔梁紇。
孔子自己的生平,我們就不講了,這里只說譜系。
孔子既然是“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后裔”,家里的香火自然也不大興旺。從孔子始,一連八代單傳,孔子簡直就是個“一燈大師”啊。這在歷史上也算是個奇聞了。
孔子19歲娶了宋女亓官氏,20歲生了一個兒子。出生時,魯昭公送來一條大鯉魚,孔子就給兒子取名叫孔鯉,字伯魚。孔子也真夠隨便的,倘若國君送來一個美女,大概就給兒子取名叫孔女,字美眉了。不過孔子成了圣人后,這事兒就不隨便了。讀者朋友您如果到老孔家做客,記著鯉魚不能叫鯉魚,要叫“紅魚”,祭祖也不用鯉魚,一般改用鯽魚等。孔子還有個女兒,嫁給了孔子的愛徒公冶長。但古人重男輕女,對此女無甚記載,我們也就只能說說孔鯉了。
這孔鯉凡事有老爹罩著,進取心不強,身體也不硬朗,50歲就先孔子而死了。老年喪子,肯定使孔子格外悲傷,不然孔子活個百歲也是有可能的。《論語》里有兩段孔子教育孔鯉的內容,其中一段是在庭院里,后來就成了一個典故,提到小時候受過老爹的栽培時,就說“幼承庭訓”,顯得格外唬人也。其實孔子并未給兒子吃什么小灶,庭訓所說的也不是“武功秘笈”。孔子有教無類,能不能成才就看你自己了。
孔鯉雖然辭世有點早(其實古人活50歲也不算夭,正常),但他生了個很有出息的兒子,也算對得起老爹了。孔子的孫子叫孔伋,一名孔癭,字子思,從小就聰明有志氣,活了62歲,在當時算長壽(一說活了七十歲以上)。四書里的《中庸》,就是子思作的。宋徽宗封他為“沂水侯”,宋理宗把他列為“十哲”,宋慶宗又加封他為“沂恩公”,升列“四配”,元寧宗加贈他為“述圣”。在儒家體系中的地位,僅次于孔孟顏曾四大圣人了。子思也周游各國,影響很大。孟子的學問,就是子思的門徒傳授的,他們這一支,后世稱為“思孟學派”。而《中庸》的思想,直接開啟了宋明理學。慶東認為其認識論方面的意義,對魯迅和毛澤東都有深刻的影響也。此話另當別論。
子思之后的幾代,學問和壽命都不及子思,但也均非等閑之輩。
子思的兒子孔白,字子上,活了47歲。史載他“通習群書,又善兵法”,齊威王兩次召他為相,皆不受。看來也是當時聞名天下的大學者。
孔白的兒子孔求,字子家,活了45歲。史載他“通習儒道,有遁世之志”,楚王召之,不受。看來也屬于當時的一流精英。
孔求的兒子孔箕,字子京,一說子真,活了46歲。史載做過魏相,這也還是上等精英圈里的。
孔箕的兒子孔穿,字子高,一說子順。活了51歲。史載“篤志博學,沉靜清虛,有王佐之才”。楚、趙、魏三國交聘之,皆不就。在趙國,曾與公孫龍等辯論過“白馬非馬”等哲學問題。在齊國,曾規勸齊王廢除車裂之刑。據說曾著書十二篇,但慶東未曾見過也。
孔穿的兒子孔謙,一名斌,字子順,一說子慎。活了57歲。曾為魏相,勸魏王“修仁尚義,崇德敦禮”,還是孔子的那一套。還曾勸說趙王與魏、韓結盟以抗秦。后因遭誹謗而辭官。看來孔子之后的七八代,學問的確扎實了,但做官卻都沒有大成就也。
從孔子開始,單傳八代,如果要記的話,是丘鯉伋白,求箕穿謙。三百年間,春秋戰國,殺得天昏地暗,孔家就這么一脈香火,也真夠玄的。不像今天孔門已經數百萬人,任他地溝油轉基因原子彈,皆可高枕無憂矣。
孔謙對孔家最大的貢獻是生了3個兒子:孔鮒、孔騰、孔樹。
孔鮒(前265~前208年),又名孔甲,字子魚。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學者。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魯國文通君召他回魯,拜為太傅。秦始皇焚書坑儒,孔鮒當然誓死反對,他和弟弟孔騰把《論語》、《尚書》、《孝經》等經典,“藏之祖廟舊壁中”,率宗族子弟隱居于嵩山。等到陳勝起義,孔鮒就投奔了起義軍,給陳勝做了博士。不過人家起義軍的當務之急是轟轟烈烈干革命,孔鮒博士老給人家講仁義道德,講得不是時候。陳勝越來越聽不進去,孔鮒就告辭做學問去了,做了一本《孔叢子》。當年評法批儒時,慶東身為小學生,還被學校委派,講過一段“陳勝怒斥孔甲”的故事,跟“柳下跖怒斥孔老二”一樣,都把禮賢下士的起義軍領袖,講得過于義憤填膺、大義凜然了。
孔鮒生兒子孔隨,傳了八代到宋公、何公、齊公、安公,就失傳了。
孔樹,字子文。他的兒子孔聚,即孔彥,在韓信部下當將軍。參加過垓下之戰。后封為蓼夷侯。他的兒子孔臧,漢武帝時為太常。《漢書·藝文志》有《太常蓼侯孔臧》十篇,《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孔臧生兒子孔琳。孔琳生兒子孔黃和孔茂。孔茂無子。孔黃生兒子孔宣。孔宣無子。所以孔樹這一支,只傳了六代。
后來的孔門,是孔騰這一支傳下來的。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子第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冊封圣人的后代為體制內的直接繼承者。孔騰祭祀時拄著的楷木拐杖,現在被認為是孔府楷雕的起源。東漢前期,定居在曲阜的孔家約有20余戶。
孔騰生子孔忠。孔忠,字子貞,漢文帝時為博士,封褒成侯。
孔忠的后代有孔武、孔安國、孔延年等。其中孔安國是歷史上一流的大學者,漢武帝的博士,古文《尚書》學派的掌門人。但他這一支只傳了十代。
孔武的兒子孔延年也是漢武帝的博士,官做得很大。他的兒子 孔霸更厲害。孔霸字次儒,看家本領是《尚書》,宣帝時為太中大夫,被選為皇太子師。皇太子即位,即漢元帝,封孔霸為“關內侯”,號“褒成君”。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詔令以其所食邑祀孔子,并徙其子回曲阜主祀。從此以后,孔子后裔就開始世襲這個奉祀爵位了。所以孔子第13代后裔孔霸的名字是要記住的。
孔霸官位雖高,但并不貪權。漢元帝數次請他為相,他卻辭謝說:“爵位太過,何德以堪之!”孔霸去世,漢元帝兩次吊唁,以列侯之禮治喪,謚號“烈君”。孔霸生了四個兒子:孔福、孔捷、孔喜、孔光。這是第14代。
孔喜無子,孔捷傳了六世。孔光是孔子后人中官位最高者,歷經元、成、哀、平四朝,作御史大夫、丞相各兩次,大司徒、太傅、太師各一次,喪禮之隆重,超過王侯。但他只傳了兩代,我們還得看長子孔福。
關內侯孔福有兩個兒子。當然是長子襲爵,但他次子這一支也非常厲害,后人里出了孔融這樣的流芳千古的名士,孔昱這樣的賢俊,孔穎達這樣的名標凌煙閣的超一流學者,還有孔如圭、孔巢父等一時名流。從孔霸到孔昱,孔門雖然人口有限,但卻出了57位公卿,基本上沒有白丁。
孔福的長子孔房,生了兒子孔均。孔均生了兒子孔志。
孔志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封褒成侯。卒謚“元成”。他生了3個兒子,孔損、孔澍、孔恢。老二、老三都只傳了三代,老大孔損襲爵,生子孔曜、孔旭。
孔旭傳了三代。孔曜襲爵,生子孔完、孔瓚。孔完襲爵,但早卒無子,到三國魏時,由孔瓚的兒子孔羨襲爵。
孔羨是孔子21代后人,他這一支,七代單傳,到28代孔靈珍,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被改封為崇圣侯,繼續傳承。在魏晉南北朝期間,孔氏族譜單看沒問題,但若參看各家史書,則稍顯混亂,人物與事跡有些對不上。不過代際傳承還是清晰的,從孔子到42代孔光嗣,孔家入譜男丁共279人。但就在此時,孔門陡生變故。
唐朝非常尊孔,唐太宗立孔廟、考五經,唐玄宗詔謚孔子為“文宣王”,孔門五代襲封。但到了唐末,兵荒馬亂,孔子后人失了爵位,孔光嗣只是一個泗水主簿的小官。這時發生了一件重大變故。原來南朝宋的時候,朝廷命曲阜的孔景等五戶為林廟“灑掃戶”,子孫世襲。孔景等本姓劉,隨主人改姓孔,這是古時的慣例。到了孔光嗣時,孔景的后代孔末,見孔家有衰落之象,子孫多流寓他處,定居曲阜的已不到10戶,便于后梁乾化三年(913年),率領亂民,設計殺害了孔光嗣,并將曲阜孔家“翦滅殆盡”。然后孔末冒充孔子后裔襲封爵位,并兼任曲阜縣令。這就是我們孔家歷史上著名的“孔末之亂”。
然而天不絕孔。孔光嗣有個兒子孔仁玉,剛剛九個月,被母親抱著回娘家了,就在孔林西北的張羊村。孔末要斬草除根,率眾包圍了張家。張家為保全孔仁玉,忍痛交出了自己的兒子。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出悲壯的《趙氏孤兒》也。
此后,孔仁玉改名換姓,由張家養大。史載他九歲時就能“通《春秋》,姿貌雄偉”。后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孔末冒充圣裔之事被揭發,經朝廷核實,誅孔末,恢復孔仁玉名分,襲封文宣公。后又任五品曲阜縣令,死后追贈兵部尚書。孔門經此大難,重又復興,我孔門稱孔仁玉為“中興祖”也。
其實孔門在唐朝時,遷徙到外地的子孫已經發展得勢頭很旺,根據《登科記考》統計(北大的孟二冬教授對此書進行了重大補充),整個唐代,孔門出了27位進士。但曲阜畢竟是孔門的“大本營”,這里的動靜對孔門來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
43代孔仁玉之后,孔門人丁興旺。其實整個中華民族,也人口越來越多了。宋朝皇帝,特別尊孔。到孔門第46代,宋仁宗改封孔子嫡長孫為“衍圣公”。從此代代世襲,榮耀勝過皇家。皇家還有改朝換代,而衍圣公千古不變也。
46代衍圣公為孔圣佑。47代后人為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但到48代,孔門又生風波。
此時正是北宋滅亡,高宗南渡。48代衍圣公孔端友隨駕南下,曲阜已被金兵占領,高宗便命在衢州建立孔廟,仍由孔端友主持。而金太宗卻在曲阜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為衍圣公,這樣,孔門宗室就分為了南北兩宗。
南宋朝廷共封了五位衍圣公,包括孔端操的兒子孔玠。到了元朝統一中國后,不能再有南北宗的分庭抗禮,南宗最后一位衍圣公即53代孔洙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讓爵于北宗。南宗失去爵位,便走向衰落,二百余年間平凡度日。此后所說的南宗衍圣公,都是指南宗衍圣公的傳人,而不具有正式名位。直到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于衢州知府沈杰的奏請,南宗復爵。明正德元年(1506年),明武宗封南宗孔彥繩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但其爵位低于衍圣公,相當于衍圣公次子。這時,北宗的衍圣公已經傳到第59代。自此,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直至1936年,共430年。
由于曲阜多次處在宋、金、元戰爭的爭奪范圍內,各方統治者都要利用孔門的意識形態號召力,北宗的衍圣公也發生了混亂,產生了很大的內部矛盾。直到元仁宗確認孔子嫡裔孔思晦為54代衍圣公,矛盾才最終解決。
人生代代無窮已,祭肉年年只相似。衍圣公傳到77代,是孔德成先生,1920年由中華民國政府冊封。1935年取消“衍圣公”名號,改封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1949年春,孔德成被國民黨政府跟故宮國寶一起,遷往臺灣。孔德成2008年10月28日逝世,享年89歲。他有兩個兒子孔維益、孔維寧。2009年9月25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發布聘書,聘孔德成的孫子孔垂長為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目前孔子輩分最小的后人,是孔垂長的兒子孔佑仁。慶東幼時跟小朋友對罵,常說:“你是我八十代重孫子!”孔圣人的孫子,至今便是八十代矣。
我的家譜(下)
一、
從中興祖43代孔仁玉之后,孔門繁衍速度加快。
孔仁玉有四個兒子:孔宜、孔憲、孔冕、孔勖,后人稱為“四支”,
仿佛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大野戰軍也。
這四支傳到46代,變成八支。傳到53代,減少到五支。孔府把
這五支,稱為“五位”。依照族長官職,分別是襲封位、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
這五家定居曲阜者,共有兄弟61人,其中20個是傳人,于是,就以這20人,分出了二十派。襲封位的6派,都是長支孔宜的后代;其余4位的14派,都是第4支孔勖的后代。孔憲、孔冕,都只傳到了第3代。二十派中的第一派,當然就是“衍圣公派”,或者叫“圣人派”。
二十派傳到第56代,已經是明朝。朱元璋以及此后的皇帝,對孔門越來越重視,優待規格已經高到了令孔氏后人不好意思的地步。簡單地說,就是孔子嫡傳后人,什么也不用干,只要一心讀圣賢之書,就高官厚祿,應有盡有。孔門毫無生活之憂,自然人口增長迅速。二十派已經不好管理,于是合族公議,在二十派的基礎上,又劃分出六十戶。其中有八派只有一戶,五派有兩戶,一派三戶,三派四戶,第十派有七戶,而第一派和第十七派,都有十戶。
這里只說衍圣公的第一派,包括大宗戶、臨沂戶、孟村戶、道溝戶、滕陽戶、舊縣戶、終吉戶、蔡莊戶、戴莊戶、栗園戶。慶東便屬于第一派的第一戶——“大宗戶”,即中興祖孔仁玉后代四支的“長支”中的“襲封位”的圣人派最最核心的一脈。我們大宗戶的長輩平時就簡單自稱為:圣人戶。這在傳統社會里是非常榮耀的,而在現代社會里,就看自己如何正確對待了。我的祖父說到此事,是比較自豪的。我的父親說到此事,也有點自豪,但那自豪并非由于他本人是圣人后裔,而是他比別人多擁有一份知識,可以給人上課所帶來的。我本人則不但沒有自豪,反覺多了一份負擔。我就喜歡我祖輩是有點文化的農民、父母是比較有文化的工人、而且父親還當過兵,這樣的出身是最最理想的,此外的一切“祖蔭”,我都覺得不過是宗廟里的冷豬肉也。
孔氏族譜,并非從孔子便有,而是后世逐漸積累完善起來的。宋代以前比較隨便,到了北宋,孔子第46代孫孔宗翰創修正式族譜,刊裝分藏。到第51代衍圣公孔元措,有感于孔門族譜不夠完整,遂主持修纂《孔氏祖庭廣記》。在前代家譜的基礎上,廣搜古籍,詳考細訂,凡孔氏“祖庭事跡、林廟族世、古今名號、典禮沿革之始末,并列于篇,粲然完備”,成為一部人類文化史上的無價之寶。單從印刷科技的角度看,也是一部極其完美的元刻本,舉世罕見。而確定了六十戶之后,孔氏家譜進入了科學管理時期,從第56代到第77代,輩分、姓名、人數、是否移居外地,都記載得非常詳細。清朝乾隆年間,孔家入譜的在世者為2萬多人,其中大宗戶1600余人。到咸豐年間,60戶已經“丁滿四萬”。此后的百年間,中華民族災禍連綿,孔氏人口一直徘徊在5萬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托毛主席共產黨的福,雖然道路也有曲折,但人民生活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好,孔氏人口不斷翻番,現在僅曲阜一地,孔氏人口就10余萬。本次修譜,在大量漏報的情況下,人數已近300萬。
孔氏族人從45代起,開始訂立行輩,即每一代人的名字中,統一使用一個相同的字或者偏旁部首,作為輩分的標識。這個行輩,開始不太嚴格,跟其他姓氏的家族差不多。以后越來越嚴。到了新中國,又開始寬緩,因為無論馬列主義還是自由主義,都把行輩看做是一種“封建禮教”的束縛也。現在到處鼓吹國學熱,于是一些沒有按照行輩取名字的,又恢復了行輩。慶東看待此事,主張一視同仁,各隨其便也。現在人取名,過分求雅,反而顯得俗。回想當初圣人,隨便取個鯉魚螃蟹啥的,不禁令人神往。
最早嚴格實行的孔氏行輩,是明太祖朱元璋頒賜的,共十個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到了清朝,為了避諱雍正的名字胤禛,把“胤”改成了“衍”,為了避諱乾隆的名字弘歷,把“弘”改成了“宏”。這十個字從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學開始使用,接下去是孔訥、孔公鑒、孔彥縉、孔承慶……到了明崇禎二年(1629年),衍圣公已經用完了這十個字,正好明朝也從第一個皇帝到了最后一個皇帝。65代衍圣公孔胤植上奏朝廷,又頒布了十個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我孔慶東的這個“慶”,就是崇禎那時候定下的,并非是我父母巴結共產黨和新中國故意取的,請無事生非的大小漢奸們再次注意也。
可是衍圣公用完了這十個字,清朝還沒結束。因為衍圣公他們家總是長子長孫地傳代,輩分傳得快,同時輩分也越來越小。這個道理很多人弄不懂,我再解釋一下。比如一家有4個兒子,當老四出生時,老大可能也生了個兒子。兩個年紀差不多的孩子,輩分卻差了一輩。輩分小的那個繼續做衍圣公,這個衍圣公的大兒子,可能要比老四的四兒子,大20歲。至此,就已經出現了年紀與輩分顛倒的問題。那么一個世紀下來,就可能差出兩三輩。行輩的規定,本來有其科學性合理性,但范圍擴大到上百萬人時,就會在現實生活里發生很多尷尬。比如慶東回山東老家時,遇到白發蒼蒼的同姓老者,彼此先敘輩分,一般都是慶東輩大,結果就是老者恭恭敬敬給我鞠躬,并口稱“爺爺”、 “老爺爺”。這讓受現代教育長大、執教于現代高等學府的慶東很不好意思。我覺得還是老祖宗規定得好,五代之外就不再論親,既講了倫理,又尊重了現實,合乎中庸之道也。
接著說衍圣公他們家用完了第二批行輩,到了清同治二年(1863年),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報請皇帝批準,又立了十個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因為一個世紀頂多有四五輩人,所以這十個字,到現在才用了一半。如果不是孔家的人,不用全記,只需要記住中間的10個字:“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就可以了,因為現今存世者,95%超不出這十輩。比“昭”字輩還大的“廣”字輩甚至“繼”字輩,很少遇到,姓孟的和姓曾的人中稍多些,例如孟廣祿、孟廣美、曾繼澤等,因為“孔孟顏曾”四姓,后來一起排這個行輩也。
還有一種簡便的名人記憶法,就是先記住“孔慶東”,是孔子的73代后人。74代是模范干部孔繁森,75代是一代財閥孔祥熙,76代是世界冠軍孔令輝,77代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慶繁祥令德,這五輩肯定占了21世紀所能遇到的孔姓之人中的絕大部分。
其實孔氏行輩還有20個字,是1919年76代衍圣公孔令貽向中華民國內務部核準,備案續立的: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這20個字至少要到22世紀才能起用,不知道孔令貽為什么這般著急,早早定下了400年的行輩。從非常吉祥的字面中,可以看出某種傳承的擔憂。一個體制一旦過分形式化,其實就意味著生命力的衰退也。正像馬克思不承認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一樣,孔子會贊同這種種體制化的孔氏法規嗎?
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明朝清朝這四百多年間,孔門人口激增,但涌現的人才數量卻似乎不及前代也。好在質量還算上佳,最著名者有二。一個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是孔子64代孫。一個是樸學大師孔廣森,孔子70代孫,按輩分是我的曾祖。這兩人的輝煌成就,放在中華5千年的歷史中,也是一流的。
遺憾的是,在孔子受到最隆重的禮遇,舉國上下頂禮膜拜的明清時期,孔家內部卻發生了很多爭權奪利的事情,甚至衍圣公驕橫跋扈,鬧得民怨激憤,太不像話,乾隆皇帝不得不痛下決心、予以懲罰。孔府依仗權勢,在朝廷賜予的特權之外濫施刑罰,欺壓平民百姓甚至打死人不償命的事情,多次發生。正因為脫離了人民群眾,所以批林批孔那樣的運動雖然在學術界搞不下去,但卻得到了不少底層民眾的支持。老百姓或者紅衛兵砸爛“仁義道德”的牌匾,并非是他們反對“仁義道德”,而是反對高舉著“仁義道德”的吃人權貴。維護真實存在的人權而不是維護空虛的概念和法統,這才是真正繼承了孔夫子的精神。在一片喧囂鬧嚷嚷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這是非常值得記取的。孔子的偉大,是他個人的修養和畢生奮斗的結果。后人無尺寸之功,倘若再不修德,利用民眾和政府對祖先的崇敬之情,謀取個人私利,那就既對不起祖先,也毀了自己。所以每逢祭孔之類場合,慶東皆警惕自省。吾祖奔波講學一世,本為救民于水火,非為吃那幾口冷豬肉也。借孔學為虎皮者,非真心尊孔愛孔也。為圣人諱、為孔門粉飾、或者獨尊儒術、或者把孔子的話講成“一句頂一萬句”,都是害孔毀孔、殺孔滅孔也。百年以來孔子的真正知音,只有魯迅毛澤東兩位,其他學者英豪,頂多不過是盲人摸象,得其一鼻一尾,便可設壇士林。至于宵小之輩,無知狂吠,又何足與之論哉!
二、
前邊眼花繚亂清理了一個大概,最后說說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
在孔氏長河中的位置吧。
孔門六十戶的第一戶,也就是天下第一戶,叫大宗戶。大宗戶的
第一代1人,是56代衍圣公孔希學。明太祖朱元璋給予他相當于宰相的待遇。朱元璋對他說:“爾其領袖世儒,益展圣道之用于當世,以副朕之至望。”可以說孔府向朝廷要什么,朱元璋就給什么。因為那個時候的孔府,就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大學”加上“中共中央黨校”也。
孔希學有一個兒子孔訥,字言伯,是57代衍圣公。朱元璋親自主持了孔訥的授爵儀式。為了讓衍圣公集中精力于祭祀圣人、研究學問,朱元璋不再讓衍圣公兼任曲阜縣令。改命族人孔希大為曲阜世襲知縣。孔訥每年進京朝見,皇帝都高規格接待。廢除丞相之后,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品秩為正一品。史載孔訥身材魁梧,為人厚重,樂善好施,博學多才。但朱元璋籠絡孔希學、孔訥父子兩代衍圣公,目的不是用他們來治國,而只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號召也。
孔訥有三個兒子:孔公鑒、孔公鐸,孔公鏜。都住在曲阜。其中長子孔公鑒是58代衍圣公,我則是孔公鑒的三弟孔公鏜這一支的后代。所以我說自己是孔子“直系傳人”,而不是“嫡系傳人”,以免外界誤會。因為最嫡系的,是衍圣公孔德成他們家。也就是說,從我的58代祖開始,我這一支雖然是大宗戶,但不是衍圣公了。
我的58代祖孔公鏜不是衍圣公,他做過曲阜縣令。因為58代衍圣公孔公鑒23歲就去世了,59代衍圣公孔彥縉襲爵時,年紀比較小,在宗族管理和宗廟祭祀等方面沒有經驗,就向孔公鏜請教。
孔公鏜有3個兒子,彥紹、彥緯、彥綋。孔彥紹是我的59代祖。往下五六代,說起來就有點繁瑣了,請讀者朋友稍微耐心一下下。
孔彥紹有5個兒子,承賢、承德、承敏、承睿、承習。孔承敏是我的60代祖。
60代的孔承賢有3個兒子,宏郁、宏器、宏載。孔承敏有4個兒子,宏上、宏得、宏泗、宏政。孔宏上是我的61代祖。
孔宏上有3個兒子,聞寶、聞實、聞字。孔聞字是我的62代祖。
孔聞字有5個兒子:貞仁、貞義、貞禮、貞智、貞全。孔貞智是我的63代祖。
孔貞智有1個兒子叫孔尚舉,跟孔尚任同輩,是我的64代祖。
孔尚舉有3個兒子,衍位、衍良、衍立。孔衍良是我的65代祖。我的祖先至此都住在曲阜。也就是說,二百多年以前,我的祖先在曲阜。
孔衍良有1個兒子孔興來,是我的66代祖。現在杭州蕭山有個“孔興來水果店”,那跟我的祖先沒關系,是自己取的名。
孔興來有4個兒子,毓璽、毓銓、毓德、毓祥。他們一家住到了費縣薛莊的盤石村。費縣就是我的祖籍縣,也是孔子及其門徒當年活動的主要區域。孔毓祥是我的67代祖。
大宗戶到了67代,人口開始顯著增加。孔毓祥有兩個兒子,孔傳文和孔傳武,都住到了費縣張莊的店子村,這就是我小時候回去住過的我祖父和我父親的家。我們家定居到店子,大約一百五十年了。孔傳文是我的68代祖,即五世祖。
孔傳文有二子,繼良和繼成。孔繼成是我的69代祖,即高祖父。說到這里,有件事需要辨別一下。
1974年批林批孔時,曲阜魯源村有一位老貧農孔昭坤控訴說,他的祖父孔繼成,1894年的一天,在離尼山半里多遠的自家地里挖出一塊石頭,孔府便以破壞“圣門風水”的罪名,將他關押毒打一個多月。家里賣了僅有的五畝地,才把人贖出來,但已經皮包骨頭,不久就死了。奶奶又氣又恨,得了重病不久也死了。爹爹只好給地主去扛大活,吃不飽穿不暖,活活累死了。“我娘只好領著我們出外逃荒,要了整整十二年飯,大姐十歲就給人當了童養媳,二姐七歲也賣給人家,至今也不知道下落。”這位孔昭坤爺爺所說的孔繼成,不是我的高祖父,應該是另一位重名者。慶東在大宗戶的“昭”字輩里,沒有查到“孔昭坤”的名字,而我的高祖父孔繼成的3支后人里,也沒有“孔昭坤”。所以,那位冤死的孔繼成祖爺爺,應該是其他支系的,或者是賜姓的。不論孔昭坤的控訴是否包含夸張的成分,同名的孔繼成而擁有不同的命運,這確實印證了那句老話:“親不親,階級分”。
高祖父孔繼成有3個兒子,廣田、廣增、廣聚。長子孔廣田,就是我的曾祖父。名叫孔廣田的人不少,有些還是名人,看來這個名字比較吉利也。
到了70代孔廣田這一輩,臨沂地區的大宗戶已經有81位傳人。孔廣田有4個兒子,昭禮、昭海、昭清、昭修,這是71代。其中長子孔昭禮,就是我的祖父,譜中寫著他住在南張莊鄉店子村。我小時候回老家店子,見過四爺爺孔昭修。二爺爺和三爺爺,就沒見過了。孔氏族譜從70代以后,載入了女兒,由此可見社會的進步。名叫孔昭禮的也有一些名人,小時候祖父住在我家,我管他叫“孔笊籬”,我覺得這個名字特別特別好,因為笊籬,就是撈餃子吃的。
在大宗戶的165位71代傳人里,還有一位跟我祖父重名的孔昭禮爺爺,是67代孔毓璽的后人,譜里注明遷往外地了。可見孔門取名之法是存在缺陷的,不到200人里,重名的達數起,其中叫“孔昭明”者竟然多達十人。不要以為大宗戶就一定文化水平很高啊。
我祖父孔昭禮有一子一女,分別叫孔憲知、孔憲珍。
72代有397位傳人,其中我父親孔憲知的名下,寫著他妻子和一子一女的名字。我姑姑孔憲珍的名下,寫著我姑父的名字李恩普。本次修譜時,我鄭重提出建議,女兒的孩子可以不入譜,但女兒的丈夫,還是寫上為好。我的那些堂叔、堂姑的名字,也在我父親的旁邊。憲銀、憲梓、憲蘭、憲海等,看著都很親切。但有些我不敢認,因為怕重名。有位姑姑叫憲俠,好名字也。我的父親孔憲知,后來改名憲之,他的事跡,可以參見我的《想念父親》、《跟父親蹲牛棚》、《父親的胸懷》、《這樣咕嘟多少年》等文章。
73代就是我這一代了,有607個傳人。其中叫慶東的除我之外,還有一男一女。全國范圍名叫孔慶東的,光是“名人”就不止5個,看來這是個好名字也。有趣的是,叫孔慶俠的有4人,而且全是女的。我們大宗戶的孔門女子,竟然這般喜歡“俠”字,看來我講的“儒俠精神”,不但有學術上的根據,而且早已深深扎根于民眾了。
74代就是我兒子的這一代“繁”字輩,傳人達到了1228人。75代祥字輩,1507人。76代令字輩,開始下降,991人,這說明令字輩,是目前孔氏生育的主力。到77代德字輩,突然降到292人,這說明德字輩大多數還是小孩。78代維字輩,有106人。79代垂字輩,有31人,其中3人住黑龍江,2人住吉林,2人住甘肅。
從56代衍圣公孔希學,到79代垂字輩,臨沂地區大宗戶的傳人共5000余人,加上配偶是一萬多。這肯定不是全部,因為臨沂地區是孔子后人最集中的地區。慶東根據續譜工作的進程和實際了解到的情況綜合估計,至少有10%的遺漏。由于現在人口流動頻繁,社會板塊破碎,許多身居各地的孔姓之人都跟家族失去了聯系,甚至根本不知道續譜這件事。有些人知道了,但是不了解續譜的意義,對此不感興趣,不愿入譜,工作人員也無可奈何。其實倘若由政府來主持這項工作,設計一個高效率的程序,根據民政部公安部電腦里的戶口身份證等個人信息,自動生成一份基本族譜,應該是非常簡單的。希望有一天,能夠把那些遺漏補全吧。
現在把慶東一百多代祖先的脈絡,按照遠疏近詳的原則,選40人,畫一個簡單的世系圖。
黃帝(始祖)——契(商祖)——湯(建商)——微仲衍(宋公)——弗父何(宋卿)——孔父嘉(孔氏祖)——叔梁紇(孔子父親)——孔子(圣祖)——孔鯉(庭訓)——孔伋(述圣)——孔謙(魏相)——孔騰(奉祀君)——孔霸(關內侯)——孔羨(宗圣侯)——孔靈珍(崇圣侯)——孔光嗣(失爵)——孔仁玉(中興祖)——孔宜(長支)——孔圣佑(衍圣公)——孔端操(北宗)——孔元措(《祖庭廣記》)——孔思晦(圣裔)——孔希學(大宗戶)——孔訥(文臣之首)——孔公鏜(曲阜令)——孔彥紹——孔承敏——孔宏上——孔聞字——孔貞智——孔尚舉——孔衍良(住曲阜)——孔興來(到費縣)——孔毓祥(住薛莊) ——孔傳文(五世祖到店子)——孔繼成(高祖)——孔廣田(曾祖)——孔昭禮(祖父)——孔憲知(父親)——孔慶東(本人)
天下孔姓是一家,從文化學的意義上說,我很贊同。但要敘輩分,講尊卑的話,我有一個改良主義的建議,就是“五服”之外,可以不論。以慶東為例,凡是我的五世祖孔傳文的孔姓后人,我們彼此可以嚴格論親。出此之外,就不必那么嚴格,由當事人根據具體情況自己決定。例如孔傳武或者孔貞仁的某位后人,現在90多歲,比我小兩輩,要是喊我爺爺,實在不大合適。孔門最最嫡系的是衍圣公一家,而他們家輩分最小,現任奉祀官孔垂長是79代,比我小6輩,彼此還是以先生、老師、教授之類稱呼比較得體。至于更遠的孔姓之人,做到彼此不通婚就行了。倘若說是黃帝的后代或者商湯的后代,便都認起親來,那大半個中國就亂套了。家譜畢竟不是國譜,家譜科學完備,禮法寬嚴有度,則家族的榮耀與國族的利益,就能夠結合得更緊密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