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議“閩都文化”
——在紀念《閩都別記》刊行百年暨閩都文化傳播研討會上的發言
(2011年8月25日15:10)
歐陽健
我不是福建人,在這里生活工作了十六年,仍聽不懂福州話,但對福州這塊地方,我是有感情的。感謝趙麟斌先生、陳蘇先生的厚愛,邀我出席這次有關“閩都文化”的盛會。我以“外方人”的眼光,頗能感受出福建的“與眾不同”:
如民風。我在一篇博文中說,如我輩白發者上公共汽車,在福州,大約十次中九次有人讓座,甚至一出現在車門,就有年青人起立了;在太原,大約十次中八次有人讓座。在南京,十次中一次有人讓座,就不錯了。
如茶葉。江蘇的碧螺春,絕對是茶的嫩芽,一大把才夠泡一杯;福建的鐵觀音,連枝帶葉,幾根就夠泡一杯了。
如《閩都別記》。這是部長篇巨著,它有四百零一回,一百五十萬字,以福州方言寫福州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福州固然是歷史文化名城,但中國夠得上歷史文化名城的,遠不止福州一個。1982年2月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4個,還沒有將福州列入;其中北京、南京、蘇州、揚州、杭州、洛陽、開封、廣州、西安,歷史文化地位都不在福州之下,但卻沒有《京都別記》、《金陵別記》、《姑蘇別記》、《維揚別記》、《杭城別記》、《洛陽別記》、《汴梁別記》、《羊城別記》、《長安別記》。這還不值得福州人驕傲么?
早在1985年,我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主持《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就將《閩都別記》正式列目,并請周少南先生撰寫《閩都別記》的提要,還附了全部回目。周少南先生是寧波圖書館的版本專家。那時福建的鉛印本還沒有出,他用的是早期的印本。周少南先生和我都不是福建人,但我們為《閩都別記》在目錄學上定了位。可見,研究閩都文化,不只限于閩人。
今天我們聚集在這里,研究閩都文化的傳播。我特別想說的是,要開拓閩都文化研究的新局面,關鍵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首先,要把《閩都別記》作為重大的學術研究項目與課題,組織更大的力量全方位進行研究,包括文獻的研究,文本的研究與文化的研究。《〈閩都別記〉與閩都文化研究文集》是個良好的開端,其中有關作者、編篡者、版本、思想、藝術、民俗的研究,都有相當的深度。但仍有擴大開掘的空間。
如會議以“《閩都別記》刊行百年”為號召,我就覺得不太過癮。因為一百年的時間太近了,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而《閩都別記》的成書,據傅衣凌先生考證,約在清乾嘉之際(1811年是嘉慶十六年),《閩都別記》提到“蘇州來了一班京戲,名曰玉祥班,乃是個京徽并奏,近日初來,要到福州演唱”,就是一個證明,應該列入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的范疇。
《閩都別記》的作者署“里人何求”,這個署名是舊抄本就有的,還是董執誼加上的?這點要弄清楚。劉敬揚先生推測作者是何際逑,他的思路,是有價值的。
古代小說版本研究,現在成了熱門,《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都有很多成果。《閩都別記》的版本,應該組織海峽兩岸的學人,廣收各種版本,整理出一個精校的定本,最好用繁體字出版。
《閩都別記》的內容,包含了三個系統:史的系統,人的系統和怪的系統。它記述了黃巢、朱溫、王審知以來福建的歷史變遷,這是史的系統;它記述了周太樸、吳勖、青娘等平人的生活,這是人的系統;它又記述了陳靖姑斬長坑鬼、收石夾精等故事,這是怪的系統。長期以來,我們有一種觀念,以為寫“怪”,就是封建迷信,就是唯心主義;其實,“怪”是相對于“常”的,“習以為常”、“少見多怪”。對“怪”的關注,反映了先人對大自然的關懷,和對超自然力的向往。只有更新觀念,我們才能給《閩都別記》以應有的崇高地位。
加大閩都文化的傳播,要有戰略的眼光,也要有合適的戰術。福州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寶貝,這些寶貝,千萬不能以“古董”來對待,而要讓它重新在民眾的土壤中復活。大家現在津津樂道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一旦申報成功,就可得到一筆款項。我認為這不叫保護,這叫斷送。試想,西方的搖滾,為什么沒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它有大批的人(包括很多中國青年人)在狂熱地唱,它根本不需要“保護”!福州的伬唱,是不是好東西?今年春節我到烏山,看到藝人在表演伬唱,加上我們一家,只有四名聽眾!這是什么原因?是我們的口味、我們的興趣,因和“國際接軌”,被徹底“改造”了。我不相信搖滾有多深的文化內涵,它能比得上我們的閩劇?但人家天天在狂轟濫炸式的推廣,而我們每年只演出一二場,這是不行的。我們要從戰略上把丟失的口味、興趣恢復起來。比如設立閩都文化基金會,對閩劇、伬唱等大幅度增加演出場次,大幅度提高補貼,大幅度降低門票,鼓勵觀眾觀看。讓閩都文化回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閩都文化就有了真正的振興。
同時,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所費不多,卻可立竿見影。人們讀書,出于不同的動機,有的是為了興趣,有的是為了知識,有的是為了功名。以《哈利·波特》為代表的魔幻影片正風靡全球,其實它之“巫術文化”,其內涵實難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相比肩。如《閩都別記》所寫洛陽江造橋、觀音與呂祖斗法及衍生的一系列故事,若以現代高科技手段處理,肯定比《哈利·波特》好看。朱華同志提出將《閩都別記》作為二次創作的素材,是很有見地的,就看我們有沒有氣魄!
傳播閩都文化,要抓緊青年一代的培養,這就要靠有意識的倡導和扶持。不是研究《閩都別記》的人不多嗎?我們可以設立獎勵基金,凡本科生以《閩都別記》為學位論文者,獎勵500元;碩士生以《閩都別記》為學位論文者,獎勵1000元;博士生以《閩都別記》為學位論文者,獎勵2000元。每個人實際上用不了多少錢(練知軒市長肯定拿得出),但卻鼓勵、培養了一名《閩都別記》的研究者!此外,《閩都別記》的研究專著,一律獎勵5萬元(不是事先申報項目,而是完成后給予獎勵)。楊式榕副教授在《〈閩都別記〉與閩都文化研究文集》發表了六篇論文,我說《閩都別記》至少可以寫十部專著,那也不過獎勵50萬元。現在有人拿了上百萬元,卻一點成果也不出;50萬元出了十部《閩都別記》的專著,那真算是高產出了。
現在人們最熱衷于公務員考試。作為福州的公務員,對閩都文化總應該有所了解吧?福州市政府是否可以規定:招收公務員考試的試題中,必須有一道關于閩都文化的題目,占10%的份量。這一條,基本上不用花錢,但一定有效。如果真這樣做了,那還不人人爭看《閩都別記》?《閩都別記》恐怕就要脫銷了!
總之,辦法多的是,就看你去不去想,想了敢不敢用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