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告天下:老子說愛因斯坦錯了,牛頓對的
(一)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從此使得人們知道了:地球上萬物的運動,以及天體的運動,都受著萬有引力(向心力)的支配;天下萬物在這樣一種力的作用下、支配下,而處于同一的體系中。
牛頓的萬有引力(向心力)觀點揭示:太陽引力,是太陽賴以維系“太陽系”繁星于同一體系(含地球)的根本依據;地心引力,是地球賴以維系自身生命(生機系統)和諧的根本依據,是普遍的常態的生命法則。蘋果落地;人有體重;月亮繞著地球轉;人們下山容易上山難;雞毛再輕也飛不出天外;文學描寫的“孫悟空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以及“跳出三界外還在五行中”,都是地心引力或凝聚力造就的地球的自然常態,是那么和諧有序。
老子說:牛頓的發現對了,萬有引力即是“道” 的功用,即是道在于宇宙、在于自然將萬物維系于同一體系。
《老子》第42章所以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在這里說的道和一、二、三,都是具有現代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意義的體系,是生命進化程上不同層次的巨大系統。
萬物,主要指一切有生命之物類,指植物種種、動物種種、微生物種種,還指及地(球)和天(宇宙)。所以第1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4章說“似萬物之宗”、“象帝之先”。
道,是一種原理,原理是構成系統而存在的,是唯一大的巨系統、主系統。所以一即是道。二,是二級子系統。三,是三級子系統。萬物,是萬般的生命物類。沖氣,傳統認為那是“道”的別稱。現在參照大科學家牛頓給出的概念,也可以把沖氣理解為動名詞“萬有引力”,理解為道的功用。和,是和諧,和諧于同一體系。
(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表述的一些高能物理狀態與及人工技術領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表述的一些高能物理狀態與及人工技術領城,那是在不否定牛頓力學范疇的常態的前提下,關于地球或宇宙的某些特殊狀態、極端狀態。例如:質點的質量隨著運動速度的加速而增加;高速運動中的質點必然被壓縮;熱核武器;航天衛星;時間旅游;宇宙膨脹與大爆炸等。相關的科學技術,都是由于一種超常的或異常的智慧構思和物力注入,以危害或破壞地球生機系統的常態為代價,從而人為造就的或猜想的非常事件、極端事件。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曾經傳統地被認為是最重要最普遍的宇宙原理。事實上在公式(E=MC2)中,他假設C代表物質的最高運動速度-光速,這只是某種極端狀態。當人類把極端狀態作為普遍的常態來認識和追求這時候,于是變化出愈來愈多的特殊物質、物體或工具(即所謂創造性的財富)。當其形成一種異常而強勁的科學思潮的時候,在造就了飛速發展的社會市場經濟和世界范圍內的軍工經濟的同時,也造就了人類的浮躁的群情、恐懼的心理、道德頹廢、哲學貧困、家庭解體、社會解構、恐怖主義、生態惡化、地球變暖、世界末日等等。
老子說:愛因斯坦錯了,他的認知,錯誤地把人類的智慧伎巧引離了常道,物欲無度,妄作為,創造了巨額的財富,也同時招至無窮的災難。
所以,《老子》第18章說“智慧出,有大偽”。
第19章說“絕圣棄智,利民百倍”。
第65章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三) 聯想與思考
想來這也的確有趣,試攺變一下思考:自然常態下的C,并不僅僅指光的速度,而是遠遠低于光速的可變量;物質M也仍是可變量;這時如果要保持能量E是個不變量,并使等式成立,那么物質M和運動速度C將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呢?其答案必定是:物質或物類M“有”在這里的時候,C一定極小,近于靜止;當C變得極大或爆炸的時候,M一定極小,幾乎變為“無”了。
這樣一來, 愛因斯坦發明的這一道偉大公式,不是正與老子的認知巧合了么:道生萬物的功用,常常以靜以柔狀態下發揮,在以虛以無的處所發揮,在“無-有”之間作循環運動。
<<人類智慧發育與和諧社會>>中提到:人類的大腦智慧是生命進化史上的最神靈之部分;人類因有智慧而超赿于所有的高等動物;智慧能夠逐漸發育,逐漸逼近真實地認知客觀世界(宇宙、自然、社會),通過適應、攺進和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而顯著提高人類自身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當智慧發育至成熟期,其認知,能夠愈加準確地反映客觀真實(最逼近真理),而作出文化表達和引領社會實踐,那時候人類的最崇高理想和幸福就實現了, 那就是和諧社會。
然而智慧發育的初始階段,基本上都是無序化的,因其所處的生存地域不同、所處的人種族群不同、個人的先天因素不同,這種無序化發育過程就更加普遍而且歷史漫長了, 以千年萬年計的。
老子所以說“智慧出,有大偽”。出,就是初始,普遍發生。偽,就是認知不真實,遠離真實。“真實”是什么?老子認為是“道”,偽就是智慧離了“道”。
宇宙自然的“真實” 的確是“道”嗎?老子做過一番求索之后作了絕對肯定的回答,于是寫下《五千言》。
老子大概是因見當時社會的大智慧者們及其言論,當時就已經嚴重背離了道,給社會和百姓造成很大危害,所以疾呼“絕圣棄智,利民百倍”。
對于老子的第65章,則有人作這樣解讀:
“古代善于遵道治 國的 君主,不用道來使民眾聰明伎巧,而用道來使民眾純真質樸(愚之)。民眾之所以難治,是因為他們的智慧太多離道了的伎巧。
所以,用伎巧之智慧治國,是國家的禍害;不用伎巧而用合道之智慧治國,才是國家的福氣。懂得用伎巧治國或者遵道治國的不同效果,是一個法則。
懂得經常守循這一法則,這叫幽遠微妙的玄德。這玄德無限的深,無限的遠,與萬物一樣的循環不息,然后才可以達至最大的和順之境”。
我記得老師教導說,讀老子的道德經,一定不能單純根據語譯來領會它的意義,一定要從整體出發,前后相顧,并聯系他寫作的時代背景。讀第65章尤其應該如此。
老子所以在開卷第1章就說了:道,是天地萬物的父母,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是一切幽玄微妙的、不可盡為人知的原理出處;
在第29章說,欲取天下而為之,應在迫于無奈的時候;
在第57章說,治國,應以無事而平安為始終政治目的;
在第58章說,國家的禍與福,總是相倚相隨的,誰知其極呢?
在第60章說,所以,治大國,要如烹小鮮那樣細心;
所以直下而有第65章之說。
所以21世紀以來有新的觀點認為:未來21世紀的人類思想,應當遵循《老子》的道學觀點而有所回歸,由愛因斯坦的不屬于常態的相對論,回歸到常態的牛頓力學的范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