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民
曾經的南荒之地海南島,在儒家文化的熏育下,明代翻為南溟奇甸、濱海鄒魯,歷史上城城有孔廟,村村有宗祠,佛寺倒是不多。而如今,孔廟多成廢棄,保存好且有修復的僅剩北部的文昌孔廟、臨高孔廟和南端的崖城學宮而已。現在傳出,文昌孔廟遭周邊復興的宗祠高壓一頭(邢宥公祠),甚而拆占堂院(符氏祖祠),遭新建佛寺在當地政府和資本家的大力支持下圈占廢址。宋代以來的祠堂之興,賴于儒家士紳身體力行,祠堂與孔廟原在一條文化血脈,現在的局面出現,先祖敢享無知后人的血食否?也是宋代以來,佛教慢慢融入中華文化,三教合一,情洽意深,現在卻是相煎何急?
歷史上孔廟由地方官紳管理,辛亥革命后漸漸沒有了士紳,官也與孔廟所依托的文化割斷聯系。民初成立的孔教,力圖接管孔廟,怎奈敵不過官,敵不過以基督教為首的宗教勢力,不僅沒接收到孔廟,自己也被迫星散云移。如今的孔廟,由政府文化部門和文物部門的利益轄制,儒學復興帶來了孔廟的門票收入,而于弘道所涉不大。但孔廟畢竟是儒者心中神圣之所,且因為歷史上儒教社會的深入人心,孔廟還是地方風俗所系,歷史上孔廟興盛的地方,往往民風淳厚,文脈長流。始建于北宋慶歷、民國初還有鄉紳遍走城鄉集資大修的臨高孔廟,歷史上祭孔日萬人空巷,對臨高社會影響極大。看到篇網文寫上世紀80年代臨高的風俗和文風,摘于此處: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元宵節,我在駐地臨高縣城里閑逛,發現一處朱漆大門里非常熱鬧,走進去一看,里邊在舉行舊體詩詞和對聯比賽。比賽規則很簡單,組織者準備了筆墨紙張,參賽者自己動手,操起家伙就寫,寫好了掛到墻上去,到點當場評判。于此道我也有點底子,心里不免癢癢,躍躍欲試,但當我看完墻上那些作品后,心氣慢慢的就泄了。人家的東西寫得好啊,農民模樣的人都頗見功力,我若冒然出手,未免有班門弄斧之嫌。
看完了參賽作品,再抬頭看置身于內的這幢古色古香的建筑,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是座文廟,心中不禁肅然起敬。臨高名不見經傳,小縣城破敗而簡陋,可是有這樣一座廟在那里立著,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呆的時間長了,我感到了臨高濃厚的人文氣息。臨高人的字普遍的寫得好;臨高人特別重視教育,每年都有考上北大、清華的;臨高人談笑間文詞泉涌,粗獷而不粗俗,頗見儒家風度。而這一切,都與那座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歷史上文昌孔廟也盛,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明洪武八年(1375年)遷于現址,占地面積共3300平方米,被喻為“海南第一廟”的文昌孔廟。文昌孔廟沒有正門,據說是全世界2000多所孔廟中的另類,而其實,不設正門,正體現文昌人對地方文運昌盛的熱切希望。按規矩,孔廟正門只在祭禮大典、大人物到訪時才開。文昌有明以來文風昌盛,傲視一方,可在從來沒有出過狀元。向來注重文化的邑人,為激勵學子上進求學,早日高中,便借遷建之機,造了個沒有南門的孔廟,并立下誓愿:若文昌未出狀元,孔廟就不開大門。可惜,之后文昌雖出了不少進士,卻一直沒出過狀元,孔廟就至今沒有大門,只有一左一右兩個側門. 與“禮門”對應的,是西側門“義路”門。這正是書香儒風一千年,不第狀元不朝南。可惜如今文昌孔廟被民間和政府出于利益一起遺棄。
政府先是打算花巨資修復孔廟,打著保護文化的牌子,其實想的是政績,搞旅游,一旦有大資本愿意投資,雖搞的是佛寺,政府立馬就支持,也不管以前自己發的紅頭文件了;而與大資本站在一起的,還有搞的風生水起的現代佛教大師,且是有官身的(中國佛教協會的頭頭),這更是擋無可擋,鞍前馬后跑腿也在所不辭,哪還管自己以前說過、做過什么?
經過幾十年破壞,文昌民間好像對孔廟沒了感情,做起了破壞孔廟的事。但民間還是希望所在。真正孔廟被蠶食殆盡時,經幾個熱心人呼吁,老百姓對孔廟的感情又被喚醒。在佛寺強占文昌孔廟的消息傳出后,天涯社區上出現了十來個帖子,呼吁文昌人保護孔廟,應者甚夥,其中一個帖子題為“文昌人,孔廟喊你回家吃飯”,如下:
“小時候,就長大在孔廟邊,來來往往,看著這破破爛爛的老房子,記憶中也就進去過一次,當時里面一片雜草;在文中讀書的時候,讀歷史,尤其是講到近代史,光憑歷史課本上一個康有為《孔子改制考》,便學起別人罵孔老二;考大學的時候,成績不好,曾經到孔廟很虔誠地拜過,祈求考上理想的學校;后來到北方讀書、在外面工作,經歷了不少的風雨與人事,人生正好進入而立之年,突然間聽到這則消息,真的是不由心頭一揪。講不出什么感覺,但好像是侵犯了我自己的身體一樣,才明白,作為一個文昌人,其實孔廟已經是我們的一部分,是我們的過去,也承載我們的希望,尊重他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人民政府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政府,按照國家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事項,人民群眾有權參與決策,孔廟是我們文昌人的精神家園,是我們內心最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關及我們文昌人最根本的利益,這是我們文昌人最不能失去的“領土”!
在此倡議,自今日始,以此為契機,每日每人或上傳一句《論語》、或講解一段孔子經典、或披露一段侵占孔廟的當政內幕,重溫經典的同時聲討文昌政府,拯救孔廟的同時重構我們文昌人崇文的歷史傳統。”
回家,回歸精神家園;吃飯,獲取精神食糧。
走出孔廟之厄,激活孔廟,重建民間,正當其時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