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老子天道論》-有關何為芻狗
肖起國
(2011-08-19 21:10:12)
《老子天道論》揭天道之秘,識老子天機。
看真實的老子,實際的天道,道德之真諦,道生的一二三。
何為芻狗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般認為這芻狗就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這幾乎成為了定論,有莊子這個權威的論述在此,幾乎沒有人敢于質疑。
小子卻不以為然,因為莊子的論述怎么也和“天地不仁”掛不上邊,如果象莊子在《天運》中所說的那樣:“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qie)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cuan燒火)之而已。”就是說,人們對待這類草狗采取了極端勢利眼的態度,有用時以其貴,無用時視其賤。如果天地也采取這種態度,這還是什么天地不仁嗎?這就是典型的極端個人主義,簡直就是愛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了。
大道無感無情,天地無偏無私,陰陽無知無識,五行自運自行,不表現出仁與不仁,怎么會對于一個草狗有那么復雜的感情哪?
我以為,“芻狗”,理解的思路可以有三條:
1、芻狗,不是象莊子所確定的那樣是草扎的狗。芻狗是兩個名詞的并列,就是草和狗。老子道德經中有多處使用了這種兩個以上名詞并列的現象,如金玉,明白,惚恍,清靜,安平太,并不都存在互相修飾的情況,金玉就是金和玉,明白就是明和白,芻狗就是芻和狗,芻和狗就是草和狗,草和狗就代表了植物和動物,綜合起來芻和狗就代表了世間萬物。
2、草扎的狗,莊子的文章是最好的理論根據。芻,大概有兩類含義,其一與草有關系的詞,而且大部分是與草有關的;其二就是表示不成熟的和幼稚的,與幼小有關的部分非常少,這就難怪人們會先入為主的向草靠攏了。其第二種含義明顯的和雛的幼稚的含義相同。
3、芻狗,既不是草扎的狗,也不是祭祀的狗,更不是什么其他的狗,芻狗就是雛狗,就是幼狗、小狗、狗娃子。
由于有了莊子的解釋,幾千年來文人們都認可了草狗之說,根本就不加思考,不予辨別,不顧其是否符合邏輯和道理。
所以,根據全面分析老子的全句,我認可第一種解釋,芻狗就是野草和幼狗。萬物對于天地來說,就象野草和幼狗一樣。百姓對于圣人來說,就象野草和幼狗一樣。
對于人的身體的感覺而言,不仁者即麻木也。對于人的情感而言,不仁就是對于他人的喜怒哀樂沒有感觸之謂也。
麻木即不仁,不仁即麻木,嚴重的不仁故曰麻木不仁者也。過敏就是反應,嚴重的反應就是過敏反應。過敏反應與麻木不仁正好是一對反義詞,如果對待同一事物時喜時惡,有好有惡,那就不是不仁而是過敏了。
不仁,是指天地本身并沒有仁與不仁的感覺與情感。天健運不息,地厚德載物,萬物為天地所有,天地并不感覺到萬物的存在,天地只遵自己的正道而運行,沒有任何特別的感覺,沒有任何特別的關照。
如果認為天地不仁、無感、無情、無私,那就不能認可莊子的草狗之說;如果認為天地有仁,那才會有如莊子那樣的解釋。
那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可以解釋為:
大道無感無情,天地無偏無私,陰陽無知無識,五行自運自行,不表現出仁與不仁,對待世間萬物就象對待任何一棵小草那樣,就像對待任何一個小狗那樣,不偏不倚,無愛無恨,視一切眾生平等。天地自運行其正道,與萬物的需求無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