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道論》,揭天道之秘,識老子天機。
看真實的老子,實際的天道,道德之真諦,道生的一二三。
原創《老子天道論》何謂正道
肖起國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運而生德,德是道的功用,德聯系天地萬物,作用于天地萬物,故行天道者惟德也。
正道即天道,天道即無為,無為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欲識人間正道,必須先認識實際的天道,那么天道是什么?
一、認識天道
道與宇宙同生,與宇宙共同成實,道與宇宙同運,道在自然中,道與宇宙
不可分離。
1、認識道,必須先認識宇宙,宇宙的存在的條件是:
(1)、有范圍—整個的宇宙,完整的橐龠。
(2)、有運行—整個宇宙都在運動之中,宇宙的運行產生時間。
(3)、有物質—谷神、玄牝和世間萬物。
(4)、有生命—宇宙的生命和萬物的生命,這一切的總和就是道。
道與宇宙自然為一體,道是宇宙自然的生命,道是宇宙自然的靈魂。
道就是生命,有了道才有生命。生命中有道,道是生命的靈魂。
道無處不在,但是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道主導一切,又不仁不害。
2、天道的原則
天道運行的原則是什么?老子在幾個地方特別強調了“天之道”,就是天之道的根本運行原則。
(1)、自主、自立、自動原則: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2)、自在原則,“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自然原則,利他原則:“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4)、程序原則:“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5)、平衡平穩原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警告“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道是運動的,運動是道的生命。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取決于動力,動力的持續必須有能量的來源。
運動的發生取決于運行的啟動,運動的啟動取決于初始運動發生條件的出現,運動的持續取決于造成這個運動的原理以及不斷的產生的動力的來源。
道的功能無所不包,道的重要性無與倫比,但是都取決于橐龠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和道的大、遠、反的運行,這種運動就產生了道的一切,這種運動才是道的根本,這種運動就是道的生命。
是這種運動產生了宇宙,產生了宇宙的運行,產生了陰陽,產生了五行,產生了五行之德,發生了生命、歸根、復命、萬物蕓蕓。
宇宙存在就是道的運動的存在,宇宙生命就是保持運動存在的條件,保持運動存在的條件就會天長地久。
二、人間大道的原則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無為就是天道之為。
圣人處無為之事,為無為,為天道之為,為圣人之為,舉低而抑高,則上中下各安其位,各行其職,各盡所能,則天下自定,如此則無不治。
有為者即屬于按不合天理的主觀意志辦事,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逞強好戰,把君主個人意志強加于天理人情之上的蠻干。
1、圣人的自身條件:
(1)、以百姓心為心,德善,德信,慈、儉、慎為,以使其德乃普。
(2)、圣人不積,為而不爭,有德司契,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以保證社會公平。
(3)、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屬于為無為的內容。是統治階級實行的符合天道之理的政策。以達到民心平和的目的。
2、施行天道的條件:
(1)、符合天道的組織體系,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規范而有力的運行機制,“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保證公平的調制機制,就是“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可能有人對于“抑高舉低,損有余而補不足”也屬于無為的范疇而不理解,既然有損有益那不是有為了嗎?老子認為,合天理之為就不是人們的主觀意愿之所為,合天理之為就是無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所以“抑高舉低,損有余而補不足”是符合天理的行為,那就是無為,是天道之為。
損少數之有余,補多數之不足,老子并不會感覺不合適,因為“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
圣人是天道在天下的代表,圣人所作的一切就是道所運行的一切,圣人沒有自己的利益,上德不德,故與道同在。
圣人的行為符合天道,行天道之為,是為正道。
3、行天道、行正道,必須是主動行為,必須有主觀愿望,就是德的體現。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洞悉人心,人類不會自覺的實行天道,實行天道者惟圣人也。
人類不會自覺地按照天道行事,老子透悉人性,自由主義是行不通的,天下正道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唯有圣人能夠擔此重任。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明確了天道之后,圣人就是決定的因素。
老子在這里兩次強調了天之道,強調了天之道的“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損有余而補不足”。老子一方面強調無為無不為,另一方面又強調損有余而補不足,而且強調損有余而補不足就是天之道,這就說明,損有余而補不足、舉低抑高就是屬于天道無為的重要內容。
如果道的這種控制機制失去了作用,那就走向了物壯則老之路,就是走向了“僵硬者死之徒”。
五行之生克乘侮就是這種張弓機制的具體體現,就是抑高舉低,就是損有余補不足的正確實施,就是天道之德的平穩運行,這樣就可以使天道的運行呈現為完美性。
老子的天道觀是“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社會觀是“上德不德”“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德善、德信,人道觀是“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之德是道的最基本的特征,五行之德是陰陽之德的直接體現,萬物之德是五行之德的運行結果,所以德就主要表現為陰陽之德、五行之德、萬物之德,這一切都是天道之德。
生命就是道的運行,生命就是德的存在,有行動就包含有德的成分,就有德的運動,就有德的增減。沒有行動就沒有德的變化,德的增減。德在生命中存,德在運動中求,德在實踐中體現,德在自然中作用,德在行動中損益。
三、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周易系詞上傳第八章》說:“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人生天地之間,氣交之中,其言行與天地相感相應,非順即逆,此即德之所在,德之增減也。
為何其言會于千里之外或應之或違之?是其共同順于道或者逆于道也,是其共同合于德或者不合于德也。同順于道者道予以助之,同逆于道者道予以逆之;合于德者其德增,不合于德者其德損,能不表現出應之或違之嗎?
“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就是后天之德的定義,按照道德的標準行事,就體現了后天之德。“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這就體現了,后天之德的增加就會增加自己的先天之德,后天之德的減損也會減損自己的先天之德。這樣也就“走正道天載之,走邪道天棄之”了。
道自運行,天自運行,不可改變,秉其性者方為有德,是為先天之德,先天之德者必順于天道。所差異者后天之德也,具有后天之德者人類也,故順于道者其后天之德增加,逆于道者其后天之德減損。
故順天道者昌,逆天道者亡,實非虛言。
從事于道者,他會不爭、無憂、為善。有德者天亦佑之,此非迷信,乃是有德者順天之道,與天道共振、共鳴、共協調,天道助人成功。人行天道,天亦助其一臂之力也。
人遵天道,天道助人,如順風航船,人之用力未增,而航行之速倍增。如逆風行船,其用力雖大,而其速倍減,因失道而損其力。
所謂有德者天亦助之者,人遵天道,人自成功,非天助人,實為人順道,順道乃人自助也。
道亦喜順而不喜逆,道亦喜助而不喜損。如果世間之人過度的損道敗道,毀壞自然,則道亦有亡日,可不醒悟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