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現代化以自然為代價
大多數傳統社會與自然之間都有著某種協調的關系,都存在某種禁忌力量,成為對自然的內在約束,在那個時代,人類是自然的仆人和朋友。工業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改變了人類和自然的存在方式,導致了自然秩序和整個生命秩序的紊亂,地球的能量失去了平衡,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已經完全破壞了整個人類與地球的生命循環系統,而那些最具效率和最具創新發展模式對人類的未來恰恰是最具破壞和最危險的。由西方價值形成的現代范式不是心懷敬畏順應自然,而是憑借理性征服自然。
現代化實質上意味著使人們占有更多的物質和更大的空間,而人類生存空間的有限性與現代價值的無限發展觀和進步觀之間的矛盾,是造成現代人類社會災難的根源。占世界人口20%的西方國家消耗了世界80%資源,人類現代的各種生態災難主要是西方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而現代化意味著西方式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普及。
歐洲人先是在歐洲,北美以及澳大利亞大規模地砍伐森林,開發大片的牧場和農田,繼而是將現代農業和牧業生產方式隨著殖民擴張帶到世界各地。十八世紀中葉,蒸汽機的誕生標志著現代工業的開始,從火力發電廠和冶煉廠的出現,到農藥和化肥的廣泛使用,到汽車的發明和普及,再到冰箱和空調的推廣,人類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自然浩劫。其間經歷過兩個加速點,一個是二十世紀50年代,由于二戰結束,世界經濟和人口快速增長,科學技術和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環境污染也隨之擴大和加深,據估計,二戰以來的技術變遷所造成的污染占目前全球所有污染的80%;另一個是二十世紀80年代,全球化浪潮的出現沖擊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使所有的國家、民族、地區都被卷入這個洪流,而中國和印度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加入以汽車和電力消費為標志的現代化,將大大加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新興國家的發展正在釋放巨大能量,其影響是難以想象的。
環境破壞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原有的經濟和社會困境雪上加霜。德國學者莫特爾曼指出:
“西方世界毀滅第三世界的自然環境,并且迫使第三世界毀滅它自身的自然環境,相反的,第三世界自然環境的破壞——如雨林的濫伐和海洋的污染——通過氣候轉變反撲到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率先死亡,然后是第一世界。窮人率先死亡,然后是富人。小孩先死亡,然后是大人。”
現代化不僅摧毀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經濟,而且破除了各種具有節制的價值、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使各種發展完全失去約束。對人類和整個生物圈的顛覆性影響主要產生于過去的500年,即西方價值向全球擴張和取得世界支配地位的500年。500年相對于人類近6000年的文明史,只有8%的時間,但正是這短短500年所造成的人口爆炸和環境破壞,已經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改變了生物圈的循環方式和人類的自然進程,而這一切與人類的整體經驗也是相違背的。
在現代社會,人是萬物的尺度,金錢是萬物的尺度,使用價值完全是服從交換價值,生產的真正目的是利潤而不是用途,人們關心的是投入與產出,競爭和效率迷戀使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出發點都是急功近利。西方哲學思想從人類中心到西方中心和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必然要向外投射,導致對所有客體,包括對自然、他人和他族的占有和控制,并最終演變成各種各樣的攻擊行為。按照現代文明的進步觀和發展觀,人可以無限地認識和改造自然,這使得人們對自然的索取變得有恃無恐,更多的消費,更快的生產已成為理所當然。由西方價值主導的現代化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自然環境威脅的根源。
人們并非存心要破壞自然的,而是受到市場和科技力量的驅使;西方文明也并非存心要毀滅其它傳統文化的,而是受到自身強烈的內在擴張沖動的驅使。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不是所有制,也不是意識形態造成的,而是價值造成的,是由價值引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新加坡著名學者基肖爾·馬赫布巴尼認為,“西方已成為全球各種主要危險之源。”因為整個西方價值是建立在人與自然關系的錯誤構建之上的,它不是用心靈關照的方式來對待自然,而是用技術手段來對待自然,把主要興趣和精力都用在自然的改造利用上。現代化與自然是矛盾的,現代化發展是以自然為代價的,現代生態危機是西方科技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必然后果,因為現代性內部蘊藏著巨大的毀滅沖動,各種現代化成果,尤其是高科技成果都在為這個巨大“堰塞湖”增加著勢能。
1、人口爆炸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幾百萬年。人類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大規模人口增長,第一次發生在大約200萬年前,由于工具的使用和制造,使人類能獲得更多的食物;第二次發生在大約一萬年前,畜牧業和農業的出現,人類可以有控制地生產更多的食物;第三次人口大發展出現在十七世紀工業革命之后。目前世界人口還在以每年8000萬的速度增長。
人口爆炸是現代化本身造成的,現代化使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環境破壞三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現代化增加了食物,提高了醫療衛生條件,延長了預期壽命,使許多致命疾病轉變成為慢性疾病,破壞了亙古以來的生死平衡,導致人口爆炸,并帶來了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方面的后果,使所有人在生存空間上彼此都構成威脅。而預期壽命的延長并未使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得到提升,生活條件的改善正在被越來越重的精神負擔所抵消——現代人并不快樂。個體生命的健康與整個社會的病態跟西方理性主義具體的理性與整體的非理性是一致的。
更多的人口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資源,占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制造更多的污染,并引發為爭奪生存空間(糧食資源、土地資源、能源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的沖突。人類之所以在目前人口爆炸的情況下還能生存,甚至比過去生活得更好,是因為采用了一種竭澤而漁,寅吃卯糧,對后代不負責任的手段,這只會帶來更深刻的惡性循環。
人口增長有賴于生產發展,生產的發展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也擴大了對自然的開發和對環境的破壞。自工業革命以來短短兩百多年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對自然的污染破壞遠遠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總和,環境破壞在規模、速度和程度上與整個現代化發展完全成正比,現代化將人從貧困中解放出來,卻讓人類付出人文和生態的代價,這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現代化除了帶來絕對人口過剩外,還造成相對人口過剩,現代化對效率的追求必然會排斥勞動力。現代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產量劇增,而農業勞動力卻大幅度減少,今天,在主要農業生產出口國,農業人口只占3%左右,而工業生產領域的人口也在快速減少,馬爾薩斯主義只不過不過把人口危機預言得早了一點。
計劃生育在今天已非常必要,但墮胎、絕育卻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和心理問題,超聲波掃描儀技術的普遍應用,已造成人類在和平時期前所未有的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其社會后果將是難以想象的,在一個沒有兄弟姐妹,沒有親戚的社會,人將變得更孤獨、自私、脆弱和心狠,計劃生育既是一種違背自然的補救辦法,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明智選擇。
2、環境污染
自然界與生命體一樣都具有自我平衡和修復機制,但它有一個度,一旦超出這個度將失去平衡,難以自我修復。今天,人類活動已無所不在,人類已把自然界的面貌徹底改變了,我們正在突破這個度。環境污染已威脅到這個世界的每個人,而在那些最貧窮的國家已經開始了無聲的屠殺。
現代科學技術已擾亂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整個生物圈,現代科學技術的每一個勝利都遭到了自然的報復,使人類朝生態毀滅的深淵又邁進一步。現代文明進程中的每一項重要發展都是利弊參半,所帶來的未知和潛在隱患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全球變暖、臭氧層消耗、生態多樣性消失、酸雨、江河和海洋污染、森林消失、土壤退化、能源和礦藏枯竭以及其它生態變化,都是近幾個世紀以來現代化發展的結果。相對于整個人類的進化史,人的身體根本還來不及適應突然出現的各種環境變化,人的精神也來不及適應各種社會關系和家庭關系的變化。大部分新出現的疾病都是因環境改變導致的,它們通過空氣、水和食物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全球約40%的人口死亡都與環境破壞有關。
抗生素
二十世紀40年代抗生素的出現拯救了許多生命,人們曾自信地以為已經永遠征服了各種傳染疾病,所有病毒都可以被抗生素殺死。但不幸的是,更多的病毒開始改變它們的基因以對抗抗生素,今天,讓醫學家感到束手無策的病毒反而越來越多。
抗生素的使用不僅對肝、腎和腸胃等組織都有副作用,可以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食欲不振、惡心、腸胃不適、過敏、休克等,由于抗生素對人體和家禽家畜的廣泛使用而產生的抗藥性,使原有的抗生素失效,除了給身體帶來一定傷害外,并不能達到消炎殺菌的作用。而新的抗生素使用一段時間后,又會產生新的抗藥性。人畜產生抗藥性的速度遠遠快于抗生素研制的速度。據估計,開發一代新的抗生素需要10年的時間,而產生新的抗藥性只需要2年的時間。
由于抗生素是注入體內直接殺死病菌,而不是通過增強免疫力來抵抗病菌,現在,人一出生就接種疫苗,一感冒就用抗生素,此外,全世界每年有2/3的抗生素用于畜禽飼養,因此,即使不直接使用抗生素,人們也會通過食物被動接受大量抗生素,對抗生素的依賴和被動接受,農業濫用抗生素正在導致超級病毒的傳播,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和抗菌素的使用,各種傳染性疾病減少了,但非傳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卻大大增加了,人類的免疫系統正在衰退,而各種精神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污染則是造成新型疾病增加的主要原因。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加劇了生物的變異,人為制造和新的生物致病因子越來越多。從90年代起,幾乎每年都要發現一種新的生物致病因子,“薩斯”和“甲型H1N1流感”即是全球性的新型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已證實,目前約有40種疾病僅僅在一代人以前還不為人知。自1967年以來,至少有39種新的病原體被發現,新傳染病正以每年新增一種以上的速度被發現,而半個世紀以前,人們關注的主要是霍亂、鼠疫、回歸熱、天花、斑疹傷寒和黃熱病等六種疾病。而“超級細菌”的出現將有可能是人類重新回到沒有抗生素的時代。
大量的人口增長、快速的城市化、頻繁的人口流動將使新發傳染疾病比歷史上任何時候傳播的速度都要快,而新發疾病帶來的危險將是全球性的,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防止新生疾病的傳入。
農藥
世界上有300萬種昆蟲,其中只有3000種是有害的,其余的則是無害或有益的,但使用農藥(殺蟲劑、除草劑)既殺死了害蟲,清除了雜草,也殺死了大量其它的生物,包括生物鏈上各種相關的植物、昆蟲、鳥類和魚類,并將余毒殘留在農作物、牲畜和水產品體內,最后通過食物進入人體,造成對人體肝、腎和腸胃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損害。
少數害蟲和雜草會因個體變異產生的抗藥性而存活下來,使已有的農藥失效,然后會成倍生長。新型農藥在發揮一定作用后,又會因存活下來的害蟲雜草產生的新的抗藥性而失效,如此循環往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我們幾乎已經找不到完全不含農藥的食物了,整個自然中的農藥保有量已越來越高。
也許我們可以指望人也像昆蟲和植物一樣通過長期、大量吸收殘留有毒化學物質產生的“抗毒性”來對抗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據報道,人類的確正在通過獲得新的基因和能力加速進化以適應日益惡化的環境,這些能力包括代謝能力和抗病毒能力,但是人的生命周期畢竟比一般生物長,人類進化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環境惡化的速度。因此,人類唯一能做的只是停止對抗,學會等待,等待更強的免疫功能的出現,等待新基因的出現,等待能夠專門吞蝕和分解各種有毒化學物質的新生物的出現。
合成洗滌劑
由于合成洗滌劑的洗滌能力和成本都優于傳統的肥皂和堿粉,因此,一問世便迅速在全球普及。合成洗滌包括人們經常使用的有洗衣粉、餐具洗滌劑、衛生間洗滌劑、地毯洗滌劑、金屬洗滌劑、油污洗滌劑等。這些石化洗滌劑在使用時通常都隨著其它生活廢水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江河湖泊的富營養化和海洋赤潮。目前地球的水質和土壤的污染中,有70%是來自于家庭所排放的生活廢水。
此外,在使用各種洗滌劑時,這些洗滌劑中所含的各種磷化物、氯化物、硫化物等有害化學毒素可能通過毛孔或呼吸進入人體,經過一定積累將損害皮膚、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的功能,導致貧血、肝功能下降、不孕、癌癥和畸形的發生。
化肥
化肥自問世以來,在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方面成績顯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各國化肥用量劇增。但農田所施用的化肥與農藥一樣,能夠被作物吸收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被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體、土壤和大氣污染,形成僅次于農藥的主要人為污染源。
化肥對環境的污染包括:江河、湖泊和內海的富營養化;土壤酸化和土質板結;增加食品、飼料和飲用水中有毒成分(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化肥中的氮元素等進入大氣后,可增加溫室氣體。我們今天農作物單產的提高,除了靠改良品種和過度開墾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的結果。
化肥使用帶來長遠后果是使畜牧業和種植業徹底分離,造成自然循環的完全中斷,在過去幾十年,全球耕地退化程度已大大超過了人類在使用化肥和農藥前的所有時期。
城市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主要來源于糞便、洗衣水、洗澡水、泔水及各種清洗廢水。現代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是首先大區域收集污水,通過污水管網和相應的泵站輸送到集中的大型污水處理廠,經過微生物好氧、厭氧及滲透過濾等處理后,再排放到江河湖海。在大規模的處理過程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如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雖已大部分被清除,但仍有相當部分殘留在水中。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急增,城市生活排污量已超過了工業污水排放量,江河湖海中有害物的濃度持續上升。
城市與農村分離,帶來人與土地之間物質代謝過程的中斷,即便是工業化國家,這種代謝過程的中斷也只是在一百多年前才開始出現的,在多數發展中國家,僅僅是近幾十年來的事,而在過去幾千年里,人畜糞便是農家最佳的有機肥料,泔水是農家上好的禽畜飼料。現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雙向的破壞,一方面它將本可以參加自然循環的物質傾入江河湖海,浪費了優質有機肥料,造成大量污染;另一方面又通過工業手段,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來生產化肥,施入農田后再次造成新的污染。
冰箱、空調
1930年制冷劑氯氟烴問世后,很快便開始在工業制冷、家用冰箱、空調、氣溶膠、噴霧器等領域廣泛應用。隨著城市化的到來和家用電器的普及,冰箱、空調已成為現代家庭的必需品。科學研究已證實,氯氟烴是兩種主要破壞臭氧層的人工產物之一(另一種為毒殺農田及糧倉昆蟲和嚙齒動物的甲基溴)。臭氧層能吸收紫外線,保護人和動植物免受太陽紫外線等宇宙輻射,氯氟烴中的氯原子對臭氧層有極大的破壞作用,它能分解吸收紫外線的臭氧,使臭氧層變薄。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會損害人和動物的免疫功能,誘發皮膚癌和白內障并破壞其它生態系統。
盡管空調的歷史只有幾十年,但現在人們對空調的依賴已經如同用鍋煮飯,用壺燒水一樣成為理所當然。中央空調更成了現代公共建筑的規范設計系統,使用中央空調必須密閉門窗才能保持內部溫度,新風通常只占空調總風量的小部分,其余均為回風,循環空氣容易使室內滋生細菌、病菌和霉菌。在室內裝修和家具中殘留的甲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質逐漸揮發后也都彌漫在室內的空氣中,與漂浮塵埃和煙霧等懸浮粒子一起,導致頭疼、氣悶、流淚等空調綜合癥。
空調在夏天把熱氣排到室外,在冬天把冷氣排到室外的特點,反映了現代價值只顧眼前和不計后果的特點。
計算機網絡
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互聯網已成為第四媒體,成為人們工作、學習、交往和娛樂的必備工具。自1946年發明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975年造出第一臺微型計算機,1986年互聯網問世以來,計算機的強大功能正在徹底改變整個科研方式,今天,各種技術已經與計算機密不可分,人類能夠在物質層面觀察得更深、更遠,大大加速了人類對各種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在人類歷史上,除了電和蒸汽機外,沒有任何一項技術能夠像計算機網絡一樣對社會的生產、生活,對人們的觀念、心理、思想和意識,對個性、情感和人際關系產生如此大的顛覆性影響。沒有人能夠阻擋它的發展,也沒有人能夠預測它的發展,它是一種巨大的可能性。
在社會關系上,隨著計算機技術應用的無限延伸,已經發展成排斥一切傳統的計算機文化。網絡社會特有的運行規則正在對人類迄今為止的社會秩序、道德規范、人際關系和價值體系造成巨大沖擊,所有的社會和個人行為都被納入這個無所不能的虛擬世界,整個人類正陷入一種瑣碎、膚淺而缺乏靈性的文化。在強大的數碼技術統治下,對計算機網絡和搜索引擎的依賴,正在使人們產生認識的趨同,并喪失思考、交往、閱讀、書寫以及各種動手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上反而無所適從,太多的選擇等于沒有選擇,人們好像什么都在看,但又好像什么都沒有看到,你無法從海量的信息中去篩選和鑒別,不知道從哪去獲得真正有用和可信的信息。互聯網雖然開創了一個全球大串聯的時代,且已成為一種公共娛樂場所,但人們反而找不到真實的朋友,人只是不停地在無限信息中游弋穿梭。人的個性、靈性、情感正在被數字和符號侵蝕,成為網絡的延伸和信息的載體。“人—電腦—互聯網”的結合雖然比任何單個個人都更加聰明,但只是知識的增加,絕非智慧的提升。
在民族文化上,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加強了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蝕和覆蓋。據統計,目前在互聯網絡上,英語內容約占90%,法語內容約占5%,其他語種的內容只占5%。在這場新的、大規模文化侵略中,世界已失去邊界,西方價值正利用各種現代媒體和通訊手段長驅直入,名人、利益集團和市場的影響已超過民族國家的意義。民族文化不僅被迫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的技藝,而且正在喪失對民族文化的依賴,對傳統價值的信任。金錢、計算機網絡和民主政治已成為全球化時代的三種世界性語言。
在生理上,因長期使用電腦,保持固定姿勢,會接受大量電磁波輻射以及電腦、打印機、傳真機和復印機等相關設備釋放出的臭氧,容易產生厭食、頭暈、惡心、耳鳴、眼花、失眠、心慌、氣短、無力、心煩意亂、精神萎靡、情緒低落、反應遲鈍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眼部疾患、頸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皮膚干燥發黃、下肢靜脈曲張、神經衰弱、肥胖、痔瘡等疾患。
在心理上,計算機網絡的出現開始了人類從現實世界向虛擬世界的大遷徙,人類的親情和友誼正因此而變得更加淡漠,網絡世界呈現的虛幻、新奇、自由、開放使人沉溺,網絡世界正在變成一種心理依賴、精神寄托和逃避現實的工具。網絡通過電腦終端與人交流,取代了真實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參與,網友取代了朋友,這一切雖然帶給人興奮,但接著而來的是孤獨和失落。沉溺越深,維持興奮的時間就越短,失落和抑郁就越深,治療網癮甚至需要借助藥物和電擊。人們瘋狂發送的那些微博、短信和電子郵件,其實什么內容都沒有。網絡游戲“開心農場”之所以盛行,就是因為它既能滿足那些沒錢、沒房、沒車的白領人群的精神需求,又能滿足有錢、有房、有車但精神空虛的人們的需要。網絡縮短了人的時空距離,卻擴大了人的心理距離,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和情感交流變成了人、機之間的冷面對話,習慣了網絡世界的千變萬化,人們反而對現實生活缺乏了興趣。在網絡時代,孩子了解的信息很多,但真正懂得事理卻少,父母越來越難當。網絡與其它現代通訊工具一樣,用節約的時間來無謂地消耗更多時間。
新的社交網絡工具如YouTube、Facebook、MySpace、Twitter、QQ等,由于不以固定網址向外傳播,可不受網絡審查,正在成為滿足窺探欲、爭奪世界話語權、甚至制造騷亂和顛覆的工具。少數國家為了爭奪霸權正致力于將網絡技術發展成為網絡戰,近期出現的“超級工業病毒”,宣告直接針對現實敵對國家工業程序的網絡戰已經開始。工業時代的罪致命戰爭是核戰爭,信息時代的最致命戰爭可能就是網絡戰。
手機
第一臺移動電話誕生于1985年,如今,手機已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它不再是奢侈品和社會身份的象征,而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就像出門時要帶鑰匙錢包一樣。新型的手機已經不是單純的通訊工具,它不僅可以用來通話,還可以用作筆記本、收發郵件和短信、上網、玩游戲、拍照,甚至可以看電影;此外,其它一些日常經濟活動也可以通過手機這一智能終端來實現,手機可以取代錢包、銀行卡、信用卡,甚至當作大門鑰匙和家用電器的遙控器。手機的出現為人們的社會交往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由于手機是靠發射電磁波傳遞信息的,使用手機時,人體就成了天線的一部分,尤其是人的大腦和脖子,長時間通話,意味著長時間受到電磁波和無線電頻率的輻射。手機電磁波輻射危害不斷累積可能引起頭痛、記憶力減退,睡眠失調,神經衰弱、心悸胸悶、頭暈目眩、精神不振,影響人的正常細胞代謝,損害人體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誘發腦部腫瘤,而腫瘤的潛伏期可能長達15年。
“手機依賴癥”已成為一種新型的心理疾病在人群中傳播。人們已無法忍受沒有手機的生活,只要一會兒不用或不能連線,就會感到坐立不安;如果偶然忘帶手機,就會感到心煩意亂;只要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就會感到若有所失;總有聽到手機鈴聲響的幻覺;隨時擔心手機自動關機。
手機成了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和虛擬伴侶,不可須臾分離,使人沉溺,它助長攀比心理和喜新厭舊的習氣。手機加深了人的疏離,手機通話代替了面對面的交流。電話和手機短信的普及,在學校已取代了傳統的教師家訪,在家庭則正在取代了親人間的觸膝談心。在一些場合,手機更被濫用作與針孔攝像機、袖珍竊聽器一樣監視他人行蹤的工具。跟互聯網一樣,手機已開始成為詐騙和性犯罪的工具。在許多地方,手機已經成為傳播淫穢,毒害青少年的重要途徑。在這個數字化生存的時代,一切都服從簡便快捷的原則,各種現代通訊工具大大促進了科技和商業的發展,但它實在是些淺薄和無聊的玩意,既沒有賞心悅目,也無需深思熟慮,更不需要靈性和反思,人們除了立即發出和獲得有關信息外,似乎已沒什么東西可以交流,也沒有什么值得交流了。
汽車
作為現代文明的標志,汽車無疑是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汽車具有一種激動人心的魅力,汽車的出現極大地擴大了個人的生活空間,推動了現代生產的發展,加快了整個社會生活的節奏,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汽車文化,它既是身份的象征,也代表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盡管如此,汽車卻是人類近代最壞的一項發明,它比其它科技對人類的影響都更直接、更廣泛和更深遠。汽車崇拜大大加速了現代化的進程,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加快了人的生活節奏,同時也加深了人的疏離。汽車文化所造成的能源、土地、交通和污染危機正在全世界快速蔓延,由于有了汽車,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到達過去那些遙遠的地方,從而擴大了人對自然破壞的范圍,可以說,整個現代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是沿著車輪的軌跡展開的。
目前全世界的汽車保有量已超過6億輛,并正以每年3000萬輛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全球汽車數量將達到10億輛,在美國,汽車的數量甚至超過了駕駛者的數量。全世界汽車使用的石油約占石油總消費量的2/3;我國汽車使用的石油約占全國石油消費量的1/3。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目前全球每年有127萬人(每天3500人)死于車禍。
汽車尾氣已取代煤煙成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在汽車尾氣所含有上百種化合物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鉛和固體懸浮物等對人體呼吸、免疫、血液、遺傳等系統會造成急性損害或慢性中毒。汽車尾氣已成為城區酸雨和光化學污染的主要原因。生活在城里人的肺已經成了“人肉吸塵器”,越來越多的人死于與汽車尾氣有關的疾病,尤其是肺癌。而通過改進汽車燃燒裝置、使用天然氣、生物燃料、氫燃料所減少的污染還抵消不了每天新增上路汽車所排放的廢氣。
汽車交通噪聲已成為城市環境的主要噪聲污染源,如今在城市,安靜已經與潔凈的水和空氣一樣稀罕了。
道路建設永遠趕不上車輛的增加,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出現了“車滿為患”,汽車的高效便捷正在被過多的車輛抵消,汽車正在蠶食城市有限的綠地,從大街到小巷,再到院落,再到過道,直至被完全覆蓋,無路可走。
人口的膨脹加速了城市規模的擴張,工作的流動性,生活的變化,使汽車從奢侈品變為必需品;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大大推動汽車社會的發展;汽車文化在改變社會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體質和性格,導致身體功能和生命本質的退化;對汽車的依賴使人變得越來越急躁、狹隘和缺乏耐心。
所有現代科技的新發明都與速度、變化和效率有關,對于生命本質來說,它們給人催逼、壓迫和不安。汽車尾氣正在通過治理污染和醫療成本的提高吞噬經濟增長的成果。隨著中國、印度以及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快速邁入汽車社會,汽車災難其實才剛剛開始。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和印度,有限的土地需要精耕細作才能養活人民,根本沒有足夠的土地來供汽車使用,汽車根本不是必需品。從人口、道路、能源、經濟承受力等各種情況考慮,最適合中印、國情的應該是城市和城際公共交通系統以及自行車交通系統而不是轎車。但不幸的是,汽車在中印兩國都已經成為一種支柱產業,成為一種經濟增長手段,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汽車工業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發展陷阱,而汽車工業對未來中國經濟帶來的潛在威脅將不亞于房地產。
塑料
今天,我們已生活在一個被塑料包圍的世界,而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塑料雖不像鉛、汞、石棉、農藥、殺蟲劑等物質會給身體造成直接危害,但卻會對環境和身體帶來潛移默化的危害。
大量的廢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農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已在世界各地泛濫成災,混在土壤中的廢舊塑料難以降解,影響農作物對養分和水分吸收,流入水體的廢舊塑料被動物吞食而致死。
塑料中的雙酚A和鄰苯二甲酸鹽可能擾亂體內生物信號,改變人體激素,影響胎兒和兒童發育,導致乳房和前列腺的變異,增加患癌的幾率。
塑料的生產加工耗水驚人,據估計,一只容量為1升的塑料瓶在生產過程中需要耗費7升水。隨著瓶裝水、桶裝水及各種瓶裝飲料的流行,不僅消耗了更多地的石油資源,而且增加了直接接觸塑料的機會。
克隆
基因工程的發展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克隆,即通過基因復制,生產出原物的復制品;第二步是修改,即通過對基因排序進行修改,預防和治療各種頑癥和絕癥;第三步是創造,即通過基因的增減、改變和重組,創造出“人造人”。現代分子克隆技術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誕生;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草圖完成;2008年4月1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宣稱成功培育出英國首個“人獸混合胚胎”。目前世界上已經開始了一場“人造生命”的競賽。
克隆人計劃的產生一方面是為了無排斥反應的器官移植,保護瀕危物種,另一方面也是受各種經濟利益的誘導。盡管現目前大多數國家只支持治療性克隆,反對生殖性克隆,但二者之間只有一步之遙,治療性克隆終將導致生殖性克隆。一旦生殖性克隆問世,人類的繁殖后代過程將可以不再需要兩性共同參與,基因工程所改變的將不僅僅是解剖學意義上的人,而且還將改變文化和社會學意義上的人,帶來家庭結構、社會關系、身份認定,以及包括倫理、道德、情感、興趣和審美等在內的一切人的固有特征的改變。
克隆技術能夠在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進行人為的相互轉移,加速人的進化,未來的人造人將可能是人、動物和植物的混合體,這種人獸雜交的試驗現在已經開始,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將要突破,半人半獸的怪物就要出現,人類將面臨被自己創造出的變種淘汰的威脅。
“人造人”完全是通過遺傳學、生理學、神經生理學、神經化學等增強手段來提高人的智力、記憶力、體力、情緒控制、性欲傾向,而不是通過精神途徑來實現對人的超越。少數富人將憑借金錢和技術進化為新人類種族,這種新人類種族雖然具有各種人為的優越稟賦,但他們完全抹煞了人類生殖的偶然性和多樣性,他們有可能發展出一套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和生活習俗,變得連人類本身都難以認識和接受,并與自然人形成對立,對自然人產生歧視。
現代生物技術由于徹底打破人與動物之間,生與死之間的神圣界限(如冷凍術),深刻的動搖了一切人類固有價值的基礎。科學家正在扮演上帝的角色,當初上帝再造了亞當后,就是從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又造了夏娃的。那些具有妄想狂和變態心理的科技精英完全把整個人類和自然都當作他們的實驗室。將克隆技術用于人類自己,不僅有悖于人類價值,有悖于人類的基本倫理和道德的原則,也是對人性的侮辱,是比亂倫更可怕的墮落,它表現出西方價值的歇斯底里,現代科學的瘋狂和人類的自我作踐。
轉基因
人類在過去的幾千年里對農作物和動物的改良主要是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式來選擇和積累優良基因的,而轉基因技術是人為的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它物種中,改變生物的遺傳物質,使被改造的生物的性狀和品質向人類需要的目標轉變,轉基因生物實際上是一種人造生物。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煙草在美國培植成功;1993年,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食品——晚熟西紅柿在美國投放市場。目前在國際上,抗蟲、抗病、抗除草劑的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馬鈴薯等已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阿根廷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最大的毫無控制的轉基因試驗場。除了轉基因作物外,轉基因畜禽,轉基因生物農藥,轉基因生物肥料也開始出現。不久,我們將找不到不含轉基因的食物了。
目前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自然界經過漫長歷史進化而來的,它們是彼此長期選擇適應的結果,是一個和諧穩定的整體,自有一套內在的運行規律,而作為外來物種的轉基因生物由于其被人為賦予的競爭優勢,有可能破壞整個生態平衡,一旦基因被改動,將引起一系列內部結構、功能和傳遞方式的連鎖反應,從而改變人體的微觀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的宏觀生態系統,完全超出人的控制,并且無法還原,導致一系列未知問題的產生。
經過人類篩選的外來強勢基因,將因為比其它原生品種的優越性狀而大量繁殖,導致自然界原有品種的滅絕,甚至導致超級病蟲和超級雜草的出現,破壞生物多樣性,擾亂整個生態系統。另外,由于轉基因食物的歷史太短,許多副作用尚不為人知,例如,轉基因食物中可能含有某些毒素,引起一些過敏反應,造成某些營養物質的破壞等等。
現代生物技術正在成為一種生命操縱,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挑戰,它鼓勵人們繼續逃避對生命和自然的責任:敬畏生命和節制,使人類陷入完全依賴那些具有致命缺陷和未知風險的新技術。但不幸的是,我們將不得不在轉基因作物和糧食短缺、繼續大量施用農藥化肥之間做出選擇,隨著人口需求的增加、耕地面積減少和氣候變化,尤其是對于那些人口眾多、貧窮落后的國家而言,基因改造將成為增加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
轉基因技術的推廣不僅將影響全球的糧食生產和貿易,而且會改變整個世界的糧食政策和糧食結構,轉基因的幕后推手是跨國公司和各種利益集團,其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控制世界糧食生產,使轉基因食品與石油、貨幣一起成為西方全球霸權戰略的三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住了貨幣,你就控制住了整個世界。”
此外,轉基因技術正在發展成一種戰略技術,其危害將不亞于核技術,一些科學家已開始擔心,能夠毀滅一個民族的“基因武器”可能已經問世,或許“基因戰爭”已在暗中爆發,只是目前尚不為人知,因為少數全球精英和利益集團比常人更清楚,在西方價值指引下,按照西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展,世界是不可能養活這么多人的。
終結者作物育種
擁有轉基因技術的高科技公司為了保護自己的專利,在轉基因作物中再加入終結基因,使這些作物種子胚胎發育后產生毒素,殺死發育后期的胚胎,從而獲得不育的種子,將植物的生長鎖定在一個特定的過程。
終結者作物育種技術的應用,將改變人類幾千年來的生產和栽培方式,使人們不能再從收獲的作物果實中留取種子了,而必須永遠、無條件的依賴像美國“孟山都Monsanto”和“諾華Novartis”這樣的生物高科技公司來提供的“一次性種子”。
同許多現代高科技成果一樣,轉基因技術出現的時間不長(相對于各種作物成千上萬年自然選擇和環境適應的時間),從人為干預所表現出來的有利形狀和品質中還難以發現其不良后果。但這些技術都是以不可逆轉的方式在改變自然的邏輯和進程,其后果是難以想象的。如果說轉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已令人擔憂,那么,出于商業考慮的終結者作物育種技術則更令人惡心,它們是現代科技主義恣意妄為和功利主義不擇手段有機結合的典范。
科技的承諾是危險的。
生物燃料
對能源價格上漲和氣候變化的擔憂,使人們已經開始了從糖和植物油中提取乙醇的所謂生物燃料,這成了綠色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時髦,世界各地爭相仿效生產和使用這種清潔能源。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燃料主要是從玉米、木薯、高粱、棕櫚、油菜籽、甜菜和甘蔗等糧食作物中轉化而來的,生物燃料的推廣將導致森林、濕地和草地的進一步破壞,加劇與人爭地爭糧的矛盾,推高糧食價格,使更多的人面臨饑餓威脅。一輛汽車一天就要消耗發展中國家一個人半年的口糧。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批判生物燃料是“反生命的”。
新推出的以蘆葦、蓖麻、麻瘋樹和野草等非糧食作物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雖不會與人爭糧,但仍會與人爭地,在種植過程中仍會消耗能源,增加碳排放量,而由于這些植物多為“入侵物種”——對環境有害的莠草,它們可能蔓延開來,對周圍的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總之,使用生物燃料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僅無法抵消它所帶來的其它危害,甚至比它準備替代的化石燃料對環境的破壞更嚴重。
從西方價值和現代觀念來看是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意義的發明創造還可以無限的列下去,不幸的是,它們對人和自然直接間接的破壞也都是相對應的,如影隨形。今天的主流價值以及各路精英都是從利益出發來關注資源和環境,其解決之道都是要繼續發展創新。如果拋開現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來講節能減排,如果我們的生活空間還在不斷擴大,消耗的物品繼續增加,即使我們的生活充滿各種環保用品,環保又有多少意義?以保護環境的名義破壞環境,生物燃料不僅反映了西方價值的邏輯混亂,反映了現代化與人和自然之間具有難以克服的矛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