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其意思是說(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處善于自然而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平等博愛,說話善于格守真誠信用,為政善于公平、公正、公開和公信,處事善于遵循良性循環,行動善于把握時機和度。最善人(遵循道的人)的所作所為唯有不爭,所以沒有過失沒有怨咎。
“上善若水”,這句話是老子用水來比喻具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善的人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這種能生萬物,同時也能毀滅萬物的自然力量,通過疏導、引導、合理使用和保護水資源,發揮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么自然界和人類就可以達到平衡,達到共生、共存、共享和共樂的境界。但是,現代的人們不能發揮個人和社會中像水一樣的“平衡”能量,所以才會呈現出這樣或那樣無道的愚昧狀況。如果一個人或一個集體能將自己放在一個智慧或說是明智的位置,將心放在一個明智而對生活有著深刻體驗、洞察力和為他人著想的位置,對人能以合適與體貼的態度,說話能有實際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以道而行,做事能多動腦子考慮周全、量力而行,有什么計劃能夠審時度世,那只有“平衡”世界了,哪還有什么因為不平衡而引起爭端呢?如果真能這樣就沒有什么值得痛苦和相互傷害的了。
水德近于道,而水德的主要特點是:
一、滴水見日月。一滴水,在陽光下顯一個日,在月光下顯一個月,兩者合二為明。同樣,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在陽光下見一個日,在月光下見一個月,兩者也可合二為明,心中就會充滿光明。大家知道平衡就健康,人生理上陰陽平衡時,人生理上才能良性循環,才能有健康的體魄,同樣,人的心理上也要陰陽平衡,只有陰陽平衡,才能陰陽去“耳”,日月合明,心中光明,不僅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自然界日月合明每天只有兩個時點,即黎明日出與夕陽西下。人只要心態像水一樣平衡,心中的日月合明可以是每時每處。心中充滿光明的人就會有光明之道!就會靈欲合一,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才能遵循道(規律)無往不勝!
二、遵循自己的循環規律,并能推動其它事物按道(規律)運行,是水。其實遵循規律(道)的人能心中充滿光明,能遵循“從日到月,從月歸日’(新的日,日月合二為明)循環往復,以致無窮,并能推動別人一起心中充滿光明,并沿著人類的光明大道前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就是具備水德之人的胸懷,這種人不會艱難挫折而放棄信念和理想,因為他們心中永遠是光明的,任何力量在光明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因為光明即規律,光明磊落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人,也是最具備水德之人。
三、經常探求自己運行的方向的,是水。水往低處流,這是水的特性,正是由于水的自然而然的運動特性,它才能“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其實遵循道(規律),也應這一樣,把名利置之于腦后,把奉獻置之于己任。
四、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公民似水,公仆似舟,能順應規律(道)這舟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反之,會葬身海底。水只有不斷地疏導,讓其能自然而然的運行,才能“善利萬物而不爭”,千萬不能人為(偽)地封堵,如三門峽、三峽大壩,人為(偽)切斷地球生命體的血脈循環(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良性循環系統),人類在改造征服自然的同時,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大自然的反作用力所償還,如今年長江中下游的前一陣的干旱,到現在的由旱轉澇,泥石流等,這都是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水能),自以為是,違反自然規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五、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其實做人也一樣,心中充滿光明的人,心中就能包容日月,心中充滿光明的人不僅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當人人心中充滿光明時,整個世界就會充滿光明,整個世界才能充滿和諧的因子,整個社會才會真正和諧。
六、汪洋大海,能蒸發為云,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晶瑩明鏡似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大自然中水的循環,孕育無限生命,做人只要遵循“從善到真,從真歸美(新的善)”的良性循環(規律),力避“從惡到假,從假歸丑(新的惡)”的惡性循環(癌癥),就能永葆水德之本色,就能像水一樣,從液體升華為氣體,也能從液體凝結成固體,但萬變不離其本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