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篇文章對中國立場性文化作了宏觀政治性分析,接著中國的立場文化有必要展開認識,即它的普遍層面。
也就是分析中國人看問題的立場、方法,也就是中國人追求什么?看問題的標準是什么?價值觀是什么?
這樣思想性的層層推進,有普遍的實踐認識意義,如此涉及面很廣,有必要去尋找中國立場文化的核心來源,這個核心也必然只能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立場。
認識老子、孔子的立場文化,我們首先從中國文化的一個最被中外人士注目的特征入手,這個特征就是中國文化的糊涂性?! ?/p>
中國文化有糊涂性一面,糊涂性別稱是靈活性,靈活性又必然導致虛偽性,為什么有這一系列特點?因為中國文化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本質就是沒有絕對精神原則,以物質功利為核心,而物質功利是變化不已的,是需要渾水摸魚?! ?/p>
還因為物質功利是相反相成的矛盾事物,因此追求功利必須去認識事物中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必須適應矛盾發展去聲東擊西,于是常常要求自己反向思維。
比如想得到一樣東西,偏偏不能赤裸裸的追求,還要表現出不喜歡它;嫌棄一樣東西,不能表現出嫌棄的絕情,相反要表現出最最喜歡的感情,因為事物發展規律是相反相成,甚至人算不如天算,于是讓人真假難辨,于是提醒人見風使舵、順水推舟?! ?/p>
因此,糊涂性、靈活性、虛偽性的精神特征,完全是一種物質條件性的精神反射,是中國人立場在物質利益矛盾性發展的牽引下而身不由己的精神反應?! ?/p>
比如追求名利。名利的追求,如同對待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人的本性喜歡名利,但又防賊一樣怕被人視為名利之徒,最終又與名利失之交臂,于是在想要名利和退讓名利之間模糊和避嫌起來?! ?/p>
中國文化的糊涂性表現在各種利害關系上面,總的特征是功利主義的趨利避害。試舉例:
迷戀做官的威風無比,要表現出不貪戀官員的赫赫權力,當官是想為百姓更好的服務;
討厭你的做法,但是悉聽尊便,因為依據是“多行不義必自斃”,讓人家來收拾你;甚至詳裝清高的說,跟你過不去就怕弄臟我的手, 實際上是養虎成患;
弱肉強食、成者為王,又怕槍打出頭鳥;
明明賺錢欲望膨脹,卻來個此地無銀三百兩,自我標榜是為社會作貢獻的精神強;
政治歷來被少數人壟斷,等級壓迫,魚肉百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被說成是“天下為公”(擁有天下是作出了自我犧牲,把自己奉獻給了天下),把自己打扮成是體恤子民、對百姓恩重如山的父母官,和百姓的關系是血濃于水;
明明是血淋淋的官民對立,卻要表現歌舞升平,官民關系是血脈相連的打成一片;等等?! ?/p>
中國糊涂文化誰表達的最深刻?
現代中國人很少不知道鄭板橋難得糊涂的故事,但鄭板橋僅僅是中國糊涂哲學的一個小小衍生品,中國糊涂哲學的祖師爺是老子?! ?/p>
是老子把中國文化揭穿了,只有看透了,才能寫出中國文化真實意義的教科書?! ?/p>
看到了真實,就是看到了本質;看到了真實,才有資格談中國文化的大智慧。
老子是中國文化最有智慧、最聰明的一個人,中國不少老子的崇拜者,指責我“污蔑”老子,其實這是不明真相,既不理解我思想求真的目的,也不懂得思想的善惡和客觀真實之兩種價值判斷屬性,更是對老子思想十知一解。
這些批評者無知在哪里?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把老子思想吹的天花亂墜,玄之又玄,好像凡人是不能解讀的,可想而知,他們自己對老子是管中窺豹,胡思亂想,根本理不出頭緒,由于他們心中對老子思想沒有一個認識坐標,當聽到對老子“不利”言論時,馬上就亂作一團,如同蚊子嗡嗡亂叫?! ?/p>
我多次說過,老子的思想其實很簡單,《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是思想重復的地方很多?!兜赖陆洝返暮诵木褪侵赋雒?,分析矛盾,分析的核心觀點就是“反者道之動”?! ?/p>
因此對于現代人,《道德經》的名稱如若改為《矛盾經》,會更加便于理解,毛澤東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句話是解讀《道德經》文章名的白話文,老子的“道德”兩個字相當于宇宙精神,“經”字則等同規律,即“反者道之動”的規律,就是宇宙精神的根本規律。
“反者道之動”是指事物的矛盾屬性,是謂矛盾屬性乃對立統一?! ?/p>
因此,毛澤東的《矛盾論》可以比作《道德經》最簡單的通俗本,思想和老子一脈相承,毛澤東的《實踐論》不過是《矛盾論》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靈活的運用?! ?/p>
老子思想為什么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因為它是事物的一種普遍的認識方法,就如同萬物離不開太陽,萬物也離不開共同規律,而老子思想揭示了這種普遍規律,這種規律是永恒的,因此毛澤東的革命也離不開這個規律的根本性作用,階級斗爭思想后面的理論依據,毛澤東就是采用了和老子一樣的矛盾的世界觀認識?! ?/p>
橫向來看,《道德經》(矛盾規律)運用到戰爭理論,就誕生了孫子兵法;運用到朝廷政治斗爭,就產生了黃老之術;運用到養生,就推動了中醫和中國烹飪文化。
老子思想主要意義,是一種純粹客觀的認識方法,因此它從中國傳統的血緣人際道德關系中超脫出來,它不是善惡價值判斷文化的定位,它站在更高的物質立場(宇宙萬物)去認識物質運動規律?! ?/p>
這種認識,就如同古羅馬一位歷史學家說道:在歷史的長河中,回顧人類以往的戰爭,就如同站在高山之巔,盡管山下的戰爭神圣悲壯,聲勢浩大,但是在登高望遠者看來,這些戰爭渺小的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致就像兩個小孩在打架?! ?/p>
老子就是這樣登高望遠的人。登高望遠,事物彼此就不清楚了,相像了、模糊了、沒有區別了。
老子思想不是善惡利害的判斷,因此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君臣父子關系,在《道德經》中不見蹤影?! ?/p>
老子思想是無君無父,老子說“言有宗,事有君”,但是這個“宗”和“君”都是指“道”的精神?! ?/p>
老子把人都看成是普通的物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物當中包括人,因此老子后來的信徒把生命的一切都看作物質性的曇花一現的浮云。
《道德經》中“圣人”的名稱被反復提起,但是它和孔子“圣人”的屬性完全不同。老子的“圣人”是指對“道”的心領神會;老子的“道”和孔子仁愛的“道”又是根本不同,是“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六親不認的“道”。
儒家思想的“圣人”,是“大公無私”、“先天下之憂而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德楷模。
而老子思想的“圣人”,是工于心計、審時度勢的智慧大師?! ?/p>
老子思想的“圣人”,不是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一種唱高調的道德境界,而是不需要自我犧牲或者只要表面的自我犧牲,就能達到和諧最后能夠輕松的成就自我的超級智慧?! ?/p>
這種超級智慧簡單的說,就是柔弱勝剛強?! ?/p>
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又感嘆當時社會是“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認為“圣人”(大丈夫)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薄 ?/p>
老子認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 ?!?
老子認為“圣人”和“百姓”沒有絕對區別:“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p>
因此,只要懂得“道”,每個人都能成為有大智慧的“圣人”。比較儒家:只要徹底的善,人人都能成為“圣人”。
老子說:“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薄 ?/p>
這樣就能夠成為“圣人”,比儒家需要徹底的自我犧牲要容易的多,因此中國人更加能夠親近老子。
盡管老子六親不認,但是老子教給中國人思想大智慧,不很動聽卻很中用,每個人都感到有希望成為老子思想標準的“圣人”,而且做這樣的“圣人”名利雙收?! ?/p>
老子的“圣人”價值觀是十足功利主義,因此進一步的發揮,必然就不太入耳了,比如老子說: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樣的思想,距離儒家“圣人”境界便十萬八千里了,因此老子的“圣人”哲學,由于功利主義目的十足,最終變成一種人生物質主義的權術,必然和儒家避嫌極端功利的仁愛價值觀針鋒相對。
(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