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道德經》第六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經》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其意思是說(譯文):谷神(“道”)無窮無盡,他可稱為是原始的母體。萬物都從這原始母體之門產生,可以說他是萬物的本根。他綿綿不絕,似亡實存,使用他永遠不會窮盡。
谷神不死,就是指“道”作為萬事萬物生成的淵源,就象山谷中的泉水一樣,永不停息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道”在生成萬物的過程中,同樣要經過一個曲折、艱難的歷程,要克服許多的艱難險阻,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谷神不死,體現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他想說明“道”的作用是無邊無疆,無始無終的。從空間而言,它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從時間而言,它歷久不衰,天長地久。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認為“道”是在無限的空間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是具有客觀規律性的統一體。它空虛幽深,無窮無盡,永遠不會枯渴,永遠不會停止運行。這種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從今天的理解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都有矛盾的存在,關鍵要把握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也就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從矛到盾,從盾歸矛’(新的矛,即矛盾雙方在公平、公正、公開和公信的前提下不斷地得以化解,不斷地得以共生、共存、共享和共樂)”。即實現矛盾雙方合二為一,形成雙贏、多贏,這就是老子給予后人的一種啟迪。
“玄牝之門”、“天地根”,都用來說明“道”為產生天地萬物的淵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釋為胎息養生之術,認為“天地之門,以吐納陰陽生死之所氣。每至旦,面向午,展兩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所以吐故納新。是蹙氣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氣之時,意想太平元氣,下入毛際,流于五臟,四肢綿受其潤,如山納云,如地受澤,面色光渙,耳目聰明,飲食有味,氣力倍加,諸疾去矣。”(《御覽方術部》引《修養雜訣》)這是把老子的思想與傳統養生術聯系起來的解釋。這種思考的角度,也不失為對老子學說的一種發揮。
老子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為母性動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貼切地描述了無所不能的,生育著萬物的“道”的特性。這既反映出老子對人類因循守舊的厭倦,他擔心社會的陋習和知識的狹隘會日益削弱人類對自然的洞察和對“道”的領悟;又反映出老子不愿意把“道”界定在某個認識范疇之內。他所關注著的“道”是宇宙、天地間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整體——對立統一,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種性質的界定或劃分。因此,他的“道”具有不同于眾的描述方式和認識角度。從今天的角度來說,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就是“道”,因為矛盾無處不在,無窮無盡,關鍵是既要看到矛盾的對立性,更要看到矛盾的統一性,我們不能只看到矛(盾),我們的思維不能從矛(盾)到矛(盾),從己到己,這只會形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結果!從這意義上說,“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劣根性,因為這種理念自始自終未能超越人類自己,未能突破地球對人類的束縛,試想一下,人類如果從人類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話,必然會產生惡異、滅異的言行,必然是與人斗、與天斗、與地斗,一直斗到山窮水盡,資源枯竭,民不聊生;一直斗到人成為物質的奴隸(車奴、房奴)、金錢的奴隸、自己生產成果的奴隸(毒米、毒奶、毒油);必然會出現“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惡性循環(癌癥)這就是“以人為本”的局限性和劣根性。反之,我們如果能從矛盾雙方在公平、公正、公開和公信的條件下去洞察事物運動的規律,我們就能得出做人的哲理:把己當異,將心比心,通心樂心;把異當異,尊重理解,人人平等;把異當己,換位思考,無私奉獻;把己當己’(新的自己),異己合一,靈欲合人。簡而言之,“從己到異,從異歸己’(新的自己)”良性循環,我們才能遵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人呵護地球,地球孕育人人”的規律(道),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實現“與人為善,海闊天空;與物為善,宇宙無限”,有了這樣的胸襟,才能達到認識自己,挑戰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才能領悟到惡異、滅異的最終結果就是惡己、滅己,才能領悟到人類最大的敵人是人類自己,只有化異為己,化敵為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引領世界走向真正的和諧!
無獨有偶,心理學大師弗洛依德也把人類的住房分析成是母親的替代物,他說:“子宮是第一個住房,人類十有八九還留戀它,因為那里安全舒暢。”是的,人類最原始的本性表現為對母體的依戀,這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所體驗。然而這種本性又在人類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現為依賴自然,企求與自然合為一體的強烈愿望。我們今天對自然的懷念,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對溫柔的母體,急切地希望在自然無窮的奧秘中尋回我們失去太多的東西。太多的城市的喧囂,過度的工業污染,人口失調以及緊張復雜的人事關系,人們的精神承受著沉重的壓力。我們致力于環境保護:種植森林,凈化空氣和江河海洋的水質,保護瀕臨絕滅的野生動植物物種,都是在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在哲學上、文化思想上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都是在尋回人類業已失去了的夢。我們應不斷遵循“人人保護自然,自然哺育人人”的良性循環(規律),力避“人人征服自然,自然懲罰人人”的惡性循環(癌癥),從而不斷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重溫老子給“道”賦予的睿智、廣博和深淵的哲學涵義,對于今天社會文明的發展能遵循“以規律(道)為本為核心,全方位、良循環、可持續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啟迪意義。人們大多慣于常規化的思維,大多只見矛(盾),只見局部,沒有哲人哲理的思維境界,要么極左、要么極右,其實在左與右之間只要把握好平衡,還有“中庸”之道!這里的中庸不是不偏不倚,而是要公平、公正、公開和公信地把握平衡,要把左與右兩股力量合二為一,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共同邁向和諧世界。要知道,打破常規,才會有認識的深化和觀念的革命。讀《老子》一書,我們尤其不可忘了這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