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以來中國在三北方向丟失了大量領土,除了列強的趁火打劫外,和之前兩百多年的人口遷徙和分布格局也有一些關系。
清朝后期至民國,隨著清廷的衰落和壽終正寢,中華帝國在向現代國家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認同危機,回、蒙、藏諸部皆有此起彼伏的離心傾向。彼時中央權威衰弱,再加上列強策動,各部都有分裂出去的領土。但也有部落幾經搖擺,終于不曾分離出去。這些部(盟、旗)多和漢族有較深的利益糾葛,漢族人口較多滲透,部分接受農耕生活生產方式。這說明鞏固領土的最有效方式是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同化。在分離與未分離的蒙回諸部(盟、旗)間畫一條線,多少可以看出19世紀后期以前漢民族人口活動領域擴展的界限。
16世紀中后葉以降,中國人口大增,商品經濟活躍、特別是長途貿易興起,金屬貨幣得到廣泛使用,人身依附關系變松,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土地兼并嚴重,當時的中國人口有著開拓海外,深入西南,開發北疆的現實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發的需求。自古以來,漢族人口不斷地從中心區域向四周擴散,與之相伴的是中原王朝對羈縻地區控制的不斷收緊,治理形式不斷嚴密。比如,西南地區,從東漢末年開始開發西南,至明朝,隨著對該地區開發程度的不斷加深,開始流官與土司并行的制度。控制力度大大加強。有理由認為,隨著中原王朝人群的活動空間擴展和生活生產方式的傳播,會有越來越多的松散羈縻地區逐漸被納入行省制地方管理制度下。
明朝中后葉,西方新興殖民國家均不同程度的接觸和試探過明朝政府,但沒有得到什么利益,于是之后就將注意力轉向其他地區。日本的騷擾也在明朝被肅清。俄羅斯的勢力還沒有伸到西伯利亞。于是在17世紀至19世紀初兩百年里,不計較日益沒落的游牧勢力的話,中國處在一個勢力缺位的空間環境(主要是大陸)中。但是17世紀中葉以后,漢族人口向邊緣地區和南洋的遷徙停滯下來。首先是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減少。另外,滿清立國后,采取結盟蒙古各部和西藏上層人物的策略。禁止漢人向北方(包括西北和東北)這些地方遷徙。漢人與這些地區相對隔離。而原本活躍在近海領域的私人海上力量也被清政府消滅,再加上海外貿易的萎縮,明朝時開辟的南洋諸貿易據點也被西方殖民者取代。這樣的局面到清朝后期慢慢被改變。越來越多無以生存的流民和商販冒險向蒙古諸部和東北進發,找尋新的出路。清朝政府后來也終于放棄了之前幾百年來嚴苛的政策,部分是因為新疆和東北的領土危機,部分也是出于要給無數走投無路的人一條生路。在之后的領土瓜分危機中,在丟失了大片無人居住的領土后,新疆,內蒙,東北歷經危機而終于沒有丟掉。但外蒙丟了。
今天的“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在現代民族學說的框架下,重新對漢族這一主體民族的地位做了微妙的定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