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澤諭吉(1835—1901) ,日本近現代文明奠基者,日本近代教育之父。他的身世有些像孔子。
孔子出身于低級貴族家庭,福澤諭吉出生于武士家庭,父親是個低級藩士;
孔子三歲失去父親,福澤諭吉一歲多的時候父親去世;
孔子一生獻身于中國文化的教育和弘揚,福澤諭吉一生心無旁騖,致力于日本文化現代化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普及宣傳;
孔子對中國文化貢獻經久不衰受到長期崇拜;福澤諭吉對日本文化的貢獻和影響迄今如日中天;
孔子和福澤諭吉都是生活在動蕩的社會文化大變革時代;
福澤諭吉和孔子的人生歲月僅相差幾年。
福澤諭吉和孔子,都具有創建本國政治文化理想模式的偉大抱負;他們接受歷史文化變革和發展的挑戰,自告奮勇的但當起民族文化精神創造的歷史重大責任;他們都把自己的生命完完全全的融入到民族的文化命運當中。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長青,這句話反對機械的對待理論,但千萬不能機械的去理解這句話,不能因此瞧不起理論,認為理論是不新鮮的,不實在的,虛無縹緲的;恰恰相反,優秀的理論永遠是最真實、最本質的反映生動的生命。
“理論是灰色的”,是指理論被歪曲的一種情況,是指如同削足適履,愚蠢的把理論從真實中割離出來。
真實的、本質的理論,不僅不灰色,而且永遠具有長青的生命。
比如,孔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長青了幾千年,而且將永遠具有不朽的長青價值,因為孔子經典大量的表達了人類的普世精神;
福澤諭吉推崇個人平等獨立的思想也是如此,而且我強烈感到,由于中日有相同的儒家文化傳統,對目前中國文化的改造,福澤諭吉的思想比之孔子更具有很強的思想借鑒意義,甚至是指導意義。
最優秀的理論稱之為經典,經典的意義就是最普遍性的真實,這種普遍性如同陽光普照,每一滴水都會因此含有陽光。我們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在不同程度的折射出思想經典的正反精神。
孔子和福澤諭吉的思想都是追求最普遍性的經典文化,目標宏偉,論證絕倫,大氣磅礴。
比如孔子《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把文化學習和行動實踐有機結合(學而時習之),把教育學習提高到文化普及的意義(有朋自遠方來),把學習的內容和過程看作是開放和包容的文化精神磨合(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開篇的微言大義,寓意深刻,使人回味無窮。
如若再作思想推理,“學而時習之”,不正是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嗎?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即實事求是)不正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靈魂嗎?我曾經撰文,指出中國文化的主要矛盾就是理論和實際的脫離,因此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文化,就是抓住中國文化的主要矛盾。
從中可以看到毛澤東和孔子的思想聯系,其實這是必然的,任何文化的主要矛盾只能是一個,如若不能抓住它,怎么能對中國文化產生歷史影響?又怎么能夠成為歷史文化偉人?
“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推展開來,也是意義十分廣闊,它不是中國文化中的人的獨立精神、民主精神的表現嗎?這種精神在中國文化中十分稀缺,因此格外珍貴,它證明了人類任何一種文化,即使中國最厲害的專制文化,都會有人類獨立平等精神的不屈追求,哪怕它只是一束微弱的曙光。但是也不能因此,拿著雞毛當令箭,就否定中國古代文化專制不平等的本質,認為儒家文化主要價值是提倡民主的,中國一些現代大學者就有這樣以偏概全的糊涂認識。
孔子對中國百姓開場白的寥寥數語,畫龍點晴,還有什么比這更加重要的思想疏漏掉呢?僅僅這幾句話,就值得那些小看孔子的人重新反思。
“大道至簡”,沒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沒有崇高的人格,能夠講出這樣永遠不朽、永遠絕對正確的最最本質的文化思想嗎?
福澤諭吉的思想也是高屋建瓴,光彩照人。
《文明論概略》是福澤諭吉思想代表作,在序言中,福澤諭吉當仁不讓,直接使思想的討論對象無比高大,這個至高無上的思想對象,就是“人民的精神”,也就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福澤諭吉寫道:
“‘文明論’是探討人類精神發展的理論。其目的不在于討論個人的精神發展,而是討論廣大群眾的總的精神發展。所以,文明論也可稱為群眾精神發展論。一般說來,人們在社會上立身處事,往往由于被局部的利害得失所迷惑,以致失去正確的見解。習以為常,便幾乎不能分辨出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為的了。有時,認為是自然的實則是習慣所使然;認為是習慣的卻又是出于自然。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情況下,要創造一套完整的文明理論,不能不說是一件難事。”
福澤諭吉所處時代,日本大動蕩,大變革,社會各個等級和階層的利害關系瞬息萬變,這種變化震蕩必然帶來社會思想的混亂,在這種混亂中,福澤諭吉立下了“創造一套完整的文明理論”的思想抱負,為此他一生從事辦學教育和文化著述宣傳,奮力主張先進文明的價值觀,澄清日本社會的思想文化混亂,這對日本民族來說,是何等偉大的精神!又是多么寶貴的雪中送炭!
福澤諭吉的文化思想旗幟鮮明,是追求國家獨立和強大,實現這一目標,福澤諭吉認為要改革落后的儒者文化傳統,福澤諭吉抨擊儒者文化實踐的最大弊端就是不平等,文化的不平等造成了日本人的不獨立,而個人沒有獨立精神的文化,是日本國家獨立的最大敵人,福澤諭吉把儒者文化對個人獨立精神的摧殘看作是野蠻的,呼吁社會擺脫傳統文化中的野蠻部分,全面學習西方進步的人權文化。
福澤諭吉全部思想精華,可用他的兩句話概括:“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沒有一身獨立,就沒有一國獨立”。
對比孔子,孔子也是為當時中國文化的混亂和迷失方向寢食難安,孔子宣傳“禮”的文化用以規范中國人民的精神,維護社會的文明秩序,孔子文化的信仰精神達到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以天下為己任”的東方文化傳統理想,成為孔子和福澤諭吉共同的偉大思想目標。
孔子的思想影響不必說,福澤諭吉思想影響如何?
《西洋事情》(十卷本,一八六六~一八七〇),是福澤諭吉首部杰作,問世后一鳴驚人,發行達二十五萬冊,日本文化中堅分子幾乎人手一部。緊接著福澤諭吉又著述了影響更大的《勸學篇》、《文明論概略》等書,據估算,僅《勸學篇》十七篇各自單行本,發行就高達三四百萬冊,可想而知,福澤諭吉的思想深受同時代日本民眾的歡迎,福澤諭吉本人都為之驚嘆,說“這是自古以來罕有的發行量”,并且分析原因說:“由此可以看出近年來學問迅速發展的趨勢”。
這種文化學問的迅速發展提高,在日本歷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的文化素質,它為明治維新改革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礎,而福澤諭吉思想在當時的極其廣泛影響(甚至被奉為金科玉律),是這種國民文化素質提高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福澤諭吉的思想影響了明治維新的政治決策。 1868年3月14日 明治政府發布天皇諭詔《五條誓文》:“一、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二、上下一心,盛行經綸;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心,人心不倦;四、破舊有之陋習,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識于世界,大振基業。”
《五條誓文》和福澤諭吉的追求個人獨立平等,實現官民調和的文化改革思想高度一致。
福澤諭吉的思想貢獻,帶給他巨大榮耀,日本政府再三邀請他擔任要職,都被他謝拒;上層名流社會紛紛給他頒贈學位、勛章或爵位,他也一一婉拒。
生活中的福澤諭吉,澹泊名利,一如他的文章。他抨擊虛浮功利的日本傳統文化,他言行一致,不出爾反爾的追逐和接受虛浮的名利,他始終堅持做一個獨立思考和批判的普通文化公民。
福澤諭吉去世噩耗傳出后,全國哀悼,日本輿論認為這是巨星的殞落,是日本最大的損失,日本眾議院破例發布了悼詞。
福澤諭吉身后更是影響不減,他一手創辦的私塾文化學校,成為日本第一所私立大學,即慶應義塾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中國人不太熟悉,但是在日本,它同中國人熟知的早稻田大學被并稱為“日本私學雙雄”。
福澤諭吉去世百年后,他的頭像印在最大面額一萬元的紙幣上,而舊款一萬元紙幣印的是一千多年前日本文化改革者圣德太子的畫像。
值得品味的是,圣德太子派出遣隋使,把中國的儒家文化引入日本,而福澤諭吉改革了儒家文化,引進更加進步的西方人權文化。
這種追懷文化的一脈相承,肯定它們的前赴后繼和自然演進,以及揭示本國文化從朝廷到民間的自然過渡和發展普及,其良苦用心,不是在乎告訴世界和國民,日本是以文化精神的創造為立國之本嗎?
(待續,《福澤諭吉和孔子的相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