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幾個跟貼的集合)
1)
在甘陽那里,毛鄧銜接論只是一種被動的傳承關系,他沒有看到的是鄧對毛的主動傳承,這表現在鄧對毛三個世界理論的全盤接受。
三個世界的理論是毛澤東主義的精髓,其核心就是傳統儒學的王霸之辯。不懂儒學也就不可能理解毛。
“帝王一代帝王,圣賢百代帝王。”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 ”
2)
所謂“中國永遠屬于第三世界”,也就是永遠與修/帝兩個世界不同的第三世界;所謂“中國永遠不稱霸”,因為兩個世界觀的共性是稱霸,而中國是反霸,這是對中國/第三世界觀理念的否定性表述,而現在需要的是正面性的表述,霸道的反面就是王道----從而回歸古典儒學的王霸之辯,蔣慶先生的王道政治理想的論述,正其時也(看起來,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也比不上蔣慶先生一個人啊)。
鄧對毛這一思想的繼承,是共和國的歷史一脈相承的根本原因。
3)
關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有他內在的必然性,而在實踐上的表現就是會通儒家內圣外王之道的毛澤東獲得黨的領袖地位。
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更多的是策略上的中國化,或者哲學方法論意義上的中國化,由此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建國后,隨著理論思考的深入,社會主義實踐的開展,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進程,也就是更為核心重要的政治哲學的中國化,也就是回到儒家王道政治哲學理念(“春江水暖鴨先知”,蔣慶先生也可以說是這樣一只“先知鴨”),從而所謂中國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向儒家的回歸。而毛澤東主義也因此由中蘇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繼而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而最終形成。
君主制時代,宋以前是周孔并稱,宋以后是孔孟并稱。在民主時代,從共和國建國后的制禮(人大/中央委員會/政協的三院制)作樂(東方紅)來看,可以說在文獻詳載的儒學史上,也就只有文武周公可相比擬,由此,儒學的發展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孔子是素王,主席是圣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