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活用辯證法
——再說三生萬物
中醫看世界(44)
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也是共產黨的哲學基礎,但是,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其哲學的基礎,不能止于辯證法,而是要止于中國的三生萬物,止于“一”,這不僅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歷史傳統結合起來,更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現實要求。
辯證法是好東西,建立在辯證法之上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好東西,所以,毛主席講,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是,毛主席是將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革命實踐結合起來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結合,才有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辯證法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但更是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勝利。中國革命的統一戰線就是將辯證法放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活學活用的偉大成果。
辯證法的精髓不在對立而在統一,那么統一的驅動力在哪里呢?以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為例,中國革命統一的驅動力不在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因為資產階級革命只會加大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中國革命統一的驅動力也不在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階級,因為工人階級的力量還很薄弱;中國革命統一的驅動力在于對立的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雙方之外,也就是毛主席領導的農民階級。中國革命的實質,嚴格地講,并不是工人階級的革命,而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革命。毛主席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直接用馬克思主義來發動和組織農民參加推翻資產階級的革命,毛主席把它這種革命的力量叫做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就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提供革命的思想,即馬克思主義,農民階級提供革命的物質基礎。這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既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又為革命勝利以后國家工業化的順利推進提前準備了條件,一是儲備了充足的有覺悟的工人階級后備軍,二是提前緩解了革命勝利以后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這是中國能夠迅速實現工業化的關鍵因素。
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是毛主席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成果,這是寫進了歷史書上的。但是,還有一點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就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也是毛主席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成果。在哲學上就是將辯證法放在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上應用的結果。象毛主席之前的中國共產黨人,機械地學習和應用辯證法,就看不到中國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雙方之外,存在著另一支革命成功的決定力量。這個決定性的力量就是農民階級,就是驅動敵我雙方力量發生變化的“中氣”。首先,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本身都是從農民階級中分化出來的,這就是一生二,但是,農民階級不會因產生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以后自身就消失了,而是相反,它的力量還很強大,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國家,這就是二生三,當然,不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生了農民階級,而是農民階級生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以后,就形成了三支力量,農民階級是決定性力量。其次,農民階級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賴于生存的本源,沒有農業就不會有工業,因此,農民永遠是決定力量,是社會統一穩定的基礎,哪怕是在已經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也是如此,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因為人要維持肉身和意識的對立統一,就必須吃飯以保證能量供應。
毛主席還把革命統一戰線的思想成功地運用到新中國的國際戰略中,提出了第三世界的理論,一下子把廣大的不發達國家都團結在中國一邊,使世界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力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同樣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對于中國來說,這個勝利可以亞非拉兄弟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為標志,對于廣大的不發達國家來說,讓他們看到了爭取反對帝國主義壓迫和剝削,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希望,增強勝利的信心,而且也取得了勝利。用中國的哲學來解釋,第三世界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斗爭勝負的決定力量,因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從“不發達國家”分化出來的,這就是一生二,也是二生三。“不發達國家”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能源基地和商品市場,資本主義國家一天都離不開他們,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能爭取到這些國家,誰就勝利。不同的是,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全世界的勝利,資本主義的勝利,只是少數人的勝利。
很可惜,毛主席走了以后,中國的領導人在國內和國際都放棄了毛主席的統一戰線理論,一方面回到了毛主席以前中國共產黨的教條主義和機械主義路線,脫離中國的現實和歷史條件去運用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一定要經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回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腐朽的中庸思想,講“和而不同”,結果國內丟掉了工農聯盟,國際丟掉了第三世界。表面上經濟繁榮,武器裝備升級,但是,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從未象現在這樣孤立。問題的根源,還在于中國人沒有認識到“三生萬物”這個哲學原理的重要意義,只知道對立統一,卻不知道統一的力量在哪里。表現在政治這個文化形態上,就是放棄革命的統一戰線,表現在整個國家文化系統上,就是不要真理,不要終極信仰,不要生出陰陽的“一”,不要太極,不要元氣,不要“道”,而是從陰陽出發不斷末變,最后變成無源之水。
無論是個人的生命系統,還是政黨的生命系統,或者是國家的生命系統,在對立統一之間一定存在一個決定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動力,失去了這個原動力,對立就永遠不會走向統一,只會出現暫時的“和而不同”。所謂“和而不同”就是不敢斗爭,因為根本就沒有斗爭的本錢——中氣。在生命意義上,我們說一個人有斗志、有魄力、有定力、有信心、有勇氣,說一個人臨危不懼,面不改色心不跳,等等這些,歸結起來,就是有“中氣”,于人的物質基礎來講可以說他的五藏六腑都很強壯,尤其是“心氣”很足,于人的精神意識來講,可以說這個人有堅定的信仰,認“死理”,認定了它,為它死了也值。那些犧牲的革命先烈都是這樣的人,同樣的,敢于不斷發動戰爭,殺人滅族的西方人,也是因為有他們的“死理”。總之,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沒有“死理”也就是沒有“中氣”(即“元氣”),“智力”和財富再高也成不了事。
那么在文化意義上,這個“中氣”又是什么呢?就是“德力”,德的力量。這個德,對于中國人,就是老子的德,因為老子的德,才是世界本源的德,即道的德,簡稱道德,又叫做玄德,或稱為原德,或稱為元德,因此,這個“道德”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意義完全不同,為了區分開來,還是稱元德較好。那么,什么是元德呢?元德就是大公無私,就是損有余而補不足,就是為而不恃,生而不有,長而不宰,就是功成身退,等等,具有這種元德的人,是任何敵人都不可戰勝的,真正的共產黨人就是這樣的人。我們講中國人選擇馬克思主義是有傳統文化基礎的,其根據就在這里。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丟掉了傳統文化中的元德,就會失去踐行馬克思主義所必須的“元氣”,共產黨人就會逐漸懈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生命力就會衰竭,最終導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失敗。馬克思主義的失敗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失敗。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因此,我們有必要要將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的元氣連接起來,使它的生命力永不枯竭。
辛卯年四月二十八
關鍵詞:中國文化 三生萬物 辯證法 中氣 道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