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規范草體是漢字簡化的最佳選擇

半略居liushouq · 2011-05-2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規范草體是漢字簡化的最佳選擇  

漢字的演進,備受國人關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最近兩年,關注的程度以兩會上部分委員的提案為發端明顯升溫。借此機會也發表一下個人的意見,算是一吐為快吧。但要說的,不專門針對“用簡識繁”之議,而是要試著回答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漢字的出路倒是在哪里?這問題大標題已經點明,還需要展開敘述以下各點。  

一、著眼字的進化是基本要求  

漢字經歷的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選擇過程,這過程至少六千年以上。如果把現存可識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視為漢字的基礎,也已三千多年了。一開始,它是多種多樣的區域性亮點,各個亮點經過相互影響滲透、取舍融合逐漸發展起來,最終伴隨中華文明走向完整和體系化,走向共識和一統。就其形體變化來看,也是在不斷的演進中,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目錄變為符號,復雜變為簡便,從而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組字式樣,最終通稱為“體”的就有很多種 。如果按五大“體”說,先后排列應當是篆、隸、草、行、楷,粗解為:籀之后秦篆繼,通兩漢波磔隸,草與行更便利,晉隋唐楷普及。  

研究漢字進化的著眼點是什么呢?一是著眼于價值取向。相傳,秦時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獄中把民間流行的隸字整理出來傳給秦始皇,始皇大為賞識,于是破格提拔程邈為御史,還準許其字用于皂隸小民之間,隸也因此而得名。文字是勞動成果,理應受到尊重。被一些痞子罵為 暴 君的秦始皇,并沒有因為三千隸字是犯人整理就禁用,而只是限用,可見秦始皇比較的通達。漢代的君王們也并沒有因為字是賤民所出,就不能采納,而是更進一步的發展為統一使用的漢隸。可見文字的研發和應用是沒有高下之分的。二是著眼于母體進化。前述五種書體的先后次序,與通常從字藝上考慮不同,是一種歷史定位方法,即對其實際的形成過程給予尊重,既看到官方用字的主流意識,又考慮到民間用字的流行傾向,這樣做比較的客觀公正。事實上,隸本始于戰國,當在小篆前大篆后,小篆的同一又很短暫,故仍舊把隸排在篆后。草、行、楷體均在隸的基礎上先后形成,草、行是母體進化的結果,楷則有所不同。楷是借鑒了隸字的結構、草行字的用筆特點創制而成,既略省了隸的波磔,又糾正了草的漫無標準,但其筆的掌握運用更嚴格、更規范,從難易上考慮,實在是一種有悖進化的書體。三是著眼于便捷趨勢。在“佐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字多樣化,漢時表現的很突出,像章草、今草、行草等書體已廣泛使用。這樣的字所以能在民間很快流行起來,最主要的原因是簡便,越簡便越容易被大眾接受。四是著眼于用筆特色。在漢字的發展史上,隸的出現及至漢隸的定型,是里程碑式的重大轉折。這之前都是繪圖式的畫線畫道,而自漢隸始,無論是橫豎撇捺點折彎鉤的筆式,還是字的組織結構、運筆程序都走向規范化。從這時候起,真正意義上的書學藝術也就形成了。這個變化相當大,變化的結果是漢字有體了,可謂居官得體,言行得體,寫字也要得體。體的這種特殊性即是漢字的魅力所在。如果把漢文字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來看待,需要說明的是甲骨文到大篆都是圖形文,無藝可談。而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并,與大篆相比基本脫去象形性,已跨入書藝之門。五是著眼于各體專擅。漢字各體都有各自的特長,如果不是高科技的沖擊,完全可以爭奇斗艷到永遠,往后的實際倒是怎樣的情況,聽天由命去吧。現在只說歷朝歷代實際的應用,都是規定一體為官方字,號令天下通行,余體可以結伴而行,自由發展,這當然是不錯的。說明漢語言文字有相當的包容性,在一個大家庭里,都能和諧相處,互利共贏,有能耐就競爭嘛。不過能不能取勝還得官長一句話。主流意識大概是不好改變的,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舉擠掉一母所生的幾位兄長,自己當起大王來。然后,違背民意,逆轉方向,把隸體粗書的光明前景葬送在半路上。文人墨客們因此才有“既生行草何生楷” 的感慨,也就難怪。  

文字自身的演變趨勢如上所述,但是幾次統一都導致形體復雜化。最明顯的是春秋戰國時舍象形文和金文而大篆通行,秦時棄大篆和隸而小篆同一,魏晉南北朝以后排它體而楷統用,都是棄簡就繁,筆畫增多,字數增加,難度增大,無一例外。從筆畫上來說,大篆就比象形字繁雜,小篆更繁雜;從字數上來說,甲骨文比象形字多許多,金文比甲骨文又多,以后的各體都在逐漸增多,《康熙字典》就收入四萬字;從難度上來說,排列下來的各體在書寫時給人的的感受是越來越吃力,以楷為甚。有人說,漢字變化的基本特征是在不斷簡化,字體時時刻刻都在走向簡略化,這說法就與史實不完全符合了。如隸比之于篆要簡單的多,戰國時就在民間流行,到秦的程邈還特作整理,但“書同文”反而實現了小篆的官方化,只規定隸書專供隸役使用。又如流行于兩漢的章草比之于漢隸要簡便的多,但章草不能同一反而隸占統治地位。當然,把民間流行俗字、手寫字的出現看作是“不斷簡化”也未嘗不可,因為多數人確是喜歡簡略不喜歡繁雜。但是,流行不等于主流,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不會順應民意,官僚階層更不管不顧。至于學富五車的文化泰斗也不會為民著想,同樣一個字多種變異就是證明。只有歷史發展到新的時期,渴望變革的進步人士才會加以考慮,也只有革命的階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二、突出隸的走向是研究重點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研究文字進化,不能不特別關注漢代的情況。漢興四百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全面發展,而作為領先的文字在推廣應用上,表現的更突出,進步幅度更大,因此也更值得探討。一方面說,這期間漢字本身的變化很大。先是隸體完全掙脫了篆的束縛,成為正式起用的官方文字;接著是章草的出現,普遍用于民間的生活記事,廣受歡迎,;再下來是張芝學他人之法,變章草為今草,效仿的人越來越多,于是漢末又形成一個新的用字趨勢。另一方面說,這期間皇權給予的推力也很大。漢劉邦看不起文化人是事實,但他粗放灑脫不拘泥,順乎民心得民意,因此瞧不起齊整勻圓的秦篆,而把隸人常用的草隸拿來,統一為官用漢隸。漢武略輸文采而尊儒,表明他還是重文學重字藝、且能順應文字走向的,要不然,在他統治的五十年里,章草也不會暢行無阻。到東漢的明、章二帝,對進步的字體更加提倡,劉炟就曾“詔使草書上事”,因此在他們的任內出現不少善草專家,如齊相杜度、濟北相崔瑗等人。以上兩個方面說明,文字要進化,皇權是關鍵。就“解散隸體”這一做法,下面有意愿,朝廷不認可絕對辦不到;民間“粗書之”,皇上不首肯也不會推開。可見,漢代對文字的幾次調整變動,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字革新,應當充分肯定。  

漢隸作為母體是相當有資格的:(1)從結體來看,它是扁平、方折、簡明、精巧,只是筆畫波磔突出,但寫來順手,已完全脫去之前古體的結構形式,成為一種很自然的手寫體。(2)從基礎來看,它可追溯到更早的民用;秦雖通篆,但又規定隸人用隸,便于奏事;兩漢至魏晉,隸在民間普遍使用。(3)從走向來看,它走了兩個極端,一方面是趨于復雜化,產生出更加規范的楷不說,自身的流變難度也明顯增大,伴隨著的是魏碑出現且至清代中期又倡書之,使書風為之一變;另一方面是走向簡便化,從草隸起進入章草已奠定草書基礎,又逐漸發展為今草、狂草,普遍流行于今。以上所說明的漢隸組織結構、用筆特點及其演變趨勢,應當引起重視,寄望著漢字再變革的步閥向著能夠成功的路上邁進。  

三、舍棄楷的簡化是重大突破  

建國初期的文字改革,應當理解為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當時,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很重視這項工作,其主導思想可從幾個方面分析認定:一是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認為漢字太繁難,必須進行改革,使之貼近民眾,這是思想基礎;二是有國民政府文字簡化方案可資借鑒,認為只簡化一些字是不夠的,總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這是長遠打算;三是與羅馬拼音文字相比較,認為應該看到它較便利的優點并拿來為我所用,走拼音方向,這是世界眼光。實事求是的說,那時中央的主張就是這樣,至于以后怎么推進,還是個未知數。  

離第一個方案出臺僅兩年,周總理即在政協會議上重提漢字怎么簡化的問題,強調漢字變化是肯定的,關鍵是怎么變。這一來說明第一步改革的路子不是固定不變,二來期望國人共同關注,拓展思路。  

遺憾的是當時的改革方案完全照搬了民國政府那一套,所不同的僅是簡化的字數有所增加。漢字的包容性那么大,就不能把路拓展開來,卻在極有限的過道里擠來擠去,結果呢,還是在一棵樹上吊死。時至今日人們還在楷的繁、簡問題上進行爭論。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快一百年了,再爭論下去,也無非是在橫平豎直上打主意,能做到的僅是部分字的筆畫再少一些,局限的很。這就決定了我們所謀求的文字進化是一條死結,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了。  

對于當時推行的簡化方案,毛主席是怎么看待的呢?在他致蔣竹如的信中這樣說:“拼音文字是較便利的一種文字形式。漢字太繁難,目前只作簡化改革,將來總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從中我們看出,主席對初次的改革并不很滿意,他是為“總有一天”做打算的。至于說主席肯定拼音文字的便利就是主張廢除漢字,似不沾邊,作漢字注音理解較為恰當,事實上我們一直是這么做的。毛主席作為歷史巨人,與中華文明根深蒂固,他能主張廢除自己一輩子情有獨鐘的語言文字嘛。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展現給人們的是一種有形的社會文化,其形成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它總是民族的;其發展經歷史的檢驗,所以它總是科學的;其價值被認同,所以它總是大眾的。漢文字亦如是,既然先人造出,后人就要沿用,理所當然,再過五千年,照使不誤,除非國人都散落在別的星球之上。至于演變那總是要發生的,那也只能是在自身的基礎上越變越先進。在這一方面,毛主席倒是身體力行。他不拘一格的書寫自己的文字,形成特色,形成風格,獨樹一幟,水到渠成,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直登巔峰。他為什么后來又找來國民政府 于右任 先生的標準草書拜讀?另有打算、再作企求怕是真的,我們自不妨把這看作是主席在尋求文字革命的新途徑。當然主席不可能提供出一個現成的方案,只能說明這是偉人的真誠。這是不是能提醒一下,現在的專門機構和專業人士,也學學主席的負責精神,認認真真地把這項工作抓起來。做甚務甚,討吃子務棍。好好務務這方面的事情,利國利民,何樂而不為?  

漢字的革新,只有突破楷的統領地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從便捷和適用上作考慮,也應該被突破。楷體(包括魏碑體、現行隸書)一是已經定型,簡化不到哪去。就說常用字五、六千,簡化到三千足矣,再多不可能。比如雙、勸、歡、觀、對、鄧、艱、難、僅、漢、嘆、權、圣、發、戲、樹、擇等,都用“又”代合體字目,所代數量極其有限。即使全部替代了,也還是一點一畫組字,如同一磚一瓦起樓,運筆方法限制住了。這說明仍在楷上打主意的簡化路子行不通。二是書寫甚難,極不容易掌握。 “永字八法”就是“書法”, 按其側、勒、努、趯、策、掠、啄、磔的要求水準去演練掌握,許多人窮盡努力也不能如愿,少數人能跨過門檻就是佼佼者,顏柳歐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鳳毛麟角,還是畫道道的居多。可見,以楷為通行體,是一種文化專制現象,封建勢力已經把它提到“法”的高度來控制了,不突破行嗎?有人可能會說楷難寫但易識別,難寫倒是真,易識不見得。如果一個人從小寫的是大草,從沒接觸過正楷,突然拿來滿紙的它讓人家認識,人家可能以為是天書呢。三是過于刻板,不合大眾需求。想寫一手好楷,就必須正襟危坐,凝神靜氣,小心翼翼,猶如坐禪誦經、求仙問道嚴酷。難怪魯智深醉打山門,本來是修身養性之所在,可是他受不了寂寞,耐不住性子,走人好了。像花和尚這樣的人是不能應試寫八股文的。也許把少奇的《修養》叫他好好看看,就好了。可是現實點說,從來就是閑少忙多,百姓的功夫不在這兒。  

指出用楷存在的問題,不是否定它的使用價值,而是謀求文字進化時,對于必越路障應有的思考。楷體字承載的是歷史的重負,演繹了時代更替,記錄了民族興衰,提升了中華文明,功莫大焉。但是,它也該到退休的時候了,退下來還可以繼續發揮作用嘛。如果追求美藝,楷法是為一絕,其運筆的精到,組字的嚴密,體態的舒緩,不僅我們自己欣賞,外國人也得稱奇。這么美好的一種藝術,即使其世襲制被廢棄,仍可繼續為大中華崛起爭來榮譽。  

四、著手草的規范是正確選擇  

自民間應運而生的草體字發展到魏晉南北朝以后,其普及程度嚴重受阻。梁武帝蕭衍就當頭一棒,他通過《草書狀》告誡人們:草書“體有疏密,意有倜儻,或有飛走流注之勢,驚竦峭絕之氣,滔滔閑雅之容,卓葷調宕之志,百體千形,巧媚爭呈”,草書“皆古英儒之撮撥,豈群小、皂隸之所能為”。梁武帝代表的是封建勢力,他已經出面攔截豈能不成。所以,從此用草的范圍就只能限制在社會上層中,而民眾的草書資格就被徹底剝奪了。所謂為糾正草書的漫無標準而定楷,大概就是這么來的。隋唐以后,隨著科舉制的完備,以楷試士的法定規矩就一直延續下來,寫草就不可能再形成廣泛的嗜好,只能在高層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或清教徒中受用了。像“顛張醉素兩禿翁”,不過是他們作為個人一種美學追求,才推向極致。像唐玄宗、宋高宗、明神宗著書立說,不過是皇權力的自我標榜,甚或以我之法示天下。像唐虞世南、金張天錫、明范叔明、清梁民憲等等的論說,或神秘,或狂怪,或渲染,都是脫離民眾的,都是一種顯示,目標已經不可能是大眾化了。  

也怪,由民間粗書漢隸發展起來的草體字,不論古今,在限制使用的情況下,還總是頑強地表現著,為什么?這得從草藝固有的魅力說起。       

1、草書是反映生命的藝術。草書要傳達的是人與自然、情緒與感受、內在的心理秩序與外在的宇宙結構相碰撞、相斗爭、相調節、相協奏的偉大生命之歌。大自然賦予人的一生短暫,而給予草藝的發展空間卻遠大,人的意志沒法阻擋,統治權力也顯得束手無策。藝無止境,正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對草書藝術只能利導,只能唱響,不能阻止,不能淹息。尊重人們的這一選擇,便是與大自然的協調統一。  

2、草書是人性化的書體。人性乃人之悟性。悟者明白也,生發也;性者通達也,摯著也。但凡會寫字的人大概都是無人不草的,性之使然。用你的情動你的筆,用你的意寫你的字,不落俗套,不拘一格,盡興揮灑,這便是大寫真、大寫實。其它的書體是沒法達到這種程度的。所以孫過庭云:“達其情形,行其哀樂,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草書高手展現給人們的正是這種率真循性的大境界。  

3、草書是書法成熟的標志。一橫一豎作楷和一拐一轉寫草,都是為入門、得法進行的基礎訓練,把基本功搞扎實。但是越往后越顯出文字駕馭能力的高下。寫楷是拔正步,比較刻板,展現的是陣勢之嚴;作草是練飛腿,比較靈動,追求的是力量之美。從技藝上比較,飛腿更高深,更引人入勝,亦與人在現場不看觀眾、而看充滿活力的競技表演趨同。所以說草藝至尊,可稱為圣,學書如果不能以草藝勝人,就算不上是一個卓越的書家。  

草書確實可以隨意之所需、性之所欲,盡情揮灑,以致漫無標準,就目前的書場上來看,這問題是很嚴重的,亟待規范。規范的目的是要派上用場,有其與事無補,還不如就讓它“漫無”下去。那么,草的規范是不是很難呢?不難。古人采取的假借替代方法就不錯,用此方法足可解決問題。一是成式好掌握,這成式就是草的標準,才百個左右,比四百多個獨立字目減少四分之三,比字典、辭海的214部可少一半,比《說文》的540部更少許多,切實易記好寫;再是筆體易得手,既絕隸的波磔,也去楷的大捺,用鋒隨勢,著墨不拘,拿什么筆寫字更無限制,要在筆的一起一收能入體。三是使轉憑運作,基本都是連筆成型,一書到底,運筆過程有形斷勢連之講究,需要熟練,熟可自如,草的標準就活靈活現了。不才在這方面有體悟,曾經的多少年都是漫無標準的寫來寫去,后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對草的標準問題頓生意趣,握筆不輟,有效果了,才有勇氣在列位面前說三道四。當然草的規范還有好多問題需要說明,其發展空間很大,更需要進一步地探討研究,展開說就多有不便了。  

老牛有感殘陽短,不用加鞭自奮蹄。退休后,閑來無事,萌生字趣,才能有以上的說道,也不過有是有非,亦揚亦抑。看得出,不才是主張文字要進一步革新的,其路徑即是草書的規范化,并熱切寄望著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草書體的統一通用。這里便用得著鄭姥爺的的詩句“刪繁就簡三秋樹,立異標新二月花”。就算是這樣吧,果能招來非議或引起共鳴,都值得,不就是大家談嘛,足矣。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性刺激欧美三级在线现看中文 | 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 |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 | 一级欧美精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女优天堂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