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主要是三個部分,老子、孔子和法家。
如若依照對精神的親疏關系貼個標簽,老子是中間派,孔子是左派,法家是右派。
老子“道”的思想,精神等同于物質,人的精神在物質性面前,表現的麻木不仁。
孔子“仁”的思想,認為人性具有“人溺己溺”的精神關愛,人的精神在物質性面前,可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用仁義的精神支配物質,但“仁義”精神不能脫離物質而天馬行空。
法家思想,依據人性“惡”的物質權力絕對意志,認為人的精神在物質性面前,是赤裸裸的弱肉強食,是贏家通吃森林法則的人間展現,法家用物質強權欲望解讀人類的全部價值和精神。
解讀中國文化,如若不對照西方文化,就認識不到中國文化缺少了絕對獨立于物質的一種精神的存在。
我反復講過,這種非物質精神是西方科學獨立發展起來的精神源泉和天然動力。
中國文化是一種物質崇拜性的文化,即功利文化,物質功利就是滿足人的物質欲望。
中國以上三種文化都不否定人的物質欲望,都是圍繞人類物質欲望的實現,而展開自己的思想政治體系,都是對國人由于物質欲望的爭奪而導致社會矛盾斗爭的激化和社會秩序的崩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對策。
在三種文化中,老子思想在哲學認識方法意義上,是處于核心位置。因為老子的思想,賦予了認識概念的最普遍性。
老子思想簡單的概括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類社會的“道”和自然世界的“道”是一回事。
“道法自然”,否定了人是“天之驕子”,請注意由此和西方文化形成本質區別。
基督教認為人類祖先亞當、夏娃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樣創造的,是天之驕子。因此人類具有獨立于普通物質世界的絕對精神,即上帝精神。
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人類沒有離開物質的獨立精神。
這個特點在老子的思想中,被不厭其煩的反復表述和論證。
老子思想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
人等同于物質,精神和物質互相劃等號,天地人是一回事,天地人是“一”,“一”是“道”,“道”是“無”,“無”變成萬物的“有”,天地人如此簡單的往返不息。
而離開物質世界的人的獨立精神是沒有任何立足之地,無任何藏身之處。
最謙卑的“無”,產生了最豐富的“有”,“無”就是“有”,“有”就是“無”,這不是思想詭辯,而是世界普遍的真實性。
可想而知,這種思想邏輯和世界觀,往國人物質欲望的熊熊烈火上,從天而降澆了冷水。
人類欲望的苦苦追求,就是盼望一種永恒,失去了永恒,追求還有什么意義?
老子通過把精神和物質邏輯等同,揭露了物質的非永恒性,就把人的追求物質的精神也徹底打倒。
欲望是“有”,“有”的宿命卻是“無”,欲望“有”的追求根本意義何在?
老子思想是冷冰冰的,沒有人性溫暖。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是草扎成的狗,沒有感情和精神意志,古代祭祀中芻狗代替活的狗作為祭品,祭祀前芻狗被精心打扮以示隆重,祭祀完后卻被無情拋棄。
老子是在警告:人類不要狂妄自大,在“道”的大千世界,天地不會對人類情有獨鐘,人類不是天之驕子,而是如同草芥,微不足道;人類雖然有不同于物質的精神,但是人類的精神不能獨立,如同芻狗徒有其表,和普通物質沒有任何區別。人類不能杵逆天意,人類命運必須服從天“道”的物質規律的安排,也就是后人經常提到的“聽天由命”。
那么自然之“道”是什么?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就是“有無相生”,就是人類精神的追求和物質一樣如同芻狗,只有表面意義而實質是一種虛無,最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聽天由命”的思想,深深的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聽天由命”肯定了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物質世界客觀意志,而否定了人的主觀物質權力精神意志。
“聽天由命”是中國文化保守停滯祈求物質人生太平的思維模式,也即是中國文化調和物質利益斗爭一種消極方式,因為既然命不由己,既然人算不如天算,既然斗爭雙方的地位是循環轉換,不分勝負,沒有永恒的贏家,那么看破了紅塵,人類自然就放棄物質的強權意志。
“聽天由命”也是中國文化否定了人的非物質精神獨立性的主要代表性思想。
“聽天由命”把人的精神簡單的當作物質性,它否定了物質的強者恒強的精神后,不是反思推理和呼喚出人類超越物質的獨立的精神,而是在人的精神只是種物質精神狹隘的認識基礎上,在扔掉物質追求的時候,連同人的非物質精神也一起扔掉。
老子哲學不存在超越物質的精神信仰,是中國文化沒有精神獨立性的最基本表現。
因為中國文化雖然眾多,但是老子哲學對中國文化的抽象最深、最普遍,因此,儒家、法家、墨子、朱子等諸子百家,都可以在老子思想中溯源到最深層次的認識依據。
老子的帶有中國文化最本源的“道”的哲學,沒有非物質的絕對精神的地位,那么其它中國文化的非物質的獨立精神,就失去根本性的基礎,如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老子把人的精神價值等同于物質循環的虛無,排斥了絕對精神的獨立和崇拜;老子認為丟掉了“道”,才需要仁義,而在“道”的世界,精神和物質是一回事,“道”對待萬物沒有仁義,把萬物當做“芻狗”,因此老子不同于孔子,不去議論仁義價值觀。
老子思想是一種天地人一體的社會自然宇宙觀。
它是相對主義的,認識萬物由于矛盾而不斷的相互轉化。
它又是絕對主義,《道德經》認為“道”的道理已經揭露宇宙全部和終極的真理,人類的認識可以到此為止,人類所需要的是聽從“道”的絕對規律,即聽天由命。
老子思想表面是懷疑主義,否定一切,但實際它是固步自封,把人的精神永遠的等同于物質,導致精神的愚昧主義。
中國文化的自然觀是老子哲學,老子思想把精神簡單的降低到一般性的物質,是中國科學精神不能擺脫簡單物質性思維,而非物質的獨立發展的一個文化原因。
這種原因背后的原因,即為什么老子思想始終被中國文化深深的青睞,本文把這個問題拋向有興趣的讀者。
老子沒有主張仁愛道德的價值,但不代表老子沒有價值觀,任何有歷史影響的思想文化都必然具有價值觀,否則就沒有存在價值。
老子的價值觀:
是典型的小農封閉文化明哲保身的物質價值觀;
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物質太平社會的文化訴求;
是要求人類的精神意志永遠像物質世界的存在一樣相安無事:“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怎樣評價老子?
筆者贊成魯迅的判斷:老子文化就是中國最基本的文化。
中國文化長期的生存下來,歸功于老子文化;中國文化停滯不前,也是老子文化的命數當中。
西方文化,上帝偉大,人類渺小,人類向上帝靠攏,于是人也偉大發展起來。
但是人的上帝精神越是發展,就越是說明魔鬼撒旦的氣焰囂張,理論上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實際上往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方文化正在把人類領向死亡的不歸之路。
中國老子文化,崇拜自然“道”的偉大,揭露人的渺小,如同草芥,而且說明“道”對人類無情無義的事實真相。老子要求人類聽從命運,自甘低賤(認同自己是芻狗)。
但是老子安慰人類:永遠渺小,卻能夠永遠生存。
老子沒有帶給中國文化自強獨立的上帝精神,但是老子教導中國文化“負陰抱陽”、“弱者道之用”,這難道不是教給了中國文化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偉大智慧嗎?
今天西方文化帶給人類的和自然的尖銳矛盾(天人矛盾),不正是說明老子思考人類命運的思想目光無比深邃嗎?
以上多角度分析老子的價值,可謂“否”也老子!“是”也老子!
老子語錄選: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使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待續,《老子和孔子“道”的哲學思想同盟》)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與您交流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