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明末真儒的碧血與風骨是其時與后世的狗儒所能攀附的么---張蒼水先生與顧亭林先生神道表

全祖望 · 2011-05-03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

世祖章皇帝之下江南也,浙東拒命,雖一歲遽定,而山海之間告警者尚累年。吾寧之首事者,為錢、沈二公;其間相繼殉節者四十余人,而最后死者為尚書張公。  

  方錢忠介公之集師也,移檄會諸鄉老,俱未到;獨公先至。忠介相見,且喜且泣。既舉事,即遣公迎監國魯王於天臺;王授公為行人。至會稽,賜進士,加翰林院編修,兼官如故;入典制誥,出籌軍旅。公雖與忠介共事,而持議頗不盡同。閩中頒詔之使至,議開讀禮;張公國維與熊公汝霖為一議,朱公大典與忠介為一議。公出揭,以為當如張公之言;因請自充報使入閩,以釋二國之嫌。王從之。及自閩還,累有建白,不見用。  

  江干之破也,公泛海入舟山;道逢富平將軍張名振扈王入閩,公從之。既至,招討使鄭成功以前頒詔之隙,修寓公之敬於王,而不為用。公勸名振還石浦招散亡,以謀再舉;乃偕還,王加公右僉都御史。時威虜侯黃斌卿守舟山,名振以石浦之軍與為犄角。明年,松江提督吳勝兆請以所部來歸,斌卿心不欲往;而都御史沈公廷揚、御史馮公京第與公并勸名振應之,遂監其軍。以行至崇明大風覆舟,沈公死之,公與名振等皆被執;有百夫長者識公,導之使走,乃得至公之故壬午房考知諸暨縣錢氏。七日,間道復歸舟山。  

  時忠介已奉王出師於閩,浙東之山寨亦群起遙應之;公乃集義從於上虞之平岡。山寨之起也,因糧於民;民始以其為故國也,共餉之。而其后遂行抄掠,民苦之。其不以橫暴累民者,祗李公長祥東山寨、王公翊大蘭山寨與公而三;履畝輸賦,余無及焉。  

  庚寅,閩師潰,諸將以王保舟山,名振當國,召公以所部入衛;加公兵部右侍郎,兼官如故。辛卯,浙之提督田雄、總兵張杰、海道王爾祿并以書招公,公峻辭拒之。  

  是秋,大兵下舟山;名振奉王親搗吳淞以牽制舟山之師,拉公同行。舟山陷,公扈王再入閩,次鷺門。時鄭成功軍甚盛,既不肯奉王;諸藩畏之,亦莫敢奉王。而公獨以名振之軍為王衛,時時激發諸藩,使為王致貢。然公極推成功之忠,嘗曰:『招討始終為唐,真純臣也』。成功聞之,亦曰:『侍郎始終為魯,亦豈與吾異趨哉』!故成功與公所奉不同,而其交甚睦。  

  癸巳冬,復間行入吳淞。尋招軍於天臺,次於舟山。明年,軍於吳淞,會名振之師入長江,趨丹陽,掠丹徒;登金山,望石頭城,遙祭孝陵,三軍慟哭失聲,烽火逮江寧。時上游故有宿約而失期不至,左次崇明。頃之,再入長江;掠瓜洲,侵儀真,抵燕子磯。而所期終不至,復東下,駐舟山。是役也,誠意伯劉孔昭亦以軍會;或曰:『孔昭,南都之亂臣也;公何以不絕之』?公曰:『孔昭罪與馬、阮等;然馬、阮再賣浙東,而孔昭以操江親兵棲遲海上者蓋累年矣,則其心尚有可原。倘疾之已甚,使為馬、阮浙東之續,將何補乎』!聞者服之。  


是年,名振卒;遺言以所部付公。自公平岡入衛之后,部下不滿三百;至是始盛。乙未,成功貽書於公,謀大舉。丙申,公軍於天臺;是冬,軍於閩之秦川。丁酉,大兵遷舟山之民,公還軍舟山。時王已去監國號,通表滇中。戊戌,滇中遣使加公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江督郎廷佐以書招公,公峻辭拒之。是年七月,成功以師會公北行,仍推公為監軍;泊舟羊山。羊山多羊,見人馴擾不避,然不可殺;殺之,則風濤立至。至是,軍士不信,殺而烹之;方熟而禍作,碎船百余,義陽王溺焉。復還軍舟山治舟。 

  明年五月,成功會公於天臺;悉師以行,游軍至於鄞之東鄙。師次崇明,公曰:『崇沙,江海之門戶也,且懸洲可守;不若先定之,以為老營。倘有疏虞,進退可依也』。不聽;而請公以所部為前軍,向瓜洲。時大兵於金、焦間,以鐵索橫江;所謂「滾江龍」者也。譚家洲岸,皆西洋大炮雷鍧。而公孤軍出其間,成功遣水師提督羅蘊章以所部助;公又令善泅水者斷滾江龍,而支軍進奪譚家洲炮。相約滾江龍既斷,則公即進踞上流,奪其木城以夾擊之。滾江龍雖斷,然舟多應炮而沒,不得前。公登舵樓,焚香祝天,飛火夾船而墮,遂以十七舟竟渡。公渡,而譚家洲守炮者亦走,木城俱潰,操江都御史朱衣祚被擒。明日,成功始至。城中出戰不利,提督管效忠走;攻城,克之。議師所向,成功欲直趨江寧;公請先取鎮江。成功恐江寧之來援也,公曰:『吾但以偏師水道薄觀音門,彼將自守不暇,何援之為』!成功即請公行。未至儀徵五十里,士民迎降。六月二十七日,成功來告鎮江之捷,公兼程晝夜進。次日,抵觀香門;而致書成功,請以步卒陸行赴白下。時江督郎廷佐懼甚;不意成功卒以水道來,大兵之征黔者凱旋聞信,倍道而至,入同守城,於是嚴備已具。七月朔,公哨卒七人乘虛入江浦。初四日,成功水師方至;次日,公所遣別將以蕪湖降書至。成功謂『蕪湖為江、楚所往來之道,請公往扼之』。公頗以成功年少恃勇為憂,欲留軍中,與之共下江寧而后發;辭之不得。乃至蕪湖,相度形勢,一軍出溧陽,以窺廣德;一軍鎮池州,以遏上流之援;一軍拔和州,以固采石;一軍入寧國,以逼東、道、休、歙諸城。大江南北相率來歸,其已下者:徽州、寧國、太平、池州四府,廣德、和、無為三州,當涂、蕪湖、繁昌宣城、寧國、南寧、南陵、太平、旌德、貴池、銅陵、東流、建德、青陽、石埭、涇、巢、含山、舒城、廬江、高淳、溧水、溧陽、建平二十四縣。初公之至蕪也,軍不滿千、船不滿百,但以大義感召人心。而公師所至,禁止抄掠。父老爭出,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泗交下,以為十五年來所未見。瀕江小艇,載果菰來貿易者如織;公軍入,以船板援之而上江濱,因呼為「船板張公之軍」。公所至城邑,入謁先圣。遺臣、故老赴見者,角巾抗禮,撫慰懇至;守令則青衣待罪,考其政績而去留之。遠方豪杰,延問策畫,勉以同仇;多有訂師期而去者,日不暇給。於是徽州降使方上謁,而江寧之敗問至。初,公貽成功書,以『師老易生他變;宜遣諸將,分取句容、丹陽諸城邑。如白下出援,則首尾夾擊之;如其自守,則堅壁以待。倘四面克復,收兵日至,白下在掌中矣』。成功以累捷,又聞江北如破竹,謂城可旦夕下;雖有遣水師提督羅蘊章招撫吳會之命而未行,但命八十三營牽連立屯,安設云梯、地雷,并造木柵。而蘇松總兵梁化鳳等以馬步兵相繼至,浙之駐防兵亦來援;長驅入城,莫之遏者。前鋒將余新銳而輕,士卒樵蘇四出,營壘一空?;P諜知之,以輕騎襲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倉卒移帳。質明,軍灶未就,大兵傾城而出,諸營瓦解。成功之良將甘輝亦以馬躓被擒,死之;軍遂大潰。初,議取崇沙,甘輝之言與公合;及議遏蘇、常援兵,輝言亦與公合。而成功皆不聽,以致敗。公之聞信也,以為雖敗,未必遽登舟;雖登舟,未必遽揚帆;雖揚帆,亦必入鎮江以圖再舉。故彈壓列城,秘不使諸將知;而更貽成功書,以為『勝負兵家之常,乞益百艘以相助』!不知成功并撤鎮江之師,竟入海。先是鎮江之捷,漕督以師援江寧,中道溺死;松帥馬逢知密以書請降,其自巡撫而下皆欲出走,故公勸成功持久以觀變。既不得請,江督郎廷佐等復以書招公,公峻辭拒之;廷佐乃發舟師,以扼公歸路,期必得公而后已。公與諸將議,以下流已梗,而九江一帶尚未知我之??;我麾下已萬余,前此豪杰來見者又多成約,不如直趨鄱陽,招集故楊、萬諸家子弟以號召江、楚。八月七日,次銅陵,與大兵之援白下者遇;公奮擊敗之,沈其四舟。是夕,大兵以不利,引而東下,炮聲轟然;而公軍誤以為來劫營,遂潰?;騽窆虢购认x士魏耕遮道說公,以為『焦湖入冬水涸,不可駐軍;而英、霍山寨諸營尚多,耕皆識其魁,請入說之,使迎公』。乃焚舟登陸,士卒愿從者尚數百人。十七日,入霍山;寨已受撫,不納。乃次英山;甫度東溪嶺而追至,士卒紛竄。相依止一童、一卒,迷失道;賂土人為導,變服夜行。天明,而蹤跡者多,導脫身去;又以賂,解散諸蹤跡者。然而茫然不知所之;念有故人賣藥於安慶之高河,復賂一土人導以往。至則故人適他出,而其友有識公者,蓋亦以觀變從江上來至安慶者也。遂導公由樅陽出江,渡黃湓,抵東流之張灘,陸行建德、祁門山中。公方病瘧,力疾零丁。至休寧,買棹入嚴陵;又恐浙人之多識之也,改而山行,自東陽、義烏以出天臺。公之在途中也,海上人未知所向;或曰抗節死安慶,或曰殞英、霍山寨中,或曰為浮屠矣,父老多北向泣下者。及聞公至,婦女皆加額,壺漿迎之。人謂是役也,以視文丞相空阬之逃,其險十倍過之;而其歸,則郭令公之再至河中也。遂駐節天臺,樹纛鳴角,故部漸集。成功聞公還,亦喜;遣兵來助公。公巡視天臺,海上有長亭鄉者多田而苦潮,乃募諸義民筑塘以捍之;至今猶蒙其利。乃遣人告敗於滇中,且引咎;滇中賜公專敕慰問,加官尚書,兼官如故。

明年,移師林門;尋軍於桃渚。時大兵兩道入海討成功,皆失利;而成功以喪敗之余,雖有桑榆之捷,不足自振,乃思取臺灣以休士。公聞之,不喜。辛丑,引軍入閩,次於沙關,成功已抵澎湖;公遣幕客羅子木以書挽成功,謂『軍有進寸、無退尺;今入臺,則將來兩島恐并不可守:是孤天下之望也』。成功不聽。成功雖東下,而大兵尚忌之;懼其招煽沿海之民,於是有遷界之役。沿海之民不愿遷,大兵以威脅之,猶遲延不發;公頓足嘆曰:『棄此十萬生靈而爭紅夷乎』?乃復以書招成功,謂『可乘此機,以取閩南』。成功卒不能用。公遺書侍郎王公忠孝、都御史沈公荃期、徐公孚遠、監軍曹公從龍,勸其力挽成功;而卒不克。公孤軍徘徊兩島,要其劉琨、祖逖之志未嘗一日忘也。而滇中事急,公復遣子木入臺,苦口責成功以出師;成功方得臺,不能行。公乃遣職方郎中吳鉏挾帛書,間道入鄖陽山中,欲說十三家之軍,使之撓楚以救滇。十三家已衰敝,不敢出師。 

  壬寅,滇中遂陷,成功亦卒於臺;公哭曰:『已矣!吾無望矣』!復還軍林門。會閩南諸遺老以成功卒,謀復奉魯王監國,貽書來商;公又喜,即以書約尚書盧公若騰而下,勸以大舉。又擬上詔書一道;又以書約成功子經,勸以「亞子錦囊三矢」之業。於是公厲兵束裝,以待閩中之問。是年,浙督趙公廷臣與中朝所遣安撫使各以書招公;公復安撫書,大略言:『不佞所以百折不回者,上則欲匡扶社稷、下則欲保捍桑梓。乃因國事之靡寧,而至民生之愈蹙。十余年來,海上芻茭糗糒之供、樓櫓舟航之費,敲骨吸髓,可為惕然。況復重之以遷徙,詒以流離;哀我人斯,汔可勞止!今執事既以保境息民為言,則莫若盡復濱海之民,即以濱海之賦畀我;在貴朝既捐棄地以收人心,在不佞亦暫息爭端以俟天命。當與執事從容羊、陸之交,別求生聚教訓之區於十洲三島間,而沿海藉我外兵以御他盜。是珠崖雖棄,休息宜然;朝鮮自存,艱貞如故。特恐執事之疑且畏耳,則請與幕府約:但使殘黎朝還故土,不佞即當夕掛高帆,不重困此一方也』。又復督府書:『執事新朝佐命,仆明室孤臣;……區區之誠,言盡於此』。閩南消息既杳,鄭經偷安海外,公悒悒日甚。 

  壬寅冬十一月,魯王薨於臺;公哭曰:『孤臣之棲棲有待,徒苦部下相依不去者,以吾主上也;今更何所待乎』!癸卯,遣使祭告於王。甲辰六月,遂散軍居南田之懸嶴。懸嶴在海中,荒瘠無人。山南有■〈氵義〉港,可通舟楫;而其北為峭壁,公詰茅焉。從者惟故參軍羅子木、門生王居敬、侍者楊冠玉,將卒數人、舟子一人。 

  初,公之航海也,倉卒不得盡室以行;有司系累其家以入告。世祖以公有父,弗籍其家;即令公父以書諭公。公復書曰:『愿大人有兒如李通,弗為徐庶;兒他日不憚作趙苞以自贖』。公父亦潛寄語曰:『汝弗以我為慮也』!壬辰,公父以天年終;鄞人李鄴嗣任其后事。大吏又強公之夫人及子以書招公,公不發書,焚之。己亥,始籍公家;然猶令鎮江將軍善撫公夫人及子而弗囚也。嗚呼!世祖之所以待公者如此,蓋亦自來亡國大夫所未有;而公百死不移,不遂其志不已,其亦悲夫!於是浙之提督張杰懼公終為患,期必得公而后已。公之諸將孔元章、符瑞源等皆內附,已而募得公之故校,使居舟山之補陀為僧,以伺公。會公告糴之舟至,以其為校,且已為僧,不之忌也。故校出刀以脅之,其將赴水死;又擊殺數人,最后者乃告之。曰:『雖然,公不可得也。公畜雙猿以候動靜,舟在十里之外,則猿鳴木杪,公得為備矣』。故校乃以夜半出山之背,攀藤而入。暗中執公,并子木、冠玉、舟子三人;七月十七日也。十九日,公至寧;杰以轎迎之,方巾葛衣而入。至公署,嘆曰:『此沈文恭故第也,而今為馬廐乎』?杰以客禮延之,舉酒屬曰:『遲公久矣』!公曰:『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今日之舉,速死而已』!數日,送公於杭;出寧城門,再拜嘆曰:『某不肖,有孤故鄉父老二十年來之望』!杰遣官護行。有防守卒史丙者,坐公船首,中夜忽唱蘇子卿「牧羊曲」以相感動;公披衣起曰:『汝亦有心人哉!雖然,吾志已定,爾無慮也』??巯虾椭?,聲朗朗然。歌罷,酌酒慰勞之。而公之渡江也,得無名氏詩於船中;有云:『此行莫作黃冠想,靜聽先生「正氣歌」』!公笑曰:『此王炎午之后身也』。浙督趙公寄公獄中,而供帳甚隆;許其故時部曲之內附者,皆得來慰問。有官吏愿見者,亦弗禁。公終日南面坐,拱手不起;見者以為天神。杭人爭賂守者入見;或求書,公亦應之。嗚呼!制府之賢良,在張宏范之上。然非圣祖如天之大度,則褒忠之禮亦莫敢施;非公之忠,亦無以邀圣祖之惓惓也。九月初七日,公赴市;遙望鳳凰山一帶曰:『好山色』!賦絕命詞,挺立受刑;子木等三人殉焉。


公諱煌言,字玄箸,別號蒼水;浙寧波府鄞縣西北廂人也。父刑部員外郎圭章,祖應斗,曾祖尹忠。太夫人趙氏,感異夢而生公。公神骨清削勁挺,生而跅弛不羈。喜呼盧,無以償博進,則私斥賣其生產;刑部怒。先宗伯公之中孫穆甫雅有藻鹽,曰:『此異人也』!乃以己田售之,得金三百兩為清其逋;而勸以折節讀書。思陵以天下多故,令諸生於試「經義」后,試射。諸生從事者新,莫能中;公執弓抽矢,三發三中。舉崇禎壬午鄉試。感憤國事,欲請纓者累矣;而卒以此死。公初以爭頒詔事,與同里楊侍御文瓚忤;遂不復面。及戊子,侍御一門死節,公哭之慟;曰:『負吾良友』!所親有失節者,公從海上貽之書曰:『汝善自衛,勿謂鞭長不及汝;吾當以飛劍斬汝』!公之初入海也,嘗遭風失維,飄至荒島,絕食。夢一金甲神告之曰:『贈君千年鹿,遲十九年還我』!次早,果得一鹿,蒼色;人食一臠,積日不餓。及被執,又夢金甲神來招之;蓋十九年矣。雅精壬遯之學。己亥之渡東溪也,占得四課空陷;方大驚,而兵至。糴舟未返,即以金甲之夢占之,大兇;方呼居敬告之,而兵至。生於萬歷庚申六月初九日,得年四十有五。娶董氏,子萬祺,并先公三日戮於鎮江。女一,即歸予族祖穆翁為子婦;予族母也。初,杭有舉人朱璧者,抗詞作保狀,以百口保萬祺母子;不得。今以再從子鴻福為公后。公之未死,嘗賦詩欲葬湖上岳忠武王、於忠肅公二墓之間。於是鄞人故御史紀五昌捐金,令公甥朱相玉購公首,而杭人張文嘉、沈橫書等斂之。有朱錫九、錫蘭、錫旗、錫昌兄弟者豫為公買地經紀之,而鄞人萬斯大等葬之南屏之陰,從公志也;姚江黃公宗羲為之銘。子木等三人附焉。至今十七余年,每逢春秋佳日,游人多以只雞絮酒酹公墓下者;而吾鄉亦以公忌日祭之。羅子木者,名綸,以字行;溧陽人也。己亥,公在江上,子木挾策上謁。公以其少年而負奇氣,有清河李萼之目,欲留之幕中;以父老辭。及公之蕪關,子木之族父蘊章故在成功軍中,引見成功。江寧之敗也,子木涕泣頓首,固請成功無遽去;而不能得。成功因強子木奉父泛海;子木至海上,不欲參成功軍事。旋奉父北行,將赴公營;卒與大兵遇,格斗。子木墜水得救起,而其父被縛去。子木展轉閩南,思出奇計以救父;逾時不得音問,嘔血幾死。復赴公營,公勉以立功即為報仇;遂相依不去以死。冠玉,鄞人。制府以其年少,將脫之;固請從死。王居敬者,字畏齋,一字采薇;黃巖人也。公被執,居敬以計得脫。其后為僧,名超遁;頗能言公遺事,亦不負公者。而前此誘執公之故校,得以功授千戶;奉大帥命巡海島,猝遇公之舊將憤其害公,執而殺之。予嘗謂公解軍而后,已將以懸嶴為首陽;向非張杰生事徼功,公似可以無死。然是時公猶未五十,非甘心黃冠以老者也。若留公至十年以往,三藩之禍,公決未肯晏然坐視者;而謂中土能忘情於公乎!此文山之所以不見保於夢炎也。且天下無惜死之忠臣,剖肝絕脰,正所以全歸也。公丙戌以前文字,皆無存者。令所存者:「奇零草」,甲辰六月以前之作也;「冰槎集」,其雜文也;「北征錄」,己亥紀事之編也;「采薇吟」,則散軍以后之作,而蒙難諸詩附焉:共八卷。公既愛防守卒史丙之義,遂日呼與語,因得藏公之集。有宜興人徐堯章者,從丙購之;曰:『公之真跡,吾日夕焚香拜之;不可以付君』!堯章乃鈔以歸。 

  嗚呼!吾鄉死事諸公,公為最后,而所成亦最偉。然世人但知夸公之忠誠,而予更服公之經略。故涉歷山海之間,且耕且屯,而民樂輸賦;招撫江北三十余城,而市不易肆;小住緱城,而陂塘之利傳之無窮。惟其深仁以成遺愛,斯在古人中,諸葛孔明渭南之師不過爾爾。諸葛有荊、益之憑藉,所以得成三分之業;而公無所資,終於賫志以死,則天也!嘗有盜公之衣者,部下擒而獻之公;曰:『衣在我為我暖,在爾為爾暖;其暖一也』。即以其衣賜之。其大度如此。姚江黃公之志,其敘公北征稍詳;而前后多所罣漏。至於公之官階,終尚書;浙督趙公曾以其印上之。而高氏「雪交亭集」以為閣學、黃氏「墓志」以為侍郎,皆不合;「翁洲新志」則謂公於己丑已官尚書,亦不合。若杭人吳農祥所作公傳,尤誕妄不足取信。予乃考公集中諸事跡,合之野史所紀,并得之先族母之所傳者,別為碑銘一篇?;蛟唬汗尤f祺在鎮,故嘗有侍婢舉一子;守者憐其忠嗣,私為育之。然今無可考矣(張美翊案曰:蒼水有后,詳見「四月談助」卷二十四第八葉)。嘉慶三年,浙江提督蒼保,其嗣裔也。 

  其銘曰:天柱不可一木撐,地維不可一絲擎。豈不知不可,聊以抒丹誠;亦復支吾十九齡,啼鵑帶血歸南屏。他年補史者,其視我碑銘!

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

顧氏世為江東四姓之一,五代時由吳郡徒徐州(1),南宋時遷海門(2),已而復歸于吳,遂為昆山縣(3)之花浦村人。其達者,始自明正德(4)間曰工科給事中廣東按察使司僉事溱,及刑科給事中濟。刑科生兵部侍郎章志,侍郎生左贊善紹芳及國子生紹芾,贊善生官蔭生同應,同應之仲子曰絳,即先生也。紹芾同吉,早卒,聘王氏,未婚守節,以先生為之后。
先生字曰寧人,乙酉(5)改名炎武,亦或自署曰蔣山傭,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最與里中歸莊(6)相善,共游復社(7)相傳有“歸奇顧怪”之目。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自崇禎己卯(8)后,歷覽《二十一史》(9),十三朝《實錄》(10)、天下圖經(11)、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帝推互證,務質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曰《天下郡國利病書》(12);然猶未敢自信,其后周流西北且二十年,遍行邊塞亭障,無不了了而始成。其別有一編曰《肇域志》(13),則考索利病這馀,合圖經而成者。予觀宋乾、淳(14)諸老,以經世自命者,莫如薛艮齋(15),而王道夫、倪石林(16)繼之,葉水心(17)尤精精悍,然當南北 分裂,聞而得之者多于見,若陳同甫(18)則皆欺人無實之大言,故永嘉、永康之學(19)皆未甚粹,未才若先生之探原竟委,言言可以見之施行,又一稟于王道而不少參以功利之說者也。最精韻學,能據遺經以珔六朝唐人之失,據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欲追復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究其所以不同,以知古今音學之變。其自吳才老(20)而下,廓如也,則有曰《音學五書》(21)。性喜金石之文(22),到處即搜訪,謂其在漢唐以前者,足與古經相參考,唐以后者,亦足與諸史相證明,蓋自歐、趙、洪、王(23)后,未有若先生之精者,則有曰《金石文字記》(24)。晚益篤志《六經》,謂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者,經學即理也。自有舍經學以言理學(25)者,而邪說以起不知舍經學,則其所謂理學者禪學(26)也。故其本朱子(27)之說,參之以慈溪黃東發《日抄》(28),所以歸咎于上蔡、橫浦、象山者甚峻(29),于同時諸公,雖以苦節推百泉、二曲(30)以經世之學推梨洲(31),而論學則不合,其書曰《天下指南》(32)?;蛞善溲蕴^,是固非吾輩所敢遽定,然其謂經學即理學,則名言民。而《日知錄》三十卷(33),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史之粹言具在焉。蓋先生書尚多,予不悉詳,但詳其平生學業之所最重者。
初太安人(34)王氏之守節也,養先生于襁保中。太安人最孝,嘗斷指以遼君姑(35)之疾。崇禎九年,直指王一鶚請旌于朝(36),報可。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38),果有大故,我則死之。”于是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38)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39)及歸莊共起兵,奉故鄖扶王永祚(40),以從夏文忠公(41)于吳,江東授公兵部司務(42)事既不克,永言行遁去,其沆死之,先生與莊幸得脫,而太安人遂不食卒,遺言后人莫事二姓。次年閩中(43)使至,以職方郎(44)召,欲與族父延安推官咸正赴之(45),念太安人尚未葬,不果。次年,幾豫吳勝兆之禍(46),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雖世籍江南,顧其姿稟頗不類吳會人,以是不為鄉里所喜,而先生亦甚厭裙屐(47)浮華之習。嘗言:“古之疑眾者,行偽而堅(48),今之疑眾者,行偽而脆,了不足恃?!奔缺Ч蕠?,焦原毒流(49),日無寧晷。庚寅(50),有怨家欲陷之,乃變衣冠作商賈,游京口(51),又游禾中(52)。次年,之舊都拜謁孝陵(53),癸已(54)再謁,是冬又謁而圖焉。次年,遂僑居神烈山下(55),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56)之勝。顧氏有三蕊仆曰陸恩,見先生日出游,家中落,叛投里豪。丁酉(57),先生四謁孝陵歸,持之色刀,乃欲告先生通海(58),先生亟往禽之,數其罪,湛之水。仆婿復投里豪,以千金賄太守,求殺死先生,不系訟曹,而即系之奴之家,危甚。獄日急,有為先生求救于[][](59)者,[][]欲先生自稱門下而后許之,其人知先生必不可,而俱失[][]之援,乃私自書一刺以與之,先生聞之,急索刺還,不得,列揭于通衢以自白。[][]亦笑曰:“寧人之卞也!“曲周路舍人澤溥(61)者,故相文貞公振飛了也。僑居洞庭之東山(62),識兵備使者,乃為訴之,始得移訊松江(63)而事解。于是先生浩然有去志,五謁孝陵始東行,墾田于章丘這長白山下(64)以自給。戊戌(65),遍游北都諸畿甸(66),直抵山海關(67)外,以觀大東(68)。歸至昌平(69),拜謁長陵(66)以下,圖而記之。次年再謁。既而念江南山水有未盡者,復歸,六謁孝陵。東游直至會稽(71)。次年,復北謁思陵(72)。由太原、大同以入關中(73),直至榆林(74)。是年,浙中史禍(75)作,先生之故人吳、潘二子(76)死之,先生又幸而脫。甲辰(77),四謁思陵。事畢,墾田于雁門(78)之北,五臺(79)之東。初先生之居東也,以其地濕,不欲久留,每言馬伏波(80)田疇,皆從塞上立業,欲居代北(81)。
嘗曰:”使吾澤中有牛羊千,則江南不足懷也。“然又苦其地寒,乃但經營創始,使門人輩司之,而身出游。丁未(82)之淮上。次年自東入京師。萊之黃氏,月奴告其主所作詩者(83),多株連,自以為得,乃以吳人陳濟生所輯《忠義錄》(84),指為先生所作,首(85)之,書中有名者三百馀人。先生在京聞之,馳赴山東自請勘(86),訟系半年,富平李因篤(87)自京師為告急于有力者,親至歷下(88)解之,獄始白。復入京師,五謁思陵。自是還往河北諸邊塞者幾十年。丁巳(89),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90)。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耿未下,謂“秦人(91)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實他邦所少;而華陰綰轂關、河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里之遙,若志在四方,則一出關門,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王征君山史筑齋延之(92)。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下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又餌沙苑蒺藜而甘之曰:“啖此久,不肉不茗可也。”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驈叫衅皆笠?,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育諸經注疏,偶有遺忘,旵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方大學士孝感熊公(93)之自任史事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毙⒏袘侄?。戊午(94)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這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95),請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謂釣名者也。今夫婦人之失所天也,從一而張,之死靡慝(96),其心豈欲見知于人?若曰盍亦令人強委禽(97)焉,而力拒之以明節,則吾未之聞矣。”華下諸生請講學,謝之曰:“近日二曲亦徒以講學故得名,遂招逼迫,幾致兇死,雖曰威武不屈,然而名之為累,則已甚矣!又況東林覆轍(98),有進于此者乎?”有求文者,告之曰:“文不關于經術政理之大,不足為也。韓文公起八代衰(99),若但作《原道》、《諫佛骨表》、《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后》諸篇,而一切諛墓 這文不作,豈不誠山頭號(100)乎!今猶未也?!逼湔摓閷W,則曰:“請君關學(101)之馀也。橫渠、藍田(102)之都,以社為先,孔子嘗言博我以文,允之以禮,而劉康公(103)亦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運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佐料則君子為學,舍禮何由?近來講學之師,專以聚徒立幟為心,而其都不肅,方將賦《茅鴟》(104)之不暇,何問其馀!尋以己未(105)出關,觀伊洛(106),歷嵩少(107),曰:“五岳(108)游其四矣?!睍牮?,不欲久留,渡河至代北,復還華下。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而反至每小試之,墾田度地,累致千金,故隨寓即饒足。徐尚書乾兄弟(109),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為東南人士宗,四方從之者如云,累書迎先生南歸,愿以雖業居之,且為買田以養,皆不至?;蜻抵鹪唬骸拔魵q孤生,飄搖風雨,今茲親串,崛起云霄,思歸尼父之轅(110),恐近伯鸞這灶(111);且天仍夢夢,世尚滔滔,猶吾大夫(112),未見君子(113),徘徊渭川(114),以畢馀年足矣。”
庚申(115),其安人卒于昆山,寄詩挽之而已。次年,卒于華陰,無子,徐尚書為立從孫洪慎以承其祀。年六十九。門人奉動脈瘤歸葬昆山之千墩。高弟吳江潘耒(116)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歷年漸遠,讀先生之書者雖多,而能言其大節者已罕,且有不知而妄為立傳者,以先生為長洲人,可哂也。徐尚書之冢孫涵持節粵中,數千里貽書,以表見屬,予沉吟久之。及讀五高士不庵之言曰:“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其幽隱莫發,數十年靡訴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而起少年,推以多聞博學,其辱已甚,安得掉首故鄉,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其銘曰:先生兀兀(117),佐王之學。云雷經綸(118),以屯(119)被縛。渺然高風,廖天一鶴。重泉拜母,庶無愧作。

注釋:
(1)吳郡: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徐州:今屬江蘇。
(2)海門:今屬江蘇,在長江口北岸,顧炎武《顧氏譜系考》云:“宋南渡時,諱慶者自滁徙海門縣之姚劉沙(自注:今崇明縣)。”
(3)昆山市:今屬江蘇。
(4)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號(1506—1521)。
(5)乙酉:清順治二年(1645)。
(6)歸莊(1613—1673):明末清初文學家,一名祚明,字爾禮,又字玄恭,號恒軒,昆山人。歸有光的曾孫。為明末復社成員,曾參加抗清斗爭。善書畫,工文辭,有《歸莊集》。
(7)復社:明末由江南地區士大夫知識分子所組成的政治集團,主張改良政治,拯救明朝。清兵南下時,部分成員曾參加抗清斗爭。清順治九年(1652)被清政府取締。
(8)崇禎己卯:崇禎十二年(1639)。
(9)《二十一史》:明嘉靖時??痰氖窌?,在宋人《十七史》之外,加宋、遼、、金、元四史。
(10)實錄:編年史的一種體裁,專記某一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
(11)圖經:文字外附有圖畫的書籍,此指附有地圖的地理志。
(12)《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詳細記錄了各地疆域、形勝、水利、兵防、物產、賦稅等資料。
(13)《肇域志》:現存傳鈔本,不分卷,著重記述各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附有地圖。
(14)乾、淳:宋孝宗趙㫪年號乾道(1165—1173)和淳熙(1174—1189)。
(15)薛艮慶: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龍,號艮齋,南宋哲學家。治學講求事功,反對空談性命,為“永嘉學派”先聲。
(16)王道夫:王自中(1134—1199),字道甫,學者稱厚軒先生。倪石林:名樸,字文卿,學者稱石陵先生。
(17)葉水心:葉適(1150—1223),字正剛,學者稱水心先生,南宋哲學家。主張功利之學,反對朱熹的性理之學,是南宋“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
(18)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南宋思想家,治學注重事功,反對空談義理。
(19)永嘉永康之學:南宋永嘉學派,創于呂祖謙,其代表人物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均為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故名,南宋永康學派,又名浙學,為永康(今屬浙江)人陳亮所創立,故名。
(20)吳才老:吳棫(約1100—1154),字才老,宋代學者。著有《韻補》五卷,分古韻為九部,并提出古韻通轉這說,為后來研究古韻的垂危驅。
(21)《音學五書》:三十八卷,包括《古音表》二卷,《易音》三卷,《詩本音》十卷,《唐韻正》二十卷,《音論》三卷。
(22)金石之文:指古代在鐘鼎碑碣上刻的文字。
(23)歐、趙、洪、王:歐陽修著有《集古錄跋尾》,趙明誠著有《金石錄》,洪適著有《隸釋》、《隸續》,王俅薔薇 有《嘯堂集古錄》,都是研究金石之文的著作。
(24)《金石文字記》:六卷,所錄漢以來碑刻凡三百余種。
(25)理學:指宋代儒家哲學思想,也稱性理學、道學,多附會經義而說天人性命之理。
(26)禪學:指佛教禪宗教理,重在人心自悟。
(27)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翁,婺源(今屬江西)人宋代著名理學家。
(28)黃東發:黃震(1213—1280),字東發,慈溪(今屬浙江)人,南宋學者,著有《黃氏日鈔》九十五卷。
(29)上蔡:指謝良佐(1050—1103),程門弟子,上蔡(今屬河南)人,學者稱上蔡先生,橫浦:指張九成(1092—1159),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學者,著有《橫浦集》故稱,象山:指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自號存齋、象山翁,金溪(今屬江西)人學者稱象山先生,南宋哲學家。
(30)百泉:即孫奇逢(約1584—約1675),字啟泰,號鐘元,容城(今屬河北)人,學者稱夏峰先生,明清這際儒學名士,與李颙、黃宗羲齊名,并稱“清代三大儒”。二曲:即李颙(1627—1705),字中孚,號二曲。周至(今屬陜西)人,學者稱二曲先生,清初理學家。
(31)梨洲:即黃宗羲(1609—1695),字太沖,號南雷,余姚(今浙江)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樸學大師。
(32)《下學指南》:一卷,主張通經致用。
(33)《日知錄》:三十二卷,為顧炎武“稽古所得”,隨時札記“的意在經世致用的著作,內容廣泛,考證精祥。
(34)太安人:是明清時代給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顧炎武的之母。
(35)君姑:丈夫的母親。
(36)直指:朝廷使者。旌:表彰。
(37)國恩:指上文請旌于朝事。
(38)楊永言:字岑立,昆明人,任昆山知縣。清兵至,與顧炎武、歸莊、吳其沆等拒守,事敗為僧。
(39)嘉定:今屬上海市。吳其沆:字同初,嘉定縣學生員,居昆山。順治二年七月初六日,清兵攻陷昆山城,他抗敵守城,不屈而死。
(40)鄖:鄖陽,在今湖北。王永祚:曾為明鄖陽巡撫、都御史,李自成入襄陽,分攻屬邑,他遁走。歸昆山,領導抗清義軍。約同各路分攻蘇州、南京、杭州及沿海各地,但因攻蘇州軍先潰,牽動全局民而失敗。
(41)夏文忠公:夏允彝。
(42)江東:指南明福王(朱由崧)政權,后部司務:明代中央政權各部均置司務廳司務,主省署抄目,出納文書。
(43)閩中:指南明唐王(朱聿鍵)政權。
(44)職方郎:為兵部屬官。
(45)推官:為各府屬官,專管一府弄獄。咸正:姓顧,字端木,號觙庵,昆山人,大學士顧鼎臣曾孫。為延安府推官。丙戌(順治三年)四月,自關中歸,聞唐王立于閩,草密匝匝疏,附寄舟山黃斌卿,托共轉達,為邏卒所獲,以告清吳淞提督吳勝兆,吳秘不發。丁亥四月,吳密謀反清,事泄失敗,密疏遂發,逮至金陵,為洪承疇所殺。
(46)吳勝兆:本明將,后降清,為吳淞提督,密度反清,事敗被捕,死天獄中。
(47)裙屐:裙是下裳,屐是木鞋,六朝貴游子弟的衣著,這里指不懂政務只知逸樂的貴族子弟。
(48)行偽而堅:行為虛偽而且固執。《荀子•宥坐》載孔子誅少正卯列舉五大罪狀,其中兩條是“行僻而堅,言偽而辯?!?
(49)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躪。
(50)庚寅:清順治七年(1650)。
(51)京口:今江蘇鎮江。
(52)禾中:即“嘉禾,今浙江嘉興。
(53)舊都:指南京。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54)癸巳:清順治十年(1653)。
(55)神烈山:明孝陵所在之山,即南京紫金山?!睹魇?#8226;禮志十四》:“嘉靖十年,名孝陵曰神烈山?!?
(56)畿輔:京城地區,這里指南京。
(57)丁酉:清順治十四年(1657)。
(58)通海:指與沿海一帶鄭成功反清義軍有聯系。
(59)[][]:此人為錢謙益。
(60)卞:急躁。
(61)曲周:在今河北。路舍人澤溥,路振飛長子,會中書舍人。唐王朱聿鍵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拜路振飛為太子太保,吏部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明代大學士宰相這職,因稱“故相”。
(62)洞庭:山名,在江蘇太湖中,有東、西二山,東山主峰為莫厘峰。
(63)松江:今屬上海市。
(64)章丘:今屬山東。長白山:據《濟南府志》,又名會仙山,山中云氣長白,跨連四縣之界,在章丘東北。按王蘧常《顧亭林詩集匯注》附《詩譜》,列墾田事于康熙四年(1605),云:“置田舍于章丘大桑家莊。先是,章丘人謝世泰負先生資,至是以田產償焉。”可備參考。
(65)戊戌:清順治十五年(1658)。
(66)北都:指北京。畿甸:京城地區。
(67)山海關:今屬河北。
(68)大東:指極東之地。
(69)昌平:今屬北京市。
(70)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昌平有明代皇帝陵墓十三座,稱十三陵。
(71)會稽:今浙江始興。
(72)思陵:明思宗(朱由檢)的陵墓。
(73)太原、大同:均屬今山西。關中:古代稱函谷關以西、散關以東、武關以蕭關以南為關中,相當于今陜西。
(74)榆林:今屬陜西。
(75)浙中史禍:浙江烏程人莊廷鑨刊刻明史,書中流露了思明反清情緒,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下令將其族人、作序人、參校者、賣書者、買書者、地方官七十余人全部誅殺。
(76)吳潘二子:指吳炎、潘檉章。
(77)甲辰:沮康熙三年(1664)。
(78)雁門在今山西代縣北。
(79)五臺:在今山西。
(80)馬伏波:馬援(前14—后49),東漢人,封伏波將軍。
(81)代北:代州以北,今山西北部一帶。
(82)丁未:清康熙六年(1667)。
(83)萊:萊州,治所在今山東掖縣。黃代有奴告其主所作詩者:顧炎武佚文《與人書》:“姜元衡者,萊州即墨縣故兵部尚書黃公家仆黃寬之孫,黃瓚之子,本名黃元衡,揭告其主原任錦衣衛都指揮使黃培,見任浦江縣黃坦、見任鳳陽府推官黃貞麟等一十四人逆詩一案,于(康熙)五年六月奉旨發督撫親審?!?
(84)陳濟生所輯《忠義錄》:顧炎武《與人書》:“姜元衡揭告其主黃培、黃坦、黃貞麟等一十四人逆詩一案,事歷三載,初無干涉。忽于今正月三十日撫院審時稟稱:有《忠節錄》即《啟禎集》一書,陳濟生所作,系昆山顧寧人到黃家搜輯發刻者。咨行原籍逮證?!标悵?,字皇士,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官至太仆寺丞,輯有《啟禎詩選》(即《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收入三百零七人,其凡例說:“是選以人為重,人以節義為主?!?
(85)首:告發。
(86)勘:審問。
(87)李因篤:字天生,又字子德,富平(今屬陜西)人,明庠生,清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檢討。深于經學,著《詩說》,顧炎武稱之曰:“毛,鄭有嗣音矣。”
(88)歷下:今山東濟南市。
(89)丁巳:清康熙十六年(1677)。
(90)華陰:在今陜西。
(91)秦人:指關中一帶的人,關中為古秦地。
(92)王山史:王弘撰,字無異,一字山史,明諸生。清康熙十七年,以博學鴻詞征,不赴。顧亭林嘗寓居其家。
(93)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掌宰相之權。孝感:今屬湖北。熊公:熊剛履(1635—1709),清朝大臣,理學家。
(94)戊午:清康熙十七年(1678)。
(95)讱庵:葉方藹,字子吉,號讱庵,昆山人??滴跏吣瓿洹睹魇贰房偛?。
(96)之死靡慝(特有拼音):至死不改變。語出《詩經•鄘風•柏舟》。
(97)委禽:下聘禮。
(98)東林:東林黨,明萬歷年間由江南士大夫組成的政治集團。東林黨人議論朝政,主張改革,遭到在翰權貴的嫉恨,多人受打擊迫害。
(99)韓文公:韓愈。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100)山斗:泰山北斗,喻因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而為大眾所敬仰的人。
(101)關學:北宋唯物主義思想家張載所創理學學派。因張載長期在陜西省關中地區講學,名。
(102)橫渠:指張載。張載家居橫渠(今屬陜西眉縣)。藍田:指呂大臨為藍田(今屬陜西)人,初學于張載,后從程頤等游,與謝良佐、游酢、楊時并稱“程門四先生”。
(103)劉康公:即王季子,春秋時周王朝卿士。以下引語見《左傳•成公十三年》。
(104)《茅鴟》:古逸詩篇名,內容諷刺不敬。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年》載,魯國叔孫穆子用這首詩來諷刺齊國慶封不敬和不知禮。
(105)己未:清康熙十八年(1679)。
(106)伊河,河河,均在今河南。
(107)嵩少:少室山,均在今河南。
(108)五岳: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會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09)徐尚書乾學兄弟:指徐乾學、徐元文,顧炎武外甥。
(110)思歸尼父之轅:想讓孔子的車駕回來,尼父、指孔子。
(111)伯鸞之灶:東漢梁鴻(伯鸞)少孤獨欽,鄰人先炊,讓他就熱灶都煮食,他婉言謝絕。見《東觀漢記》。
(112)猶吾大夫:春秋時代,齊國崔杼殺了國君齊莊公,陳文子避難來到別的國家,所看到的執政者都和崔杼一樣,說“猶吾大夫崔子也”。語出《論語•公冶長》。
(113)未見君子:語出《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115)庚申:清康熙十九年(1680)。
(116)高弟:高足弟子。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屬江蘇)人,清代學者。
(117)兀(wù務):用心勤苦的樣子。
(118)云雷經綸:比喻賢才善于闖紅燈用恩澤與刑與刑罰來治理國家。語出《易•屯》:“雷,屯,君子以經綸?!钡c原意稍有不同。
(119)屯(有拼音諄):六十四卦之一,有艱難,艱險的意思?!兑?#8226;屯》:“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免费新区二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久久 | 性欲福利视频网网站 | 亚洲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