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究竟何意?
原始出處,《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易、天、君子”的真正內涵離人們的視野已經很遠了。因此,就“自強不息”本身談可能更為直接,此時,理解“強”字的真實內涵就成為重中之重。
《廣韻》:剛強也,健也?! ?/p>
《禮·曲禮》:四十曰強而仕?!妒琛罚簭娪卸x,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 ?/p>
《中庸》: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又《集韻》:勝也?!抖Y·中庸注》:南方以舒緩為強,北方以剛猛為強?! ?/p>
上述所列,“強”和“健”為互解,“氣力”之“氣”很多人也是不明所以,最好暫置。因而,“不惑、勝、舒緩、剛猛”應表述了行“強”之實后人們可以感受并理解的直接效果。那么,如何做到“不惑、勝、舒緩、剛猛”則更具現實意義,也更為人們所關注。
“不惑”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學”后的一個里程碑。自此以后,夫子自認為才能擔當承受而致“勝”。但也都是在描述孔子志學而具備一定素養和能力后自身認知和行為的狀態水平,也并沒有提出具體如何做的原則或方法,也即只有目標達成,沒有交代方法路徑。
原則和方法是什么呢?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中庸》中這段話的后半部分,則是孔子描述如何致“強”的兩種具體方法了?! ?/p>
“和而不流”之強;
“中立而不倚”之強?! ?/p>
那么,何謂“和”,又何謂“中”?如何“不流”?又如何“立而不倚”?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 ?/p>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猶言把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實際感受和認知之典型特征的“喜怒哀樂”全部摒棄和封閉——“未發”?! ?/p>
為什么要“未發”?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砧徱桓[,七日而渾沌死?!薄 ?/p>
《禮記·禮運》疏:太一,“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
《淮南子·詮言訓》開篇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薄 ?/p>
《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
唐代孔穎達《禮記·月令》疏中有:“‘道生一’與‘《易》之太極,《禮》之太一’其義不殊,皆為氣形之始也?!薄 ?/p>
這里,莊子以設喻的形式,講述了把處于“太一”的“渾沌”“日鑿一竅”以至“有七竅以視聽食息”,其后果是“七日而渾沌死”。這里的“死”借指或強化“有七竅以視聽食息”之分別而帶來的危害程度?! ?/p>
因此,所謂“未發”,即是使“眼耳鼻舌身意”處于無分別的狀態,這種狀態為“太一”或者“一”。
如何看待“未發”之“一”呢?
《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p>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p>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p>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薄 ?/p>
也即是說,需要把“未發”之“一”貫徹在“知”“行”以至“成功”的始終和全過程。否則,就不能“達道”,也不能“達德”,也達不到“道德”,說得再變態一點,就是不“道德”。因此,“一以貫之”并非“思想學說以一條主線、一個東西貫穿下來”、“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觀念”、“道雖若指繁多,實可會通,歸于一貫也”之屬;“圣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的闡釋更加晦澀難懂;……而是要求每個個體的任何認知和行為的發生都要把處于“一”這個無分別狀態的大前提貫穿其始終窮盡其全程,這才是對“一以貫之”的正確闡釋。這也是王陽明龍場悟道之“知行合一”的最初出處。而所謂的“吾道一以貫之”,是夫子之道是把“一以貫之”作為總體背景而存在的,“一以貫之”本身并不是夫子之道。
至此,“中立而不倚”實質上再次強調了處理天道人情時人之識必須達到或處于“中”即“一”的無分別狀態。“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杜絕有所“倚”之分別心、背景預設、執著……等存在的隱患,這才是真正的“強”。和現代人所說的“在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于任何一方”之“保持中立”或“中立國”根本就不是一碼事。那是典型的沒有理解“中立”本質的望文生義之具相化流變。
上述的“一以貫之”只是作為認知背景而存在的,所以必須應用落實到實踐中去,如果這個落實如果滿足和遵循了天道人情所代表的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約束條件,那么其生存和發展的實踐就是滿足了“和”之內在要求的實踐,也即“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如果出現“流”的情況,也即沒有“中節”?! ?/p>
總結下來,所謂“強”,即是“一以貫之”和“中節”,也即是在無分別心的背景下使自身行為符合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這種要求,每個人要一刻也不能停息。這就是“自強不息”的真實內涵。而“不惑”之后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作為我們的標桿?! ?/p>
已成立百年的清華大學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其校訓。那么其學生是否做到了前半部分之“自強不息”呢?或至少“雖不能至,然心向往‘自強不息’”呢?非如此,何以達致“道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