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索天圖(全本)

智者要吃飯 · 2011-05-02 ·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3ee060100rm48.html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上卷

 

 內容簡介

《索天圖》是一部以更新、更全面的視角來觀察自然、社會、人生,并提出相關方法論的文言體哲學著作。整個體系宏大而嚴謹。一百五十一章分篇既各自獨立,又彼此關聯。天欲、天道、物道、靈道、人道,道道相關;察物、謀事、運策、養生、修性、立信,面面牽連。廣可達玉宇、細可剖塵微,《索天圖》從宏觀到微觀全面而深刻地闡述對世界的認識。而其基于“生”“善”“美”的信念本原與趨勢說,更投射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俯瞰個體在宇宙大環境中的位置和作用,分析其與諸多要素間的關系與運動規律,找到操控事物發展方向的手段;大至宇宙發展,中到國家治理,小及修身養性,《索天圖》都有極其精辟的論述。

簡單的說,《索天圖》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運用三維視角觀察

《索天圖》打破傳統的從時、空兩個維度來認知世界的方式,而以時間、空間、邏輯三個維度來探索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問題。在世界維度中加入邏輯,并加以充分有力的論證,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對世界本質更新、更深入、全面的大膽探索,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二、運用模糊邏輯表達《索天圖》

《索天圖》通篇運用文言這種概念邊界比較模糊的語言,來表達嚴密的邏輯,從而使對問題的表述兼具邏輯嚴密與外延廣泛兩個特點,作者將這種邏輯叫做模糊邏輯。

運用文言,不僅解決了嚴密的邏輯與廣泛的外延可以兼容的問題,而且充分發揮出我國傳統語言精煉優美的表達優勢,既可凝練有加,惜字如金,又可汪洋恣肆,一瀉千里;音韻諧和,瑯若珠玉,極具誦讀之美感。

 

 

目錄

第一章 不依于人

第二章 天無棄物

第三章 玉不琢

第四章 家國

第五章 小生大生

第六章 秋憤

第七章 

第八章 三力

第九章 降心

第十一章 陰陽或缺

第十章 圖謀

第十二章 修身就義

第十三章 天義

第十四章 索天圖

第十五章 三知

第十六章  幾道

第十七章 成敗事

第十八章  天治

第十九章  舍廬

第二十章  求證

第二十一章 福禍相隨

第二十二章 諧同

第二十三章   生滅

第二十四章   人有三行

第二十五章   演道

第二十六章  八備

第二十七章  如行

第二十八章   道不遠人

第二十九章   理空

第三十章    余利互生

第三十一章  名實

第三十二章  不落因緣

第三十三章  五策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元性

第三十六章  元德

第三十七章   三純

第三十八章   抗乘

第三十九章    三味真火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無執

第四十二章  唯簡易從

第四十三章  虛名利

第四十四    始生

第四十五章  力之遠近

第四十六章  福禍自招

第四十七章  本真

第四十八章  順性情

第四十九章  明欲

第五十章    大欲至信

 

 

第一章  不依于人

    不依于人,所以自立。

    不附于物,所以自生。

    不棄人功,所以無怨。

    不廢物用,所以不窮。

 

第二章  天無棄物

    天無棄物,物無廢用,草窠牛糞,蚊蠅以生;日月星光,參芝采吸。

    人追其能,物追其用,天之道。

    故,惜人者盡其能為上;惜物者盡其用為上,是為大慈。

    珍物而藏之,廢其用而已;惜人而敬閑之,毀其能而已,是為大敗。

    然大慈常有惡名,大敗常有善名。故善惡豈以名辯哉?

    為人所用,所以有依;為已所用,所以有生。故他用者存,自用者生。生與存豈能相離哉?

    故為天下所用者天下亦生之。

 

第三章 玉不琢

    或曰:玉不琢不成器。

    人之用物雕琢而已,人之用已修習而已。

    雕琢者棄其無用而出其有用。修習者規其陋習而成其智能。

    道之用物生滅而已,滅其無用生其有用而成大道。

    故,生,道之本也,滅,道之用也。

 

第四章 家國

    家國之道:校之以民旨,驗之以自然;修之以內心,行之以人文,經之以制度。

    何為民旨?民生、民長者也。

    失民長者國衰,失民生者政亡,失自然者族滅。

    更制度者政替,規人文者史進,修內心者得立。

    觀歷史之長河,日月輪彀,政替文更,有形有體者莫不變。

    夫唯不變者,民旨之心也。

    故家國之道要,在于修持此心。

 

第五章 小生大生

    以小成大,因大生小,究其極處,小大一也。生不害義,義不害道,道不害無,無不害生。舍生以取義,舍義以取道,舍道以取無,舍無以取生,如此循環則小大相生,有無遞推,百序成,萬物生。

    明大小,以定取舍;分有無,以別萬物。

 

第六章 秋憤

    日與月,常相共;道與空,不相離。只有無愛才無恨,豈見施予不索取;施予常圖知恩,索取常恨不予。故愛恨交替,煎熬凡心。

    不施予,不索取;欲守虛空與死寂,又怕道不生,滅天理。誰能憤時靜,靜時動;不在形前,不在空后;守此真心,不欲形,常欲萌。

    長空誰與共,大道自獨知。

 

第七章 

    萬念放下,一信方生。

    而此一信,當如山云,遠睹有形,近視無物。

    持而不執,守而不有、生而不為,變化無窮。

    風云喻持執:風可持虹,手不可執云。執可為,不可執者不可為。

 

第八章  三力

    力維之,智服之,信攝之。

    得力者霸,得智者能,得信者圣。

    三者具得,圣王之道。

    強行得力,用人得智,修身得信。

 

    力 智 信 三位一體。

    智勝力,信勝智,力勝信。

    信立智用,力乃成行。

    智出力行,信乃得立。

    力萌信持,智慧乃出。

    信為力根,力為智根,智為信根。

 

第九章  降心

    民心如水,需降服之,曲而歸宗,以利事宜。

    隨勢者無謀,謀勢以導之;勢因形顯。

    逐利者寡志,示利以驅之;利因物成。

    明志者高遠,立志使之成;志因事隨。

    勢隨利出,利主勢;

    利隨志出,志主利;

    志隨勢出,勢主志。

    此三者一體,執機者循而推之,勿執于一端。

 

第十章 圖謀

    治事如弈棋,謀遠圖近易,謀近圖近難。

    故謀百成十,謀十成一;

    謀一圖一,步步艱難,幾于敗。

    物愈小理愈密,物愈大理愈易。

    故起于物小,謀于理密,施于理易,圖與物大。

    謀易圖大,難矣。

    事小可即為,事大則久為,事大始于事小。

    謀既定,理既明,請先于事小而即為之。

 

第十一章 陰陽或缺

    太陰、太陽,少陰、少陽。

    陰陽合于一體,平衡匯于一身。

 

    小象易明,大象難識。

    居南而不知北,居左而不知右,遠難至也。

    居今而不知往來,遙不可及也。

    居靜而不知動,深不可理通也。

    故小象陰陽全,大象常似缺。

 

    孤陽不生,孤陰不長。

    故執南待北,執左待右。

    執今待往來。

    執靜待動。

    執陰待陽,執陽待陰,大象乃成全。

    既有所執,當知其待,執而不待,怠矣。

 

第十二章  修身就義

    天之道,義為先,義明而物成。

    修身就義,義正而身偉。

    修理飾身,義暗而身毀。

    物常生滅,道不更迭。

    身有生死,義不二存。

 

第十三章  天義

    天趨物以:生死、利害、美丑。

    生存之、死滅之,利使之趨、害使之避,美使之神往、丑使之情拒。

    同利相競,競則進;

    余利互生,生則諧。

    此天趨物之道,然天趨物必以義,何為其義?

    萬物甘墜此道,競相奔涌,曲而歸宗,天義乃成。

    故曰:天義物成,而物莫知之。

    欲追之,不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中;

    欲棄之,卻在一言一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

 

第十四章 索天圖

    人世間,凡大工巨制,必先有宏圖而后成。

    縱觀天地,其象偉,其理深,精彩卓絕,然天圖何在?

    試觀之:

    天之所欲:大生、大美、大和。

    從天之欲行天之事者: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天地湖海、花草樹木、魚蟲禽獸、人。

    天之道:生存死亡,行選擇之道;利害,行物勵之道;美丑,行神勵之道;同利相競,行鞭策之道;余力互生,行諧和之道。

    行事者道:天道為渠,行事者道似渠水,水行遇堤者止,行于中者競自由。大主問事成,無問匠方。

    如是天圖或可成。

 

第十五章 三知

    智知、情曉、力達

    精思致密,以通幽遠,邏輯之功,是謂智知。

    臨境而感,信而不移,人身之功,是謂情曉。

    行與其中,處而獲實,力行之功,是謂力達。

    情曉則易智知,智知未必情曉。

    智知則易力達,力達未必智知。

    力達則易情曉,情曉未必力達。

    智知、情曉、力達三者皆具,知之至也。

    精思致智、修身體情、力行以達,循環往復不知其端。

 

第十六章  幾道

    天欲:

    大生 、 大和 、 大美。

    天道:

    物競天擇 、 適者生存。

    余利互生。

    神圣向往。

    物道:

    感以應力。

    智以達變。

    信以通物。

    靈道:

    感以應物。

    智以達來。

    信以同物。

    人道:

    力。

    智。

    信。

    申張三維:

    述力者空間,述智者邏輯,述信者時間。

    力能充張四方,邏輯演繹存在,信念決擇未來。

    空間、邏輯、時間述物之三維,雖然獨擇其一亦可述物,不若三維述物之全面也。

 

第十七章 成敗事

    初觀其勢,凡事物之成敗在于力,力形于勢。

    欲成之,增其勢,欲敗之,散其勢。

 

    次觀其治,治主勢。

    欲成之,固其治,欲敗之,亂其治。

 

    再觀其義,義主治,義正則眾聚。

    欲成之,彰其義,欲敗之,毀其義。何以毀義?引勢更義以毀之。

 

    急圖之以力,次以勢,繼以治,久圖之以義。

 

第十八章  天治

    法、理、情、義,人治也。天亦有治,需順天承事。

 

    人教我以法,天教我以力。

    人教我以理,天教我以律。

    人教我以情,天教我以存。

    人教我以義,天教我以道。

    義也者,和為之本。道也者,生為之根。

 

    順法、順理、順情、彰義,自治也,違之,治于人。

    治人則執法、執理、執情、宏義。

 

    順力、順律、順存、演道,自治也,違之,治于天。

    治物則執力、執律、執存、廣道。

 

第十九章  舍廬

    人制茅廬、廣廈,所以避風雨也,然日月之光不阻,春秋之意不隔。圣人在世,亦不過百年,一時之軀耳,然其義千秋不斷,百代不間。物有生死,代有興衰,夫唯道綿綿不絕。

    由是觀之,所適者,情宜也;所立者,義也;所從者,道也。

    識近者圖宜,識遠者圖義,識往來者圖道。

    圖宜者得勢力,圖義者得眾,圖道者無所得,無所不得。

三識既備、三圖既得,事幾于成。

 

 

第二十章 求證

    混跡于流塵,以體人同;適情于山林,以察物動;神游于微子心內、八極身外,以照真明。如是與物情相同、理相順、信相致,然后可以圖用。

 

第二十一章 福禍相隨

    陰陽相推以演道,福禍相隨以彰義。

    陰陽同立于一體,福禍先后于一身。

 

    得而失義,雖利亦不得,得而后禍至。

    去而失義,雖害亦不去,去而后禍至。

    得而就義,雖害亦得之,得而后福至。

    去而就義,雖利亦去之,去而后福至。

    福禍得去,以義辯之。

 

    貧富財也,財因身而用,彰宜則成,以力得。

    身處用則德財,物雖少而不貧。身不處用則損財,物雖多亦不富。

 

    敬慢禮也,禮因情而立,彰序則成,以義得。

    情相宜則德禮,俗雖簡而不慢。情不相宜則損禮,俗雖繁亦不敬。

 

    尊卑位也,位因權而設,彰義則成,以智得。

    權方正則德位,位雖低而不卑。權不方正則損位,位雖高亦不尊。

    此道易行而難知。易行則常行,常行則當然,當然則理難成。易行則易見,易見則熟視,熟視則無睹。行無理、視無睹,是以難知也。

 

第二十二章 諧同

    春花、夏孕、秋實、冬藏,萬物之應天時何其諧也;地富則物壯,土貧則物瘠,萬物之應地利何其宜也。

    物發而中節,動與天齊,是謂諧同。

    草亦有花,木亦有果,類不同而理同,是謂道同。

    君自南來,吾自北往,不約而同舉,不謀而合,是謂信同。

    諧同、道同、信同,三同具備是謂大同,大同之治不亦美乎?

 

第二十三章   生滅

    力代行動、趨勢。規則代方法、智慧。存在代現象、事件、物。

 

    規則、力、存在,右序相生  

    先立規則、次力,則生存在與之應。

    先立力、次存在,則生規則與之應。

    先立存在,次規則,則生力與之應。

 

    規則、力、存在,左序相滅:

    先沒存在、次力,則滅規則與之應。

    先沒力、次規則,則滅存在與之應。

    先沒規則,次存在,則滅力與之應。

 

    生滅相隨,生中有滅,滅中有生。

 

第二十四章   人有三行

    人有三行:力行、智行、信行。

              力行得財、智行得位、信行得序。

              力行成身、智行長身、信行修身。

              三行兼備,身乃得立。

 

第二十五章   演道 

    含元成體,體因色現,色因體有,體色相依,物乃生。

    體之色,如浮云,其根有三:

    一曰體、二曰客、三曰方。

    體有所現,客有所受,方有所變。

    三根具備,色乃有,體乃現,物乃生。

    三根之增減,變化無窮;

    體色之合從,變化無窮;

    萬物之生滅,變化無窮。

    是為演道。

 

 

第二十六章  八備

察形辯勢,備以八方:

一曰天:日月星辰之類也。

二曰地:山川河海之類也。

三曰生物:花草魚蟲之類也。

四曰人。

五曰宙心:萬物一心,本于生。由小生大曰遞生,因大服小曰敬從。

六曰文:一物之動與存也。

七曰序:類物之運與形也。

八曰演:因勢而變者也。

八方既備,形勢乃明。

 

第二十七章  如行

本意天心,推物演形,因緣而生,隨機而變。物形生滅,常存其真;機緣反復,不離其意。

天心不滅,如默如行。

 

古往今來,發于一心;微子環宇,生于一心;機緣變化,始于一心。

 

欲知其心,當觀其映。映于空間為萬物,映于時間為勢,映于邏輯為理。

 

應機而映,機無常定,故:物無常形,勢無常存,理無常在。

 

第二十八章   道不遠人

往古之道于今可得之,未來之道于今亦可得之;

幽微至深之道于一室可得之,恢弘至簡之道于一室亦可得之;

微子之道于所處可得之,環宇之道于所處亦可得之。

何也?道不遠人,全息于事物。

 

 

第二十九章   理空

力驅行,無信無智則力孤,孤力則行恣,久行則勢均,均則寂,謂之熱寂。

智逐理,無信無力則智孤,孤智則理約,久理則歸一,一則空,謂之理空。

信蘊生,無智無力則信孤,孤信則生泛,久生則趨同,同則無,謂之生無。

熱寂、理空、生無,滅之象也。

孤行、孤理、孤生,滅之由也。

孤力、孤智、孤信,滅之根也。

 

 

第三十章  余利互生

草木吐氧而人獸用之,人獸呼濁氣而草木納之,故人獸與草木互生。 

物之功利無用于己而有用于它者為余利,萬物相依,依于余利。

余利不爭,故諧;余利不費,故奉。

營求之道善收它物之余利,收其余利而無爭,營求之善也。

立存之道善生己身之余利,生己余利而無費,立存之善也。

故萬物互生,生于余利。

 

 

第三十一章  名實

實者充與體也,名者約與形也。

有實無名則無約,無約則慢,慢則散,散則失體。

有名無實則無充,無充則苛,苛則窮,窮則敗形。

名實相符,則體形兼備,行乃成,信乃立。

名實相離,則失體敗形,行乃頹,信乃廢。

 

 

第三十二章  不落因緣

風吹帆行,風吹鈴響,風吹輪轉。

萬物隨緣而應,應合其性,應合其心。

 

善心善應,惡心惡應。福基福應,禍基禍應。

善應為福基,本于善心。惡應為禍基,本于惡心。

 

善者共生也,本于利它。惡者相害也,本于自利。

自利利它,互為其根,陰陽相抱,乃蘊生。

故福禍互為其根,善惡互為其根。

 

若以福為喜,以禍為悲,則福禍相隨,悲喜交加,心肝脾肺,反復煎熬。

不若心持生義,執福禍得失、揚善惡美丑,以演生,以彰義。

如是心有所動,不落空寂;心無所應,不落因緣。

執福禍、揚善惡,為其主,不為其仆。

 

 

第三十三章  五策

邦道,凡有五策。

一曰人文,二曰經濟,三曰政治,四曰科技,五曰軍勢。

爭斗存亡,初以軍勢,次以科技,再以政治,繼以經濟,終化于人文。

長治太平,初以人文,次以經濟,再以政治,繼以科技,終形于軍勢。

人文生發,為陽。軍勢敬肅,為陰。陰陽互為之根。

邦體為輪,五策為輻,五策交替循環,遞推以進。

 

 

第三十四章  

精成形,形成智,智成邏輯。

氣成行,行成力,力成空間。

神成情,情成信,信成時間。

精氣神始于含元,邏輯、空間、時間合于渾元。

含元、渾元一物之兩面,此物為元。

 

于空間之一點,可演繹全部邏輯。

于時間之一刻,可綻放無限空間。

于邏輯之一環,可包含時間之始與終。

 

故于一室,可演律,可覺遠,可推過去與未來。

此室若為元,則宇宙亦是此元。

 

第三十五章  元性 

形有千變,不變者義,義無自形,寓形于眾。

行有千變,不變者能,能無自行,寓行于眾。

情有千變,不變者生,生無自情,寓情于眾。

義、能、生萬殊之通性也。萬殊歸一,一者元也。

故元有三性:曰義,曰能,曰生。

 

 

第三十六章  元德

形拱義則德形,故形尚義。

行拱能則德行,故行尚能。

情拱生則德情,故情尚生。

尚義、尚能、尚生是為元德。

 

 

第三十七章  三純

智慧根于感受,純智斷根而自演,純智萬物通。

踐行根于智慧,純行斷根而自運,純行萬物同。

感受根于踐行,純受斷根而自覺,純受萬物一。

自演、自運、自覺,孰能合而為之?唯元可然也。

 

 

第三十八章  抗乘

信勝智則順,智抗信則頑,智乘信則逆。

智勝力則治,力抗智則固,力乘智則亂。

力勝信則平,信抗力則恒,信乘力則暴。

 

 

第三十九章  三味真火

純火升元,味以三真:真情、真智、真行。

真情生真智,真智生真行,真行生真情。

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如是初元乃現,升于火浴,百練千錘,直至成純。

蓮花心內端坐,彩虹云端超然。近在咫尺,遠在天邊。

 

 

第四十章  

自性顯露,得天垂灌,物乃成形。

物生,本于自性,起于機、緣,應于力、境,合于律、天。

生物,始于機、緣,法于律、天,施于力、境,攫取物性。

故承天之運者,修持自性,以待物生;暢順自性者,諧理萬物,以期生物。此二者同出而異向,內外相推,生生不息。

 

 

第四十一章   無執

法擇物,物因法存;物抗法,法因物變。

信擇法,法因信存;法抗信,信因法變。

物擇信,信因物存;信抗物,物因信變。

故不執于法,不執于信,不執于物。

不執則易變,易變則易擇,易擇則易生。

信法物互為首尾,因變而激蕩,無執而有蘊。

海浪翻涌,風云激蕩,日月交替,乾坤運轉,是以得蘊萬物。

 

 

第四十二章  唯簡易從

唯簡易從。

行事有繁,其理宜簡,簡則易從,從則成流,流則有定,定則有成。

唯是易得。

論有宏篇,其是唯一,一則易得,得則不惑,不惑生信,信則演,演則生,生則榮,榮則繁華。

 

 

第四十三章  虛名利

衣食住行,利也,度內則實,過則虛,太過多傷身。

聲譽,名也,度內則實,過則虛,太過多害義。

影響,權也,度內則實,過則虛,太過多扭性。

名、利、權人之所求也,故執機者常設名利權以驅盲眾。

故名利權取之有度,太過則去之,勿使之傷身、害義、扭性。

 

 

第四十四  始生

心生法,法生形,形動心;問宇之始,心動則始。

法生形,形生心,心演法;問理之存,法演則存。

形生心,心生法,法成形;問宙之有,形成則有。

心動、法演、形成則物生。

心滅及形,形滅及法,法滅靜心;問宇之終,心靜則終。

形滅及法,法滅及心,心滅散形;問宙之無,形散則無。

法滅及心,心滅及形,形滅止法;問理之亡,法止則亡。

心靜、形散、法止則物滅。

 

 

第四十五章  力之遠近

遠有三遠:時遠、距遠、理遠。

近有三近:時近、距近、理近。

凡力有遠近,近則多形,遠則多義,形有所異,義有所不同,其道唯一。

力有五變:

彌近則為:物理、形勢、權、軍事類。

近則為:聲名、利益類。

中則為:理、義類。

遠則為:人文類。

終則為道。

治事必以力,以近力求近事,以遠力求遠事,則順,則得治。以近力求遠事,以遠力求近事,則悖,則失治。

五力并舉,遠近相宜,則平和長治。

 

 

第四十六章  福禍自招

大道常理:

余利互生,己身所以獲它生者,皆因己身之余利,故福無它求,唯增持己身之余利。

余害相克,己身所以獲克者,皆因己身之余害,故禍無它避,唯減滅己身之余害。

不知增持余利,不知修福;不知減滅余害,不知避禍。不修福,不避禍,命數天定;知修福,知避禍,命數己定。

故智者修身:知余利,增持余利;知余害,減滅余害。

 

 

第四十七章 本真

境由心生,心有所變,則境有所幻,心有所定,則境有所定。

故反觀內心,求其恒定之處,謂之本真。

心二則異,異則有變,變則有幻,心一則同,同則不變,不變則定,故本真萬物唯一。

以本真觀萬物之本,若見本本相同,則此本為真,此真亦是己身之真。

故本真相照,物我雷同,見我如見物,見物如見我。則色界幻境,一箭貫通,似有所隔而無所隔。

故以本真照物,世界大同。

 

 

第四十八章  順性情

性為生表,情為性華,生為情實。

故序成物,萬序有情;殊成序,萬殊有生;物成殊,萬物有性。

生為性義,性為情義,情為生義。

故造物不役情,抒情不悖性,任性不害生。

故生勝性,性勝情,情勝生則順,則平。

生悖情,情悖性,性悖生則逆,則亂。

依性順情,生乃善;依生順性,情乃美;依情順生,性乃真。

               

第四十九章 明欲

欲生智、智御力以生物,物激欲以增減。故欲無止境,智無窮時,力無極處。

夫信,去旁欲而存一欲,故信一欲也。

一欲生智則智同,同智御力則力協。故信以同智協力。

諸欲生智則智繁,繁智御力則力雜。故諸欲致繁雜。

余利互生,生激欲則欲盛;余害相克,克激欲則欲衰。

至大無二,故至大之欲一也,至信也;信勝智,智勝力,力勝信,道也;故至大一欲因道而生盛衰兩義,兩義而生利、害、中和三方,三方而激生萬物。

欲可予人,亦可奪人,唯至欲集予奪與一體,生殺與一身。

                         

第五十章 大欲至信

天容物,以其志高也;地載物,以其德厚也。

元道發心,生萬物,以其一欲也,至信也,其大也環宇,其久也亙宙。萬物受其心而生,為其子。夫唯大欲可以分予,可以普施,普施則驅眾智,眾智運萬物。

夫何以驅運宇宙者?以此。

中卷

 

目錄

第一章  情同

第二章 有而無

第三章  合同

第四章  大謙

第五章  無極

第六章  三道循環

第七章   內外陰陽

第八章  無外求

第九章  大生

第十章   場境

第十一章  三當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云夢

第十四章  驅物

第十五章  平安

第十六章  棄擇

第十七章  后下

第十八章   心平智真

第十九章   順天合己

第二十章  以情成事

第二十一章   親善

第二十二章   大悲

第二十三章   無莫施

第二十四章  知守明待

第二十五章  治神

第二十六章  情主

第二十七章  動以陰陽

第二十八章   守真致用

第二十九章 含元守根

第三十章 元同

第三十一章 大情

第三十二章  行事以常

第三十三章  齊物以律

第三十四章  修內應外

第三十五章  執律養正

第三十六章  以無御有

第三十七章   安然享身

第三十八章  玄同

第三十九章  先為主

第四十章    無象

第四十一章  治天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無見則明

第四十四章  無我

第四十五章  守道勿失

第四十六章  懷圣生文

第四十七章  生生者道

第四十八章  去蕪

第四十九章  生吏者民

第五十章   大道唯簡

第五十一章   有無相生

 

 

 

第一章  情同

性色,欲也,恩愛,情也。故情為欲之華,欲為情之本。

欲生智,情導智。

生,物之欲也,欲萬物生,欲之大者也。故大欲同萬物。

美,物之情也,欲萬物美,情之大者也。故大情同萬物。

欲同情同,則萬物雖因機緣而生異,又因存同而諧和。

故欲諧和萬物,求其欲同,索其情同也。

 

 

第二章 有而無

無法而后有法,無形而后有形,無信而后有信。

無而后有,有而后大,大而后分,分而后細,細則有攻,攻則尋和,和則循實,至實乃無。

 

故無退乃實,實退乃和,和退乃攻,攻則成細,細后分,分后大,大后有,有后無。

故四方上下,古往今來,始于無而終于無,抻于有。

 

 

第三章  合同

萬物有異,因之萬物有攻、有和、有合、有同。

攻,相伐也;和,平處也;合,共生也;同,一類也。

萬物同元,故合同為其本也,攻和為其技也。

 

欲同則智應,智應則行合。

智同則行應,行應則欲合。

行同則欲應,欲應則智合。

 

欲不合則智相異,智相異則行相離。

智不合則行相異,行相異則欲相離。

行不合則欲相異,欲相異則智相離。

 

欲同、智同、行同,大同也。

欲合、智合、行合,大合也。

 

 

第四章  大謙

欲施先需有,欲有先需受。

小則好滿,大則常謙。滿則受止,謙則受勁。

故滿而用,不當;謙而用,無窮。

故大謙之于天地:順其力,受其智,同其情。

無自力而力不盡,無自智而智無窮,無自情而情一同。

故無為而無不為,無化而化不止,無情而處處情。

故唯受納天地者,可以鼓動天地。

 

 

第五章  無極

上下四方豈有極也,有極則力行可至,無極則力行不可至,而信智可究其無極。

古往今來豈有終也,有終則信持可達,無終則信持不可達,而智力可至其無終。

萬物勝繁豈有窮也,有窮則智理可究,無窮則智理不可究,而力信可達其無窮。

其一有短,其二補之。

其一有長,其二推之。

故演于元道,可究其無極,至其無終,達其無窮。

居于一室,同于天地。

 

 

第六章  三道循環

有天下,有事物,孰能恒定之?

非力,非智,非德。

力后智,智后德,德后力,三道循環,無有始終。

元居其中,運之當衡。

 

 

第七章   內外陰陽

何界為外?經外以適內。

何界為內?營內以應外。

適內以便其營,應外以成其經。

內外經營,適應內外,萬物乃生。

宇宙至大,何為內?何為外?

質為內,性為外。

微子至小,何為內?何為外?

靜為內,動為外。

故小大、內外、質性、靜動、陰陽一理也,一體也。

 

 

第八章  無外求

左右相對,左愈左,而右愈右。故執左者左行,則右自右行。

小大相形,小愈小,而大愈大。故執小者從小,則大自從大。

內外相合,內愈順,而外愈平。故執內者修內,則外自修外。

是故執者求為其所執,勿求為其所不執。

執則可為,不可執則不可為。

身可執,而天地不可執。故同合天地者,求修己身而已。

靜運于內以順外,揮發自性以應外。

身有所變,行有所變,性亦有所變,信亦有所變,不變者元德而已。

元德尚生、尚能、尚義。

力統信曰生,信統智曰義,智統力曰能。

 

 

第九章  大生

形狀、軟硬,物因力作之屬性。

邏輯、信息,物因智作之屬性。

存續、演變,物因信作之屬性。

力性、智性、信性,三性并存于一物。

故以力知力,以智知智,以信知信,是為三知。

三知各以同知,以合知,以搏知,以異知。

故以力行力,以智行智,以信行信,是為三行。

三行各求同、求合、存異、避搏。

夫萬物相關,以強力應,則物多弱,以弱力應,則物多強,以中力應,則物多和。以春心觀物,則物多生,以冬心觀物,則物多衰。以明智觀物,則物多智,以昏智觀物,則物少智。

物不屬我,而物性因我。故修己即是修物性。

抱此心,修己身,修物性,合同天地,是為大生。

修形體、修容貌是為力修。

修知道,修演道是為智修。

修存續,修精進是為信修。

如是三修,持之有恒,生乃成。

 

 

第十章   場境

于一組關系中,置一物,若此物因之而受某種作用,即稱此組關系中存在某場境,此場境生此作用。

自然之力、之智、之情化之于物必以場境,無場境則其力不發,其智不演,其情不顯。

故天地化物,必先構場境。場境之構,以力、以智、以情,是為三方。

不身處其場,親臨其境,則不受其力、同其智、感其情,不受其力、同其智、感其情,則不化。

故欲謙受于天地,必先處其場境,受其力、同其智、感其情。

 

 

第十一章  三當

情志生時乃續,故當時本于當情。

位別序理乃演,故當理本于當位。

形勢動力乃生,故當力本于當勢。

勢勝情,應勢生情則當情。

情勝位,應情居位則當位。

位勝勢,應位成勢則當勢。

當者,中也,三當具備則事運和,事運順,是為美。

 

 

第十二章  

因事用物,物當而止,過則損事,是為節物。

因物用志,志當而止,過則損物,是為節志。

因志用事,事當而止,過則損志,是為節事。

節物、節志、節事,是為處世三節。

 

身者,體身、家人、名利、權位也。

因身用志,志當而止,過則損身,是為節志。

因志用行,行當而止,過則損志,是為節行。

因行用身,身當而止,過則損行,是為節身。

節情、節行、節身,是為修身三節。

 

 

第十三章  云夢

先定三道,次夢陰陽,再夢心。

凡物之生,發于一心,動于陰陽,成于三道。

心者無極而太極也,無心則無極,發心則太極。

陰陽者,相對也,相運也,相顯也。陰陽動,則力顯,則智顯,則情顯。

三道者,情智力也。

一心發,則陰陽動,陰陽動則三道演,三道演則萬物成。故陰陽者,心鼓之也,三道者陰陽鼓之也,心者三道演之也。

市場經濟,力可買賣,智可買賣,唯情不可買賣也。然情可施可同。情施然后智可賣、力可賣。情同然后智可買、力可買。

天地自然,力可用,智可用,情可施可同。情普施,則萬物智自演,力自用,以彰此情。情普同,則萬物之智可用,萬物之力可用,以適此情。

 

 

第十四章  驅物

涓流歸海,順其勢也;萬法朝宗,追其高也;生殺萬物,本其和也。

故設勢力,使眾順之;設高智,使眾追之;設和情,使眾本之。

故天地自然之力大,萬物不能違之。

天地自然之智幽深玄妙,萬物喜追之。

天地自然之情大和、大美,萬物親同之。

如是以驅萬物,萬物樂此不疲。

 

 

第十五章  平安

怒喜思悲恐,五情也,肝心脾肺腎,五臟也。五情提振五臟,然過則傷之。

醫家所謂喜傷心、怒傷肝者也。故五情調和,則情志平,情志平則身安。

衣食住行名利位,七常也,七常以養身,然過則傷身。

故七常調和,則心欲平,心欲平則命安。

故安身立命,常執平。

 

 

第十六章  棄擇

有所擇必有所棄,無棄則無擇。

擇優棄劣,進化之道。

力存行,簡則易行,故諸力相竟,存其簡,去其繁。

智存真,近則本真,故諸智相竟,存其近,去其遠。

情存親,平、正則宜親,故諸情相竟,存其平、正,去其偏。

天之道:

日出月落,何其簡也,而四時成序。

冷暖寒暑,何其近也,而萬物化生。

生殺予奪,何其平也,何其正也,而天恩浩蕩。

 

 

第十七章  后下

生萬物,天之功。爭嬌斗艷,物之性,天設之以催生萬物。若天有爭,則萬物肅殺。故天之道,后物而不爭,成物之嬌艷。

天下文明,圣之德。爭名奪利,人之性,圣設之以催文明化生。若圣有爭,則天下凋零。故圣之道,下人而不爭,成人之名利。

親善頤和,人之情、物之情。人物彰此情,則天下咸寧。天若奪之,圣若奪之,則天下暴且亂。故人物之情,天圣同之、順之、因之、導之、成之。

如是天功、圣德、人物情三業成,三業成天下平且榮。

 

 

第十八章   心平智真

平者,調和也、中正也、統領也、不偏也,信勝智,故心平智真。

真者,合也,體也,久也,不悖也。智勝力,故智真行簡。

簡者,理也,約也,易明也,易行也,能久也。力勝信,故行簡心平。

 

 

第十九章   順天合己

以久知短易,以短知久難。天情亙宙,故物情難知天情,是以天情常似隱。

不知天情而知物情,故難感恩于天而自獨。

以真明幻易,以幻明真難。天智至真,故物智難明天智,是以天智常似隱。

不知天智而知物智,故難承順于天而自是。

以大統小易,以小抗大難。天力至大,統運萬物,故天力顯,而物力常似隱。

知天力而不知物力,故常尤怨于天而自卑。

自獨、自是、尤怨,逆天也;不知感恩、不知承順、自卑,悖己也;逆天悖己,兇。

難知非不能知也,難行非不能行也。

故知天情、明天智、自立,順天也;感恩、承順、自強不息,合己也;順天合己,吉。

 

 

第二十章  以情成事

情之場境,驅人者也。

喜使人成,怒使人振,思使人憂,悲使人憐,恐使人離。

故之于事,欲成之,設喜;欲提振之,設怒;欲慮之,設憂思;欲憐之,設悲;欲離之,設恐。

何以設情,物以類聚,類聚則情境設。

美、名、利、位、驕、奢、淫、逸,人之所喜也,取其美、名、利、位,聚以設喜,去其驕、奢、淫、逸以避其害。

余情之設類此。

凡成事,有以力者,有以智者,以情成事,不亦美乎?

 

 

第二十一章   親善

親善近美,人物之情也。

故諸善之地,物必多榮,事必多成。

積深之淵,龍龜生焉;積深之林,俊物生焉;積深之德,文明化焉。

離丑避惡,人物之情也。

故諸惡之地,物必多損,事必多敗。

天不高,則序不成;地不厚,則物不載;德薄行惡,人物離絕。

故積德行善,不敢有輟;久行則深,深則人物至,文明之化不可思議。

 

 

第二十二章   大悲

萬物有偏否?萬物有難否?

有偏孰能正?有難孰能拔?

故天地設情有悲,憐人、憐物、自憐;正人、正物、自正;拔人、拔物、自拔;愛人、愛物、自愛。

大情似無,宏運不虛。

 

 

第二十三章   無莫施

無莫施,施則窮,窮則不當,有失其義。

天道無窮,故萬物受之,演而不窮。

天力無窮,故萬物受之,用而不盡。

天情無窮,故萬物受之,生而不息。

天物有窮,萬物不得盡受之,故不施,使萬物爭而奪之。

天機有窮,萬物不得盡握之,故不施,使萬物演而圖之。

天位有窮,萬物不得盡居之,故不施,使萬物德而待之。

人道亦然。

上事下,禮無窮,情無窮,政無窮,故普施禮敬,普施仁情,普施仁政。

上事下,利有窮,位有窮,譽有窮,故不施,使有能、有功、有德者得之。

下事上,智無窮,力無窮,故廣用智,盡用力。

下事上,禮有窮,情有窮,故不施,使王者得之。

無窮而吝施,有窮而妄用,悖矣。

萬物有盈有缺,施其盈,德用其缺,順也。

 

 

第二十四章  知守明待

心萌則陰陽動,陰陽動則三道演,三道演則萬物生,萬物生則三維長,三維長而無極,無極復歸于一,一復歸于靜,靜復歸于清,清復歸于無,無復歸于心萌。

三道者,力智信也;三維者,時間、空間、邏輯也。

是故守心以待陰陽動,守陰陽以待三道演,守三道以待萬物生,守萬物以待三維長,守三維以待無極,守無極以待歸一,守一以待靜,守靜以待清,守清以待無,守無以待心萌。

如是循環遞進,未有終。

 

 

第二十五章  治神

空,室之用也。然一室之用,不獨在一壁,不獨在四墻,亦不獨在六面也。

六面合以上下東西南北六方之序,室乃成,空乃有。

 

鬼神,天地自然之用也,故鬼神不獨在一物,亦不獨在萬物。

萬物合以自然之序,則天地自然成,鬼神乃有。

萬物可知也,自然之序可知也,故鬼神可知也。

 

己力微,天力大,故以己力治萬物難,以己力治自然之序難。

以己力治心修身則易,治心以順自然之序,修身以合萬物,則身心合于天地自然之用,命運合于鬼神之吉兇。

自然之序可順,萬物可合,故吉兇可修也。

 

鬼神可知,吉兇可修,故安于抱道修身。

抱道修身,則鬼神治矣。

 

 

第二十六章  情主

情者,心之使也,信之初也。

情生則陰陽動,陰陽動則三道演,三道演則萬物生。

故情者,萬物之種也。

心無形,可守而不可執,情可執。守此心執此情,則明信,明信則明智,明智則明力。

故執此情,則力不能亂信,信不能亂智,智不能亂力。三道所演者,此情也。故情為三道主。

故三道為萬物主,情為三道主,心為情主。

心者,空也,天地萬物之用也。

 

 

第二十七章  動以陰陽

萬物相區別,萬物相關聯。

萬物因別而存,無別無以有存。

別因對比而有,對者,對立也,比者,關聯也。

故別者,對立、關聯,陰陽一體也。

萬物顯因其動,動因其存,存因其別。別者,對立、關聯,陰陽一體也。

無陰陽則別不有、物不存、動不顯。

故曰:動以陰陽。

 

 

第二十八章   守真致用

空,真堅不可破者也。

是故真情不二;

真法無方,以其無方,是以成萬方。

真行自由,以其自由,是以任流。

無法無行則無用,追其用者,定法約行,法定行成而用有。

知其有守其無,無法而蘊萬法。知其動守其靜,無行而育廣行。

動生于靜,有生于無。

是故懷靜抱無,以守其真。執有與動,以追其用。

真始之初,一切皆有可能。

故用窮返真,莫執于一端。

 

 

第二十九章 含元守根

風吹帆動,因其力也,因力以成行。

以智因力,不以己智因力,是為大智,夫大智根于元,長于自然。

故自然之智雖眾,其根一也。守其根,則眾智御,眾智御則諸力因,諸力因則大行成。

 

受教于師,因其智也,因智以成序。

以情因智,不以己情因智,是為大情,夫大情根于元,長于自然。

故自然之情雖眾,其根一也。守其根,則眾情御,眾情御則諸智因,諸智因則大序成。

 

甘風樂俗,因其情也,因情以成性。

以力因情,不以己力因情,是為大力,夫大力根于元,長于自然。

故自然之力雖眾,其根一也。守其根,則眾力御,眾力御則諸情因,諸情因則大性成。

 

故無我智,而天地之大行成;無我情,而天地之大序成;無我力,而天地之大性成。我唯知守,含元守根,以享其成。

 

 

第三十章 元同

三維同始,始之初,論之不以大小、不以久暫、不以因果。

三道一源,源之頭,覺之不以大小、不以久暫、不以因果。

源之頭為始,始之初為源,故混而為一,名曰元。

謹而守之,勿離之。動則有偏,中則唯正,故雖動而勿離之。

熏而蒸之,勿落空寂。空則失之,失則動衰,三道不演,故雖不可言說,而勿使之空寂。

 

第三十一章 大情

人有情,以生事宜。

譬如人有喜情,張燈結彩以營之,謀事造物以求之。

物莫傷其情,傷其情則人去之。哭傷喜,故喜情去哭。紅傷悲,故悲情去紅。

 

天亦有情,以生自然,以生萬物。

譬如四時之情,春情生,萬物并發;夏情盛,萬物長而化;秋情殺,萬物收而敗;冬情閑,萬物歸而藏。

人莫傷其情,物莫傷其情,傷其情則天去之。

故春莫傷其生,夏莫傷其盛,秋莫傷其殺,冬莫傷其閑。傷之,必有后害。

天情廣大,昭昭乎,運萬物而不隱,而人莫知之而以為無。以為無則難順其情,以己情為任,時時傷之而不覺,亦不知害亦積矣。天生之而不知感天,天害之而不知畏天,悖之至矣。

 

民亦有情,昭昭而運,以成其俗,以成其家,以成其國。莫傷之,傷之則民棄之。上順民情而為則民載之,上悖民情而為則民覆之。

 

故天情、物情、人情不可不查之,順其情而為,則萬物諧和,天藍水秀,欣欣向榮;悖其情而為,則天怒人怨,山窮水惡,萬物交攻,耿耿而敗。

 

 

第三十二章  行事以常

行事以常,無常無以定基也。

常行之理、久習之俗、普施之物、平均之才、眾人之情,行事之常也。

行事必賴以常,無常則基不固事不榮。

特立獨行,難見其久且廣也。

 

執事以機,無機無以執事。

必發之情、必中之理、中樞之物、關鍵之才、啟動之行,行事之機也。

執事必賴以機,無機則執無柄、目無綱。

事無輕重,難見其執而易也。

 

 

第三十三章  齊物以律

齊物以律,生律以恒。無恒無以生律,無律無以齊物。

譬如四時,春夏秋冬,其序有恒,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其作有恒。故萬物應之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四時如無常,萬物應之常變,常變則無基,萬物無以更進。

故之于萬物,無常為災。

故天運有恒,以育萬物,圣教有恒,以化文明。

朝令夕改,難見其功。昨義今遷,文明不行。

 

第三十四章  修內應外

內外一體,天人合一。故修內以應外,修身以應物。

受力而行,隨機應變,與時俱進,因律而化。

固而不化,外無以納之,天將棄之。

 

 

第三十五章  執律養正

 親受則易知,易知則易治。

人生也有涯,其行也有限,而天地無邊,造化無限,以有限之軀何以親歷無限之天地?以有限之智慧何以知無限之造化?既不知之,何以治之?

故治莫以知。以知治天下,偏且殆。

莫如守中,莫如執律。

守中而萌,任天下萬物,人民百姓,生而不殺,演而不糾,故無為而無不為。

執律養正,約天下萬物,人民百姓,違而殺之,犯而糾之,故一是而萬物齊。

 

 

第三十六章  以無御有

動則有偏,返而守中,中則不失,待機以靜。

臨機而用,無有定方,以無御有,變化不窮。

 

 

第三十七章   安然享身

欲在身外則驅身而逐之,得則妄喜,不得則妄憂。

欲在身內則任身而演之,身化則享而樂之,身不化則安而然之。

茫茫乎宇宙,悠悠乎胸懷。

志在大海,無溪不歸焉;志在藍天,無鳥不飛焉。

志在宇宙,無欲可出焉。

夫唯大而欲不可出,夫唯大而可一身,以身心應宇宙,以宇宙化身心。

故視宇宙為己身,視萬物為子孫,任其自演。

萬物化則享而樂之,萬物不化則安而然之。

 

 

第三十八章  玄同

萬物雖有殊分,而其根為一,是為玄同,同則情通、智通、力通。

故不言而信,不見而知,不行而至。

是故知其殊,守其同;知其分,守其根。

 

 

第三十九章  先為主

事未發而我先發,則事因我而有所變;

機未現而我先現,則機因我而有所化;

情未生而我先生,則情因我而有所萌;

故先為主。

以情知機,以機知事,以事知情。

含元守根,以求其同,同則通乎其情、通乎其機、通乎其事。

故知其情,通其機,可以為機先;

知其機,通其事,可以為事先;

知其事,通其情,可以為情先。

占斷先機、先事、先情,非萬物主孰能為之?

 

 

第四十章  無象

象以通真,而象迷幻,錯亂其真,不如無象。

言以達意,而言虛假,顛倒其意,不如無言。

行以彰義,而行無常,悖逆其義,不如無行。

無象而通真,非至精而不能也。

無言而達意,非至誠而不能也。

無行而彰義,非至信而不能也。

故無,事之本也;有,事之常也;亂,事之窮也。

故修之以本,守之以無;行之以常,執之以有;變之以窮,革之以亂。

 

 

第四十一章  治天

天地可治也,必以先。

萬般造化,始于一心,原始之初,心無二至,皆因機緣而有所差別,時代推演,而成形勢。

天心既現,真堅不可更也;天形既成,恢弘不可捉也;天勢既就,浩蕩不可抗也。

故治天不以已成,而以先。

必以浩志占心先。夫天地之治,千秋萬代之功,不可一蹴而就也,故無浩志無以占心先。

必以大智占機先。蝶之翼動,可至暴風,因果之鏈不可斷也,斷則不成。夫唯大智可以知此鏈,可以推始因。故無大智無以占機先。

必以細行占事先。此左彼右,左不可至,右亦不可至。唯細行成流,約而一致。故無細行無以占事先。

三先占斷,天地可治矣。

 

 

第四十二章  

天下紛紛,必有爭。

 

次爭以力。天之力爭,疾風驟雨;地之力爭,山崩地裂;人之戰爭,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當務之急,爭之需以力,然勢之成急,其由來乃久,故力爭為次,不得以而為之。

 

中爭以序。事物因序成體,破其序則體解,更其序則體變,服其序則收之。

天之序風云,地之序地理,人之序人文。故破天之序,破其風云也;破地之序,破其地理也;破人之序,破其人文也。

服天之爭,服其風云也;服地之爭,服其地理也;服人之爭,服其人文也。

此爭耗智,故序爭為中。

 

上爭以心。序因心成,故降其心,則化其序,不費智力而天下服。

萬物始同于一心,一者,生也。使彼信我利其生,則降其心。降心在于至誠,至誠則微行皆化,動之以末小,爭之于無形。

大爭至誠,大爭無形,大爭自然,故爭之上者,降心也。

 

 

第四十三章  無見則明

欲方需先中,欲中需去偏,執既有之方則偏,無方則中,中而后生方,是為真方。

欲見需先明,欲明需去暗,執既有之見則暗,無見則明,明而后生見,是為真見。

欲智需先受,欲受需去障,執既有之智則障,無智則受,受而后生智,是為真智。

故欲有需先無,無而后有,常新不敗。

 

 

第四十四章  無我

利我則吉,害我則兇,因有我也,無我則無吉兇;身前為往,身后為來,因有我也,無我則無往來。

無我故德中,無前后左右;無我故德明,無古往今來;無我故德事,無吉兇禍福;無我故德知,無智圣賢愚。

 

 

第四十五章  守道勿失

俗流設名,造化設利,名利之用,本于行道。

然名常離于道,利常過于道,名利塞途,大道難行。

欲行大道,必先淡泊以明其道,后抑名之虛,使名符于道,遏利之過,使利實于道。

知名利之所用,而守其道勿失,不失其道,則名利為身之仆,失其道,則身為名利仆。

故知其用,守其道,謹而勿失,為其主,不為其仆。

 

 

第四十六章  懷圣生文

雀有屏,雞有尾,心懷美而身成紋;雁成行,鴛成對,眾懷善而群成序。

懷圣應物,化生文明,故曰懷圣生文。

成習則簡似無,日日為之而不覺,故能久;習則常行,故能精;習則潛移默化,故能眾。

能久、能精、能眾則功成,故曰懷習成功。

欲行遠,則知近之用;欲做高,則知基之重;欲至久,則知今之動。故曰懷遠則明。

 

 

第四十七章  生生者道

生者,我象也,不破我執,不知苦生苦死,輪回往復,其為何意?

花開花落,生不由己,死亦不由己,生生者道,死生者亦為道,故知生不為本,其后有道。

以道視生,生為末,以道視死,死為末,死生,演道者也。

故知其生,守其道。

 

陰陽生道,故知道亦不為本,其后有陰陽。

一心萌而陰陽動,故知陰陽亦不為本,其后有萌。

無而后萌,故知萌亦不為本,其后有無。

無從何來?無從大象來,故知其象,守其無;守其無,觀其象。

 

 

第四十八章  去蕪

苗蕪相雜,苗難長,非苗不長也,蕪奪其勢也。

以道而辯,行道者正,助道者善,違道者邪,害道者惡。

正邪同行,善惡并舉,則大道難行。

故唯道是舉,去邪存正,除惡行善。

 

 

第四十九章  生吏者民

生生者道,生之為用,演道者也。以道視生,道為主,生為仆。

時人常知其生,忘其本,因生取道,以生為主,道為仆,故醉生夢死,大義難明。

 

生利者身,利之為用,助身者也。以身視利,身為主,利為仆。

時人常知其利,忘其本,因利用身,以利為主,身為仆,故苦苦營求,身心難享。

 

生吏者民,吏之為用,理民序者也。以民視吏,民為主,吏為仆。

時人常知其吏,忘其本,因吏治民,以吏為主,民為仆,故任意而為,民心難伏。

 

第五十章   大道唯簡

湛然兮清水,深則幽;淡泊兮虛空,遠則邃。

大道唯簡,常行則圣。

一言一行,道在其中,親密宜人,紅塵兮澄映仙境。

 

 

第五十一章   有無相生

日出兮日落,日落籠安寧。

日落兮日出,日出照新生。

道顯兮道隱,道隱澄明清。

道隱兮道顯,道顯萌圣行。

乘鶴來兮乘鳳歸,清風明月可照見,心懷太虛何須追。

下卷

目錄

第一章 靈韻

第二章 天師

第三章 動則拱中

第四章  傷真

第五章  推演有方

第六章   天下清平

第七章  運力以智

第八章  真堅者無

第九章  三道文明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心安為家

第十二章  以幻通真

第十三章  見善思齊

第十四章  陰動求陽

第十五章  心遠智大

第十六章  治事理心

第十七章  隨和

第十八章  同事同謀

第十九章  三用三治

第二十章  三自生

第二十一章   相應相知

第二十二章  機心

第二十三章   賢愚

第二十四章   事動以義

第二十五章   虛實

第二十六章   以實成虛

第二十七章   大智精微

第二十八章    以信用來

第二十九章    承順

第三十章      三利

第三十一章   一動兩則

第三十二章   秩序

第三十三章   生死

第三十四章   成事三策

第三十五章   通心

第三十六章  三權

第三十七章   演生

第三十八章  三分世界

第三十九章   相競互生

第四十章    生身有責

第四十一章  守順莫逆

第四十二章   元德大有

第四十三章   通元

第四十四章  力需合

第四十五章   久蘊待生

第四十六章   得失自然

第四十七章  觀身知往

第四十八章  善本

第四十九章   領建乾綱

第五十章    敬懷

 

 

第一章 靈韻

三維宇宙,始于于太虛,有于存,萌于生,逐于圣,入于太和。

夫于其情也,虛有無,存有變,生有覺,圣有樂,和有美。

夫于其體也,虛有無,存有構,生有體,圣有統,和有韻。

夫于其用也,虛有無,存有力,生有智,圣有惠,和有靈。

 

 

第二章 天師

好情而心不誠,真情可得乎?不可得也。

人情尚不可得,而況天情乎?

得情必以誠。

心不誠,為其心有隔也,隔者,我也,及無我,則心無隔,心無隔,則誠,至誠至,處其境則同,同則天情得。

 

好智而不好學,真智可得乎?不可得也。

人智尚不可得,而況天智乎?

得智必以學。

不好學,為其思有障也,障者,自是也,及無自是,則思無障,思無障,則學,學無學,處其境則化,化則天智得。

 

好道而不身體力行,真道可得乎?不可得也。

人道尚不可得,而況天道乎?

得道必以行。

不力行,為其有身也,及無身,則力行,行無行,處其境則動,動則天道得。

 

天師者,天地自然之境也,其技蘊于其境中,故欲得之,唯誠,唯學,唯行。

 

 

第三章  動則拱中

信可更,法可改,行可變,三道推演,唯真是舉,不可自執為是,執則偏,動則拱中。

 

 

第四章  傷真

真而萌,萌而運,運以演真,真無自形,見于諸象而非象,故不見象,則無以見真,執于象,則反客為主,有失其真。

執于情,則傷真;故執于情欲者,常陷于憂郁。

執于思,則蔽真;故執于思智者,常陷于迷障。

執于習,則失真;故執于積習者,常陷于淘汰。

故情非情,則常樂;思非思,則常知;習非習,則常行。

故見諸象非象,則守其真而不失。

 

 

第五章  推演有方

因果有鏈,邏輯有序,傳遞有徑,推演有方。

一曰機械推演,推之者顯力隱智,應之者物動。

二曰信息推演,推之者顯智隱意,應之者解析。

三曰意圖推演,推之者顯意隱信,應之者智慧。

四曰一信共演,推之者顯信隱無,應之者同心。

五曰無中生有,推之者顯無隱力,應之者自主。

無土生信,信土生意,意土生智,智土生力,力土生無。

五方循環,相與遞生,由綱成目,網羅天下而不漏。

 

 

第六章   天下清平

兩力相當,勝之以智,力得智助,如虎添翼。

兩智相當,勝之以情,智得情助,有如神明。

兩情相當,勝之以力,情得力助,順而彰。

王情如得力助,天下清平;戾情如得力助,天下乖張。

 

 

第七章  運力以智

久用力,莫如用智,運力以智,力乃順,體不累,精不耗。

久用智,莫如用信,運智以信,智乃深,思不迷,神不竭。

久用信,莫如用習,運信以習,信乃清,欲不陷,心不苦。

 

 

第八章  真堅者無

剛乃近,柔乃久,無乃恒。

無者,其真堅也乎?支撐天地而不屈,推演因果而不破,橫貫往來而不止。

因其無,故無以屈,無以破,無以止。

故知其有,守其無;知其用,守其真。

 

 

第九章  三道文明

萬般造化,文明有三:

一曰習性文明,習通乎力。

日出月落,春暖秋涼,自然之習也;

夏長冬藏,花落實生,植物之習也;

鳥語蟲鳴,兔走鷹飛,動物之習也;

萬物皆有習,習之造化久而成文。

 

二曰情性文明,情通乎神。

月明星稀,天高云淡,自然之情也;

蝶戀花,兔望月,生物之情也;

喜風憂雨,好逸惡勞,人之情也;

萬物皆有情,情之造化久而成文。

 

三曰理性文明,理通乎智。

日運有規,月行有律,自然之理也;

花開有時,收獲有節,生物之理也;

行有方,制有度,人之理也;

萬物皆有理,理之造化久而成文。

 

三道文明,萬物同演,不可缺其一,及其所長,則各有千秋;

自然得其力,故習性最勝;

生物得其神,故情性最勝;

人得其智,故理性最勝。

 

 

第十章  

天、地、萬物、人相諧,則有常,其氣平,其情和。

天之和,風調雨順;地之和,地安山泰,水土浸潤;物之和,余利互生;人之和,親善萬物,文明化焉。

天、地、萬物、人失諧,則無常,其氣激,其情怒。

天之怒,疾風驟雨;地之怒,山崩地裂,水土離失;物之怒,余害相克;人之怒,饕餮天物,文明喪焉。

自然之情,本于諧也,諧因其機;故握其機,順而親之,則自然之情和;失其機,悖而離之,則自然之情怒。

因物生和,謂之養和,故修身齊物以養和。

因和生物,謂之和養,故安神靜氣以潤物。

因物失諧,謂之致怒,故改身變物以拒之。

因怒殺物,謂之怒殺,故修心去悖以避之。

 

 

第十一章 心安為家

鳳鳥安于風,以流云為家,飄揚四海,不知有止。

蚯蚓安于土,以青泥為家,任意委曲,不知有日。

村民安于農,以井田為家,勤勞耕作,不知有它。

智者安于思,以虛空為家,談天說地,不知有利。

凡物不同,各有所安,心安為家,夫復何求?

 

 

第十二章  以幻通真

幻象一也,皆物之從屬。

以幻通真,幻可用,象可持;以幻迷真,幻當拋,象應破。

故幻與象可用持,而不可迷執。

執于象,以象為真,則失真;執于幻,以幻為真,則失實。

通真之旅,因于幻象,而不執于幻象,譬如通京之途,因于標,而不止于標。

象可述真,則持象,幻可表真,則用幻。

幻與象,真之用也,無之則無以表本述真。

故懷真而感,揚幻棄象以通真;懷真而動,驅幻御象以申真。

迷幻當前,守真而勿視;假象塞途,守真而勿用。

 

 

第十三章  見善思齊

天地推吾以力,使吾準其律;萬物施吾以情,使吾向其善;自然導吾以智,使吾合其序。

故不執于止,因律而動,以順其力,順其力則身輕;

不執于得,見善思齊,以同其情,同其情則神助;

不執于靜,當序而發,以通其智,通其智則感應。

身如浮萍,雖動不離其靜,雖靜不離其動。

 

 

第十四章  陰動求陽

陰動求陽,陽動求陰。

陰動而求陽,則陽生;陽動而求陰,則陰生。

求陽而陰動,則陰化;求陰而陽動,則陽化。

故陰陽自動而互生,相求而自化,如是首尾相連,生化不息。

 

 

第十五章  心遠智大

智之所得,經由思與學;思與學,得智之工也,運之者,心也。

志短心虛,雖有良工,亦無偉業;志高心遠,工具雖拙,亦可成千秋之功。

故心遠智大,智大行篤,行篤功成。

是故圣人之心,同于日月,準于天地,恒于亙古,合于萬物,幽深于虛無,混跡于塵光,夫唯此心不能得大智慧。

 

 

第十六章  治事理心

言可聽也,行可見也,心可知也;言可杜也,行可控也,心不可矯也。

生為心本,生者,物與事也,利其生則心順,害其生則心怨。

言為心聲,行為心動,眾心悖怨,而求太平之治,不亦難乎?

故太平之治,始于理心,理心在于謀生,謀生在于治事,事治則生利,生利則心順,心順則天下平。

 

 

第十七章  隨和

春風初來,草木青而迎之;

驚雷乍下,萬物振而應之;

自然呈祥,鳳鳥翩翩,舞而和之;

天心動,靈者感而自化;

大道運,智者知而自變;

天地為陽,我則為陰,跟而隨之;

天地為陰,我則為陽,因而和之。

金作鏘鏘,水流潺潺,群鳥爭鳴,百花斗艷,異而不離其合,大道一統。

 

 

第十八章  同事同謀

共軛為同,同則相應,應則相和。

同而后共事,事雖粗亦和,不同而后共事,事雖密亦不和。

故善共事者,先求其同心。

 

共軛為同,同則相應,應則感心。

同而后謀,言雖拙亦中,不同而后謀,言雖精亦不中。

故善謀者,先求其同志。

 

 

第十九章  三用三治

情者,情感、意愿、信念者也;

智者,思考、方法、理論者也;

勢者,形勢、行動、潮流者也。

情亂則智迷,智迷則勢頹,勢頹則情靡,故治事有三:治情、治智、治勢。

情定則智真,智真則勢成形,勢成形則情生,故治事以三:以情治、以智治、以勢治。

造勢生情,以情理智;

設情生智,以智馭勢;

明理生勢,以勢統情。

情、智、勢,首尾相接,相生相治,相推相引,循環遞進,以利事宜。

 

 

第二十章  三自生

無信之智漂浮,無智之力盲動。以盲動之力行信,雖不中亦不遠其宗;以漂浮之智馭力而行信,中則中矣,不中則失其宗遠矣。故智不能失其信。

無智之力盲動,無力之信枯執。以枯執之信行智,易迷而失真;以盲動之力統信而行智,非但失其真,且失其體。故力不能失其智。

無力之信枯執,無信之智漂浮。以漂浮之智行力,虛而無用;以枯執之信理智行力,無用而剛愎,偏而不知其返。故信不能失其力。

兩鑼因聲而共振,無錘擊而有音,為其頻率同也。萬物因力智信而相感應,為其共軛也。

因信而應,無力而生信,謂之自生信,此信真。

因智而應,無信而生智,謂之自生智,此智明。

因力而應,無智而生力,謂之自生力,此力和。

 

 

第二十一章  相應相知

    見山花未經思量而覺其美,覺此美者即為真,生山花之美者亦為真,此兩真因山花之色象相應相知,而苦心還在思慮,誰為真?

    共軛相應,兩真相應為其有同也,萬物皆有同,故萬物皆可相應相知也。

    至真,大同也,大同一也,故至真一也。

    守真為一,繁不能擾之,常如靜。

    如鏡水湖心,云來影生,云去影滅,湖心不動,來無拒,去無留。

常若此,可以與萬物相應相知也。

 

 

第二十二章  機心

凡事皆有機,執機而行,事成體,久而大功成。

不執機行事,不得其要,小功易成,大功難得。

力之機為智,智之機為信,信之機為力,力智信之總機為生,生之機為元,元之機為無,無之機為有,有之機為力智信。

力智信生有,有生無,無生元,元生生,生生力智信。

循環遞推,無有始終。

   

第二十三章  賢愚

陽光普照,萬物競生,生者為賢,死者為愚;

洪荒亙古,萬物潮流,久者為賢,短者為愚;

大德施物,萬物諧和,廣者為賢,狹者為愚。

是故賢愚豈以一論哉:

生與久相博,尚生者賢,尚久者愚;

久與廣相搏,尚久者賢,尚廣者愚;

廣與生相搏,尚廣者賢,尚生者愚。

生久廣俱得,大賢也,死短狹俱有,大愚也。

茍不能得其大賢,必不可流于大愚也;

故賢,茍不能得其三,必得其一也;

故愚,茍不能去其三,必去其一也。

 

 

第二十四章  事動以義

事始動必以義,無義事莫動,動則無主,左右搖擺,不知其宗。

事行必以律,無律事莫行,行則無基,變化無常,不可累積。

事作必以數,無數事莫作,作則無方,參差不齊,不可功成。

故治事必以義、必以律、必以數;作義以主之,作律以恒之,做數以具之。

天地自然之義宏大,必體而曉之;

天地自然之律恒久,必求而得之;

天地自然之數精微,必推而知之;

如是則天地可知也,自然可治也。

 

 

第二十五章  虛實

虛空,容物之行動也,無虛空物無以動;

虛時,待事之運作也,無虛時事無以作;

虛邏輯,蘊智之生化也,無虛邏輯智無以化。

物、事、智渾然一體,可分而識別之,不可分而設之。

物不動,事不作,智不化,則體不成,用不現。

故虛空,以容其動;虛時,以待其作;虛邏輯以蘊其化。

宇宙何其大也?因其動無限,故其虛空無限,因其作無限,故其虛時無限,因其智無限,故其虛邏輯無限。

只知其實不知其虛,為不識其體,不知其用;只設其實,不設其虛,則體不成,用不現;虛實相濟,則體成用現。

 

 

第二十六章   以實成虛

以實成虛,以虛領實;

虛實相濟,渾然一體。

 

 

第二十七章   大智精微

大道至簡,因其力恢弘也;

若大愛似無,需大智入于精微。

故大道至簡以運恢弘之力,大智精微以昭顯博大之愛。

故欲廣大,必唯簡;欲精微,必唯恬淡。

 

 

第二十八章   以信用來

至而未至謂之來,往者鑒之,今者依之,來者亦可用乎?來者亦可用之,因其必至而用之。

何以知其必至?信其必至也,故用來必以信,信需立,行事以立信。

其次述來,使人知之;再次追之,使來必至。

 

 

第二十九章   承順

兩力相較,弱順強,強則合,合則強弱相成;

故兩力相用,以強收弱,強不收弱,則力消;

以弱順強,弱不順強,則受辱。

 

兩信相較,近承遠,承則一,一則遠近相彰;

故兩信相用,以遠統近,遠不統近,則信消;

以近承遠,近不承遠,則迷失。

 

兩智相較,小接大,接則演,演則小大相推;

故兩智相用,以大御小,大不御小,則智消;

以小接大,小不接大,則無用。

 

 

第三十章    三利

凡利有三:一曰身利,二曰心安,三曰行樂。

身因物而利,故擇物、生物、造物、用物以利其身。

心因情而安,故擇情、生情、樹情、怡情以安其心。

行因宜而樂,故擇行、生行、創行、施行以樂其行。

 

身為心之基,故身不利則心不安,安心必先利身;

心為行之基,故心不安則行不樂,樂行必先安心;

行為身之基,故行不樂則身不利,利身必先樂行。

 

三利混而為一,名曰生之利,生必賴以利,故追生為本,追利為表,利以生為本。

 

 

第三十一章   一動兩則

萬物繁生,何以然也?

追生逐利為其動也,余利互生、余害相克為其則也。

利有公私,以己為私,以眾為公,公私相成,不可分也,故有余利互生為其則也,是故大道至私而有情,以成其公。

公私相害,不可一也,故有余害相克為其則也,是故大道至公而無情,以成其私。

是故利之為動,則公私糾纏,生害相互,愛恨交加,百般變化,萬物由是而繁生。

 

 

第三十二章   秩序

行成習,習成文,文成序,序成形,形函義,義統行;

行不成習則不化,習不成文則不明,文不成序則不良,序不成形則無功,形不函義則無神,義不統行則不大;

行失其習則亂,習失其文則暗,文失其序則衰,序失其形則敗,形失其義則滅,義失其行則亡。

成序曰秩,失序曰逆,故秩序則萬物化生,逆序則萬物衰亡。

 

 

第三十三章   生死

因緣生果,可知者為因,不可知者為緣,己力者為因,天力者為緣,因緣統匯謂之勢。

得勢者生,失勢者死,順勢者存,逆勢者亡。

生死存亡,勢之表也;勢,生死存亡之本也。

表易見,本不宜知也,故常知其生,不知其所以生,常知其死,不知其所以死。

追其生,而不求其所以生,不可能也;

避其死,而不避其所以死,不可能也。

因可求,緣不可求,故于生,求其因,待其緣而已;于死,避其因,順其緣而已。

 

 

第三十四章   成事三策

凡成事有三策:

一曰:明信。

未來之事,需立信以明之,信既明,然后可以生智、驅眾、統行。

二曰:立法。

洪水滔滔,流不出其兩岸,則水土相親,萬物化生;人心奔涌,行不出其法度,則諸利相生,百序化成,社會繁榮。

洪水滔滔,決堤而流,則水土相害,萬物淹滅;人心奔涌,違法而行,則諸利相害,百序廢亂,社會崩潰。

故人文應明,秩序當設,法度必立。

三曰:樹才 

信既明,法既立,然后樹才以行之,才者,人物之長也,無才,信法皆空。

樹才,一曰擇,擇人之才、物之才也;二曰棄,棄無用之人、無用之物也;三曰養,養人、養物以待其用;四曰育,育人成才,育物成才。

 

 

第三十五章   通心

我心通乎天心,天心通乎萬物心;

微子心通乎我心,我心通乎眾微子心;

微子心通玄心,玄心照天心,玄心無二,合天地、萬物、眾微而為一,亦真亦幻,非實非虛,似有似無,若萌若動;

是故仰而尊之以行,含而服之以化,靜而通之以神。

 

依山而成屏障,何需萬里長城;

傍水而取細沙,何費研磨之工;

深山出奇石,有鬼斧神工;

仰天觀彩云,勝妙筆丹青;

是故通于天心者,無需己力而得大成。

 

草木呼氧而鳥獸吸之,鳥獸呼碳而草木吸之,眾生以此余利互生;

草盛處必生食草之獸,草獸盛處必生食肉之獸,肉獸盛處天必滅之,眾生以此余害相克。

是故通于眾生之心者,與萬物諧榮。

餐美食而胃自化,居秀地而神自清,人不知之,而微子自運。

是故通于微子之心者,身與心同化。

 

時播種而天降雨,欲行船而風自順,心幽靜而天籟發聲。

是故通于玄心者,情發乎其節,行當乎其時,思合乎其律。

由是與天相應,與物共生,與微同化,與玄神通。

 

是故運天地,生萬物,同微子,顯神明,其要在于通心。

 

 

第三十六章  三權

信、勢、力,成事之三權也。

信以御心神,無信人心不聚、天神不靈;

勢以成秩序,無勢陳規不破、新序不立;

力以趨物眾,無力物不成用、眾不成行。

 

信以義明,依行成,無義無以明信,無行無以立信。

故謀信者,義行并重,行為義本。

勢以利聚,依義顯,無利無以聚勢,無義無以顯勢。

故謀勢者,利義并重,義為利本。

力以威重,依利隆,無威無以重力,無利無以隆力。

故謀力者,威利并重,利為威本。

 

三權謀備,事望成,三權失盡,事必敗。

 

天亦有三權:

天力浩蕩,不可抗也;

天律彌堅,不可違也;

天心昭善,萬物歸也。

故自然繁榮,品物流行。

 

三十七章   演生

道欲動,而有生;

逐生,萬物因之而始動;

趨利避害,萬物抉擇行為之準則;

智,所以斷厲害者也。

 

物始動,行有萌;

行為抉,萬行由是而有別;

厲害斷,萬法由是而演變;

法成行,行成形,形成物,萬物由是而繁榮;

萬物榮,道乃顯。

 

 

第三十八章  三分世界

眾生所處之世界,乃為屬性之世界,屬性之所以成與變,皆由于三因:一曰客體,二曰主體,三曰方法。

故眾生所處之世界分三維以察之,一曰客體世界,二曰主體世界,三曰方法世界。

客體成之以力,變之以力,客體世界于力律之前俯首,眾生于力律之前平等,故得力者強,為力主。

主體成之以信,變之以信,主體世界于信仰之前俯首,眾生于信仰之前平等,故得信者強,為信主。

方法成之以智,變之以智,方法世界于法律之前俯首,眾生于法律之前平等,故得法者強,為法主。

莫以一維而定世界,三維世界三為之主,故謀三以得之。

力勝信,信勝法,法勝力,三道循環,弱而補之,強而克之,循而執之,莫著于一端。

 

 

第三十九章   相競互生

元之初,一念動,二則生。陰陽相對,相競相諧。此存則彼存,此亡則彼消。猶晝夜,猶天地,猶快慢,猶左右,猶生死,猶美丑……

二由一生,一為隱,二為顯;一為變化之源,二為生化之根。物、理、事皆然。如此裂變,生生不息,遂昌榮。

同利相競、余力互生,此本天道。同利之下,競則強弱出;強弱出則辟他徑;辟他徑則攫他利,攫他利則余利互生。由是再行生化。逐利之不盡,則生化之不窮。故事愈演愈繁,理愈演愈密,物愈演愈榮。

萬千糾葛,錯綜復雜,而其所以存者,同利相競、余力互生也。同利相競,競則優勝劣汰,旨在推進,進則榮;余利互生,余利則參差有別,旨在共存,共則繁;萬物由是而繁榮。

相競與互生,得衡則諧、則平、則榮;失衡則亂、則動、則衰。

 

 

第四十章  生身有責

身之生不由己,死亦不由己;

生我身者父母,育我身者人文,養我身者天地萬物。

敗我身之序者微子萬物,廢我身之用者人文,壞我身之形者天地,招我身之去者自然。

身不由己,而由己者唯生之本心而已。

因緣合于本心則身生,本心應于因緣則身化;

化身之形以養微子、以利萬物,化身之行以務人文之事,化身之義以擔道,此乃生身之三責;

本心應于因緣而使身能當此三責,則身:形有生、行有位、義有明;

本心失應于因緣則身難當此三責,則身:形失生、行失位、義失明,失盡則身亡。

故欲身之生者,需承身之責。

 

 

第四十一章  守順莫逆

信勝智,信為主,智為仆,守信以御智,莫使之逆,逆則智敝信,智繁雜而不統,言悖義,言辯多而無義,故依信而智明。

智勝力,智為主,力為仆,守智以御力,莫使之逆,逆則力亂智,蠻力壯而無成,行犯法,漿亂搖而船不行,故依智而力成。

力勝信,力為主,信為仆,守力以御信,莫使之逆,逆則信違力,信欲彰而行不拱,愿離性,愿欲顯而性不隨,故依力而信立。

 

 

第四十二章   元德大有

我以何有天下、以何運宇宙也?

我未有大力,可運天地、拓環宇;我未有廣智,可化萬物、生萬序;我未有恒信,可越千古、撐未來。

我以何有天下、以何運宇宙也?

大力撐環宇,其中有空,我身居之,不力而運,不行而至,是為元力;

廣智成萬序,其中有虛,我形隨之,不智而化,不言而喻,是為元智;

恒信越千古,其中有無,我心存之,不信而承,不念而繼,是為元信。

空、虛、無,是為三宅,元力、元智、元信是為三主,以三主入三宅,德其所居,謹守勿失,是為元德。

我以何有天下、以何運宇宙也?以此元德也。

 

 

第四十三章   通元

以小成大,以大蘊小;

自今及遠,自遠勵今;

由簡入繁,由繁御簡;

萬象循環,是為通元,是故欲修小、今、簡,需懷大、遠、繁。

 

萬物之修通元,始于懷元守一,恬淡虛無,勿使念生;

其次行隨元萌動,自然而然,久而成習;

第三因習生信,久而信眾,信眾則明;

第四因信生智,信明智紛,智紛紛而有大智;

第五因以智御力,久而成化;

第六萬化渾元,大道居之。

 

是以:

道者之修,擇地而居,擇物而處,擇人而交,與天地物玄心通,淡然如風,不自生念,于是天地物玄隨之而萌,成自然之舞,于是信者歸之。

圣王之修,懷元守一,自然而然,于是久行成習,以明其信,于是智者歸之。

勤者之修,懷信而動,動則有擇,于是生智,力者歸之。

眾人之修,智紛紛,行切切,于是化通萬物,道者處之。

 

 

第四十四章  力需合

力不合不增,信不分不廣,智不紛生不大。

是故力需合,力不統不合,以信統力;

信需分,信不明不分,以智明信;

智需紛生,智不行不生,以力行智。

 

 

第四十五章   久蘊待生

久蘊待生,生待其時,時至而發,發而行,行時昭昭,不待自言。

 

 

第四十六章   得失自然

離清幽入世事,去也?來也?離世事入清幽,歸也?去也?

陰陽相對,陰必懷陽而存,陽必懷陰而在,陰陽相運,動靜相生,豈有極也?

若以心思追之,起伏翻轉,無有終時。

不若以心思隨之,起伏翻轉,隨遇而安。

入清幽之境則思,居世事之所則作。

險則急之,平則淡之;近則行之,遠則懷之。

一室之事,身必親之;天下之事,以無為處之。

得無所得,故得而無喜;失無所失,故失而無憂。

何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因其自然之故,譬如水波之上下,上者為得,有所得乎?下者為失,有所失乎?

水波上下,力隨之而傳;自然得失,道隨之而行。

 

 

第四十七章  觀身知往

東風未至而秋葉先落,知四時之變化而先應之也。

往者應于今,來者順于律;觀己身而知往事,推因果以斷未來;

是故過去未來存乎于一心。

地行偏動而有四時,有四時而有秋葉,此天地之動應于小物也;

原子動而成分子,分子化而成秋葉,此微子之動應于大物也;

觀秋葉之落而知天地之動,析秋葉之成以明微子之化;

是故天地微子存乎于一心。

是故明心以見過去未來,以知天地微子。

 

 

第四十八章  善本

地形多變,故水流千回百轉;人生之境遇多變,故生命之形態千回百轉。

文明、社會、組織之形態亦若是,未有不變者,變以求生,不變,自待死,變需識,識需本。

故善本,本于生,本于義;

善識,時過境遷,需謹識之;

善應,變形以應外境,不執于不變。

 

 

第四十九章   領建乾綱

洪水洋洋,何為其方?水志在下,大禹治水,修兩岸以約其行,疏河道以利其行,導以入海以歸其志,故小溪湯湯,大江洋洋,欣欣然以歸其志。

眾智紛紛,何為其向?眾心向上,圣王治世,修法律以約其行,修道德以立其行,疏簡流程以利其行,建交場以助其行,導以向上以歸其心,故小智切切,大智淡淡,欣欣然以歸其心。

萬物蕩蕩,何為其所?物勢唯生,先天治物,建乾綱以統其行,蕩虛空以容其行,樹信道以立其行,導以之生以歸其勢,故小物急急,大物幽幽,欣欣然以歸其勢。

故治之本在于歸,治之術在于約,在于立,在于疏,在于導。

 

 

第五十章  敬懷

力使物動,利使物趨,信使物通。

力,感以覺之,變以應之;

利,智以斷之,化以成之;

信,敬以承之,懷以通之。

故敬大以遵之,懷小以服之;敬近以和之,懷遠以通之;

敬有以處之,懷無以生之;敬微以精之,懷宏以廣之;

敬古以承之,懷來以達之;敬今以事之,懷遠以正今。

莫慢而不敬,莫散而不懷;不敬無以聚,不懷無以成。

 

 

 

附錄羲若寒意賀詩一首:

智者要吃飯著《索天圖》,歷時一載有半,上中下卷成。151章,彰大道之跡。每章細讀之,皆深奧無窮,受益無窮。其中汲儒釋道之精華,融匯貫通,兼自然之理,人文之學,自成一格。常嘆智者之學、之思,猶登峰頂,俯瞰群山,茫茫然而無伴無敵。而其恢恢乎游于宇宙,渺渺然窺于塵微,此境又何人能及也!大道無形,而智者尋之;大道有跡,而智者究之;大道可循,而智者述之。智者之功德,可惠及萬世,以至無窮也!故做小詩一首,以賀,然詩意有限,雖斟詞酌句,而難述其一也。

 

天行風云兮有常,  

地蘊萬物兮未央。  

大道恒運兮不現,  

智者尋道兮無疆。  

探粒子之幽兮剖微,  

析穹宇之宏兮達廣。  

越古今兮亙八極,  

述哲倫兮著華章。  

兼收并蓄兮儒釋道,  

汲萃棄粕兮勝大方。  

百科融匯兮更貫通,  

獨孤登峰兮四顧茫。  

日灼灼兮普照,  

言鑿鑿兮生芳。  

水浩浩兮引澤禾,  

天恢恢兮道成祥。  

情篤篤兮萌生,  

智湯湯兮演物,  

力鏗鏗兮體用。  

千古一哲,惠世無窮!  

附:索天圖(中卷)鏈接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3ee060100rm3u.html

索天圖(下卷)鏈接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3ee060100rm3r.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精品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亚洲日韩欧美黑人专区 | 一级全黄大片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Av特级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