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大方無隅”?僅從字面上看,乃為“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之意”,若進一步引申理解,則可解釋為“寬宏大度的人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誠然如此。但若將其反過來解釋也未嘗不可,即只有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的人才可以成為寬宏大度的人。在本人淺陋之見看來,前句解釋著重闡述的是“大方”之人應有的品質,而后一句解釋則指出了怎樣成為“大方”之人,即須做到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具有方法論的意義。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進而成為一個“大方”之人呢?竊以為,唯有靜也!
“萬物靜乃自得”儒家學派認為:精神的靜、定是一個人得以進行潛心學習思考的前提,不能入靜則必然浮躁,二者之間是零和游戲,并無第三種結果存在。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也曾指出“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才須學業”“靜以修身”等,他認為:大丈夫立身處世應以靜來提高自己精神,以靜養智,恬淡,寡欲才能顯示自己的心智。
“動則失位,靜乃自得。”只有靜才能涵養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變得荒疏淺陋。日常生活確也如此,那些浮躁不安之人大部分都是一些淺陋、愚昧之徒。這些淺薄之徒像快要干涸的小溪,走到那里都喧鬧不休,總愛在公共場合招搖過市,唧唧歪歪;他們害怕被人忽略遺忘,他們不甘寂寞,他們不肯靜下心來,在恬靜中增加自己的智慧,他們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投機取巧,逞能耍精上面了。正因為此,他們總能夠用一些非常之手段,出人意料之話語博的人們的關注;他們害怕安靜,不肯在靜中增進智慧,提升修養。因為缺乏智慧,他們看問題只能拘于一己之私,經常違背中庸之道;他們心胸不夠開闊,思維方式短淺,心中陰暗不堪,更別說寬宏大度了。他們愛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別人的行為動機都和他們一樣是為了個人私利。乖乖,多么可惡的人??!
那些恬靜之人恰恰相反。由于他們在安靜中增進了自己足夠多的智慧,所以他們對世事看得極為透徹,可謂是洞若觀火。他們心靈澄澈透明,正直無私?;诖?,他們待人處事總是能夠恰如其分,不會因個人之私而失偏頗;他們能平等地看待世間萬物,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有了足夠的智慧,明白了世間永恒的道理,所以他們心中早已沒有任何陰暗角落了,總是顯得寬容大度。
智者是屬于恬靜的,而智者又是寬容大度的,心靈沒有任何陰暗角落的。用靜來提升個人品質,增進個人智慧,進而明澈道理,凈化自己的心靈,達到心胸開闊,正直無私的境界。如此,才能使做到心中沒有任何陰暗角落,光明磊落,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方”之人??傊?,惟有靜才能“大方無隅”?!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