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曾經擁有這樣的中國
民族是人類生存競爭的結晶體,是大浪淘沙的結果。
任何一個能夠自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曾經經歷了種種嚴酷的生存考驗。無論大河民族、山地民族、島嶼民族、草原民族,只要她能夠穩定的占據一定的生存空
在五六千年前,就以法制文明規范社會生活方式的巴比倫人,可謂人類第一朵燦爛的國家文明之花。可是,她如今在哪里呢?三四千年前的希臘人,在愛琴海
歷史發展的實踐,對民族的興亡生滅提出了三個嚴峻結論﹕
其一,文明不是生存的保險。創造文明的民族同樣有可能滅亡。
其二,蠻勇武力不是生存根基。惟武民族興也勃焉,亡也忽焉。
其三,人口、幅員之多寡,不是生存本錢。地廣人眾之民族照樣可以一朝覆亡,忽啦啦如大廈傾。
一個頑強不滅的民族,必然具有超常的生存能力。這種生存能力的本質,就是其內在的生命力。從漫長的歷史可以看出,這種超常的生命力既不僅僅是擁有某
說到底,還是得讓歷史的畫卷來說明問題。
“民族”是一個近代話語,然而就其基本含義(共同地域、共同語言文字、共同生活方式等)而言,這個話語已經足以揭示我們所涉及的問題了,所以,在這里不必爭論那些雞零狗碎的語詞歧義。
從一萬年的歷史長河看,具有最頑強生命力的民族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的主體民族
在六千年的漫長馬拉松中,沒有一個民族堅持到今天。
雖然,后來中途“插隊”的某些民族今天超過了我們。但是,人類競爭的漫漫路程還遠遠沒有結束,我們也還沒有被那些無情超越的腳步踩踏窒息,我們民族的強勢元氣也還沒有被根本性地肢解傷害。憑甚說,我們沒有希望重新崛起,重新超越?
面對這一不爭的歷史事實,我們應當尊重這種最偉大的光榮,應當認真分析中國民族這種無與倫比的耐久力所包涵的智慧、力量與全部歷史經驗,以期做出最為合理的揚棄式繼承,為重新崛起與重新超越奠定基礎。而不是因一時的貧弱落后,妄自菲薄、罵口常開。如果說,我這種看法就是民族主義,我非常樂于接受。一
然則,我們為什么不研究?
外國人的熱嘲冷諷甚或漫罵,不乏淺薄的嫉妒與無知,大可泰然處之。但是,中國人自己也數典忘祖,恨不能將中國原生文明焚尸揚灰,卻委實令人難解。冷
為什么這樣?
一個優秀的民族,必然尊重自己的歷史,正視自己的歷史。因為那是經過漫長嚴酷考驗的、能夠證明自己其所以優秀的事實。那種無法撼動的事實中,存在著
所以,審視自己的原生文明,不是虛幻的發思古之幽情,它完全可以成為創造新的歷史的出發點。
要解密中國民族在無數次生死存亡關頭的求生奇跡,以開拓我們的戰略視角,就要從我們的原生文明中理清那些生存大智慧、抗爭大技巧的基本方面。
原生文明,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根基。一個民族在她從涓涓細流發展為澎湃江河的過程中,必然有一段積淀凝聚進而升華的時期﹔這個時期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一個基本的交代是﹕中國原生文明的生成期在春秋戰國時期,此前的文明,我們可以稱之為這種成熟的原生文明的早期基礎﹔這個原生文明形成后的第一波驚
后面,我將具體展開,歸納中國原生文明與后續文明在長期的生存發展中所積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歷史經驗。這種歷史經驗,如果要用一個關鍵詞來表達,那就是強勢生存四個字。
二、強力反彈
民族生存的最根本生命線,在于抵御外來族群的欺凌與侵略。
也就是說,戰爭能力的文野強弱,決定著這個民族的命運。戰爭能力低下,或遲或早都要滅亡。這是民族發展史所展現的不以任何人的好惡所決定的一條鐵則。
中國民族其所以具有悠長的耐久力,根本之點,就在于對外來危險無與倫比的抵御消解能力。在數千年滄桑中,這種能力已經臻于化境,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總結中國歷史,這種抵抗藝術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面對強敵,堅決反擊,此所謂強力反彈。
反擊勝利,適可而止,此所謂有限擴張。
從總體上看,中國民族在每次戰勝大危機之后,都沒有西方帝國或東方成吉思汗式的那種驟然地爆發擴張,而總是將勝利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對于這個
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兵書最多的國家。春秋戰國的學問家流派中,兵家堪稱威名赫赫的一大方陣。在中國歷史上,知兵而成“家”成“學”者,絕非浪得虛名。
假如不是歷史塵埃的淹沒,中國的經典兵書絕非只有宋代匯編的《武經七書》。這里,姑且只說《武經七書》的作者﹕《六韜》的呂尚即人人皆知的姜太公,顯然是個老學者,又是一個大政治家。《孫子兵法》的著作權人孫武,本是齊國名士。《吳子兵法》的著作權人吳起,更是曾經被儒家學者曾子開除了的魯國名士,一個滿腹學問思想的大改革家大政治家,出將入相,皆有驚世功績。《司馬法》的著作權人司馬穰苴,是晉國的司馬(文職國防部長)。《尉繚子》的著作權人是魏
一言以蔽之,舉凡中國留有軍事著作的兵家,沒有一個赳赳武夫。
這樣的兵家們所鍛鑄的用兵原則,囊括了非凡的民族生存智慧。
《孫子兵法》開篇就是〈始計〉—
還是讓我們具體看看中國民族“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歷史吧。
中國民族第一次的生存大危機,發生在春秋中期。周王室東遷洛陽后百余年間,王權的衰落與諸侯群內部的爭斗,對外夷的防范早已經形同虛設。當此之時,野蠻部族如汪洋大海般從四面進逼中原。那時候,嶺南、江南、東海、隴西、高原、草原,無處不敵。南苗、東夷、西戎、北胡,四方皆夷。大約數以百計的野蠻部
這時候,卻恰恰正是中原世界發生革命性變化的前夜,各種形式的新舊較量都正在激烈進行。然而,就在內部革命如此激烈的時候(請注意,“革命”是中國
值得深思的是,中原諸侯在勝利后并沒有無限度出擊,將那些小部族趕盡殺絕,而是北到陰山、南到吳越、東止海濱、西止陳倉(今日陜西寶雞),所有的諸
這一次,強力反彈之后的有限擴張,主要是邊緣諸侯國奪取了野蠻部族向中原進犯的部分根據地,如楚國向嶺南的有限伸展,秦國向隴西戎狄區域的有限伸展,晉國燕國向河套草原的有限伸展等。倒是起核心作用的齊國、魯國等老牌諸侯國,其土地人口沒有什么大的擴展。
第二次危機,是北方林胡、東胡、匈奴等族群興起后對華夏民族構成的巨大威脅。這次危機雖然不是深入腹地的全面大危機,但卻是一場長達百年的長期危機。
戰國中期開始,中國南部“苗蠻”的威脅已經基本消除﹔但北方草原與西部草原的游牧部族,卻形成了很大的勢力。他們舉族為兵,逐水草而居,倚仗馬背民
這場長期戰爭,大體是三個階段﹕戰國反擊
第二階段大反擊,在秦始皇統一之時。
其時秦帝國軍威正盛,舉國對匈奴諸胡深惡痛絕。始皇帝雄才大略,決心與匈奴大打一場。寬闊的秦直道從咸陽直修到九原,糧食軍輜源源不斷的北運。上將
這就是強力反彈,有限擴張。
順便說幾句。西方人說長城是秦帝國邊界,也是中國古代邊界,真教人蔑視他們的知識水平。但凡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任誰也不會將城墻修在國界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國的夢魘。歷經楚漢相爭,西漢初期的經濟非常窮困,北方匈奴藉機再次大規模南下,當真是亡我之心不死。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抵抗,差點做了俘虜,可見匈奴勢力之大。漢武帝時期,匈奴成勢,西漢王朝也如日中天,一場大規模長距離的大反擊正式展開。衛青、霍去病的大軍多次穿越高山草原,深入沙漠戈壁,主動尋求對匈奴騎兵的作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驃騎大將軍(騎兵總司令)霍去病的壯士情懷,就是當時中國民族的反擊決心,千古之下,依然令人血脈賁張。歷經十余年大戰,漢軍北出到燕然山、狼居胥山(今烏蘭巴托)、貝加爾湖(漢人叫做北海,蘇武牧羊守節的地方),西邊進擊到蔥嶺、塔里木
這次的反擊,是有限擴張最大的一次,非但徹底鞏固了陰山草原等匈奴游擊區,向北推進到沙漠邊緣,而且占領了全部河西走廊與青海新疆部分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中國人的生存空間第一次大規模伸展,幾乎奪取了匈奴諸胡的全部邊緣根據地。
第三次,又是全面大危機。
這次間隔較長,發生在西晉末期到魏晉南北朝的一百多年間,史稱“五胡亂華”。由于西漢的強盛,東漢又有馬援、班超等著名將領消滅邊患,加之三國時代曹操北征烏桓、諸葛亮平定西南、孫權開發嶺南等,三四百年間中國基本上沒有全面性的生存危機。到了西晉,形勢為之突變。
西晉政權是司馬氏家族三代政變所建立的王朝,歷來開國大政權所具有的勤奮勤政、休養生息、廉潔節儉等優秀方面,一點也沒有。其倚仗曹魏奠定的軍事實
這是中國民族被上層糜爛腐敗拖向災難深淵的最危險的一次全面生存危機!
短短50年的大腐敗,使北方胡人再次卷土重來。遠遁無蹤的匈奴、東胡突然變成了鮮卑、丁令等等胡族,從西伯利亞的叢林草原紛紛冒出。這次,他們竟大
危機的解除,還是隋朝的事了。躋身于胡人政權的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政權,整軍經武,驅趕胡人,統一了中國。隋的大反擊,不但恢復了西漢版圖,而且
真正消除這場百年危機、對外來勢力進行又一次大反擊的,還是煌煌大唐。唐與隋接踵,是一個歷經南征北戰而奪取天下的強悍政權。唐初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西面的吐蕃、西北的回紇、北面的突厥三股強敵。歷經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代不斷反擊,中國領土有了很大伸展。西北到達咸海,直接與今日伊朗接壤,稱
第四次危機,是宋明時期。
這次是中國民族先處于守勢而后大反擊的一個時期,也是在富裕狀態下屈辱亡國,而后東山再起的時期。按照宋朝的經濟實力,完全應當振作。但是宋朝卻偏
長久積蓄之后的大反擊,始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大起義
但是,最終完成大反擊的,依然是有組織的國家政權與軍隊。這就是明朝初期的強力反彈。明初是中國歷史上“將星如云,謀臣似雨”的時期之一。高漲的民
明朝之后,清王朝的出現是個特殊問題。
滿族源于女真部族,其所居住的東北地區,有一半(南部)在戰國時期已經成為中國領土,至少到隋唐時期已經全部成為中國本土;明代也是確定不移的中國
滿族主政,在維護國家民族的生存空間方面,同樣出色的體現了“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大智慧。四面邊患在清朝中期幾乎完全肅清,西藏、臺灣、蒙古、新疆,全數回歸中國!清朝全盛時期的中國,比現在的中國大了大約一倍,還有余……
綜上所述,“強力反彈,有限擴張”,這是中國民族在長期生存競爭中的第一個大智慧
有人說,中國文明其所以能夠以國家形式完整保留,原因在于中國西南部環山、東部臨海、北部草原荒漠,遠離西方沖擊力的原因。這是不了解中國歷史,又
中國沒有滅亡,難道是他們可憐我們?
中國雖然暫時落后,但是,中國正在積聚強力反彈的力量。從歷史的角度看,二三百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不要說當代技術日新月異,再有50~100年,我
一個經常處于神經質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三、整合統一
內亂分裂,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另一個根本性威脅。
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民族之林的殘酷競爭中,內亂分裂必然導致強敵入侵與外來勢力的各種不正當進入,從而最終滅亡這個民族的文明生存方式。民族的滅
一個民族,如果發展到以國家形式生存的程度,就意味著這個民族的文明已經成熟。從此,國家就成為這個民族的生命形式,成為這個民族的外殼與靈魂,國
我們已經無法確切的知道,遠古歷史上那些曾經輝煌過的民族一朝覆亡的具體原因了。但是,進入我們視野的歷史舞臺上,依然在不斷上演著相同或相近結果
分裂內亂,對任何一個民族的傷害,都是根本的、致命的。
令人詫異的是,中國民族的先天稟賦中似乎就蘊涵了強烈的群體精神,其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悠久與堅定,在整個人類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中國民族能夠以大民族大國家的形式,數千年巋然屹立的根本原因之一。
從實際原因講,中國人在遠古時代從部族團結聯盟抵御嚴酷大自然,以及抵御“非我族類”的侵害中,就痛切體會到了各族群統一協調行動的至關重要。至少,大禹聯合各部族共同治水的歷史,是不能忘記的。那時候,只有棍棒木耒與極少數天然金屬工具的幾乎是赤手空拳的人們,一旦聯合行動,竟然在數十年中疏通了
大禹領導的聯合治水,挽救了整個華夏民族。由此,大禹建立了中國民族歷史上的第一代國家形式
從夏王國開始,至今大約4100多年。讓我們先來宏觀的看看,在這漫長的四個千年中中國的統一與分裂的線條﹕
夏,16王,大約500年,邦聯制的統一國體。
商,17代31王,大約600年左右,邦聯制統一國體(中國古典邦聯制國體的基本特征,是王室直封的諸侯國較少,大部分諸侯國都是王室對自發的族群政權予以承認,故此諸侯的獨立權很大,諸侯群與王室政權的關系要松散許多﹔夏商兩代,大體相同)。
西周,13王,共257年,聯邦制統一國體(古典聯邦制國體以周為最典型,基本點是絕大部分諸侯都是強大的王室直封,極少部分諸侯是自發政權而后承認﹔故此,王權對諸侯的治權較大,關系相對緊密)。
以上三代,是中國第一種統一的國家形式。雖然,這種邦聯制與聯邦制,諸侯國都有相當大的軍政自治權,但也不是西方過分松散的聯邦制要緊密化。遠古國家性質是一個專門問題,就不在這里拉扯過多了。
東周,即春秋時代,周室25王,100余諸侯國,大約300余年。
戰國,七大戰國,30余中小諸侯國,大約250年左右。
以上兩段是中國文明發展的大黃金時代,是中國創立新型統一國家的過渡時期,而不是通常意義的分裂時期。
秦帝國,兩任皇帝,共15年,統一帝國。
楚漢相爭,五年內亂(分裂)。
西漢,15帝,共215年,統一時期。
新莽,一帝,共15年,統一時期(后期三年內亂)。
東漢,14帝,共196年,統一時期(初期八年內外戰爭,后期24年內亂)。
三國,共60年,分裂時期。
西晉,四帝,共52年,統一時期(后期15年內亂)。
東晉南北朝,東晉12帝,共264年,大分裂時期。
隋,二帝,共39年,統一時期(后期三年內亂)。
唐,25帝,共276年,統一時期(中間及后期內亂大約30年)。
五代十國,共52年,大分裂時期。
北宋,九帝,共163年,統一時期。
南宋,十帝,共157年,大分裂時期。
元,13君,共88年,大分裂內亂時期。
明,19帝,共294年,統一時期。
清,十帝,共296年,統一時期。
1840年后的160年,只算共和國50年基本統一,其余110年全部記為內亂、外侮、分裂時期。
根據以上粗線條,中國前兩個千年基本統一﹔后兩個千年(秦帝國之后)中,統一時期為1215年,分裂內亂時期為785年(加上統一時期的中后期內亂,大約800多年)。以4100年的國家文明歷史整體看,統一時期有3200余年,分裂期有900年左右。
從總的方面說,中國民族的統一占據了主流,每逢分裂內亂,最后終歸統一。一個基本規律是,強盛時期的中國,全部是統一時期﹔積貧積弱時期的中國,則全部是分裂內亂時期。
世界上沒有一個大民族,能像中國這樣歷經如此多的分裂內亂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終回歸統一潮流。分裂勢力在中國歷史上沒有成功過一次(這種成功,指的是最終將分裂政權所占據的國土獨立出去而建立一個國家),中國的國土,沒有因為分裂內亂而永遠丟失那怕一寸!
不能不說,這是世界民族史的奇跡。
中國民族智慧中最為眩目的明珠,就是統一意識。
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將統一意識化做如此恒久的民族精神。
中國民族整合統一的大智慧,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每次面對分裂,實現統一立即成為中國民族的最高理想,并且絕不動搖。民族的最高榮譽,總是給予能夠領導統一大業的英雄領袖﹔民眾追隨的目標,也立即洶涌澎湃的倒向統一力量。中國人總是將分裂內亂視為“國破”,又總是將“國破家亡”連成一條最簡單的因果直線,將“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視做天經地
其二,痛下殺手,毫不手軟。
中國民族對分裂勢力的殺伐決斷,遠遠兇狠于對外來勢力的運籌抵御。對外用兵,中國人在歷史上一般都極為謹慎。但對內消除分裂完成統一,中國民族卻從
誠實的說,幾千年歷史上,能在中國人馬前真正走幾個回合的外敵,還確實沒有幾個。但是,內部分裂勢力卻是同樣優秀的人種,就不能不碰撞出最為絢爛的
其三,沒有談出來的統一,只有打出來的統一。
這是殘酷的事實,痛苦的經驗。從本質上講,統一意味著分裂一方的陰暗命運
從本質上看,統一沒有玄妙的技巧,更沒有我們祖先沒有想到的什么奧妙。中國人縱橫捭闔施展謀略,那可是駕輕就熟如同兒戲。幾千年幾百代無數能踢能咬能不夠者看穿了的東西,絕不會走眼的。
想要中國統一強盛,還得有祖先強勢生存的錚錚傲骨與巍巍霸氣。神、氣、力合一,黑客般的雕蟲小技何足道哉!
四、文明沖突中的強大消解能力
世界有多少個民族,便有多少種生存文明。
在漫長的生存競爭歷史中,不計其數的文明形式伴隨著民族的消亡,而成為飄散的文明粒子。同樣,不計其數的民族也因為自身文明的脆弱,而導致民族主體
從本質上說,一個民族所創造的文明,就是這個民族的全部生存方式。從民族競爭的意義上說,民族文明是該民族特立獨行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又是該民
漫長的歷史興亡,一再證明了這個殘酷的真理。
與中國春秋戰國大體同步的古希臘文明,是一種溫和脆弱的海島民族的文明。盡管這個文明中所蘊涵的深刻的哲學、理性的法學、浪漫的神話與一些著名的科
文勝于質,是古希臘文明的致命缺陷,也是古希臘民族悲劇的必然所在。
幅員遼闊的羅馬帝國,則是戰馬劍盾鑄成的剛性社會。他缺乏豐厚淵深的原生文明,又拒絕汲取古希臘文明而改造自身。雖然強悍,卻沒有柔韌的文明根基。
質勝于文,這是古羅馬文明的致命缺陷,也是古羅馬民族悲劇的必然所在。
民族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是綜合素質的競爭。決定民族命運的,絕不僅僅是戰爭與暴力。其中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文明形式本身的沖突競爭。生活方式是
歸納起來,就是由所有這些方面綜合形成的文明方式,對本民族個體是否具有深刻的吸引力、強烈的凝聚力?對不同民族是否具有包容性與親和力?
文明沖突是民族競爭的“軟”形式。它更為長久的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文明形式不具有彈性(包容性與親和力)的民族,必然是民族文明的尊嚴極端
歷史不乏文明沖突導致戰爭與對抗的例子。
十字軍東征,大約是中世紀東西方文明沖突最典型的戰爭。所謂宗教圣戰,無一不是文明沖突引發的戰爭。就現存文明民族而言,在文明沖突中受傷害最深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