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問
——中醫看世界【26】
我們是天天都生活在文化中,可是對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國文化,什么是西方文化我總是似懂非懂,對一些常常見到的說法總有揮之不去的疑惑。我的問題和這些疑惑,也許別的同志早就想明白了,也許和我一樣也有疑問。
一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這個我明白。問題是,許多狹義上的“文化”應用,還是讓我疑惑。比如,文化常常被等同于“文藝”即“文學藝術”來使用,現在所謂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實際是文學藝術的“發展”戰略,而且是文學藝術的市場“發展”戰略,還是文學藝術市場的企業化“發展”戰略,也就是把文化理解成創造GDP的新型產業,而且要交由企業去運作。這樣一來,原本要指引國民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創作者,搖身一變成了讓國民掏腰包的“三俗”服務供應商。
對于人們總是在狹義上而不是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我也有疑惑。為什么要把文化和政治、經濟、【經濟的本質是物質在合理水平上的生產、交換與消費,不是無限地生產、交換與消費物質。】軍事、科技、文藝、宗教等對待起來?文化的全部意義,不就是人類根據自己的最高發現所創造的一切成果嗎?這些成果不就是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藝、宗教嗎?除了這些,文化還有什么?難道是關于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藝、宗教的文字記錄?一個完整的文化,原本就是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藝、宗教的統一。
二
什么是中國文化?最常見的回答,是說儒釋道三教互補構成完整的中國文化,有的說儒釋道三教一體。我感到不解,但是,又無能通曉儒釋道三教,因此,無法從具體的內容出發,提出疑問,只是從一般的認識上提出問題。既然完整的中國文化是三教互補構成的,那么,有沒有人可以說清楚,他們三者,如果是祖孫三代互補,那誰是爺爺,誰是爸爸,誰是兒子;如果是兄弟三人互補,那他們三兄弟的爹媽是誰?三兄弟誰是首領?
如果三家互補的說法成立,那么三家必然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根據,或者說共同的文化基礎,否則談何互補?那么,三家互補,共同的文化根據究竟是什么呢?如果存在共同的文化根據,為什么三家不能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成為統一的一家,而要那么辛苦地互補兩千年呢?
所謂三家互補,是說三個文化都不完整,但是,三者合起來就能形成由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藝、宗教構成的完整文化。那么,三家文化是怎么互補的呢?中國統一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藝、宗教文化中,分別是由那家提供的呢?實際上,互補是假的,三足鼎立是真的,而且是三條坡腳的獨立。之所以三足鼎立,是因為其中任何一個文化都不足于支撐起中國文化的完整與統一,因此,儒釋道三足鼎立的中國,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分裂的國家。我看,中國歷史上的治亂反復,其實就是這三個文化的反復較量。
三
關于西方文化,有一個大多數人的共識,就是基督教文化代表著西方文化,而基督教文化,是由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三者統合而成。對此,沒有什么疑問。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對基督教文化的批判,有多少是建立在對基督教的獨立研究基礎之上?
當代中國人,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基督教的人,真正研究基督教的很少,甚至認真讀過《圣經》的人也很少。因此,我們對基督教的批判,多半是人云亦云的,這就失去了批判的本來意義。批判一個事物,尤其是批判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而且尚未退出歷史舞臺的事物,不僅要看到它已經腐朽的一面,還應該看到它依然發揮著生命力的一面。
在我看來,基督教文化的生命力并不在“上帝”,而在于基督教的嚴密組織和契約精神,【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這兩樣東西也恰恰是中國文化所沒有的。【被稱為中國文化大師的南 懷瑾 先生,就直言最不喜歡組織。】近百年來,幾代中國人都將救中國的希望寄托在“師夷而制夷”上,但是,除了毛主席,沒有第二人識得西方文化的核心力量全在嚴密組織和契約精神。大家都將眼光放在西方的“科學”和“民主”上,而沒有放在民眾的教育和組織上。
在毛主席成為黨的領袖之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信徒,多半是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者,他們不知道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在于建立共產黨人的嚴密組織和忠于黨、忠于人民的契約精神。毛主席告誡中國人不可重新回到批孔然后尊孔的老路上去,指出,西方人有統一的基督教,中國人雖有孔學,但是孔學名高實秕糠,我們好不容易找到馬克思主義,千萬不要丟了。可見,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已經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如果再丟了,那就沒救了。
毛主席的教導啟示我們,首先,在面臨西方威脅的情況下,中國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除此沒有第二條道路。其次,要完成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結合起來,關鍵是要和中國文化的根據統一起來,到那個時候,中國就有了一個根植于悠久傳統的完整的新文化,那樣,就可以說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辛卯年三月二十四
關鍵詞:中華文化 儒釋道 基督教 馬克思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