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通——中國文化的智慧
日月為易
·
2011-04-21
·
來源:自己博客
文化掛在嘴上成為一種時尚,而人們對它的理解卻各有千秋。我理解的文化是大家能普遍接受的共同思想和概念,一種無形的精神產物。不同民族區域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文化智慧和特點。
那么中國人的文化特點是什么?
我覺得中國文化與其它文化的最大不同點就在于它的變通思想。即是說中國人不是那種一是一、二是二的人,中國人講原則卻不拘泥于原則,看問題和做事情從來不會用一成不變的法則,最能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我們現在奉為經典的“實事求是”這一格言就是源自于這種變通思想。而實際運用這種稟賦時,卻難免被人們當成中國人的“丑陋”毛病之一大加指責。
企圖將一種文化統一所有人思想是十分幼稚的。人們對強勢文化種群有一種趨炎附勢的思維傾向。比如有人以能說粵語和唱粵語歌為得意,僅僅是因為羨慕港澳臺、廣東富有。可是用粵語唱諸如草原上的射雕英雄等等,總顯得不倫不類。同樣,我們崇拜美國的民主、福利、繁榮,卻忽略了它剝奪印第安人生存權的原罪。跟學廣東話一樣,多少帶點盲目愛好。說到底,美國也稱不上先進文化的代表,它不過是一個利益休,逐利需求決定了它一門心思劃分世界勢力范圍的本質。
我曾經也覺得中國人做人方面不太“實在”,過于圓滑世故,中國人的聰明都用了來搞“窩里斗”。之所以有這看法,是因為我們不自覺間拿西方人的做人方式作了參照標準。用西方人的觀點評判中國人的行為,自然會覺得中國人一無是處。后來我思考了儒家中庸學說和老莊道家觀點,懂得了世間一切都是用陰陽平衡、統籌兼顧的規則統一起來的。切身感受到了中國先哲們的大智大慧。中國的哲學觀點認為所有的事物都遵循著陰陽互變的運行規律,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正與反、對與錯、優與劣,對一件事情的評判通常是隨著“度”的變化而變化的。換句話說,任何事情,做過了頭,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生變化。民間流傳的“好心辦壞事”和“壞事變好事”,以及“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說法都是緣于這種理論。
我仔細觀察過我國城市公交車現象,有的地方死守著前門上、后門下的制度,當人太多時,即使乘客擠不到后車門去,司機也不允許乘客臨時從前門下車,于是,就出現了司機一邊埋怨乘客下車太慢,一邊堅守著不許從前門下車,事情往往以吵架和不愉快收場。其實這不是司機呆板,而是他所屬的這個制度體系的問題,司機的做法無非是為了規避公司的處罰。但大多數地方都不會這樣,如果前門上車的人不是太多,通常會允許乘客臨時從前門下車,個別情況下違反了原則,但多數乘客卻贏得了時間,不會抗議抱怨。說明更多的中國人善于照顧彼此感覺,更擅長變通。
縱觀歷史,中國人能在幾個世紀的內斗中使經濟停滯不前,同樣也可以在幾十年時間里突飛猛進,做成了西方人幾百年才做得完的事。這無不是因為中國人辦事的靈活變通,做過了頭就經濟倒退,做得恰到好處就經濟騰飛。
西方人用天平法則衡量事物,平就是平,不平就是不平,沒有商量。西方人把任何事都看得非黑即白那么簡單。而中國人用秤桿法則衡量事物,稱東西時,秤桿的高低在生人和朋友之間會有不同的變化。因為起伏并不明顯,處于其他顧客可以接受和原諒的范圍內。說明中國人辦事是可以商量的,是用“差不多”作為判斷標準。親疏有別,用來廣結善緣,以照顧各方的利益。世間萬物是復雜多變的,中國人的做法恰好符合自然規律。
西方人據“理”而不講“情”,原則面前從不妥協。簡單直率是他們的優點。但也因此形成了誰也難占便宜的絕對民主法律制度。有人說這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制度。我倒覺得不盡其然,反而認為太機械化了的公正對人的傷害更大。我們可以在影視、文學作品中看到西方法律制度的缺陷,有些十惡不赦的罪犯在受到正義的反擊而生命攸關時盼望著警察的到來而保命。說明西方法律只保護生命,不鋤強扶弱。有的犯罪者明顯的罪大惡極,卻因舉證不全或程序不合法而逍遙法外,受害人受到的傷害可以說是無以復加。其次,他們的公正也是分對象的,由于強烈的種族歧視,造成了無數法律案例中對有色人種的不公正。這種程序公正大于道義公正的制度真是癡呆得可愛。法律是人制定的,它必然應該被賦予道義的神圣,“法不容情”、“法不容義”的說法,實質上是對人性的漠視。顯然,西方法律制度在懲治犯罪的正義威嚴方面是令人遺憾的。
這種現象似乎揭示了一個道理,中國的文化環境里永遠也不會出現西方式的民主和法治,只會最終形成中西合璧的集權與民主相結合的綜合體制,并按不同時期需要而有所側重。中國的法律在量刑上是講情節、講民憤的,即使法律程序上奈何不得犯罪人,也可用道德的口水淹死他,讓他在當地的環境中混不下去。反而說,如果中國完全照搬西方模式,那才是中國的悲哀!甚至可以說,西方社會制度終有一天也將會發展到這種不走極端、法治人治攜手并舉的綜合模式,這才是人類人性化的進步。
由此看來,中西文化各有優劣,做過了頭都有害無益。從處事的角度看,中國文化更顯得機智和人性,比西方人更為靈活現實……中國人對什么問題都不會把話說死,辦事進退有節。這不是狡詐,而是變通的智慧,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
文化產生于環境,生活方式不同,文化特點自然各異。西方人心無芥蒂,故而敢想敢做,創新力強;中國人瞻前顧后,無先例而不敢為。所以中國人才要洋為中用,西方人則興辦孔學而自儒。文化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需要相互尊重,兼收并蓄。誰也不必對不同文化習慣者指手劃腳。
中國現在還有很多問題,自己創造的中庸文化,自己卻常常偏離中正,非左即右。目前的主要問題就是急功近利、逐利無度、監管脫節、官民取信度下降。但是我還是相信,中國人一定會具有最后解決這些問題的聰明和智慧。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