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子”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物化亦步亦趨。
孔子“禮”的思想(等同于“面子”),不僅是追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更重要的是達到精神與物質的中庸和諧平衡。
但是中國文化世俗物質的傾向,促使中國“面子”文化跟著往物質方向蛻變,并且物質“面子”成為中國丑陋文化的聚焦,成為中國文化膚淺和貪戀物質的最直觀的標識和標桿。
中國文化有大量的成語嘲諷或者描述了這種虛榮面子的物質名利價值觀,比如:表里不一,裝腔作勢,色厲內荏,外強中干,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沐猴而冠,衣錦還鄉,出人頭地,好大喜功,作威作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
物質“面子”文化是一種虛榮心,因此物質面子和精神的虛偽常常沆瀣一氣,里外搭檔。
在物質主義的思考模式下,正義的精神價值無足輕重,而虛偽騙人的本質恰恰是可以丟掉并且出賣精神正義的靈魂。
因此物質“面子”文化和隨時準備靈魂待價而沽的“虛偽”騙人文化,彼此臭味相投,狼狽為奸。
物質“面子”文化,天生的帶有功利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不會堅持神圣的真實性,即誠實,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踐踏真實性,嘲笑人的誠實品質,令人發指的“指鹿為馬”的故事便是對投機實用主義丑陋人性的血淚控訴。
中國人非常熟悉口是心非的形式主義,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走形式表面上不是實用主義,但本質上形式主義是實用主義的變形金剛,它們都沒有精神靈魂的絕對是非價值,它們都無絕對的真實誠信可言,它們在物質追求上殊途同歸。
綜上所述,物質“面子”文化唯利是圖的本性,衍生出中國式的文化實用主義和形式主義,使中國文化患上喪失真實性的重大疾病,這個疾病的突出癥狀就是會騙人,缺少了羞恥心,現代包裝名稱叫“忽悠”。
為什么“忽悠”一詞當今如此流行?為什么坑蒙拐騙當今越演越烈?毫不奇怪,它們和今天物質功利主義文化的繁榮昌盛,同命運,共歡樂。
中國文化墮落到失去真實性,使外國人常常很難捉摸中國人,而中國人則往往自我欣賞這種故弄玄虛的不可捉摸性,甚至認為這是人生智慧,具有經驗世故城府很深的混世魔王,甚至被譽為難得人才。
于是背離真實性的中國文化,特別欣賞“聲東擊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難得糊涂”等等亦真亦假的人生計謀。
于是相互欺騙習以為常,而不諳此道死守規矩的老實人成為愚蠢的代名詞。
于是中國文化變得越來越復雜,中國人必須時刻保持警戒,人們念念不忘:先小人, 后 君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于是中國人必須拿出很大精力應對這種復雜性,而這種復雜性的深度是一種膚淺的物質關系的深度,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即使“化腐朽為神奇”,也是如同井底之蛙僅限于狹隘的物質天地。
于是中國人離開了絕對精神探索的深度。
于是中國人的精神在物質關系中始終徘徊不前,而且越來越被物質麻木和蛻化。
離開了精神信仰價值,讀書和不讀書就不存在本質的區別,他們都在物質世界中相互競爭,弱肉強食。
二十年前人們抱怨“研究導彈的不如賣雞蛋的”,這種耿耿于懷,說明批評者對中國文化沒有自知之明:中國文化的物化邏輯,便是不讀書的人(賣雞蛋),不僅可以憑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在經濟生活中游刃有余,賺取大錢,而且還可以同讀書人在同一起跑線上,憑著世俗物質經驗,天經地義的做皇帝。
“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明白的告訴世人,在強大的物質權利面前,精神信仰的價值微不足道。
中國文化的精神信仰價值,成為了物質功利的婢女,于是中國的思想精神停滯不前;不進則退,中國的精神不是與時俱進,而是與時俱退,日益萎縮。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人拋棄了最重要的精神信仰的文化價值。
讀書停留在間接取得經驗知識的實用功利層面,一些脫離了直接經驗的讀書人,由于不得要領,成為書呆子,反而在物質競爭中被不讀書的人擊敗,于是這些可憐的人遭到社會無情的功利性的譏諷:“百無一用是書生”。
如若把精神信仰價值放在讀書的首位,“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價值觀(等同讀書無用論)哪能招搖過市?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與您交流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