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蘭德一則中國評論:
大多數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學到過什么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中國人普遍不懂得如何為了個人和社會的福址,去進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潛意識里,中國人視他們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從而獲得別人的認知。這樣一來,一個人就會對“保有面子”這樣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滿足。“面子”是中國人心理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中國人接受真理并嘗試富有意義的生活。
這個評論深度揭露了中國文化的糟粕。
“面子”是說明中國文化各種復雜和相互矛盾表現的一種概念抽象。
中國人的“面子”,這個題目太大,但是這個題目很重要,因為中國人愛面子,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事實,也往往是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的第一感覺和重要標識。
中國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集體主義和專制集權的文化,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在一種有差別的等級關系中(事實上不平等)被定位,每個人都必須合乎身份的做到名正言順,這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中庸恰當的定位,是中國“面子”價值觀形成的政治文化基礎。
因此,中國歷史家長式專制政治和“面子”文化是邏輯一致的,“面子”的存在價值是社會等級秩序對個人價值的一種定位。
由于中國文化規模龐大,歷史悠久,文化一直沒有中斷,相應的“面子”文化發展的非常復雜,積累的十分成熟,成為日常習慣,頑固不化,潛移默化到每個普通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當中。
“面子”是社會關系給個人的一種價值規定性。
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個人的價值是由國家和集體規定的,因此集體主義文化會比個人主義文化更加重視“面子”,因為外在規定性的“面子”,不僅是社會制度穩定的普遍個體基礎,也是認識社會每個人以及各種價值的簡明有效的工具,而在個人主義文化中,則不存在“面子”的上述決定性價值的文化基礎。
中國文化愛面子,個人很在乎周圍人群對他的態度和評價,這種態度和評價決定了個人物質和精神的全部生存價值的高低,“面子”是這種態度和評價的基本載體。
一種文化以“面子”著稱,說明這種文化偏重集體對個人的約束和壓制,說明這種文化不鼓勵個人自由意志和創造性。
“人要臉樹要皮”,“面子”是個人價值表達的基本形式。
個人的價值無非兩種:精神的和物質的。因此“面子”的價值觀也或者是追求精神,或者是追求物質。
追求精神,比如“威武不能屈”,“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追求物質和功利,比如“八佾舞于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精神和物質又相互轉化:
“面子”外在形式往往通過物質功利來表現,沒有物質基礎,“面子”就成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面子”的這種物質基礎,是精神的一種表達,人們得到什么樣物質“面子”的禮遇,同時就在感受物質背后的精神內涵,因此通過物質的中介傳遞精神,物質就轉化為精神,同時這又是精神變物質的表達過程。
“面子”文化和孔子“禮”的文化一脈相承。
“禮”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面子”,“非禮”和“不要面子”、“不給面子”意義相似。
“禮”包含了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性:它既是一種精神的價值判斷和中庸尺度,又是一系列物質功利的度的分寸,“克己復禮”就是要求精神和物質在中庸合理的基礎上實現統一。
中國“禮”的文化是“面子”文化的祖師爺,或者說“面子”文化就是“禮”的文化的現代表現形式。
“禮”的文化有合理存在價值,同樣“面子”文化也有合理存在價值,它們共同的價值點:就是中國血緣集體主義社會的秩序需要個人在精神和物質統一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定位。
因此進一步簡單的說,中國“面子”文化存在的肯定價值是精神和物質的統一。
但是為什么中國的“面子”文化,不斷的被質疑和譴責?
首先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的否定因素,比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也是不斷的有對立面對它激烈批判。
其次,中國的“面子”文化經歷了漫長歷史的發展,它的種種弊端早已暴露無遺,而且不斷以幾何級數流變新的劣跡。
那么它弊端的本質是什么?
簡單的分析,“面子”的核心價值在于精神和物質的統一,而“面子”弊端的根源恰恰也就是精神和物質發生了脫離。
中國文化最最珍惜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為什么?因為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設定中最難得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如同深山里的人最珍貴普通的鹽巴。
中國文化中有崇高的正義價值,但是中國文化又是實實在在的功利性的物質等級社會結構,后者龐然大物如若沒有前者簡練的凝聚就會分崩離析,因此兩者的結合是中國文化生命的法寶,但是這兩者的結合也是最最困難的。這種結合的好壞,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榮衰。
兩千年前孔子就在全身心的思考中國文化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問題,孔子“禮”的思想就是立足于解決這個問題,孔子強調“禮”的文化核心是“道”的精神,丟掉了“道”的精神,“禮”徒有物質功利的外表,就勢必走向“禮崩樂壞”,于是社會跟著分崩離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道”的精神就是“皮”。
實事求是的實現“面子”的中庸價值難上加難,那么中國的“面子”文化又是如何偏離了中庸之道?走上了被人詬病的過猶不及?(待續)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與您交流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