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仁義觀
仁義是國學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觀,是做人的原則中的原則(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道德在倫理上的直接表現(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離開了仁義也就沒有國學可言。國學強調做人應外圓內方,外圓指待人的容恕和做事的靈活,而內方則指做人做事的原則。看一個人不只要看他好起來時,如何的好,更要看他壞起來時,不做什么壞事。人無外圓,是耿介的方正之士,不失為君子;人無內方,你就不知他能干出什么事來,內方是需要信仰來筑固的,與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相處是不安全的,但一個人的信仰的是錯誤的,那可能更可怕。
仁義的內含非常豐富,通常來說“仁”就是合情,“義”就是合理(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義是仁的基礎,仁建筑在義之上(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也就是合理的性情。
義者,宜也,就是合理的意思,根源于對等意識,也就是你對我怎樣,我對你就怎么樣,進而為平均、平等、公平、公正,最強烈的表現為正義。正義是人性對人的最高道德召喚之一,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為了正義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舍生取義)。
人性是非常復雜的,虛榮也是人的一種很根本的情性。虛榮包裹著人的自尊心,可以說虛榮也是人本身,人當然可以虛榮,但絕不可虛偽。虛榮心可以生發出光榮心、榮譽感,一個有榮譽感的人,愛惜自己的名聲,如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
“義”與人的榮辱觀有直接關系的。榮辱觀源于人的廉恥感,廉恥感就是人的羞惡之心,做了不該做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話,人會有羞愧感。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耳。做人難免會有過錯,知恥而后勇,善莫大焉。一個人長久沒有臉紅過,有失真之嫌,偽而不真,極易失去自我,淪為禽獸。對道德有內在要求的人絕不會心甘情愿地接近一個不要臉的人。
仁者,愛人。仁發端于惻隱之心,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也就是人道主義,是把人當人看的主義,故朱熹說:仁者,心之德,愛之理。不仁之人就是沒人味的人,所以也有“仁者,人也”的說法,不仁就不是人,不把別人當人看,當然也就異化出人類了。仁是人之為人的首要性情,是倫理道德最核心的要求,是人類文明與野蠻、殘忍、愚昧、冷漠的告別手段。仁愛也是人間美好、善良與幸福的根源。
仁愛之心的教育與培養,應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由小而大,要由內而外,由自己而別人,以自己為中心點不斷地擴大,從自己、家庭、親戚朋友,慢慢擴展到社會上。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韓愈在《原道》中說:博愛謂之仁。仁是一種平等而博大的愛,是體己惜人下慢慢生成的真摯的愛。仁愛是人性對人的最高道德召喚,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古往今來,舍己救人者有之;為了追求真理,含笑赴死者有之。
仁愛不是甘濃的情,不是那種不給對方留余地的愛,無論父母與子女、夫妻間、朋友間、同事之間愛首先是尊重,而不是逼迫,更不是傷人的借口,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愛無適之,無莫之。
仁愛是五德之首,是建筑在誠實守信(信)、理智博學(智)、遵守禮儀法律(禮)及公平正義(義)之上的,是真誠的愛、是理智的愛、是顧及他人感受的愛、是平等的愛,絕不是無原則的濫情。仁是理智與情感結合,是愛憎分明的愛,是清醒的愛,“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仁義就是良知,是一個人做人的本分之心,泯滅了良知的人,只是個類人獸。人與人的差距,有時比人與動物還大。人類死于人類之手的,遠過于死在動物嘴下的不知多少倍,人壞起來比動物更壞。國學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國人固本復性,讓人有顆人的心,不要從人類中迷失了自我,異化為另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