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最具代表的就是儒釋道文化,在長期的爭合間,這三個文化流派相輔相成,相互吸納與借鑒,呈多元互補的態勢,是人類多元文化并存的一個楷模。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道家思想的兩大核心學說是老學和莊學。很多學莊學的朋友對老學不恥,實則不然,莊學的特征是美學,也是極限美學,是人類美學的最高境界,一個搞美學的工作者不懂莊學是不可思議的,它是美學的萬源之源。它的另一個特征就是感性,是通過渲染來達到美育的效果的。這些基本特征決定了它在哲學和理性上的不足,而這正是老學的特長,沒有老學做基礎的莊學是單薄的。
老學是無礙學,一句“無所為無所不為”就決定了它的這一根本特征,這也適用于莊學,正是老莊間的根本結合點。以智而論,老學高于莊學;只就境界而言,莊學要高于老學,但無論如何也是老為本,莊為發,否則道學就不成體系了。于儒學來說,道學最可借鑒的不是其自由論,而是其達觀無礙和瀟灑大氣的境界。
很多自由主義者自覺地在道學中尋找自己的本土歸宿,這是上錯花轎嫁錯郎,除非你是絕對自由主義者。加上“絕對”就在暗示你是不對的、是錯誤的。真正的自由主義所應秉承的根本理念就是在不害人的前提下從心所欲地尋找自己的幸福與價值。老莊學說是無礙學,你當然可以進得去,但你出的來嗎?它是無礙學說,你哪里找做人的底線與高標呀?
真正的本土自由主義學說是儒學,自由是儒學的至高境界,孔子說他最后所達到的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洽為自由主義所主張的理論基點??鬃佑形粚W生受不了繁文縟節的束縛,問孔子要一句可以行之終身的座右銘,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孔學道統內涵的核心理念,是可以生發孔學的整個道德體系的理論基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不故意害人,也就是對我來說是有害的事,我就不會施加到別人的頭上,這也就是人類具有普世意義的最低道德標準,也稱道德金律。在此之上,子曰:無可無不可。這些理論是“一以貫之”的。運用自如,達到至高境界了,就是“仁”了,孔子也真的用過這一理念來解仁的?!墩撜Z·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边@種自由的境界遜于莊子嗎?當然,也不會高于莊子。
以儒為基,再學道學,道不會偏;以道為輔,來修儒,儒亦不會腐。結合的最好的當屬陶淵明,正是儒道互補,成就了他在道學上的極高成就,而他的境界又如何不是儒的極高境界呢?
道家思想特點是先有道學后有道教,佛家是先有佛教,后有佛學,佛學是離不開佛教的,道學完全可以脫離道教。佛學再凈化也只能說成是佛的教學。
佛學的起手處是有神論,也就是六道輪回和因果報應。也如其它所有宗教一樣,六道輪回和因果報應說,上誘人以極樂世界(天堂),下嚇人以地獄。一則引人入門,二則導人向善。佛主的一個重要本義還在于說明眾生平等。但呆學者也可從這一理念導出歧視觀的,如對弱勢群體(殘障人士)說:你之所以這樣不堪,都是因為上輩子缺德不信佛主修行不夠造成的,這不是我瞎說的,親耳聽到過的。這當然是與佛之本意相悖的,是他本人佛修不夠的惡行惡言。但這一惡論只就六道輪回和因果報應論本身來說,真的是成立的。所以很多大德是主張佛徒兼以修儒,以儒之蒙學開示弟子,厚德為人,再求佛報。
其實對于一般人來說六道輪回和因果報應就足以安心了,若有上求者,則佛學應以四諦說:苦集滅道。這一理論的本質特征是唯心觀。也是佛學之所以為學的根本處。
佛之悟是有層次的,佛在哪?大德會說佛在心中,一念起是地獄,一念起佛現光芒。明心見性,便入佛境。這是一種修養,若直指人心,拂去有神論和唯心觀,那就是儒家的心性學了。儒學認為上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在誠意,誠意在正心,正心在至知,至知在格物。王陽明大師的四句教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劫,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洞髮W》中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佛學的最高層次就是其三法印,也就是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無我,涅般寂靜。這是具有離言法性的境界,無可言表的,只能在戒定慧的佛修之路上不懈努力,且有上上慧根的人才可領略其美妙,而又妙不可言。從這個意義上講,佛學也是密證主義,完全可能創造科學所無法解開的生理奇跡的。
有時我在想,佛主在菩提樹下開悟時,涌于心頭的理念是什么呢?不見經說,總覺是緣起性空,這應是佛學做為哲學的理論核心。
東方之“道”,同于西方之“真理”,誰也說不清是什么,它的方向是一定的,也是可以驗證的,儒釋道三家皆奉行于它,這是東方哲學,也應是西方哲學的元點。道不可得,道在人間最清晰的影子是德,于儒來說德的本性是“誠”,人要表里如一,身心和諧,萬事萬物也如此。于釋學來說德就是空,一切事物緣起性空,人也當空空為念,離苦得樂。道家則認為德為無,無中生有,道也是法自然的,所以人也應法自然,師法于天地,這一點與儒也是相同的。只是于道家來看,天地無情是不仁的,天地自然不以人存,不因人亡;而于儒家來看,天地亦有德,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師天則昂揚進取,師地則包容萬物,做人要有擔當和責任。
作為中華文化的主體學說——儒家把人之常情,世之常理,當作人的道德,合情則為仁,合理則為義,事無大小,見微知著。由人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人類而自然,天人合一,又以人為本。這一學說是站在人的視角的學說,是建立在利人利己之上的學說,不高于人類本性,也不低于人類本性,起于無惡,達于至善。是人類哲學與信仰的極限,正是這種文化自信,使其有勇氣與其它學說宗教合和相處,成就了中華文明的特有文化,既合和文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