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孔子和儒家辯護起碼要尊重歷史
羅寧 先生說反對在天安門立孔子像的網友都“心虛、自卑和怯懦”,他們的批評屬于“用野蠻、粗暴、無禮、失德的語言、文字,攻擊孔子”,于是對孔子和儒家做了很大篇幅的“正名”,宣傳儒家的豐功偉績。貧道讀了后覺得激情有余,老實不足,很多地方與歷史記載的事實并不相符。貧道重點對他描述的統治階級打壓孔子思想方面說一下看法?! ?/p>
羅網友說:“在春秋戰國時代,統治社會的奴隸主階級,對于不合于自己統治利益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不約而同的一致采取了排斥、拒絕、漠視、打壓的態度。”這段話里,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應該有“不合于”“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利益”的成分,因此才遭打壓的。如果不是這樣,這個段落就有誤導讀者的嫌疑。實際上,羅網友是說不清楚的。因為即使現在,中國這個時期是否有明顯奴隸社會的特征史學界都有爭論,其次,無論從論語里還是其他儒家經典里都找不到孔子或者他的追隨者有妨礙“奴隸主階級”統治的詞語?! ?/p>
孔子之所以不被當時諸侯國看好,主要原因與他反對統治者利益或者什么奴隸制無關,而是他要各國恢復周禮。也就是一是要聽周王室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其次要在禮制上行周禮。但是,對諸子封建的體制在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是分裂的原因,西漢劉邦分封諸子為王,結果文景時期就天下大亂,不是景帝尤其是武帝削藩,漢朝也是周朝下場。到春秋時期各姬姓諸侯王不再聽王室的,是周禮的結果。恢復西周的封建制,無非是再來一次從統一到分裂的輪回而已,有什么高明的?
孔子宣傳周禮的主要內容還是與“禮儀”,也就是習俗有關。但即使是西周時期,各地也不都是周的禮儀,婚喪嫁娶等也是各有各的習俗??鬃由隰攪攪_實行周禮(因主持制周禮的周公封于此)。但孔子活著的時候周邊小邦邾國、大邦齊國等依然行“夷禮”,一些國行夏禮,宋國習殷禮。習俗是很難改的,喪葬工作者出身的孔子想讓各地官民都改成他們那里的習俗,自然也很難受歡迎?! ?/p>
這才是孔子不太受歡迎的原因,什么“奴隸主階級”,“統治利益”都不是生拉硬扯的?! ?/p>
接著羅網友說:“秦始皇惱怒于信服孔子思想、學說的儒生,對于自己所奉行暴政的非議,殘暴、血腥的予以鎮壓,一舉“‘焚書坑儒’。”
這又是聽兩千年來儒生們悲情編造的。關于焚書坑儒,《史記》里本來說得很清楚,什么時候,因為什么,殺的都是誰,燒的都是什么書。不管歷史記載只管自己瞎說不是好習慣。(下面引號內容都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司馬遷的原話)
始皇統一中國后當年,“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蓟试唬骸煜鹿部鄳鸲凡恍荩杂泻钔酢Y囎趶R,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這段話清楚記載了當時關于國家基本體制的爭論。包括為什么實行郡縣制而不是周禮——封建制。因為兒子們雖然開始兄弟親近,“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這是周最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現在好不容易統一了,“又復立國,是樹兵也”。因此中國才有了后世兩千多年的郡縣制國家。而這種國體是至今世界現代國家基本國體?! ?/p>
也就是說,秦國究竟該“克己復禮”實行封建制,還是創新實驗郡縣制,是當時最重要的爭論,也是儒家和法家最大辯論題目。秦始皇最終選擇大一統的郡縣制,并不是出于私心,因為分封制照樣恩澤的是自家人。封建制必然造成國家分裂動亂,老百姓“求其寧息,豈不難哉”才是根本原因。同時也說明秦始皇還是善于分析,不因為“群臣皆以為便”就按多數人意見辦。于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薄 ?/p>
如果儒生們不一再要復古,要恢復封建制,也不會有焚書之事。三十三年(秦統一后第七年)“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并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圃唬骸伞!薄 ?/p>
這一段把儒法之爭寫得很清楚了,起碼有幾點是沒有異議的:
首先,儒生們堅持封建制,而且認為秦始皇搞郡縣制是錯誤的,贊同郡縣制的都是阿諛逢迎。理由有兩點:一是不能你秦始皇一個人高高在上,讓子弟、功臣們與普通老百姓一樣是“匹夫”。二是只要不恢復舊體制就一定滅亡。這兩點理由顯然不是從公心考慮的,要現在看根本拿不上臺面?! ?/p>
其次,秦始皇顯然不是獨斷專行,關于究竟采取什么體制問題,起碼兩次都是“下其議於群臣”。不是“一言堂”,而是讓雙方都發言的?! ?/p>
第三,李斯焚書的理由與這場爭論密切相關,而不是一般的愚民政策。要點是“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也就是儒生們堅持自己“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導致國家災難的封建制。建議用燒掉民間的(注意:儒生家的和官吏家的這些書不燒)文科類書。理工醫農類不燒。當然,貧道贊同李斯的主張,但不贊同李斯的措施。因為在大的轉型期,新舊體制的斗爭會持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是燒了書就沒有某種思想主張了,況且不利于文物保護?! ?/p>
不講過程不講原因,很容易把始皇焚書說成是完全想搞愚民政策??赐晁抉R遷的記述就知道不那么簡單?! ?/p>
焚書與坑儒顯然是兩回事兒,甚至“坑儒”這個詞本身就是后來儒生們杜撰的?! ?/p>
始皇為什么殺了一批人?這些人是什么身份?司馬遷寫得很清楚:
首先,秦始皇殺的不僅僅是儒生,而是各家的“生”,甚至更多的可能是“方家”而不是“儒家”的門生。這一點很重要。后來人把史記中“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陽”一段中的“生”都翻譯成儒生是沒道理的。這不僅因為“生”的本意是“門生”,還因為史記里有以求神訪仙煉藥為業的“盧生”“石生”等人,這個時候干這些營生的是“方家”還不是“道家”。引起始皇殺人的直接原因是一群“方家”門生。盧生這個家伙很不地道:早在焚書前他就給秦始皇說“亡秦者胡也”,搞得秦始皇大發人力財力修長城。后來又號稱能給始皇煉出長生不老藥。煉不出來,卻說“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因為神不保護才煉不出來。讓秦始皇多蓋宮殿,行蹤不讓人看見。最后還拿不出仙藥,只好逃跑。逃跑前還與姓侯的儒生“相與謀”,大罵秦始皇混蛋。秦始皇知道盧生跑了沒出撒火,說:“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秦始皇殺的是“生”,主要是“妖言以亂黔首”的各家門生,并不特指儒生。散布妖言的肯定與裝神弄鬼的方家關系更大一些,因為那個時候儒家道家都還不搞這個,這是人家方家的專利。
大一統的郡縣制不見得就是“暴政”,封建制也不見得就“仁政”。歐洲一千多年封建制,老百姓倒真的不是“匹夫”,而是“農奴”,是封建貴族的財產。因此羅網友說的與歷史事實不相符?! ?/p>
貧道覺得,羅網友這個帖子更多的是表現他是個儒生后人,像這段“給明王朝、清王朝造成了巨大統治危機的李自成、洪秀全,曾經在自己一時能夠控制的地區內,極其粗暴、殘暴的搗毀孔廟、焚燒《論語》等書籍、打殺儒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仇恨農民起義領袖?恐怕不會是,那是想表達什么呢?大概是表達對“下愚”們的輕蔑?! ?/p>
至于羅網友其他文字,就完全是表達情緒了,什么內容都沒有。
貧道注意到,別說羅網友這樣的孔子徒孫了,就算那13個教授也基本說不清楚道理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