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維方式》
——研覽儒、釋、道、耶、穆、蘇、第五項修煉……的共性、差異及其適用邊界
第十二章 舊約新約古蘭經的救贖
今日關鍵詞:活的亞當,該隱“殺”亞伯,蛇,原罪,得失其所,一般性教化原理
第一節 得失并存(下2)
顯然,在耶和華神那里是不糾結的。先回顧一下孔子有關“禮和義”關系的闡述: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于藝,講于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也就是說,禮也者,義之實也;義也者,禮之虛也。
“虛”是需要“實”來協的;“實”是需要“虛”指引的。
實,更多的是指“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也即源于“塵土”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人的肉體形態——人體的解剖生理系統;
虛,更多的是指“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也即源于“上帝的靈(Spirit)”的人之精神或“生氣”(Soul)或“末那識、藏識”——人體的藏象生命系統。
虛實的結合才是“有靈(Soul)的活人,名叫亞當”,而虛實的完美結合“達天道順人情”。“虛”與“實”不能偏廢,偏向“虛”,所謂的“人”即是孤魂野鬼;而偏向“實”,所謂的“人”即是行屍走肉。總之,偏廢的結果使其“人”既不“強”也不“尊”。
以此,“該隱”之“得”或“得到的”的現實載體就是以“眼耳鼻舌身意”為代表的“塵土”之肉體,是實體性實在之解剖生理系統;“亞伯”之“虛空”或“失”的實在載體就是以“末那識和藏識”為代表的“上帝的靈”之生氣,屬關系性實在之藏象生命系統。兩者的結合才是“有靈(Soul)的活人,名叫亞當”。
至于“……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后的人之八識之間或者“藏象和解剖”、“道心和人心”、“一和不一”之間為何會產生一系列異常的內在機制和前因后果及其解決方法的摘要,本書前面已經有了大量介紹,恭請有興趣的讀者更深入地關注那些原著。
需要提示一點,“該隱”一系對“亞伯”一系的“殺戮”,實際上就是隨著人的不斷成長,在漸漸完備了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內外境的盲目執著——可參考十二因緣的基本原理——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使得本來即具“藏”之特點的“藏識(阿賴耶識)”之顯現或發揮作用是愈加的困難,但造成這種困難后,“藏識”反過來更是會加深“眼耳鼻舌身意”的固執(注:后續在講到《古蘭經·黃牛》中,諸如“真主已封閉他們的心和耳、真主增加他們的心病、真主把他們的光明拿去、必褫奪他們的聽覺和視覺……”等“重大的懲罰”的內在邏輯,也基本是這個道理),這點可參考八識之間順轉和逆轉的基本原理。恭請讀者以此角度試試理解和領會“殺”的本質及其內在生成和消除機制。
但無論如何,肉體和生氣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才是活人;“若殺該隱”,人就是死人,跟絕種沒啥區別;賽特不生,人更是無從產生。因此,耶和華神,無論如何也要把“該隱”和“亞伯”綿延和并存下去,即便在綿延和并存的過程中依然會有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的“蛇”之障礙陷阱,也必須必然的要堅持這個原則。有障礙陷阱,回避是回避不了的,解決了越過去就是了,只有這樣,人才能不斷走向成熟。否則,“上帝的靈”只能繼續甚至一直“運行在水面上”,直到上帝再忙碌上一周的時間,去重造一遍天地萬物……上帝才不傻呢。
在這個視野下,再回顧一下《舊約·創世紀》里描述的人的歷程脈絡:
1、伊甸園時期,應理解為人之生命初誕生,處在嬰幼兒甚至兒童前期這個階段。
嬰幼兒是沒有沾染任何的不良嗜好,更沒有善惡好壞的分別心,諸如單純、率真、率性、純真……幾乎所有這類詞語都可以去描述嬰幼兒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喜怒哀樂悲憂懼”統統自然而然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該哭時便哭,該笑時就笑,不舒服就是不舒服,哪里還去琢磨或哭或笑或不舒服的前因后果?誰見過有糾結于此的小孩子么?痛了,就哭,就喊;解除了,接著玩兒,忙著玩兒別的,該干啥還干啥!顯然,小孩子最不同于成年人的特點是,他不會因“喜怒哀樂悲憂懼”而產生出別樣的“喜怒哀樂悲憂懼”,更不會因此而產生什么心理負擔,只依其天性的率性流露和釋放,因此,人在嬰幼兒時期甚至兒童前期是平平安安、快快樂樂、自由自在的。所以,像老子、李贄才都大力地去贊美去倡導。
2、不是耶和華神把亞當和夏娃趕出了伊甸園,實在是人自己把自己趕出了伊甸園,而且也是必須的。
因為,人長大了,接觸的事物多了,接受的影響也多了,慢慢也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了。但,少年兒童時期的人的特點很多時候是易受影響以至誤入歧途(善惡樹上的果子、蛇、該隱……)的,甚至外界給他灌輸了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然后再以此為標準去判斷他以后要面對的事物,這個過程很多時候對個體的成長影響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當然諸如逆反性、破壞力、愚頑度……都會呈現,甚至是致命性的后果。
這個時候,父母會拋棄孩子么?當然不會!即便孩子犯了錯,做父母的必須要面對,甚至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再次去嘗試錯誤也不能攔他的場景也不罕見,否則孩子不受到教訓不吃到苦頭是不會回頭走上正路的。這期間的錯誤均源于善惡好壞的分別或“該隱”的引發。而孩子,能在失敗中總結教訓,走上正路,則是“亞伯”起了作用。就像孟子所說的每個人都具有的人之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本質上,亞當夏娃在伊甸園內也好、外也罷,其現實的載體都是“塵土”之肉身和上帝的靈之精神的結合體。在本來面目的情況下,該隱也好,亞伯也罷,都是合情合理的——“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也即“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說于中道而離兩邊,或者說以“失”兼“得”,以“虛空”兼“得到的”。這樣,就可以“得”得其所,“失”失其所。
3、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接近成人期,最壞的情況就是“拉麥”的出現,甚至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但是,耶和華神說了,“殺拉麥,必遭報七十七倍。”而且絕大部分的父母也會選擇不放棄。顯然,很多孩子在歷經了諸多成長的煩惱后,終有一天會幡然醒悟,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當然,后續依然還要大量的更艱難的障礙在等著他,諸如進入工作、專業、社會角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在上述過程中,包括亞當和夏娃的痛苦經歷,蛇的特點,該隱和亞伯之“得失”失衡下的救贖,以及挪亞后代之“得失”下的再失衡,以以色列人為代表的人類一次次地誤入歧途……都是人類“眼耳鼻舌身意”被誤導、被扭曲、被假相迷惑下的后果,這些后果基本上涵蓋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愁,悲傷,痛苦,傷心、煩惱和不安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在《舊約》中,造成上述的原因統統被后世稱之為“原罪”,這些“原罪”導致世尊所說的八苦統統冒了出來。如果對應起來的話,這里的“原罪”大致相當于佛說正法四圣諦中的“苦集圣諦”,也即分別心、執著意,具體為“貪嗔癡慢疑”等五毒。
因此,千千萬萬萬萬千千不能把“原罪”做具相化的罪惡去理解,它只是“肉體和精神”或“人心和道心”或“藏象生命系統和解剖生理系統”在實現從各行其是到配合默契、從不自覺到自覺過渡期間直至完美“合一”前的一段小插曲。而針對如何漸次度過這段小插曲,自古以來的仁人圣賢都給出了許許多多解決的具體方法。每個個體只要掌握了應對自己以及連帶自己成長背景的最有效方法,自然都可以重歸伊甸園,毋需“贖罪”式的負罪感,只需擔當起自我救贖的責任即可。而不具備自我擔當時,則有上帝、諸使者圣賢、父母、師長甚至朋友去暫為擔當引導。俗語說,“聽人勸,吃飽飯。”
那么究竟如何去擔當引導呢?
誠然,任何個體的成長,如若任其發展,則種種“得與失”均是隨機出現的,在人心不古的現如今更是會走向極端。現實的生命進程中,執意妄為的該隱固然可惡,單純神貧的亞伯也不可取,必須要使兩者各就其位,提升之后,各得其所以至“天人合一”。
伊甸園時期,顯然是人的初期,是遠未成熟的不自覺狀態下的初始之快樂。湯因比說:“只有在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之后,他們的孫子才去發明了農業技術、冶金技術和樂器。”人總是要長大的,要走向成熟的。因此,任何單純的回歸伊甸園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邏輯,即是自覺地回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天與人不相勝也”的狀態下,也即如何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以至成熟以后能夠實現自覺狀態下的伊甸園回歸,而非不自覺的嬰兒狀態,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這也是人類各文化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持續實施教化的根本理由所在。
這里特舉一個截止到目前為止,有關教化最完整最一般性的方法論,《禮記·禮運》:
“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于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
——簡化到最后,即是“學而時習之”,即是“學習”。
孔子在這里,以耕地種田來講述如何實現“得與失”、“虛和實”、“塵土和上帝的靈”、“精神與肉體”、“藏象生命系統和解剖生理系統”……的完美結合與提升(治國和修身同理),也即是實現“說于中道,而離兩邊”、“天與人不相勝也”的道理,再次回歸到伊甸園。要實現這個自覺的過程:
一是,要有耕田的工具(禮);
二是,耕過之后得去播種(義);
三是,播種過后,不能坐等著收成或看天吃飯而無所作為,還得去耨(學),比如除草施肥之類;
四是,耨后,肯定還需去收獲(仁),否則糧食肯定就發芽霉變爛在地里了,終致前功盡棄;
五是,顆粒歸倉后,如若不加工食用(樂),肯定也是沒切身體會到收獲之樂的;
六是,僅僅一時的快樂,但不持久流暢而使身心俱長(順),就像吃了也是對身體沒啥好處一樣。以此設喻,對“禮”的學習、精進和掌握,六者的次第執行及其不斷提升是核心。恭請讀者回顧本書前面對“克己復禮為仁”以及“學而時習之”的詳細論述。
在這個過程中,“禮、義、學、仁、樂、順”是整個過程達到圓滿的技術路線、關鍵訣竅或者說培養體系,缺了哪個環節,亞當夏娃所代表的人都不可能實現自覺狀態下的重回伊甸園。在統籌這些環節上的自覺性或游刃有余(順)的程度有多高,決定了破除“基路伯”或者“轉動發火焰的劍”這些障礙進入伊甸園,以至“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的這個進程就有多簡單。
原理上講,總體的技術路線即是如此。而具體方法和細節上的各異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個人當期面臨的基本約束或擾動情況,是對總體技術路線的再豐富,但各自遵循的核心原理以及基本準則是一致和相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選擇儒、釋、道、耶、穆、蘇甚至第五項修煉等等,以至其下的某個派別,都是無可無不可的事情。畢竟,人類幾千年來歷經了血與火的教訓積累起了的各式各樣方法,總有一款適合你。只不過在選擇的時候多聽聽別人的建議,總不是什么壞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但最終,就像鞋子合不合腳也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一樣,這是任誰也是代替不了的。因此,實現從相似的知善惡能力到與上帝們相同的知善惡能力,諸如求神、拜佛、祈禱、懺悔、假人、假物……的方式均不可行。
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禱久矣。”
對于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必須“學而時習之”。只不過,夫子的勸勉更為中肯和淳厚,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關于本書及對本書內容評價的一點說明
本書:
研各家本原,究通薈萃,一是訣疑;
戒厚此薄彼,務求其正,各得其所;
追根溯源故,語拙文古,堪阻君覽?
圍繞“人”的本質、特點、定位、方法、工具、維護及其提升,把“仁義、克己、為己、禮、義、中庸、強大、中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率性、君子、小人、義利、異端、慎獨、格物、欲、惡、善、孝悌、中醫、藏象經絡、科學、唯心、唯物、實在、唯識、天、地、神、鬼、易、陰陽、八卦、象爻、典禮、五行、大同、小康、起義、明明德、親民、解蔽、寡欲、養欲、禁欲、縱欲、人治、法制、解放思想、整風文革、為人、道德、有德、無德、無為、無爭、愚民、天人合一、中道、離邊、出世、入世、涅槃、輪回、空色、禪、輪寶、蛇、原罪、惡魔、得失、救贖、懺悔、新人、舊人、信、哲學、理性、美、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愛國……”各式概念一并拿出來曬曬,雜陳之、還原之、井然之……
同時,基于“人之道”,相應地涉及“伏羲、黃帝、堯舜禹、文王、管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周敦頤、邵雍、朱熹、王陽明、李贄、毛澤東、老子、莊子、列子、文子、亢桑子、釋迦摩尼、阿難、闡陀、大迦葉、世親、彌勒、黑天、大梵天、慧能、神秀、耶和華、摩西、耶穌、穆罕默德、奧古斯丁、馬丁路德、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伏爾泰、康德、黑格爾、尼采、馬克思、榮格、牛頓、薛定諤、愛因斯坦……”所代表思想的論述、比較及其定位。
再次強調一點,本書是以“孔子、老莊、釋迦摩尼、耶和華、耶穌、穆罕默德、蘇格拉底”為核心進行闡述的,再依次闡述后續的流變,只是因為“孔子的思維方式”具備簡潔、深刻、系統、適用的特點才以《孔子的思維方式》為題。陳述各古圣先賢思想時謹遵敬畏、尊重、求是,何敢造次!
閱讀時,建議最起碼也要做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再不濟,也得全看完,才會有所得;若能達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境界,權當參加古圣先賢座談會聽聽罷了。
切記!切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