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回歸文化的本原
羅 寧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存的人類中間,在戰亂不已的春秋戰國時代,處在社會邊緣、底層的學者、教師、思想者-------窮困潦倒的孔子,面對一群同樣窮困潦倒的弟子,不斷即席、即時、即興、即事的敘述著自己對于人生、人倫、人文、人性、人情與人類社會的各種認識與觀點。
孔子言簡意賅的敘述的各種認識、觀點、主張,精彩、精辟、精粹、精深、精神、精益,富有深邃的哲理和博遠的感染力,因此,在受到啟迪與教益的同時,弟子們將孔子的言論記載下來,匯集成冊,在當時的社會上,與各色人等不斷的習學、傳播,由此,原始、自然、樸實的孔子思想、學說隨之得以形成。
孔子的思想、學說,當時是在沒有權勢控制、影響、作用;沒有利益驅動、誘導、扭曲的的條件下,由無權無勢的孔子在自由自在的的狀態中,在不斷與弟子們答問的過程中自然提出、創立的。
孔子的思想、學說因為深刻、博遠的符合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能夠滿足人類對于智慧、理性的必然需要,因此,就如同生長在荒原中的野草一樣,孔子的思想、學說,在信服、尊崇孔子思想、學說的人類自覺自愿的學習過程中;在代代相繼的人類不斷依循、踐行并受益的條件下,具有并保持著極其頑強、旺盛的生命活力。
所以,只要人類還在生存,只要人類的生存發展需求沒有發生質的改變;只要人類對于智慧、理性的需要還在不斷的持續,那么,孔子思想、學說的生命活力就不會枯竭,就會在不斷助益人類生存發展的同時,繼續持久的為人類所普遍的信服、敬仰與尊崇。
在孔子的思想、學說問世以來的兩千五百多年間,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在持續不斷的發展進程中,已經發生了眾多的深刻改變。但是,不論人世百態如何變遷,不論時間與過客般的人類在怎樣流逝,也不論落寞尊崇、榮辱興衰如何更替相繼,孔子的思想、學說,始終都能夠基于超眾的智慧屬性與理性品質,基于人類所受到的啟迪與教益,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催又生”的勃勃生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類中間,在日益廣闊的人類世界范圍內,在人類的精神、意識領域保持著至上的崇高地位。
作為地球自然物質環境自然發展的產物,人類是生存在地球上的眾多動物中的一種動物。只是由于人類在一萬多年前,擁有了來源至今不明的,遠遠超越了其他動物的意識能力與智慧優勢,人類才得以具有了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社會文明。
人類社會文明是在人類持續生存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育、發展的。人類社會的文化,則是人類社會文明不斷發生、發展的自然成果。
人類社會文明及其文化的發展,是人類在生存發展的持續歷程中,不斷依托、運用所擁有的意識能力與智慧優勢,不斷更有效的維持生存發展的產物。同時,人類及其社會的生存發展,在日益增多的廣泛受益于人類社會文明及其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在日益增多的相應減少、弱化著,人類的動物本能對人類生存發展活動的制約與影響。。
所以,自從人類及其社會擁有了遠遠超越了其他動物的意識能力與智慧優勢之后,在人類與其他各種動物之間,生存發展方式的各種差異就一直在不斷的增多。以至于作為動物的人類,日益增多的不屑于和其他動物為伍,在很多時候,甚至還會感覺不到自己仍然還是動物。
事實上,在人類社會文明萌發、發展以后,人類社會的文化進程,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自然成果,就不僅體現、印證著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而且,也在展示、預示著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路徑與成效。
因此,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人類文化層級的不斷提升,就只能無可選擇的自然成為人類及其社會生存發展不可逆轉的自然趨勢與方向。并且,作為一種符合自然法則的自然選擇,人類的生存發展活動,如果違逆了人類社會已經形成的自然趨勢與方向,就會遭受損害;相反,如果順應了,則會得到利益。
人類是一定要維持生存的,是一定要在維持生存的基礎上,爭取實現更好、更持久的生存的。這是人類的生命本質、生存本能、生存需求、生存意愿所決定的必然。
在人類及其社會代代相繼的生存發展進程中,所有人類的生命存活期間都是有限的。因此,自地球上有了人類以來,每年、每時都有大量生存經驗、生存知識豐富的人類在去世。當然,每年、每時也都有大量需要從頭開始學習生存知識、獲取生存經驗的人類來到人間。
匯集成為人類社會的每一個人,在來到世界上之后,都需要并必須學習、掌握多方面的生存知識、生存經驗,以能夠維持生存。但是,由于每一個人的生存時空范圍及其閱歷,都是真實有限的,所以,每一個人在之間的生存實踐中所能夠學習、掌握到的生存知識、生存經驗,必然都是不能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的。
因此,學習生存知識、獲取生存經驗,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之一,自然就是每一個必須維持生存、實現發展的人類,都一定會去主動、積極的尋求、學習、掌握的,并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要加以滿足和保障的。否則,人類就只能在必須參與的生存發展競爭中,處于不利的狀態并相應受到損害。
在人類生存所在的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當中,人類除了必須滿足、保障自己的生命、身體,所具有的各種基本需求之外,還必須承受、適和、應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各種變化,以能夠有效的利用機遇和規避危險,并由此來持續的維持生存。因此,為人類生命的持續所決定,對于源源不絕的來到世界上并只能從頭開始學習的人類而言,在生存的全部過程中,學習生存知識、獲取生存經驗的需要,就如同人類不能缺少的食物需要一樣,只能源源不絕。
有益、有效的人類的生存知識、生存經驗,在人類持續生存發展的歷程中,始終是在不斷積累并不斷傳習的。因此,既有的人類的生存知識、生存經驗,只要具有普適的價值與真實的使用意義,自然就會在人類普遍學習、使用的過程中,得到人類普遍、持久的重視、尊崇與歡迎;就會在不斷啟迪、助益、支持人類生存發展的實踐中,源源不絕的獲取持久、旺盛、積極的生命活力。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在使用被后人稱之為是漢字、漢語的人類中間,在地球上很多地方的人類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歷史背景中,盡管孔子當時只能在貧困潦倒的落寞中,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動蕩環境中,生活在不為權勢階層所看重的社會邊緣與底層,卻能夠以富有哲理,充滿智慧,并深邃、博遠的符合人性、人文、人倫、人情、人生與人類社會基本需求的獨到見解、主張和認識,普適的滿足與保障所有人類對于生存知識、生存經驗的基本需要。
因此,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及其社會文明、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在使用被后人稱之為是漢字、漢語的人類中間,孔子的思想、學說,繼前人的思想發展成果,開后人的思想發展之源,歷久彌新、歷久彌深、歷久彌堅、歷久彌高、歷久彌遠的達致了至今都令人難以想象的,能夠普遍、持久的啟迪、助益人類生存發展的境界。
生存在人類社會當中的人類,迫于各種權勢的制約和利益的影響,在不能自主的情況下,對于一些事物,即使是真實的持有反對、不滿的意念,人類都是可以用經久不息的掌聲和雷鳴般的歡呼,來違心的表達自己的贊成、熱愛、忠誠之情的。因此,只有在自然、自由的狀態下,人類才能夠依據自己的意愿,自主的做出判斷與選擇。并發自內心的,只對能夠持續、有效的助益自己生存發展的事物,自主的表達、堅持喜歡、學習、信服、尊崇的心情。而人類之所以會如此,則完全是人類的生存本能、生存智慧使然。
孔子的思想、學說,因為能夠普遍的滿足人類學習生存知識、獲取生存經驗的基本需要;能夠普遍的賦予生存發展中的人類以指引、啟迪與智慧,從而能夠普遍的助益人類走出蒙昧、走出茫然、走向利益。所以,孔子的思想、學說,不僅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乃至在世界范圍內,都能夠在自然、自由的狀態下,被人類自主的、發自內心的普遍、持續的予以認可、信服、學習、運用與尊崇,就是自然而必然和理所當然的。
孔子生前,及在孔子去世之后的數百年間,孔子的思想、學說,在沒有得到社會權勢階層認可、支持、正視的情況下,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中,只是依據所具有的符合并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深邃、博遠的生存知識、生存經驗,只能在自然的條件下,在自由的狀態中,接受、經受人類社會與時間的無情檢驗、磨礪與選擇。并且,正是在此期間及其在以后的漫長時期內,曾經就已經有無數的大量人類知識與經驗,被代代相繼生存發展的人類所厭倦、所放棄、所遺忘。
自從孔子的思想、學說問世,兩千五百多年以來,盡管生前的孔子無權無勢,貧寒落魄;盡管孔子只是述而不作、言簡意賅;盡管去世之后的孔子更是不能進行說明和闡釋。但是,因為孔子的思想、學說具有普適的智慧屬性與卓越的理性品質;能夠普遍的滿足人類學習生存知識、獲取生存經驗的基本需要;能夠普遍的助益、啟迪、指引所有的人類生存發展,因此,不論后來的一些人類怎樣對待孔子,也不論孔子在人類社會中如何榮辱興衰,孔子的思想、學說都能夠超越不同時空、不同文化不同傳統的阻隔,無脛而走,傳播至世界上一切有人類生存的地方。
兩千五百多年以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存過的人類中間,很多曾經權傾一時,威震四方的帝王將相;很多曾經富可敵國、揮金如土的權貴富豪;很多曾經美貌傾國傾城,文彩橫溢,無敵于天下的才子佳人;很多曾經震撼人心、顛覆世界的事件與巨變;很多曾經在社會上轟動、風行一時的思想、學說與文學作品,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轉,隨著人世的更替,淹沒在了歷史的風塵之中,遺棄在了人類記憶中的深處。但是,生前既沒有被當時的統治階層看好;去世后的數百年間,也沒有被當時的被統治階層在意的孔子思想、學說,卻因為能夠符合并可以滿足人類持續生存發展的多方面需要,而得以在自然的條件下,在自由的狀態中,在人類口口相傳或者相繼傳遞書籍的過程中流傳下來。
在秦始皇強勢統一了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之后,出于維護統治利益的需要,秦始皇在震怒之際,竟然以焚書坑儒的殘暴手段,慘重的打擊了信服、依循孔子思想、學說,并對秦始皇的暴政持有異議的儒生。事實上,在秦始皇痛下殺手之前、之后,孔子的思想、學說,也曾屢經各種磨難。
但是,盡管如此,孔子的思想、學說仍然能夠以其深邃、博遠的,無可磨滅的智慧品質與理性魅力,并基于能夠普遍、持久的福利、助益人類生存發展的真實效用,在人類自發自愿的珍惜、珍愛、珍視下,與很多其他的人類思想成果一道,沒有消失在血腥坑殺儒生的深坑中,也沒有泯滅在殘暴焚燒書籍的烈火中,而是在人類的腦海里,在人類的內心深處,持續的閃爍著理性、智慧的光芒,并在被人類代代相傳的習學、信服、信任和適用的過程中,戰勝了漫長時間的琢磨,克服了無數艱難的摧殘,持久的在紛繁的人類社會生活之中,不斷的啟迪、教益著代代相繼的人類。
孔子的思想、學說,是生存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在發展人類社會文明,發育人類社會文化的過程中,所獲取的智慧、理性產物。同時,孔子的思想、學說,作為生存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社會文明及其文化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當時能夠實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自由、自然、自在的人類社會氛圍中,出現、發展、存續的。
所以,孔子的思想、學說是符合人類生存發展所依循的自然法則的,是順應人類社會已經形成的文明、文化發展自然趨勢與方向的。因此,孔子的思想、學說的本原是文明的、是文化的。而自由、自然、自在,則應該就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本原狀態與風貌。不僅如此,文明的、文化的、本原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在人類社會所具有、所贏得的所有持久的生命活力,則正是人類在自由、自然、自在的狀態中,在被人類代代相繼的不斷予以認識、理解、習學、信服、運用、受益、傳播的過程中,所真誠賦予的。
在春秋戰國時代,限于當時遠不如后來便利的人際交通、交往、交流的實際條件;在人類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考、談論、發表各種認識、觀點的社會環境中;在沒有權勢階層干預、沒有利益群體收買、沒有君主旨意強制人類一律鸚鵡學舌的述說某種思想、學說的情況下;在各方面的學者、教師、思想家,都能夠在自然、自由、自在的狀態中,孜孜不倦的思考、探索并抒發各自見解的社會生活里,當時的人類社會,在自然匯集、升華以往的人類智慧、思想成果的基礎之上,自然、自由、自在的通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創立、形成了包括孔子思想、學說在內的,諸多豐富燦爛的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發育的文化成果。基于此,自孔子思想、學說問世以來的兩千多年間,直到當今,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的生存發展;人類社會的文明、文化的成長、成熟,便代代相繼的在包括孔子思想、學說在內的各種思想、學說的影響下,多方面的得到了持久的助益、造福、滋養與局限。
在孔子生前,文化的孔子思想、學說,并不曾借助、依附、利用各種政治、利益的權勢以張揚、傳播;也沒有被各種政治、利益權勢所強制推崇、利用。只是因為自然的具有能夠被人類普遍認可、接受、得益的智慧品質與魅力,孔子的思想、學說,才得以超越時空的阻礙,在不斷被人類習學、借鑒、運用的基礎之上,被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代代相繼的習學、傳播、運用和信任,并逐漸的傳揚于亞洲的東方與世界。
孔子的思想、學說,具有符合并能夠滿足人性、人倫、人生、人文需求的普適性,具有可以助益、福利、支持人類生存發展的多方面、多層級的社會功能與效用。所有習學過孔子思想、學說的人們,自然都會折服于來自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思想、學說所散發出的樸實、真誠、深邃的理性與智慧,從而相應的不斷受到啟迪與教益。
人類社會只要在生存發展,人類社會成員之間必然就會形成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自然區分。不論人類是否愿意,也不論人類賦予相互之間的自然區分以怎樣的形式與名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自然區分及其相互關系的普遍存在,都是無可否認,無可改變的社會真實。
相比較于人類社會的被統治者,擁有強勢并掌握豐富社會資源的人類社會統治者,在維持生存及維持統治地位的全部過程中,學習生存知識、獲取生存經驗的需要,與被統治者一樣,都是必須得到滿足與保障的。而不同于被統治者的方面則在于,統治者的需要往往會更為復雜而深刻。因此,在獲取孔子思想、學說的啟迪、教益方面,在利用孔子的思想、學說,以爭取、擴大、鞏固生存發展利益與統治利益方面,統治者能夠取得更多的成功與收獲,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西漢時期,董仲舒及漢武帝從孔子的思想、學說中,發現并找到了可以被用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社會倫理元素與社會道德利器。由此,漢武帝在充分吸收、借助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深遠社會影響力的基礎上,采納了各種可以被用來維護皇帝統治的人類社會思想成果,高瞻遠矚的創立了包括孔子思想、學說部分內容在內的,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儒術。
為了極大化的發揮、獲取并不等同于孔子思想、學說的儒術的政治效用,徹底奴化中國社會成員的思想、意識,穩固的維護皇帝的專制、獨裁統治,漢武帝還遠見卓識的相應確定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決策,并全面的予以實施。漢武帝的政治決策所獲取的維護皇帝統治的社會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因此,后來的歷代皇帝均忠實的沿襲了漢武帝的政治決策,從而有效的影響、制約了之后中國社會在兩千多年間的生存發展。
自漢武帝以降的歷代中國社會皇帝,基于同樣的社會現實、同樣的統治需求、同樣的成效感受,不約而同的深刻認識、體會到了孔子的思想、學說中,可以被利用以鞏固統治秩序的智慧精華,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政治使用價值。因此,歷代中國社會皇帝都基于鞏固統治的同樣政治需要,前后相繼的、不約而同的集中了所有的政治智慧,有選擇的對孔子的思想、學說及其使用的方法,不斷從不同的角度,反復的進行了政治提升與政治改造。
隨著孔子思想、學說中可以被利用以鞏固社會統治秩序的理性、智慧精華,與本質同一的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諸多觀點與主張,在被統治階級不斷進行政治改造、政治提升的過程中,逐漸的趨于合流、會流,所以,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華麗政治儒術,便相應的在事實上取代了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并不被統治者看重的,自然、樸實、文明、文化的孔子思想、學說。
然而,十分不幸的是,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社會,往往會不分青紅皂白的,要將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華麗政治儒術,等同于孔子思想、學說。并且,還會錯誤的通過打擊、辱罵、摧殘孔子思想、學說的途徑,來指責、批判統治、奴化了中國社會成員精神的政治儒術。
因此,飽受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華麗政治儒術的影響、局限,并對中國社會在晚清末年所飽受的喪權辱國恥辱深感憤怒的人們,激憤、激情的屢屢將攻擊、指責、辱罵的矛頭,對準既沒有責任,也沒有過錯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并大光其火,卻無視和常常醉心于真正阻礙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華麗政治儒術的種種美妙,這實在是中國社會荒唐的愚昧與悲哀之所在。
差之毫厘,失之于千里。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社會屢屢發生的批孔風暴,除了宣泄人們憤怒、痛苦、失望的情緒;李代桃僵的摧殘中國社會成員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增強、增進人們的中國社會的虛無感、自卑感、茫然感而外,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并沒有產生、形成任何積極的、有價值的社會作用。
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華麗政治儒術,而非孔子的思想、學說,作為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在兩千多年的期間內,連續為中國社會所造就的傳統政治文化的正統和主流,在歷代王朝不斷完善、強化及爐火純青的運用下,不僅有效的神化了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也被代代相繼的皇權統治者們有效的用以鞏固社會統治秩序。
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通過不斷爐火純青的運用華麗政治儒術,而得以維系了持續長達兩千多年的超穩定狀態的同時,中國社會,相應的也被運用華麗政治儒術的專制、獨裁皇權統治所造就的超穩定狀態,沉重的束縛與局限了兩千多年。因為,只是以鞏固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為目的與功能的華麗政治儒術,在被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是運用的過程中,從來都是以抑制、扼殺、窒息中國社會的生存發展活力與創新精神為前提、為成效、為途徑的。
因此,在過去的兩千多年間,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運用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華麗政治儒術,作為唯一的統治工具與手段,不僅造就了中國社會持續長達兩千多年的超穩定狀態,也在周期性的造就著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分化,循環往復的,不可逆轉的朝著至極大化狀態發展。而周期性發展至極大化狀態的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分化,是必然會周期性的激發慘烈的社會暴力革命的。而在慘烈的社會暴力革命的沖擊、打擊下,中國社會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則必然將會相應的發生周期性更替。當然,這種更替,只能是以中國社會相應付出無數的生命財產損失為慘重代價的。并且,相對于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的周期性更替,對于處在超穩定狀態的中國社會而言,兩千多年時間的流逝,實際上已經沒有更多的價值與意義。
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期間內,通過持續、反復的不間斷運用、完善,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華麗政治儒術,無可爭議的成為了中國社會政治、文化傳統及意識形態的主流。在此種情況下,中國社會代代相繼的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不僅曾經創造過強盛的王朝時期,也曾經創造過衰敗的王朝時期。但是,在當前的中國社會,人們不論是持有反孔的態度,還是認為應當理性的尊孔,無法否定的歷史真實則都在于;不論是在強盛的時期,還是在衰敗的時期,自漢武帝以降的歷代中國社會皇帝,所運用、信奉的都是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華麗政治儒術,而不是自然的、文化的、樸實的孔子思想、學說。
不過,自五四運動以來,當代的中國社會成員更愿意習慣性的將中國社會出現過的強盛時期,歸功于皇帝本人的英明、睿智、勤奮;同時,也會習慣性的將中國社會出現過的衰敗時期,歸罪于皇帝的低能、無能與孔子思想、學說的腐朽。卻不曾有人指出:中國社會在近代以來逐漸淪落至的衰敗狀態,應該是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極其所運用的華麗政治儒術,已經不能適應人類社會基于生產力的新進步,所導致的社會生存發展產生的新需要的必然結果。
我在已經發表的《孔子的學說是荒漠中汩汩水涌的清泉》一文中指出:“一生基本上是在窮困潦倒,不得志,其思想、學說,被當時的奴隸主階級所厭惡、排斥,孔子只能艱難、落寞的在社會的邊緣與底層生存。然而,盡管如此,孔子仍然志存高遠,持之以恒的志于思、志于學、志于教、志于述、志于“仁者愛人”;依然堅持在窮困潦倒,顛沛流離、四處碰壁的困境中,執著的周游列國,去向當時的奴隸主階級的領袖與代表們,宣揚、傳播自己的思想、學說與治世之道;依然保持正直、善良、謙虛、有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嫉恨邪惡、褒獎正義的崇高品格;依然與世無爭、溫和善良的孤獨向學,觀察、認識、思考人生、人性、人倫與人情;依然收費低廉而又真誠的為關注社會卻貧窮的弟子們傳道、授業、解惑,從而得到了數千貧窮而又好學的弟子們的真心愛戴與追隨。”
“在那個遙遠的春秋戰國時代,在那個奉行叢林法則,公然弱肉強食,只以強者為王,近乎原始野蠻的,豪強們無休止的在驅趕、強迫民眾相互進行血腥廝殺、殺戮和大屠殺的,充滿刀光劍影、尸山血海、慟哭哀聲、遍野餓殍的動蕩社會里,孔子的張揚理性風范、閃耀人性光輝、富有人生智慧、飽含人情溫暖、充實人倫力量、揮灑人文真情、主張平和仁愛、利于人類生存的思想、學說,無疑就是當時如同浩瀚荒漠一樣嚴酷的戰國社會里,驚艷呈現出的一縷輕柔舒緩的愛曲;一株迎風招展的綠樹;一抹充滿生機的青色;一眼汩汩水涌的清泉。”
“盡管,在當時,窮困潦倒的孔子,在問學之間,所述說的思想、學說,不過是沙掩的珍珠,寂寞、無形的傳播于民間。但是,不可抗拒的時間延續,不可逆轉的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進程,終究會拂去壓抑在孔子思想、學說上的一切塵埃與污跡,放生出孔子思想、學說的本形、本色,幫助其以真實的、富有活力的、清新的本原,佇立于人世間,并以其不被扭曲、不曾滅失的智慧力量,啟迪、助益、滋養于人類的生存。”
現在,我依然堅持以上的觀點。
自然的、文化的、本原的孔子思想、學說,因為具有能夠普適并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深邃、博遠的生存知識、生存經驗,因此,不論是統治者提取、利用孔子思想、學說中的部分精華,用以創立華麗的政治儒術,并不斷的運用華麗的政治儒術以有效的維護統治;還是不滿、憤怒于統治者的專制、獨裁統治,但是,又不能或者不敢進行反抗的被統治者,在不明白正是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者堅持運用華麗的政治儒術,才導致了嚴重的社會不公平的情況下,為了間接的表達不滿、憤怒的情緒,而肆無忌憚的攻擊、辱罵、摧殘、燒毀、搗毀被統治者所推崇利用的孔子及其各種物質載體,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自然文化本原,都不會因為所遭受的種種磨難而改變智慧的屬性與理性的品質,都依然會保持對于人類及其社會生存發展,所具有的積極影響力與深刻感染力。
自漢武帝以降,歷代中國社會的皇帝為利用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在民間自然具有的深遠影響力,增強皇帝專制、獨裁統治的社會認可度,以更為有效的持續維護統治秩序,都曾經十分巧妙的利用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作為政治儒術的華麗標志、品牌與包裝,對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充分的加以利用。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的被統治者們,為反抗統治者的專制、獨裁統治,也在將受到統治者充分利用的孔子,利用為攻擊、摧殘、侮辱統治者的有效途徑,以宣泄對統治者的強烈不滿與憤怒。所以,盡一切可能的給孔子強加了種種的污泥濁水,并對象征孔子的各種物質載體,無所不用其極的進行毀滅與摧殘。
自然的、本原的、文化的孔子思想、學說,因為始終能夠滿足人類及其社會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自然發展,依循人類文化層級提升的路徑自然提升的智慧需要。因此,只要人類社會在持續的生存發展,只要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沒有質的改變,任何統治者對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利用、改造;任何被統治者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攻擊、摧殘,都不能傷及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文化本原,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符合人類及其社會發展文明、提升文化層級需求的,從來不怕火煉的真理品質。所以,盡管歷代憤怒的反孔者們,曾經無所不用其極的運用各種辦法,反復力圖打倒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但是,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卻始終如同不倒翁那樣,平和而自信的令一代又一代的憤怒反孔者們深感沮喪、無力與無奈。
認識、肯定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所具有、所依據的文化本原,不僅有益于中國社會從人類的生命本質、生存本能、生存需要、生存意愿等基本的生命屬性出發,繼續不斷的受益于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中的豐富精華;還可以基于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文化本原所具有的豐富生存知識、生存經驗,消弭源自于歷代后人從各種具體、實際的政治、經濟利益紛爭與沖突出發,而演化成的各種社會分歧、對立與斗爭,從而致使文化的、本原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能夠與各種有利、有助、有益于人類更好、更持久生存發展的思想成果一道,在被人類更為廣泛、有效的加以學習、借鑒、運用的過程中,繼續助益、造福于人類及其社會的生存發展。
因此,當代的中國社會,應當超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是情緒對立情節,應當擺脫社會成員之間貧富分化現象持續擴大所導致的恐懼心理,不僅應當洗滌干凈統治者為利用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深遠影響力,而賦予孔子的種種華麗政治包裝;也應當洗滌干凈被統治者為反抗統治者,為宣泄不滿、憤怒情緒,而利用反孔子的途徑,強加于孔子的種種污泥濁水,從而讓文化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回歸自然的、樸實的、文明的文化本原。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存的人類中間,歷代的統治者為維護、鞏固統治秩序,以不斷的擴大統治利益,曾經長期通過運用、利用以孔子思想、學說為包裝的華麗政治儒術,沉重的窒息、束縛、抑制了中國社會的生存發展活力與創新能力,致使中國社會在漫長的期間內只能處于超穩定的發展停滯狀態。但是,限于統治者的引導與認識上的誤差,中國社會的被統治者們,卻在反復錯誤的將華麗的政治儒術等同于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同時,為反抗并表達對統治者的不滿、憤怒情緒,則反復錯誤的將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當作了華麗政治儒術的替罪羔羊,并至今都在不斷的進行攻擊、辱罵和摧殘。不言而喻,此種低級的錯誤,不僅會嚴重的妨礙中國社會發展文明進步、提升文化層級的積極努力,也將會繼續沉重的打擊、損害、減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聲譽、影響力與公信力。
在已經過去的兩千多年間,在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為品牌的華麗政治儒術的深沉遮掩下,自然的、樸實的、文化的孔子思想、學說,盡管曾經無數次遭受過屈辱的攻擊、折磨、摧殘,卻經久不衰的依然能夠延續著堅韌的生命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本原的、文化的孔子思想、學說,所自然具有的不可磨滅的人性智慧品質與人倫理性魅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普遍、持久的啟迪、福利、助益、支持人類的生存發展。
自然的、樸實的、文明的、文化的、本原意義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歷經時間的磨礪、歷經無數人類社會生存實踐的檢驗、歷經各種狂風暴雨的侵襲與打擊,都能夠始終如一的在人類代代相繼的學習、信服、信仰、踐行、尊崇的過程中,一如既往的向人世間傳播呼喚穩定、秩序、和平、仁義、愛人的溫暖理念;傳播充滿人性、人情、人文、人倫、人道的慈愛思想;傳播飽含理性、智慧、經驗、知識、巧思的厚重學問。同時,也在不斷啟迪、教益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并持續、普遍贏得人類真誠珍愛的基礎上,日益增多的在世界范圍內,啟迪、助益著更多人類的生存發展,從而日益增多的得到更多人類的信服與尊崇。
在當代,中國社會的文明發展已經具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也已經普遍的具有了以往數千年所不曾達致的提升,尤其是經過十年文革的鍛造與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洗禮之后,社會成員主體日益增多的趨于智慧、理性,已經成為了中國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趨勢。因此,智慧、理性的認識并對待各種社會問題、社會現象,自然就應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成員進行價值判斷與意識活動的主導方向與主流。
在以往的兩千五百多年間,不論是陷入被打擊的屈辱難境,還是進入了被權勢利用的浮華順境,樸實的、自然的,文明的、文化的、本原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都始終能夠以其所具有的人性智慧品質與人倫理性魅力,普遍、持久的啟迪、福利、助益、支持人類的生存發展,并由此而持久的得到了眾多人類真誠的,代代相繼的信服、敬仰、運用與尊崇。
在以往的兩千五百多年間,自然的、樸實的、本原的、文明的、文化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曾經以所達致的深邃、博遠的智慧屬性、理性品質,無脛而走的傳播于生存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之間,并逐漸在東亞地區的中華文化圈內,受到了人類的廣泛信服、運用與尊崇。
因此,自然的、樸實的、文明的、文化的、本原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作為與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世界級偉人所創立的思想、學說并列的人類社會文化瑰寶,自然的成為了使用被后人稱之為是方塊漢字和漢語的人類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的社會進程中,所達到的被當時及后來的眾多人類所不能企及的高度標志;所獲取的在提升人類文化層級方面,被無數后人望之彌深、望之彌高、望之彌新的思想成果,理應被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是真誠的愛戴與尊崇。
盡管與以往相比較,當代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無數積極的變化,并且,所有的變化依然都在不可逆轉的繼續向前發展。但是,盡管如此,當今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在生命本質、生存本能、生存需求、生存意愿及社會聯系,與以往的人類相比較,包括生活在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得以創立年代的人類在內,都沒有發生任何質的改變。
所以、既然在以往的漫長期間內,無論榮辱興衰,樸實的、自然的,文明的、文化的、本原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都曾歷久彌新、歷久彌深、歷久彌堅、歷久彌遠的啟迪、福利、助益、支持了人類的生存發展,那么,在當代的社會環境及條件下,樸實的、自然的,文明的、文化的、本原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也一定能夠更為廣泛、持久的繼續造福于當今與將來的中國社會成員。
所以。在當代的中國社會,人類所要做的事就應該在于,超越諸多社會成員的基于現實的政治、利益考量、而相互持有的各種分歧、對立的見解與主張,從有利、有助、有益于人類生存發展的角度出發,讓樸實的、自然的、文明的、文化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回歸至讓所有的中國社會成員都會受到啟迪、教益的文化本原。
面對自然的、樸實的、文明的、文化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本原,所有公然試圖繼續利用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以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們;所有公然指望通過再次辱罵、打擊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以宣泄對現實不滿情緒的人們,無疑都會相形見絀,無言以對、羞愧難當。
回歸文化本原的,自然的、樸實的、文明的、文化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在當代中國社會成員能夠智慧、理性、平和的予以對待的條件下、環境中,則自然將會在人類平和的加以學習、運用的過程中,以其所具有的符合人性、人生、人文、人倫、人情與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需求的普適性,繼續普遍的造福、助益于中國社會的持續生存發展;繼續普遍的支持、增強中國社會成員自信、自尊、自立、自強、自行的文明意識與文化品格,并由此而繼續在得到中國社會成員的真誠信服、尊崇與尊敬的基礎上,尊嚴的與其他世界級的人類社會文化瑰寶一道,并立于人類世界的思想、精神領域,并繼續為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及文明、文化的豐富多彩做出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