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維方式》
——研覽儒、釋、道、耶、穆、蘇、第五項修煉……的共性、差異及其適用邊界
第九章 毛澤東思想面臨的挑戰
今日關鍵詞:敵對斗爭,是非改造,對立統一,新人,誰在制造冤假錯案,為人為己,手段目的,相忘于江湖
第三節 吾命維新(上)
再來看社會主義的三項核心價值之間的關系:
其一,解放思想是后兩者的前提,沒有“解放思想”前提下的“求”,“是”是無從或全面揭示的,因此它更是達到“求是”的前提;
其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內在規定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必須服務于它;
其三,唯物下的“階級分析”方法在區別和遏制非“為人民服務”和非“全心全意”上起到了背景性的作用,但這個背景在毛澤東那里(詳情參看《矛盾論》)也已被改造為對立統一以至辯證統一下的矛盾分析,而非單純你死我活的截然對立的唯物主義下的“階級分析”?! ?/p>
根據上一章對“大學之道”的闡述,現在再對照一下社會主義三項核心價值:
由上表的對比,不管在邏輯形式上還是在基本或表象內容表達上,兩者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不由得使人得出這么一個推論:毛澤東本身長期受到的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思維定勢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當然也包括流變曲解后的四書五經的影響。即便不非如此,而被視作在長期革命實踐探索中的總結,那也是和曾子英雄所見略同的。具體細節上的區別,恭請讀者回顧本書第一、二、六、七章的相關內容?! ?/p>
毛澤東于1937年7月和8月分別寫就的《實踐論: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和《矛盾論》集中反映了關于“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最初的一般原理和邏輯:
前者,主要是為“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提出的?! ?/p>
結論是,“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薄 ?/p>
后者,主要是針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提出的。
結論是,“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辈⒅赋雒芫哂小捌毡樾院徒^對性;特殊性和相對性”,而“斗爭”貫徹始終,尤其矛盾“互相轉化的時候,斗爭的表現更為顯著”?! ?/p>
針對以上內容的原理和邏輯,需要提請注意如下幾點邏輯前提,也即毛澤東所依據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本背景:
一是,“實踐”之“實”本是一個中性詞,但是基于唯物辯證論的話,唯物之實指的就是“實體性實在”,也即“眼耳鼻舌身意”所認知到的實在,并不包括“關系性實在”。那么,再如何辯證地分析事物,也僅在實體性實在里打轉,涵蓋不了兩類實在。涵蓋不了的話,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而描述并完整反映“思維的根本法則”的學說為《易》或者唯識學八識。這點請參見本書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內容;
二是,“理性認識”之“理性”或者從屬于“理性”范疇的“理智”,其最初根源于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承接,它們的本意也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以下的認知。其后,包括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培根、伏爾泰、黑格爾、康德、叔本華、馬克思等都沒有完成這個突破。即便黑格爾受《易》思想的影響有了一丁點兒突破,但就這點兒突破都還停留在假設層面,這時黑格爾再如何批判,也跳不出“理性”的范疇。因此,千萬不要以為整天掛在嘴邊的、言必稱的、但不明所以的“理性”或“理智”之舶來品是個多么先進高檔的東西。這里先給出這個結論,在本書第十三章“兩希文明在西方的延承”中將有詳述;
三是,雖然“知行統一”的結論是基于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得出的。但毛澤東這里受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影響的痕跡,也是非常明顯的。但王陽明那里的“知行合一”之“一”的究竟(此“合一”非指集成整合為一體、或歸于一致、或不分彼此、或可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統一之屬,在下一章介紹老莊“天人合一”思想時將專門討論),在毛澤東思想中并沒有反映更沒有去探討。盡管王陽明此思想,尤其是“一”直指本體,但因王陽明并沒有就“知”和“行”分別進行詳細的定性(孔子、老莊在這個方面的定性是非常清晰的),造成后世(不僅僅是毛澤東)于“知和行”的關系上只能得出“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邏輯。在此邏輯下,似乎人類對事物或者宇宙自然真相的認知只能是無限接近,永遠是遙不可及的。其實,人類是可以獲得完全的真相的,其條件即是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本書后續各章在介紹道學和佛學時會有更深入的論述?! ?/p>
總的結論是,馬克思以至西方主流哲學(諸如尼采等倒是個例外)都還停留在唯物或者理性的階段,未定性的“知和行”本身也極易落入同樣的境地。也即是說,上述文論所依據論證的眾多基本概念本身即是不究竟的,而且其共同的不究竟也基本一致,最終造成不管是《實踐論》還是《矛盾論》所提供的認知方法都還停留在前六識能夠反映的實體性之客觀實在上。
這里需要穿插一個有關文化傳統和唯物對立之“階級分析/斗爭”的小背景:
綜觀《共產黨宣言》,其開篇首句“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這個形式即來源于《舊約·創世紀》,而且《共產黨宣言》總體內容上徹底對立的傾向尤為突出?! ?/p>
不管是出于受眾易于接受和樹立類似宗教性的權威,還是馬克思自幼所受猶太文化的潛在熏陶,總之,其受《舊約》耶和華截然對立風格(本書后續第十二章對《舊約》會有專門的闡述)這種文化背景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種風格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結合毛澤東的奮斗實踐,以及從小就耳濡目染的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教育,對人民大眾苦難的強烈共鳴,對極端困頓的中國擺脫“三座大山”之當期核心矛盾解決的緊迫性和使命感……共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由于上述這些東西方現實的和傳統的熏染痕跡的共同作用,使毛澤東在處理問題時有明顯區別于耶和華風格的特點:
一是,對立下,分清“敵我”的斗爭哲學;
二是,辯證下,厘清“是非”的改造哲學?! ?/p>
這兩種哲學其實就是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一般情況下,二者的混合使用是常態,而且力求做到對立統一或者辯證統一。
毛澤東晚年自我總結:“……我一生干了兩件事,一是和蔣介石斗了那么幾十年。……另一件事你們都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件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都沒有完。這筆“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動蕩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風’了。你們怎么辦?只有天知道?!薄 ?/p>
這個總結是坦率的、準確的,同其一向的哲學思想也是高度吻合的。這里的“我一生干了兩件事”之語,基本上是圍繞著“斗爭”和“改造”這兩大哲學思想講的,而且把這二者能夠發揮和運用的潛力幾乎到了極致。這也是毛澤東之所以是偉人并遠遠高于一般意義上的國家締造者或者政治領袖的根由所在?! ?/p>
在對待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階級敵人和外部敵人時,那是必須要嚴格遵循對立的階級分析的。就算如此,也要適當區分敵人內部勢力的左中右,以最大限度地孤立頑固分子以瓦解對方。更有甚者,“對于反動階級實行專政,這并不是說把一切反動階級的分子統統消滅掉,而是要改造他們,用適當的方法改造他們,使他們成為新人?!?951年4月30日特意批示:“殺人不能太多,太多則喪失社會同情,也損失勞動力?!矡o血債或其他引起民憤的重大罪行,但有應殺之罪者,例如有些特務或間諜分子,有些教育界及經濟界的反革命等,可判死刑,但緩期一年或二年執行,強迫他們勞動,以觀后效?!弊畹湫偷陌咐菍χT如日本戰犯、侵朝戰俘的特赦、優待和改造等。“死緩”這一司法用語也橫空出世,但后世往往忽略了它的應用邊界。因此,諸如“對敵人要象秋風掃落葉一樣無情”之類的說法至少不符合毛澤東關于各類甚至包括敵我矛盾處置的一般原則或一貫態度。
而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及某些同志尤其是領導所犯錯誤時,則是通過整風甚至觸及靈魂的文革,來進行深刻教育,而非簡單肉體類的懲罰或消滅。無他,只是為了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也是為了挽救那些陷入種種歧途而不自知的極少數,必須要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必須要開展針對各個階段新矛盾的整風運動!
因為毛澤東相信很多同志也是可以改造好的。因此,除非有超越或不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在邏輯及其背景,必然使整風與文革成為現實。
更重要的是,具備“……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特點的人實在是不多的?,F在看來,似乎那就是毛主席的自畫像。終其一生,他都是一直令人可敬地忠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對追求人類解放這個使命一向忠貞不渝,并不遺馀力地引導其實踐走向深入?! ?/p>
顯然,上述作用在明顯的敵對勢力處理上其效果非常明顯,典型如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等。而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上,尤其對于少數具有資產階級傾向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人上,則極容易被人利用或被具相化操作。“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這個相對高端的社會角色擔當為各類從政者、做官者、為學者、牟利者……提出了幾乎是整齊劃一的高保準和嚴要求。特別是“全心全意”的界定,更是加重和抬高了有“資產階級傾向和官僚主義作風”或者嚴重自私貪婪之人的修養要求和層次。而恰恰是那些少數,卻往往是體制內的掌握或自以為掌握知識、權力、勢力或者財富者,甚或是無知無畏的流氓無產階級。但正是基于這些東西(對前述種種“主觀、教條、經驗、宗派、官僚、命令、山頭、個人、脫離群眾、資本、修正……”之主義的執著)的厚重或對其一知半解,反而會使有些從政者、做官者、為學者、牟利者……在沖破“眼耳鼻舌身意”之“分別、執著、包袱……”上又多了些許難以逾越的障礙。
正因為看到了這本質的一層,尤其如何把這部分人改造成為“新人”,就如文革甫始的《5·7指示》所示。根據《實踐論》和《矛盾論》,毛澤東無法更不能用階級對立的方法實施,只有而且只能作為人民內部矛盾去處理,這時必然要遵循一些非階級對立的既定方針目標。因此,毛澤東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薄 ?/p>
“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志?!薄 ?/p>
“整風是思想上的清黨,審干是組織上的清黨?!薄 ?/p>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薄 ?/p>
“現在我們的同志把這些觀點聯系不起來,不曉得講了多少次,多少年。統一戰線,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反對形而上學,反對教條主義這一套,一等到寫文章、演說、開會作議論的時候統統忘記了,沒有治病救人的意思,沒有幫助別人的意思,一棍子打倒?!薄 ?/p>
“要文斗,不要武斗?!薄 ?/p>
通俗的講,所謂整風或者文化大革命,就是奉行思想改造的路線,也即消除掉上述種種非“克己”的主義或傾向,而非簡單的消滅肉體。因為,思想的改邪歸正,才是其最終目的,才能做自己的真正主人翁,才能成為“新人”。
但是,順利發動“文化”之革命絕非易事,一定程度上截然對立性的矛盾易識別和操作,而涉及辯證統一的人民內部“是非”問題,特別是“分別、執著、包袱……”的思想改造則遠非如此簡單。通觀“文化大革命”和三次大的“整風運動”,隨著運動的深入,尤其文革時期“敵我”與“是非”之間的界限已被嚴重模糊,而且把思想上的問題同肉體沖撞、人格侮辱、生存威脅等掛鉤,簡單化、上綱上線甚至刻意扭曲的具相化操作成為主流。
關于這點,泛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傷痕文學或某某回憶錄中反映得最多,比如,不讓往鉛筆盒、橡皮上寫名字:“不要把這么一點點小東西都變成‘私有財產’”……距離毛澤東制訂的方針初衷越來越遠——歷史版的“政令不出中南?!?,幾乎無一例外地留下遺憾,出現人身攻擊,人身傷害,以至大批“冤假錯案”:
1、延安整風運動中??瞪檬种姓莆盏摹罢L”“審干”大權,在延安各機關單位、學校發動了“搶救失足者運動”,大搞逼、供、信。一時間,整個延安地區“特務如麻”,弄得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之中。
2、建國整風運動中。這個時期,總體上不管整風還是整黨都還是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擁護的,之后的幾年,幾乎是政治運行環境最清明的時期。即便如此,在諸如大肅反中也造成了一些失誤?! ?/p>
3、“開門”整風運動中。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一批知識學術界人等,被打成右派,含怨受難?! ?/p>
4、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包h中央”決定在“清理階級隊伍”的基礎上進行整黨建黨。結果,制造了一大批“冤假錯案”。而文化大革命開始前一年,毛澤東就十分明確指出:“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钡沁\動一開始,真正倒霉的卻是地富反壞右分子和他們的子女,以及大大小小的所謂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真正的武斗也是從批斗他們開始的。——真真的現實版的乾坤大挪移,何其怪哉!
有些人一直都在聲討四次運動造成的負面影響,無疑它們確實都曾經發生過,畢竟所有的傷痕文學或某某回憶錄同時扯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必須清醒認知的一點是,毛澤東的指導思想同下面所謂執行層的操作,根本就不是相對應或一脈相承的甚至是扭曲反向的。至于后來的左左右右有意無意的對其廣度、深度或力度存在避重就輕、夸大夸張、各執一詞甚至肆意誣蔑,也都是蠻常態的事情。認知不到這一點,那就只剩下或陷入到無知無畏于事無補的相互譏諷謾罵了?! ?/p>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