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維方式》
——研覽儒、釋、道、耶、穆、蘇、第五項修煉……的共性、差異及其適用邊界
第六章 孔子思維方式的再細化
今日關鍵詞:自覺、不自覺、學習、自然、時哉
第四節 居養行禮
在“為己”和“止己”方面。
之所以把兩者放在一起一同闡述,是源于“為己”和“止己”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也即沒有不受諸如認知水平、時空局限、時機把握或資源所限等約束的“為己”,更沒有不關注自我生存和發展的一味“止己”。
前述曾指出,“喜怒哀懼愛惡欲、飲食、男女、死亡貧苦”等生理和心理內容為人的自然屬性;“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等社會角色的定位和擔當為人的社會屬性。作為人之屬性的“情義”,“其官于天也,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因此,必須得到恰當的對待、滿足和擔當,才是“禮”之“本”。而這種恰當或恰適的對待、滿足和擔當在儒家眾多經典中比比皆是,《禮記》中有詳細論述。
再次恭請關注的是,上述恰當的對待、滿足和擔當,在不同類別或層次的人群之間對理解和實踐“恰當、恰適”時的側重及其方法論是有區別的,不可一刀切地理解“恰當、恰適”這個定位,當然,也不必強求所有恰當的方法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先看看孔子自身的生命實踐是如何體現上述之“恰當、恰適”的,這里所舉也僅是掛一漏萬,謹供參考:
《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鍻,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所講述的孔子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因禮而行,隨時而變,科學飲食,正常起居,因應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即便是現代非常時髦的各類養生科學也相形見絀,在那個時代孔子活到七十三歲絕對是老壽星了,更何況夫子六十八歲時才結束顛沛流離的列國周游,回到魯國。
至于心懷惡意地指責為“生活腐敗或腐朽或自私”則真的是貽笑大方了,難不成非“簡樸”非“憶苦思甜”無以表高尚?家里有轎車代步非得去蹬三輪?那是作秀!有啥條件,就利用啥條件,不夸張、不過分、不矯情、不越禮,如此即可。這才是真正滿足自然屬性之生理需求之一的“為己”。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禮記》:‘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庭,八十杖于朝,九十而天子往就見之。’‘祭神如神在’。小處可見夫子的誠敬之心,同時誠敬之心的體現也不必非得以整齊劃一的固化、死板、教條方式去實施,必須結合具體的情、現實的境、不同的人。
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即便是托人問候,那也是處處體現真誠。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對別人所贈之物,特別是藥物,既禮而受之,又禮而卻之。‘受之’是領情,‘卻之’是示人不亂用藥。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既問人,又問馬,先人后馬,先重后輕。’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君,臣臣。’特殊情況下,如若條件具備也盡可能注意自己的角色擔當。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國君召喚,孔子不等車馬備好,第一時間就先步行去了。盡職盡責如斯,積極重視如斯。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入太廟,每事問。——誠心誠意地向別人請教,態度端正。
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托妻寄子,生館死葬’,不客氣、不虛偽、敬祭、唯赤誠,朋友之倫,朋友之信,做到這個份上,何必憂知音難求?何必嘆管鮑不再?真的是‘吾無間然焉’。
寢不尸,居不容。——睡覺時不必直挺挺的躺著,或兩手交于前或中指貼褲縫,像木乃伊一樣,放松、放松、再放松;獻祭、工作、生活等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回到家,什么塑身內衣、西裝革履之類的統統甩掉,不必像正式場合那樣嚴肅、正裝甚至濃妝艷抹,隨意、隨意、再隨意。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對弱者、障者、哀者恭敬,對技者、工者恭謹。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試想想,見到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當事人居然沒一丁點兒的反應,不說別的,對后廚的大師傅那也是有點不公平甚至殘忍呢!遇驚雷狂風,居然巋然不為所動,除非有特殊情況,那么,“必變”都是常人應有的正常反應,刻意的壓抑反倒有違人性。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有誰坐夫子開的車,那感覺絕對是又快又穩又安全,最起碼非常有安全感。現在很多公交車上都張貼有‘禁止和司機交談’的標語,而對照現代社會許多司機和乘客尤其私家車上的諸如邊打手機邊開車、邊聊天邊開車、漫不經心地開車等言行舉止,要是都能如此,那得避免多少的交通事故啊。”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在處理日常的社會關系上,能做到上述的言行舉止,哪兒有“不安,不信,不懷”的道理啊。
“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庭,便便言,唯謹爾。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鞫如也。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在什么場合做什么事、說什么話、持什么禮,即便當今社會尤其是在外交等正式場合概莫能外,更何況面臨著從“以神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孔子的身體力行甚或強化更顯示其示范效應。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看到這句話,不由得想起歐美典型如德國人苛刻而嚴厲的釣魚規定來:
首先,在德國釣魚首先要有釣魚證;
其次,取得釣魚證是要通過嚴格考試的,要學習五本教材:一般魚類知識和疾病、水域知識、淡水魚蝦和蚌類、釣魚中的生物環保法律和漁具知識等;
其三,作為一個“專業”釣魚者,釣魚時還必須帶上許多專業工具,其中包括一把尺子——在德國,哪種魚多少厘米以下就不許釣,全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有魚上了鉤,要用尺子量一下,如果不達標,就必須扔回水中。
今天所展現的人和自然關系融洽如斯,也是源于其工業污染帶來的環境惡化造成大量的災難而心有余悸才不得不警覺開始關注和嚴格此事,此后所謂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也不過是其再延續,而在《禮記》中,涉及面寬得多且類型繁多的明確要求和做法卻白紙黑字地在其中已經記載了幾千年了。反觀現如今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一項項實在令人扼腕揪心。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論語·鄉黨》篇以這句話結束孔子日常行為、舉止、言談、居家等涉及鄉黨、朝廷,外交,君上、臣下、祖先、朋友、弱者、技者,衣著、睡眠、飲食、行坐、交往、融入自然……的描述,都能“時哉,時哉”。這樣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中的一般關系本身,既得到了實現和滿足,同時也和環境完全融融在了一起;既“為己”,又“止己”,展現出一幅真正自然和諧的畫面。
上述的舉例,大致描述了孔子身體力行的“恰當、恰適”之片段,總結起來,要實現該原則的要求不外乎兩大類方式:
一是,通過“學習”漸次全面掌握自然屬性特別是社會屬性的對待、滿足和擔當;
二是,順遂人性的本能反應,來對待、滿足和擔當相應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兩種方式在社會實踐中的區別,大致存在自覺和不自覺的差異吧。畢竟,有些自然屬性的滿足,特別是先天的,直接通過人不自覺的隨波逐流即可輕松實現;而對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這些后天的雙重滿足則需通過一定時間和歷練,積累、學習、培養、提升后的自覺才可應對裕如。問題在于,在后天,分別實現自覺和不自覺的過程及其環境影響互動中,也許會因“學習”反而抑制扭曲了原本的天性,所以,老子說要“絕智棄辯”;也許會因不自覺的本性釋放而陷入對后天所需秩序的無知無畏,所以,孔子說要“見賢思齊”。而對這兩類方式的融會貫通,無論孔子還是老子都是不厭其繁反復講述,力求一覽無馀,當然也都是《論語》、《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等想要完整表述的,區別在于體現得多和少,或者呈現出來的整體邏輯在每個讀者自身看來清不清晰而已。但《論語》、《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等就在那里,挖不挖掘、領不領會、收不收獲、提不提升……無論如何還得取決于后學者自己。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一個人能夠做到“時哉、時哉”的“率性”,則已是自覺、自由、裕如地入“道”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