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維方式》
——研覽儒、釋、道、耶、穆、蘇、第五項修煉……的共性、差異及其適用邊界
第四章 易邏輯描述生命總規律
今日關鍵詞:易邏輯、學、經典教育、天圓地方、象/爻、典禮、禮/易
第三節 人文之易(上)
由于“易”的涵蓋性及其“絜凈精微”,其向政治人文的義理發揮,內丹修煉的指導應用,宇宙生命的探索指引……等等領域滲透則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也正因如此,對“易”系統深入的理解掌握和融會貫通又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如以偏概全,自設局限,畫地為牢之屬更是如此,如若只緣身在廬山中而不知其貌,就肆意攻擊其一端,不及其余,則更不知其可了。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因而,對“易”尤其切忌“不知量”。
據此,再來讀《易經》,除文字古澀譎拗外,希望不會再有如墜云霧甚或恐懼之感了。
根據前述涵蓋太極、陰陽魚、內八卦、外八卦和六十四卦模型,或簡化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從共性到分別的程度不同這個角度去系統地觀察“易”,它實際內涵了至少五個層次的邏輯:
層次一、全息邏輯。
1、認為A=A且A=B=C……
2、衍生的數理邏輯則有:0=0且0=1=2=3……
3、落實到人的生命實踐及其認知上,就是形式和意蘊的差別完全消失,此時既無形式也幾無意蘊,是徹底的“一”元論。“大一”或太極的闡述形式可以表述該邏輯。
層次二、陰陽邏輯。
1、認為A=A且A⊃B、A⊂B,相應的則有:B=B且B⊃A、B⊂A……
2、衍生的數理邏輯則有:0=0且0⊃1、1⊂0
3、落實到人的生命實踐及其認知上,就是形式和意蘊有各自獨立的特征,各自的形式和意蘊可以互相表達,是對待統一論。而“陰陽魚”模型即為其邏輯表達。
層次三、形象邏輯。
1、認為A不是A且A=A,泛化則有:B≠B且B=B、C≠C且C=C……
2、衍生的數理邏輯則有:0≠0且0=0、1≠1且1=1
3、落實到人的生命實踐及其認知上,就是形式有各自獨立不一的特征,但各種形式可以表達同一意蘊,是典型的拓撲論。中國傳統的取象比類當屬這類邏輯。
層次四、辯證邏輯。
1、認為A=A且A不是A,相應的則有:B=B且B≠B、C=C且C≠C……
2、衍生的數理邏輯則有:0=0且0≠0、1=1且1≠1
3、落實到人的生命實踐及其認知上,就是形式和意蘊有各自獨立的特征,是典型的相對論或對立統一論。這在西方哲學的傳統中,體現為思辨的特點。
層次五、形式邏輯。
1、認為A=A,泛化則有:B是B、C是C……
2、衍生的數理邏輯則有:0=0且0≠1、1=1且1≠0
3、落實到人的生命實踐及其認知上,就是形式和意蘊是針對具相并分別統一的,是分屬論,截然的或對立或矛盾或指風馬牛不相及之事物。
再次強調的是,人是各種因緣具足的小宇宙。上述五層邏輯均是其固有的內在邏輯,在人的生命實踐和認知中,出現任何人為的不具足或一味地固執其某部分或某幾部分,則都是違背“人的邏輯”或“人之道”的。
因此,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里所講的“合”與“同”的差異,實際上是表述對上述五層次邏輯系統把握的程度以及個體修為的層次。從層次五到層次一,單純“和”的程度越來越高,兼顧或努力兼顧五層的才是君子,否則就是“知和而和”了;而從層次一到層次五,單純“同”的程度越來越高,一味固執某層甚至非兼顧五層的均為小人。
同時,從上述五層次易邏輯可以得出如下推論:
有什么樣的邏輯或邏輯組合就有什么樣的參照系,那么,由經年累稔的潛移默化之傳承和影響,也就會形成相應的深入到各個個體、家庭、組織、民族、國家以至地球人類骨髓的本體論、方法論和價值觀。對于上述五層次邏輯,若非兼顧統籌,單就某層邏輯或若干層邏輯組合而固執之,則處置天道人情就會有失偏頗甚或進退失踞。而本書后續在探討各家思想邏輯體系的完整性時,“易”邏輯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系。
以中國為例,古代中國以前三個層次的邏輯為其主流,因而道德秩序井然,以至于曾經出現“獄訟清簡,囹圄空虛,刑措不用”的景象。但客觀上也造成寬柔有余而陽剛不足的文化特質,唐以降尤為突出;宋以后,基本是在周敦頤和邵雍有關“易”的再闡述上轉悠,而其主要關注點更強化了對人的本質屬性的闡述,也因此使得其在指導社會的生產、生活、社會關系等有關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之具體實踐的促進力度上,要弱很多。相較之下,幾乎同時期的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后來的所謂啟蒙運動,倒是更為關注人的自然屬性和部分社會屬性從“神權”或政教合一之統治中的釋放,這樣,就使得東西方在發展路徑的選擇和實踐上出現了巨大的分野;在封閉落后挨打后,近現代中國則在后兩個層次卯足了勁兒追趕,然其被物化之傾向或慣性也越來越強,幾乎有意無意地淡化了前三個層次。實在是“過猶不及”。若非及早改正,亡羊補牢,那么,缺少高度的富有、靈魂孱弱的軀殼、信仰迷失的執拗……將隨時可能成為待宰肥羊,待欺之民。茲事體大,不可不察。
根據上述易原理及其邏輯的闡述,可以明確和糾正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
其一,對“學”字以至漢字的再認知。
“學”,,甲骨文中從爻,從臼(雙手之形),從宀;金文里又在宀之下從子,小篆和楷書與金文一脈相承,漢字簡化后寫作“學”。因此,四形會意,表示在室內等場所,孩子或學子動手感受習演易理。
學,《說文》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韻》受敎傳業曰學;《書·說命下》惟斆學半。傳:“斆,敎也。”敎,從爻,從子,從攴;斆,從學,從攴;攴,手持鞭杖貌,古同“撲”,戒尺,猶言輕輕地擊打以示提醒和注意。
《說文》敎,上所施下所效也。效,會意字,表示手持鞭杖促使不愿行走的人行動起來,也即鞭策,引申為摹仿。可以看出敎與斆,表示老師或長者手持鞭杖,引導并鞭策孩子或學子習演易理,就像韓愈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作為受教者以為其成人前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在這些相關的所有字中“爻”至始至終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古人造字的時代以爻之代表的易及其全邏輯和實踐體系,作為當時所有知識、技能、學問以至智慧中的精華代表,至今也不過時,那么基于其衍生造字則是合理的,否則不致于此。而由于易本身的特征,可以看出系統完整深入地培養后代應是古人敎與斆的初衷,易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易”有止境,但“學”無止境。為更好擔待并實現作為人之價值的提升,不論學者或敎者,易之背景是不可或缺的,而實現敎學相長當是最和諧的狀態。
另外,從對學、敎、斆、效等為代表的漢字分析中可以看出,漢字不僅僅是記錄的原始符號或代號,更是內涵著源于前圣先賢對宇宙自然的深刻認知和簡潔總結。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其內涵、外延、美感以及未來的應用前景遠不是密碼型的索引式語言可以比擬的。如網文《漢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面向對象的高級語言》以及《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等非專業人事的鼓吹倒是對此有初步且中肯的論述。當然,尤其像古悉曇梵文這種同樣基于自然法然的文字文法,也有諸多優點是漢語可資吸收、借鑒與融合的,漢語發展歷史上簡單如“反切”這種漢語語音記錄方法,就是由梵語的音母與韻母的分析方法所衍生的。
由此,《論語》開篇的“學而時習之”之“學”是多么的重要。
其二,關于東方傳統文化的理解。
只有站在易邏輯和人之雙系統的高度去理解、研究、修煉、欣賞、應用諸如中醫、中藥、太極拳、氣功、辟谷、瑜伽、水墨山水畫……才是正確和系統的視野。否則,拿諸如面向實體性之具相科學研究的生物科學、化學與藥理學、牛頓力學、運動科學以至生命科學等去分析、測試、解讀,甚至欲納中藥、太極拳等到現有的科學體系中,也就是以化學方法提純中草藥,以肌肉力量或協同測試太極拳,等同于以解剖系統的研究方法去規范藏象系統,以直角坐標系去描述三旋坐標系,注定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水中撈月,最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以此瞎子摸象、似是而非的所謂研究結論去制定政策、導向配置,則無疑是拿生命當兒戲,等同于謀財害命。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之所以末那識和藏識目前只能由人的個別體驗或用個人的自性去親證所驗證,在于兩點:
一是,末那識和藏識就是人本身所具備的,和人是一體的。能夠體證也只是把隱藏著的末那識和藏識的功能給發揮了出來,本來也不足為奇;之所以僅限于少數人的體證,是因為一般人執著于前六識,使末那識和藏識暫且隱藏了起來,而少數人通過刻苦的鍛煉或天生就可以摒棄前六識,有關丹法、灌頂、各類瑜伽,建議有緣者修之受之。但具備此能力的各色人等借此惑眾則早已遠離了修煉的初衷。
二是,藏識以至“無垢識”是無分別的,而現當代的科學方法或其手段本身都是有分別和有差別的。也即按照分層、分類、分節的局部原則來發明和研制相應的儀器設備等手段去認知宇宙自然,但基于這個局限性的原則使得科學手段本身無法突破自己的分別和局限,也就無從“實證”無分別和無差別的末那識和藏識。
但令人欣慰的是,即便如此,“科學”也通過間接的手段甚至是邏輯推演開展了許多可貴的研究。但似乎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哪個人向那些科學家說:“你給我拿個黑洞、反物質給我瞅瞅讓我摸摸,否則,我就不信你那些說辭。”或者說那些科學家是偽科學,不管怎么說這些行為是體現了難得的科學探索精神。綜觀現代物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大都體現在理論物理層面,諸如弦論等理論的提出也大多以數學的手段進行推理和邏輯驗證的,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源于諸如量子力學在既有的科學方法和手段下,要以實證主義的思路顯然是不夠的。必須突破目前唯物化、具相化的科學研究思路。
對比之下,每個人自身都有而且時刻都在發揮作用的所謂看不見摸不著的元神、五藏、經絡等等,必然在“科學”突破自我之后就有相當的認知和體驗,而不僅僅限于少數的得道高人,更何況《黃帝內經》《難經》等著作即是現成的寶藏可資循就。
因此,在各類研究探索上,需要彼此尊重。面向實體性實在即解剖系統的西方醫學需要清醒自己的研究邊界,否則會橫塞蔽障完整意義上的健康面貌。也相信突破現有物化桎梏之后的科學通過超越現有的思維和方法,那么其未來必將有更大的視野、發展空間和潛力。
而中醫本具高度,那么在“致廣大而盡精微”上需要實現雙向突破,而對西醫的有效方法或成果拿來應用即可,不必抱殘守缺,體現兼容氣度。當然應嚴格界定西醫的適用邊界,因為西醫發展得越極致,其產生的副作用甚至新疾病越多,成本也越是讓人們難以承受。兼顧中西醫,最重要的是分清從不同角度層面對人這個對象的描述,體現層次,不可非此即彼。
比如,孔子的“仁義之道”所給出的對本質屬性、社會屬性、自然屬性的原則性要求,是維系藏象系統和解剖系統穩定和發展的原則性規定,是從智慧、行為、文化或社會關系層面對人的指導;《黃帝內經》則是站在藏象系統的角度,對維系藏象系統和解剖系統平衡的具體技術操作層面對人的指導;《易經》則是高度濃縮了的規律總結,并在規律應用的所有環節給出了該環節具備的特征及應對之策。而本節采用的角度或層次,是以自然、生命和人文之易進行分類的。當然,尚有很多圣賢從各個不同的層面、角度或當期約束去對待人這個對象,所以更是恭請讀者細心體會其背后的精髓實質,最好“得意忘形”。
總之,不管哪一方,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