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陽貨篇:孔子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孔子的這句話,兩千年來,爭議最多,擁戴孔子的人對這句話似乎怎么也解釋不清楚,反對孔子的人,好像抓住了孔子的把柄,認為這句話足以說明孔子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而且還污蔑了下等勞動人民是愚蠢的。
的確,正確的理解這句話,非常重要。
孔子是以一道貫之的,如果孔子的確是按照智慧和愚蠢把人分成社會的上下等級,或者孔子思想中含有按照人的先天稟賦和才質來把人劃分成上下等級,那么孔子的思想可以理解成:肯定了人與人在社會中先天的不平等,進而理解成孔子是維護不平等的等級統治的,進而孔子的思想,在現代平等文化的意義上,要受到拷問,并且要被淘汰的。
《論語》中的這句話,非常精煉卻是含混。
歷史上不懷好意的統治者,于是用這句話往自己的臉上貼金。
而歷史上的儒家學派,試圖對這句話作出比較公道的人性化解釋,也是甚為其難,很難在平等價值的意義上,對這句話自圓其說。
現舉例當今幾種代表性解釋:
錢穆解釋:中人之性,善惡可以遷移,而上知不可移為惡,下愚不可移為善。
楊伯峻解釋: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
南懷瑾的解釋:只有第一等智慧的人和最愚蠢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
李澤厚的解釋:只有最聰明和最愚蠢的,才不改變。
可見他們解釋的意義都差不多,但是這樣的解釋卻使孔子大失民心,因為這樣的解釋意義,背離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這樣的解釋,本質上表現出孔子是在為少數人的專制等級統治進行辯護。
既然上等的人是天上的一流智慧,而統治者是上等人,很容易推導出少數人因為天生智慧,所以才成為上等的統治者。這同貴族血液等級政治就沒有什么區別了。
筆者認為,這種解釋脫離了孔子的精神本質,是根本錯誤的,而且孔子之所以在歷史上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與這一系列的錯誤理解有很大關系。
筆者認為這句話應該做如下解釋:
只有不斷追求上進的人,才能達到聰明智慧,沒有志向、不求上進、心甘落后的人,會變得越來越愚蠢,這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筆者在很多文章中,反復強調了孔子具有十分寶貴的主體意識文化。
主體意識文化,必然是具有平等價值觀的,這兩者永遠是孿生兄弟。這種平等價值觀在孔子的思想中,就是中庸之精神。
什么叫中庸?中庸就是平等,就是公正,不公正怎么能做到不偏不倚呢?要做到不偏不倚,不獨立行嗎?要獨立,沒有主體意識行嗎?這些都是一環扣一環的思想邏輯。
因此,在《論語》中直接出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很直觀形象的平等思想,這個平等觀就如同基督教中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句子的前面一句話,是孔子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性相近也”的意思,表達了人生而平等,“習相遠也”,表達了人與人的差別,是后來學習生活習慣的不同而形成的。
緊接著孔子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就是講人的后天學習生活習慣,最核心意義的是主觀的學習上進心,主觀上進心強的,就會變的聰明智慧,而主觀上進性差的,甚至沒有上進心的,就會落后,變的愚蠢。
這樣來解釋,不是很符合孔子的思想體系和精神原則嗎?
這樣來解釋,上下文的意思不是連貫統一了嗎?
這樣的解釋,非常符合孔子的主體精神價值觀,因為孔子教育人,評價人,區分人,都是以被評價對象的主觀學習精神和態度作為判斷依據的。
筆者發現,社會上大量對孔子的指責,其依據是《論語》中個別與全文頗不和諧的字句,這種個別表面上“俗腐”的字句,就如同“臟東西”掉進了雪白的米飯當中,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這些句子比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可謂孝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等等,于是極端的人,就把它連同白米飯一起否定掉了。
而歷史上一直到今天,很多學者的解釋,擺脫不了字句考證之死板陋習,埋頭片面的作文字表面意義解釋,結果是依瓢畫葫蘆,不能對《論語》中的“唐突不妥”之處,做出合理解釋,或者是完全回避它的“不合理性”,更有甚至,是適得其反效果的強詞奪理。
筆者首先認為,這些表面上有悖于恒久文明意義的唐突字句,不會是偶然失誤造成的,因為《論語》是數百年的思想結晶,每句話都要經受歷史歲月的考驗,偶然的思想失誤,是會被歷史糾正的。
其次,這種不和諧很可能是我們錯誤的理解造成的,它們的思想本身應該是統一和諧的,因此如若就字面最靠近的意義,解釋的不是合情合理,我們就必須從它的精神邏輯出發,去理解它的合情合理,去理順它字面的意義。
本文就是一種嘗試。筆者還對“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可謂孝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等等難點,也作了全新的解釋。有興趣者,可在網上查閱到。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與您交流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