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維方式》
——研覽儒、釋、道、耶、穆、蘇、第五項修煉……的共性、差異及其適用邊界
第三章 人的生命結構及其內涵
今日關鍵詞:藏象、五神、精氣、經絡、生物微波、量子共振
第二節 藏象經絡
實際上,現實殘酷而又溫情地給現今“科學宗教”留下了一個清晰卻異常無奈的線索或窗口——“定義十分完好的科學正尷尬地面對著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中醫學,因為科學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中醫學……無奈的科學似乎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重新思考自己的合理性。”借用湯因比一句話,“因信念而遭受無端的責難是一種榮譽!淺薄的指責跟本質毫無關系!我們還是談本質問題吧!”本質是,中醫的既有理論體系及其實踐遠遠超越了整個近現代科學體系所能理解的視野。
《黃帝內經》的“藏象”,實際上就是“末那識和藏識”客觀實在的現實載體,也是對其系統而又詳實的描述,并且已被中國人實際應用并造福了中國人至少2000多年。
確實,自從《黃帝內經》成文后,它幾乎擁有著超級穩定和超越時代的理論體系架構。后世的名醫大家之所以成為名醫大家,也大多對《黃帝內經》的某些條文理解得更為深刻并在應用上更有體會和不斷印證而已,但在理論的深度和廣度上卻始終無法撼動和實現超越,即便有也是屈指可數的延伸和補充。如:
其一,《難經》、《奇經八脈考》、《傷寒雜病論》等對其作出了有益的補充和擴展;
其二,道家“內丹學”對其本質內核——“元神”等的涵養提出了更為細化的修行方法,而當代的祝華英所著《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應用》從自身體證和臨床實踐中對其作出了更為細化的探索;
其三,蔣堪政所著《場導發現——生物電磁波揭密》更是基于并綜合相對論、量子物理、信息能量質量三位一體、系統、信息、控制、自組織理論、量子醫學等內容提出的生物場導說(國內外的有些學者也稱其為“量子共振”)正跨越其門徑;
其四,李衛東所著《生命終極之門——<黃帝內經>謎局大揭底》對其理論體系框架作出的靈感性啟迪和解讀讓人為之豁然開朗;……但都沒有實現本質意義上的超越。而更為精深系統的闡述可參考印度《甚深內義根本頌》、《五十奧義書》、佛典《律部》的相關內容。
現在結合《黃帝內經》和上述幾本著作的延伸和啟發,重點以《生命終極之門——<黃帝內經>謎局大揭底》所展示和還原的基本結論——“一個核心兩個關系”,以及蔣堪政所著《場導發現——生物電磁波揭密》所展示的生物微波遺傳信息控制的輔證,來看看“藏象”的究竟及其同人體解剖系統的關系輪廓。在上述基礎上,再詳細論述“藏象”同“八識”特別是“末那識”和“藏識”的內在聯系。
這里的“一個核心兩個關系”,是指整個中醫學是立足于人的藏象系統這個核心,調節和平衡包括人體藏象系統和人體解剖系統之間、人體藏象系統和宇宙自然環境之間這兩種關系的“中介醫學”或“天文醫學”。如該書中“圖24 一個核心兩個關系”所示:
上述的人體解剖系統按意識主體及其組織結構的角度分為人體神經系統和生理解剖系統兩大部分。人體神經系統又分為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指大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生理解剖系統又分為各類臟器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循環系統、感覺系統等)和內分泌系統,上述九大系統為當今人體解剖學下的典型分類。
而人體藏象系統也按照其精神主體及其組織結構的角度分為兩大部分:藏象五神和五藏經絡。其中以藏象五神——“神、魂、魄、意、志”為其精神主體,為區別于大腦這個人體解剖系統的意識主體,特稱藏象五神為人體藏象系統的精神主體。關于藏象五神: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有:“帝曰:藏(臟)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膽)、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
《靈樞·本神》有:“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靈樞·本藏》有:“五藏(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靈樞·經水》有;“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靈樞·邪客》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可以看出,具體描述中有解剖系統下實指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如《靈樞·本神》所述;而其余描述中以“心、肝、脾、肺、腎”及其對應“神、魂、魄、意、志”迥異于解剖系統下的五臟則尤其明顯和更為普遍。在《黃帝內經》中:
神:“兩精相搏謂之神。”
魂:“隨神往來者謂之魂。”
魄:“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意:“心有所意謂之意。”
志:“意指所存謂之志。”這里的關鍵是“精”和“神”,“心”的關鍵要素也是“精”和“神”。此五神之定義顯然區別于有形之五臟。
五藏經絡——“心肝脾肺腎”、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為其基本結構。五藏之“心肝脾肺腎”為人體藏象系統的核心結構,經絡就如寬窄不一的河道水系圍繞著五藏流動不止。
經絡分為三部分,即經脈部分、絡脈部分和連屬部分:
1、經脈部分又分為正經類、奇經類、十二經別類三種。正經十二條,可分為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奇經八條,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具有一定循行特點的較大分支;
2、絡脈部分有十五別絡、浮絡、孫絡三種。十二經脈、督脈、任脈各分出一支別絡,加上脾經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浮絡是指分布于人體淺表部位的絡脈;孫絡是指絡脈中最細小的部分;
3、連屬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二經筋是指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和關節的部分;十二皮部是指全身皮膚按十二經脈所屬劃分的十二部分。
經絡中經氣的運行除了按一天之中的“當令”情況按照子午流注進行循行外,祝華英《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中更是揭示了更為深入而具體的經氣流循規律,也即如太極陰陽往返旋轉的運動一樣,“十二經脈”也是呈現左、右、陰、陽對立的“雙向進退運動”:
其一、十二經脈的內在機能始終都是正、負無休止的升、降、進、退運行。處于胎息時,發現的左右手足十二經脈正反運行方向表:
其二、人體中線的督、任二脈是“兩條”經脈相合并的,也遵循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運動機能;
其三、足三陽經和足三明、經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之“別絡穴處”的陰陽機能交合,是人體表、里、陰、陽經脈交換最奧秘的聯系之所;
其四、頭部的兩側,亦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進退運動機能;
其五、胸腔和腹腔內的臟、腑也有類似的陰陽進退機能運動。
總之,經絡縱貫人體上下全身,遞連著人體各個組織,起著“行氣血,營陰陽”的作用。
上述的藏象和解剖結構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體生命,兩者是運作互動,表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這也是人之“虛與實”在中醫學這個醫學術語中的相應體現。
其中,藏象精神主體——五神和解剖意識主體——大腦之間通過奇經八脈實現溝通。比如夢與藏象系統的節律是一致的,“陽動則夢”,“夢者魂行”——陽氣漸長,夢的內容也就越豐富,在太陽出來的前后達到頂點,而奇經八脈中運行的主要是陽氣,督脈直入大腦,主睡眠,主情志。“人有五臟(藏)化五氣,以生(控)喜怒悲恐驚”。大腦情志的巨大波動也會通過奇經八脈影響陽氣的消耗,進而影響藏象五神;
五藏經絡遞連著人體解剖系統的各類組織,并以其信息通道的作用調控著解剖系統。比如,通過人為針刺將信息傳導于經絡,再由經絡傳導給五藏,五藏之間按照生、克、乘、侮、勝復的五行運行機制,調整經絡中的氣血,進而實現調控解剖系統的功能,治療疾病。
需要提示一點,《靈樞天年》說:“人生十歲,五臟(藏)始定。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藏) 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也即,藏象五神和五藏經絡的兼備也是經歷了一個逐步成型從而布滿解剖系統之全身的歷程,至此藏象系統才正式完整和成熟起來,而藏象系統和解剖系統也得以完全融為一體,“神氣”也就正式安穩了下來。也即是說“……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之“降”的過程到此才算圓滿結束,人之生命從此踏上祂的輝煌之旅。
在上述的旅程中,宇宙自然環境按照和人體藏象系統以及解剖系統之間的系統交互分為精氣和能量營養兩類。精——先天之精、后天至精,與氣——五藏之氣、六淫氣、五運六氣,通過經絡系統為藏象系統提供營養供應;而飲食中的水、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類、纖維、維生素等則是解剖系統的營養基本構成。
顯然,上述人體藏象系統和人體解剖系統之間的互動和共生,實際上就使得陰陽這個純粹哲學概念,有了切實的生理原型:
在生命的總體結構上。“陰”指的是人體解剖系統,“陽”指的是人體藏象系統;
在各自能量的來源上。《陰陽應象大論》曰:“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也即人體藏象系統通過經絡從宇宙空間獲得的能量為“陽”——先天之精,稱為陽氣,從解剖系統轉化而來的能量為“陰”——后天之精,稱為陰氣;《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相應的,地球環境為“陰”;宇宙空間為“陽”。
在疾病來源的劃分上。源于人體解剖系統而最終影響人體藏象系統的疾病稱為陰病,由于藏象系統本身引發的疾病稱為陽病。
在人體生命的影響上。《陰陽應象大論》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陰陽離合論》曰:“陽予之正,陰為之主。”人體藏象系統主生殺,是人體生命的本質,屬陽;人體解剖系統主長藏,是人體生命的現象,屬陰。
在精神類型的劃分上。“神魂魄意志”對應五藏,稱為陽神;“喜怒憂思悲恐驚”對應大腦,稱為陰神。
……
上述兩系統之間相互合作和有機統一的陰陽平衡,就是健康,失衡即為疾病。
至此,“一個核心兩個關系”的內涵與原型,為人們理解中醫體系及其原理的概貌提供了一副簡潔明快的示意圖畫:
對于人體藏象系統中的藏象五神、五藏、經絡,在目前的科學認知上:
1、發現有循經感傳,沿經出現皮下硬結、丘疹點與皮膚病、紅白線、發汗帶、過敏、波動等現象;
2、利用經外線熱攝像法、液晶熱像圖攝影法、超聲波攝影法、輻射場攝影法同樣得出有關經絡穴位異常表現;
3、同時利用電阻電位、溫度、紅外線、同位素示蹤等科學手段也在印證著經絡的整體結構;
4、同時國外也在開展著藏象系統和解剖系統之間的關系研究,如經絡與體表內臟相關研究,有體壁內臟反射、海氏帶、牽涉痛與經絡的關系、內臟感覺傳導通路等;如經絡與神經體液關系研究,有經絡是神經激素運行通路的設想、經穴相對特異性體液因素的研究等……大多還停留在假設、探索階段。但無一不在繼續印證著《黃帝內經》超級穩定和超越時代的理論體系架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