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中國人永遠改不掉黑頭發黃皮膚一樣,中國文化的核心也永遠離不開以德治國。這種道德價值觀已成為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中,中國一長穿的歷史運動,無非是得道多助,或者是失道寡助。離開我們身邊不久的“文革”,就是這一歷史規律的一個巨大浪花。
道德在各個民族文化中,都具有核心的意義。但是中國文化的道德內涵,卻是獨樹一幟。
中國民族精神的特征,是相比其它民族精神(特別是西方)而顯現,因此它主要是近現代思考的對象。而任何民族的精神內容,主要是道德價值內容,因此民族精神的區別,也必然表現為它們道德價值觀的區別。
西方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宗教文化占據著決定性的地位。在基督教中,善與惡,是絕對對立,因此基督教信仰的善是絕對的善。
中國的道德價值觀,卻沒有這種絕對性。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解釋為不承認任何事物價值的絕對真理性,而孔子的道德思想,是中庸之道,可概括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孔子的思想都不是他們個人的創造,而是對中國最早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因此可以用老子、孔子的道德觀,代表中國文化的道德價值觀。
東西方的道德價值觀為什么有這樣的差異?這個差異的本質是什么?
我們首先分析道德的屬性。
在道德的本質上,中國和西方是一致的。西方是博愛,中國是仁,它們彼此深究下去,是一回事,而且它們被認識的原因,也是一致的,都是先驗永恒的。正因為人類具有道德價值認同的一致性,人類才會具有一致的思想、信念,人類的文化才能彼此交流,相互影響。
但是,東西方道德文化的使用價值不一致。
西方世俗社會的政治,是靠民主法治調節,或者依據弱肉強食的強權統治,道德規則在世俗權利中沒有決定作用,道德精神主要寄托在宗教文化中,而宗教文化遠離世俗價值觀,這種分離性、相互獨立性,為西方宗教道德文化的至善性、邏輯一致性,以及自我強大性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宗教中的道德是解決人類精神的信仰問題,也是滿足人類精神信仰的需要,這種精神功能,決定了宗教道德不能帶有務實性,功利性,模糊性,而是越超脫,越徹底,越純潔,就會越自由,越珍貴,越強大。
我們進行比較,“文革”實際上具有這種宗教道德文化的特征,而洪秀全的農民革命,也受西方宗教道德影響,有這種道德絕對化的內容。
道德的絕對性是人類精神信仰的重要條件和內容,因此這種強大的精神,一有機會就會闖入社會的世俗生活。
直到今天,西方社會乃至世界,毛澤東思想仍然有深刻的影響,這說明絕對道德精神,始終要尋找各種理想的形式,去頑強的表現自己。
筆者也因此認為,“文革”的思想與其是受中國傳統道德的影響,還不如說是受西方絕對道德文化的影響。“文革”的思想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與傳統舊的世俗文化觀念徹底決裂的革命精神,以及不斷思想革命的理論,恰恰是宗教所不懈追求的道德徹底精神。只是中國的文化政治制度,為毛澤東將他追求的徹底的道德精神推行于世俗世界,提供了條件。
當毛澤東發現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也是實現自己理想的障礙,就破天荒的在全民族開展了批孔文化運動。林彪很早就崇拜孔子,他發現毛澤東思想和孔子的思想距離越來越遠,他們彼此出現了文化價值的隔閡。
不能簡單的把林彪看作是陰謀家,政治從來就不是一條直線。林彪有自己的思想,有價值觀,他的價值觀相對其他領導要左,相對毛澤東要右。因此毛澤東后來定調批判林彪是“右”,而不是“左”,并且把林彪歷史上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右傾錯誤,也公布于眾。
“文革”以后,國家領導乃至全國人民,感到大徹大悟,于是撥亂反正。“文革”以后的思想路線,實際上是在傳統功利文化自發的影響下,實行改革開放,東西方兩種功利文化緊緊的擁抱,于是合而為一,創造出全人類最赤裸裸的功利文化,讓全世界瞠目結舌。
這一點,毛澤東可能想過,但是很少有中國人想過,而且到現在他們也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比如,中國的所謂經濟學精英,有幾個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各種利弊,最本質的都是文化的原因?又有誰真正關注經濟發展的文化價值呢?
一個朋友跟我說,在美國大學,一個人被認為是有思想,就是諷刺他精神有問題,這位朋友稱贊我的文章有思想,但又拐彎的亮出了社會不同的觀點,我知道這種看法有廣泛代表性,否則我的思想就不值得發表。但是美國如若真的充斥這種思想,美國豈不越來越變成腐朽的物質了嗎?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與您交流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