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晚周王朝思想文化的學術權威,因此說他亦是儒家人物出身,順理成章,老子在孔子面前,自稱是“仁人”,而“仁”這個概念是周禮文化的核心,孔子就是前來向老子學習仁者之道的,老子贈送給孔子的話是:
“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最著名的一個思想是“克己復禮為仁”,而老子送給孔子的話是“毋以有己”,完全表明了他們對周禮最高精神之一“克己”的一致的高度認同。
但是老子和孔子“克己”的各自思想內容卻不同,或者說價值觀不同,老子教導孔子克己: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老子“克己”意義明確,即益于自身,目的是保護好自己,是一種明哲保身,而孔子后來一生為之奮斗、視作天命的“克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己及人,更進一步的是“愛人”,這種從“克己”發端出來的文化價值區別,開始似乎“失之毫厘”,而愈后卻“差之千里”,到了漢代,老子和孔子的區別,變成巨大的鴻溝,甚至水火不容,司馬遷這樣評論了它們當世的天壤之別: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同樣是“克己”,但老子和孔子的出發點卻大相徑庭,因此他們各自的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最終會背道而馳,老子走向清靜無為、明哲保身、自私自利、小國寡民,而孔子走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總之,要求每個人向堯舜學習,通過克己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以仁為己任,任重而道遠,實現王道天下。
應該說,老子和孔子的對“克己”的兩種不同的立場,在《易經》中都已經具有,但是孔子發揮的是《易經》中的中國文化的主流價值,筆者認為,亦可稱之為“存在”的價值,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老子體現的是中國文化自然辯證法的非主流文化價值,筆者認為,亦可稱之為變化“虛無”的價值。
孔子的文化更能代表統治者(或者廣義的積極進取的中國人)以德治國有為的和強勢的意愿,而老子的文化更能夠代表民眾百姓,對于無法自主自己命運的一種消極的反抗(或稱為不積極的合作)和無可奈何的選擇。這兩種文化表面來看,一個是入世,一個是出世,其實都是世俗功利性的,只是前者呈現社會整體性和強勢的功利,后者體現社會中個體的和弱勢的功利。
另外要注意到,這兩種文化是互為條件的,也因此它們統一的存在于《易經》中,而它們共同存在的依據,就是中國的中央集權政治,因為集權,才需要強勢的道德文化,否則,秦始皇短暫的暴政就是最深刻的教訓,而提倡道德的首要政治目的,是要使每個人安分守己、各司其職( 包括 君主和統治階層),但做到這一點,光講大道理不夠,還要講小道理,即從個人的厲害關系出發(這和西方法治的出發點有共同之處),老子思想的本質就是提醒人們從個人利益出發去認識事物相反相成(如同佛教中的因果報應)的發展規律,去克制自己,節制自己的欲望。
所以客觀上講,老子文化的最終意愿,是能夠殊途同歸的達到和孔子一樣的政治目的,即天下和諧太平,因此,在《論語》中,可以見到很多和老子思想相似的論述。
先提一點個人的看法:筆者大膽的分析,《論語》中其實隱約的含有孔子十分推崇老子的思想。
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這個老彭,是否含有老子,學者有不同看法。
孔子還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這里提到的“聞道”,比作生死意義,應該不是一般性的“道“,而是帶有根本意義的”道“,否則孔子把生死看作太隨便了,會給人一種說大話和作秀的感覺,因此可以假設,孔子講這句話是指一次重大學習經歷,那么是不是指請教老子那次重大的學習收獲呢?
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對比一下,孔子稱贊老子是“吾不能知”的天上的“龍”,贊譽是多么相像!
上述能否說明,本原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關系是相當融洽的,特別是孔子,很可能把老子視作自己的啟 蒙 老師和當世的精神導師,的確在《論語》中,孔子很多的思想和老子是一脈相承的。試舉例:
比如,老子主張清心寡欲,而孔子也是寧儉勿奢,儒家原先是有很多繁瑣禮節的,特別在祭祀婚喪喜事等重大場合,在《論語》中,孔子主張對儒家的一些鋪張的傳統儀式進行改革,孔子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中一段話耐人尋味,“仲弓問子桑伯。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孔子贊成為政從簡,但是學生提醒老師“居敬而行簡”不是更好嗎?孔子馬上反應過來,“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是不好的,這里反映了孔子具有和老子一樣的無為而治的潛意識,但是孔子馬上又將自己的思想納入政治有為和無為關系的中庸之道當中。
老子是希望回到遠古的無為而治,而《論語》中曾子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子更是直接的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以上,孔子主張的寧儉勿奢和政治清明的思想,和老子從簡無為的思想不是很接近嗎?
寧儉勿奢還表現在個人生活上,孔子贊成艱苦樸素,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孔子希望學生做到“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因此,孔子特別稱贊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為人處世之道,和老子對孔子的教誨:“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也十分相像。
孔子教導學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多聞闕疑”,“多見闕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毋“克伐怨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論語》還記載了曾子的話:“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等等。
以上對于孔子和老子相互思想關系的分析,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孔子對老子如此崇敬的深刻原因呢?當然這都是筆者的推測,是無法考據的,只能從他們的思想言語中去本質性的推理想象。(后文待續)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 0512-65186757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