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能改變世界,但卻能改變自己,但是,改變了自己,卻促成改變世界,這不是名人名言,這是我樸素的感悟。這似乎是詭辯,但這卻是真實存在著的歷史中的和現實中的矛盾。
人類歷史的活動中心,就是人和外部世界的關系,而外部世界除了自然界以外,就是獨立于個人的人類社會,一個人的價值,是在社會中得到體現的,這是一種社會價值觀,而一個人的價值只囿于個人欲望的滿足,不管這種滿足是粗俗還是高雅的,也無一例外屬于動物的屬性,他們和外部的物質世界一樣,像一顆流星,剎那而過?! ?/p>
人的精神的可貴,就在于它可以追求一種永恒的價值,有了一種永恒的價值,人就有了信仰,有了信仰,人的靈魂就有了歸屬,靈魂有了歸屬,人生就有了方向,因此, 魯迅 先生說:中國人沒有靈魂,因為他們沒有信仰,沒有信仰的人,人生也沒有去向,阿Q是普遍意義的典型,阿Q這樣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中國應該向何處去。沒有去向,就沒有向心力,因此,這群人就是一盤散沙。一盤散沙,意味著不團結,但正因為是一盤散沙,在強權下卻極容易形成空前的團結,這就是中國的一種歷史和現在的文化,中國能夠離開強權嗎?袁世凱失敗后,中國陷入混亂,三四十年代,社會都在討論中國是不是需要一種強權,毛澤東的無產階級專政終于戰勝了蔣介石的一黨專制?! ?/p>
魯迅批判中國舊的專制社會,認為它把中國人變成沒有信仰的奴才,事實是這樣嗎?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基本事實,魯迅進而批判統治階級的文化,即教育這些奴才的文化思想,魯迅把矛頭直接指向孔子,認為孔子就是統治階級的文化婢女,是代表一種奴才政治文化,甚至是吃人的文化,事實是如此嗎?筆者卻堅決反對。這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自相矛盾,本人已在其他文章中作了深入的分析,在此,不予展開,但要強調一點,歷史的發展不是北京的長安大道,寬廣而又筆直,而是充滿著復雜、自相矛盾而又相反相成,他們之間絕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一種復雜的、矛盾的辯證關系,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簡單的說,孔子和統治階級有關系,孔子直言不諱的表示“學而優則仕”,孔子是為社會培養管理統治人才的,但是孔子絕對不是為統治階級培養奴才,至于統治階級如何將孔子的思想改造成奴才政治的思想,那是不以孔子的個人意志為轉移了,那是一種專制政治利益的使然,至于中國專制政治的文化淵源和因緣,那永遠可能是一個天命般的歷史之謎?! ?/p>
現在轉到我要講的主題?! ?/p>
北宋程頤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弊x者注意,本文開頭說,一個人可以改變自己等觀點,現在提醒讀者學《論語》就是改變自己的一個途徑。程子還說“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筆者對這些評價深深贊同?! ?/p>
怎樣去理解程子的這些話?讀了《論語》為什么會改變一個人?筆者試作如下解釋:
因為《論語》談的都是人生最重大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問題,如若能對這些問題有了正確和深入的認識,必然能夠影響和改變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人生重大的問題最關鍵的莫過于價值信仰,而孔子恰恰提供了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價值坐標,我們熟知在商品經濟中有價值規律,它是抽象的,卻又莫過于最普遍自然的,而孔子推崇的人性價值觀,如同價值經濟規律一樣,是抽象的,但同樣也是在人類社會中普遍自然的,有了這種自然屬性,就有了它的永恒性,世界最杰出的當代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孔子的價值觀是全球人類未來發展的最好的選擇,可見孔子思想超越時空的價值,是屢屢被世界上最優秀的思想家一再拔高的?! ?/p>
孔子的價值觀有很多種表述,但意思是一致的,試舉例如下: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第九篇子罕)。
這句話的白譯,孔子不多談功利,廣而言之,即不多談物質利益,而是經常談命,孔子自稱五十而知天命,經常談仁?! ?/p>
這句話充分的反映了孔子思想的高度,孔子把握了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這個矛盾就是利和仁義的關系,就是物質崇拜和精神崇拜的關系,就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系,孔子死后一直到今天,人類社會無論是哪種文化,都試圖處理好這種關系,它們處理的不同方式,或者不同側重點,就表現出各自文化的特色,表現出不同的社會發展內容。不論我們是否贊同孔子的價值觀,但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孔子以最簡練的、最本質的思想方法,將中國文化推進到一個最高的思維層次,也是因為有了這種高度,因此,后人凡是贊同孔子價值觀的,也無從再去超越它,包括研究了全世界兩百多種文明興衰的 湯因比 先生?!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