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申明,我不太喜歡運用專業詞匯來堆徹文章,簡單說明我的個人觀點,但這可能使文章充滿歧義。這里我只是闡述觀點,剖析問題。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有力的思想武器,是我們認識、改造世界的工具,它好比我們削蘋果用的刀。馬克思發現了辯證法,中國古人也發現了它,我們是辯證法的最早發現者和使用者,辯證法是我們傳統文化一部分。依照辯證法的觀點,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好壞只是針對當時人當時事而言,或者說事物本沒有好壞,只是因為使用者對它產生了需求,能滿足需求便“好”,而“壞”是由于我們的欲望太多(以后有時間再詳細解釋)。“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世人都認同這個吧。我的觀點是,要用辯證法削剪傳統文化這棵樹,而不是把它砍倒。
春秋以前的文化及典籍為皇室所獨占,文化只停留在社會權力金字塔的頂層。春秋戰國,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皇權下落。隨著權力的下移,文化也流向權力金字塔的下一層(諸候伯王等貴族),百家爭鳴出現。諸候紛爭,社會失序,各家紛紛提出自己政治主張、施政理念,以實現天下一統,國家安寧。
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成為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主體。封建王朝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而士大夫階層依附于它們存在,農民是社會最低層階級。皇帝——士大夫、鄉紳——農民(只寫大概),構成了權力金字塔。儒家(傳統文化)懸停在了金塔的中上層(相比奴隸社會已有進步),形成這種局面原因有二:統治階級以暴力為權力,為維護統治強制確定儒家的地位;二,封建制度下生產力低下的狀給予勞動人民極大的生存壓力,從初生到死亡,他們一生都在勞作,為活命而辛苦勞動,一刻不得閑,時時刻刻提心吊膽,擔心自己餓死,擔心下一代夭折。儒家道德觀在思想上綁架了人民,是統治挾持臣民另一武器。告訴臣民要愛護家庭,照顧妻小是"人"的責任所在(上有老,下有小),事實存在這樣因無法養活家庭而自殺的農民,晚清民國這方面的事件記錄不少,農民能有什么壓力呢,無非是生存壓力太大,無法承受。皇帝、士大夫可以不勞而獲,因而可以抽出時間,花費精力來學習文化,從事文化創作。這可以用管子的話來解釋,"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事實也如此,古典文化的創造者絕大多數屬于社會中上階層。再者,稍有財力的農民發達而成為地主,那時稱為鄉紳,他們是直接影響農民階層的群體,皇帝的治國思想由他們傳達給農民,鄉紳教農民禮儀廉恥、文化風俗,培養他們最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奴役農民。同時鄉紳也起到農村基礎建設的作用(如修橋鋪路辦學校)。一句話,封建制度下,農民只能從事農業生產,上層階級負責文化傳承創作。在天時地利人和社會局面下,農業生產能滿社會足需求時,天下太平安定;天災人禍時,農民所生產的糧食交稅后沒有自己的那一份,在生存的原始壓力下就反抗暴動,改朝換代正式上演。這也是前一段時間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改革的底線就是不餓死農民“。他這觀點已不合適宜了,社會制度變了,規律會有所改變。
儒家(傳統文化)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其實并沒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反對陣營里,一部分人不懷好意,想滅我華夏文明,一部分人沒有主見而跟著瞎起哄。只要對儒家稍了解,就可以明顯察覺到一點,那就是后世儒者把孔孟思想給扭曲,歪曲,錯誤理解了,更壞的是它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被采用。說起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國人總是用”博大精深“這一詞語來形容,確實如此,但覺得悲哀的是,現在我們并不了解傳統文化,談不上改造利用,更加談不上發揚光大。在我看來,就儒家來說,他包括個人道德修養方面——“溫良恭儉讓,養浩然正氣,舍身取義,修身齊家,忠君愛國“等;個人的社會責任方面——”扶老攜幼,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等;社會秩序方面——”君君臣臣,三綱“等;關于如何學習——”學而時習之“等等。有”好“有”壞“,孔子看不起干體力活的人,孟子的君子遠庖廚....《四書五經》
記載明確。且先不論正確與否,至少它涉及多方面,自成一個體系,這就是博大。在我們后世看來,封建統治者能采用一個奴隸制度的極力維護者——孔孟的思想主張,豈不是很大度包容!其胸懷智慧值得我們敬佩,哪里像我們今天部分人嘶心裂肺地反對前代的一切文化。見多識廣的部分現代人原來如此狹礙無術,其態度水平完全不如在已長眠地下千年的”獨裁者“。
一直,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中國封建主用的是外儒內法的統治方式,大家公認是這樣,源于漢宣帝的話,”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在我看來,這個觀點還有待于進一步證明。下面只是個人的觀點,任何規章制度都是分配調節利益的產物,這個規章制度就是法的萌牙,”法“在法家之前就存在了,法家更加強調突出它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我個人猜測而已,希望結交法學方面的同仁共同研究交流)。而“外儒內法”,這個”法“的概念應該不是法家中的”法“的概念,也就是說,如果諸子百家里沒有法家這一派,封建君主照樣會制定相應規章制度以協商利益。法家也好,儒家也好,統治者并沒有全盤接受,封建主有條件地選擇性采用了對統治天下有利的部分。在皇權統治下,誕生了許多“儒者”,但是這些人,只是拿封建統治的條條框框,去加工改造、發展討論符合“統治”需求的部分儒家學說,另一部分儒家學說被冷落了。滿朝文武思想高度統一,盡量取悅龍顏,封建權力下規定學術只能朝利于維護統治的方向走,這就是思想禁錮,越雷池的后果就是被殺頭。而一次一次的改朝換代,著實嚇倒了后世皇帝儒者,越靠后的皇帝儒者越怕,它們不知道這怪現象背后的規律。極度恐慌之下全面壓制異端學說,越到后世,思想壓制越變本加厲,民族思想洪流到后來被截流圍堵枯竭成為涓涓細流。所謂的程朱理學只是大唱皇權,“存天理,滅人欲”,皇帝儒者驚恐下的奇怪學說。我們也可以體會到朝代越靠后,社會越是死氣沉沉。在這里,我的意思是:儒家文化博大,涉及方方面面,有精華,有糟粕;封建主只是先擇性地采用了有利于維護統治的部分,如今看來,封建制度下變異的儒家當然不是我們應該認同的,但也不要一概而論,全面否定。我們要擷取有利于社會主義的傳統文
化,冷落不合時宜的糟粕。
再說孔子其人。尊他為圣人,這是后世皇權賜給的榮耀。他只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點我們現在很清楚,從來沒有什么神仙圣人。歷史中的人物,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孔子在那個時代,總結保留了大量的前代學術,也提出了個人的思想學術主張。那個混亂時代,孔子(百家諸子)濟世心切,盼望天下太平,紛紛開出自己的藥方。至于后世,統治者采用與否,決定權不在諸子,統治者可自由選擇墨家,法家,道家或其它。后世統治者采用儒家,是孔子的榮幸,他的治國理念能讓天下太平,也是后世的幸福;否則,是他,或許也是后世的不幸,對此我們如何評價?就像我們的口頭禪“長的丑不是你的錯,錯的是你明知丑還跑出來嚇人”,孔子學說好與否,當時治下人民能深切體會,史家著之于書。封建時代過去了,我們是旁觀者,我們來總結。儒家是封建王朝統治臣民的工具,肯定不會代表下層農民的利益,封建王朝是地主階級的天堂,是農民的地獄。是封建主選擇性地采納了孔子的學說而不是孔子復活成古代一個個皇帝施行了自己的主張(嘿嘿,也未必喲!)。如果我們現代人覺得封建統治方式丑陋,不光彩,那是因為我們站在人民的一邊。按我們的那句口頭禪,應該是封建主要接受我們的批判,他們幾千年來一直把孔子那套丑陋的學說搬出來嚇人,沒錯吧!如果孔子的學說沒被采用,他的學說沉寂了,大家也不會嗷嗷叫。人,特別是名人,總是毀譽參半,我們何必跟作古的人過意不去,選取那些對當下的我們有用的知識,那才算是科學的態度。孔子是人,更是數千年前的古人,我們能要求他解決數千年后的所有問題?如果我們認為他可以做到,那只有兩種可能,他真的不是人,是神;我們太愚蠢固執,他開出的這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我們弄不懂,無法適應,因為弄不懂,所以我們要丑化孔子,批評孔子。孔子可笑?我們可悲?蔬菜生蟲了,我們不去除蟲,反而一味袖手旁觀,抱怨批評那棵菜,就怎么生蟲了?很顯然是我們后世要求太多,總希望孔子(先輩們)一個人就解決掉后世子孫面臨的所有問題。誰都明白世過境遷,時移事移,而誰都沒理解這個道理,我們何其懶惰愚蠢!
外儒內法的封建主統治手段,有一扇方便進行“私人統治”的大門——“上天”(天命),“上天”皇帝臣民都起作用。所謂“內法”,實際只是統治臣民的借口、愰子,對皇帝本人不起作用,沒有包含具有實際意義上監督限制皇權的條例,“法”遠沒有儒的威力大。唯一能監督皇權的就是“上天”(儒的力量)。利用“上天”的力量,大臣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帝,可這常常蒼白無力。“上天”在一定程度上能監督限制權力化的皇帝,但不能限制監督真實的人。電閃雷鳴等鎮住的是人,而不是權力化的皇帝!一次兩次可以嚇著人,中國人又是極現實的,一旦發現“上天”經常爽約,皇帝的忌憚就變成了懷疑,最后完全不“信邪”了,這種對皇權的約束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缺少“監管”這一文化元素,而且這“上天的懲罰“還是孔子的后世董仲舒發明的。天下就一個皇帝,統治著成百上千批官員臣子。皇帝沒能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這就形成了勢單力薄的皇帝與盤根錯節的成百上千的基層官員對壘的局面,圣明的皇帝對官員腐敗也無可奈何,鞭長莫及,所以官場腐敗是制度缺陷必然的結果。至于后來的佛教,在我看來是主要被用于撫慰”受傷的身心“,主要是老百姓,聊以麻痹自己,給自己找個甘愿被壓迫的理由。
很多人主張全盤否定儒家,否定傳統文化。如何否定?舉例來說,從今天起你直接叫你父母親人的名字,你可以可以與父母分家,可以不照顧年邁父母,做得到嗎?家庭觀念己經深入民族骨髓,部分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環境下已經不可能去除。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儒道法墨家及后來中國化的佛家。首先我們應界定清楚,儒道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我們也不要試圖把它發展成為宗教,道家是道家,道教是道教(宗教)。如何用辯證法改造傳統文化?舉例說來,封建意識強烈的成份大力批評,比如君為臣綱,夫為妻綱,愚民政策(使民無知無欲)等;治學態度(學而實習之)、個人修養(舍身取義)、社會道德(老吾老及人之老)等;改造諸如“天地君親師”,使之發展成為保護環境、尊師重道的觀念。按批評,改造,利用要求科學系統梳理傳統文化。儒家用于建設維護社會公德,法家用于制定法律條文,建立社會秩序。同時針對傳統文化缺乏監管這塊,要制定有效的監管(響應古人“天子范法與庶民同罪”的吶喊),利用嚴刑峻法(這不是說殘酷的身體處罰),塑造規范廉潔的社會政治經濟行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是公有制,集體利益至上,道德法律要時時體現這一點,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堅決反對人亡政息政治結構,保證人民的果實不被竊取(我們在這點沒有歷史、文化經驗,可借鑒西方)。改造傳統文化,使之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化的文化作為民族文化主體,積極吸收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社會主人翁意識),伊斯蘭文明的優點(禁止黃賭 毒 貪瀆 斂財,清潔的食物等)。
如果人民能重新當家做主,第一要務是培養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提高民眾的辯別能力。吸取毛主席時代的經驗教訓,在那個基礎上查漏補缺,保證人民世世代代當家做主。古老文明需要新生,從歷史來看角度來看,傳統文化是不斷向下傳播擴散的,由最初的皇室擴大到士大夫,隨著封建王朝的瓦解,現在我們整個社會成員都有機會學習傳承,要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如何制定沒有歧義的中文法律條文?如何有效監管權力運作?采用何種教育模式?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利用傳統文化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希望和同仁一起研究交流。
社會主義農業實行合作社好還是農民單干好?論壇上大都傾向搞合作社,我聽前輩人講過,那時我們那邊村民很多都是消極怠工,當然全國其它地方也有做的好的。各地可能情況不太一樣吧,采何種形式的農業生產不是重點,關鍵在于強化管理使之符合人民獲利的目的。制度不代表一切,制度好,也不能松懈、甚至撒手不管。試看如今祖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