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人都知道,目前的中國實際上是一個紙糊的中國,浮腫得已經病入膏肓,生死存亡已到最后關頭。何去何從,刻不容緩的擺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要想浴火重生,必須追根溯源,找到致病的根本,那樣才能對癥下藥,深化改革,撥亂反正,走上一條崛起的光明大道。
中國何以重病如此?書生誤國也。
過去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那是指亂世之秋。其實,太平盛世,書生亦不能當國。一個數億人口的大國王朝,不是你讀了幾句書,上過一個什么著名大學就能治理得了的,更不用說一班子這樣夸夸其談的家伙來群治了。有時候書生賣起國來、敗起家來是眼睛都不會眨的。大宋王朝文治斐然,“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是宋人,四大發明有三種是在宋朝誕生,宋朝的經濟貿易歷朝第一,但大宋王朝一百多年有哪一天消停過硬氣過,哪一年不是在對外進貢納款,這些都與宋朝崇文、重文、滿朝書生、甚至連皇帝本人都是著名知識分子的國策不無關系。最后國破家亡,皇帝被擄,身死異域,為天下笑者,不足怪也。
歷史地看,知識分子的特性決定了其不足以獨力擔當國之重任,這個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先進分子是國家健康力量的一部分,且只是一小部分,在特定歷史時期,對國家人民可能有正面作用。
先秦時出現了“士”這個階層,產生之初,他們是完全依附于權貴的,是統治者的附屬物,統治者也大量豢養門客,貯存社會智慧為己所用。戰國時期的四大公子個個都豢養門客數千。這些被豢養的門客,他們有智慧,有膽量,有理想,有抱負,也有自己的節操和骨氣。他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殺身成仁,舍身取義”,“食人之祿,忠人之事”。總的來說,他們把個人理想和天道正義結合得比較好,在為統治者服務的同時實現個人理想,有時候客觀上為老百姓造一點點的福。張儀、蘇秦是其中的佼佼者,自薦的毛遂、客孟嘗君的馮諼、竊符救趙而北向自剄的侯贏、義不帝秦的魯仲連、刺秦的荊軻、完璧歸趙的藺相如等等都流傳千古,他們使得“士”這一階層在社會上樹立了正面形象;而諸子百家影響所及,又使得“士”這一階層龐大起來。
秦之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獨尊儒術,作為知識分子的“士”階層是每個王朝的一支重要力量,雖然不是決定性的力量。如果不幸成為某個王朝的決定性力量,朝堂上必然會出現“主戰”和“主和”兩派,而且一般是主和派占上風而致最后破國亡家。即使作為一支重要力量而存在,“士”也是必須保持其優良傳統和品質的,否則“士”的形象是負面的。
幾千年以來,知識分子一般有如下選擇:
一、在有道的王朝,勇于出仕,“端居恥圣明”,造福天下蒼生百姓。個人理想、統治者利益、百姓利益三位合一,所謂“達則兼濟天下”。
二、在無道的王朝,君昏臣暗,恨其不幸,怒其不爭,苦口婆心,以死諫爭。楚國的屈原、東漢的黨錮之禍、明朝的東林黨人、清末的維新黨人以及歷朝歷代中所置的諫官,即是此類。
三、在無道的王朝,同流合污,或主動或被迫,助紂為虐,為榮華富貴而當幫兇,殘害天下百姓。
四、在無道的王朝,不只是殘害百姓,干脆做漢奸。其歪理邪氣說一套一套的,說得天花亂墜,水都能夠點燈。
五、在無道的王朝,潔身自好,退處山野,冷眼旁觀,不為五斗米折腰,獨善其身,譬如“竹林七賢”之類。
六、在無道的王朝,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為救國救民于水火,把自己融入到勞動人民中而工農化,領導人民起來推翻無道的統治者,譬如第一代共產黨人。
由上可知,知識分子要想成為一支正面的力量,必須要有民族責任感,要胸有天下百姓。最優秀的知識分子是“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其次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至于“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好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和隱士,要看他所處的時代。其余的皆不足道,不僅不足道,而且應該努力改造。總之,知識分子的“骨”和“節”是至為重要的,有“骨”有“節”才能為民請命,為國謀福,為天下蒼生存道義,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否則,無“骨”無“節”而尸居國端,就是大奸大惡、禍國殃民之輩。
但有“骨”和“節”的知識分子,在封建社會里,他們與反動勢力作過堅決的拼死的斗爭,卻從沒有成功過。因為他們是站在王朝的角度,沒有站在人民的角度,力量有限,最后憑借王朝的力量有時候占一點上風。站在人民角度而成功的,只有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所以,知識分子的方向,應該是工農化,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權貴服務。否則,脫離人民,畫地為牢,孤芳自賞,或者成為御用文人,成為幫兇,成為附庸,或者成為民族敗類而自取滅亡。
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看,在幾千年的官權社會里,“士”很渴望也很容易向官權靠攏,或是同盟者,或是監督者,或是附庸,或是幫兇;而在工農當國的社會里,“士”卻很不愿意也很難工農化,而恰恰是在它們工農化時國家最強大,民族最興盛。“士”如果不幸而官僚化,成為社會的主體,則國家最弱小,民族最衰弱。“士”是一個缺少獨立性的階層,所以,精英當國,國之不祥。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精英從來就不能單獨創造歷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