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靈魂的:工具“理性人”
——《易龍圖》:大自然生命體信息思維建筑之九
因此,正像機械工業的高度發展,在解決人類社會器物創造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帶來了破壞大自然的整體生機的副作用,造成了器化世界、喪失靈魂的工具“理性人”一樣,偉大的牛頓,也因其一系列的錯誤定義,誤導了西方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方向。
一是,絕對空間“自身特性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處處均勻,永不移動”【英·伊薩克·牛頓著《自然科學之數學原理》陜西人民出版社 武漢出版社 陜西大澤印務有限公司 2001年1月第1版 2005年2月第6次印刷 P11頁】的特殊規定,并沒有擺脫掉上帝超然于物外的理念規定。他的“普遍聯系”之上,還有多出來的一個“一”,反倒因其理論的巨大成功,更加深刻了割裂思維的烙印。
二是關于時間:“絕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由其特性決定,自身均勻地流逝,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又名延續;相對的、表象的和普通時間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論是精確的或是不均勻的)對運動之延續的量度,它常被用以代替真實時間,如一小時,一天,一個月,一年。”【P10】
這一定義的實質,一方面是與絕對空間的定義一樣,其割裂思維是同一的,共同留下了上帝作為“第一推動力”的回歸寶座;另一方面對時間的認識是錯誤的,丟掉了“時間”的對象“載體”自身的延續性。
三是絕對運動搞錯了對象,混淆了大自然的生成法則。因為牛頓的絕對處所和相對處所,本質上都是“空”的;所以,他也就錯誤地把器物的移動,當成了絕對運動。事實上,應該說只有c(能)的運動,才是絕對運動。
四是關于引力,即吸引和排斥。牛頓的解釋除“鐵趨向于磁石”是正確的自然屬性,其他的例舉和說明都是錯誤的。也就是說,牛頓的“向心力使物體受到指向一個中心點的吸引、或推斥或任何傾向于該點的作用”,完全是對假象(假設的對應物體)的解說,而不是對真象的正確表述。而這一錯誤又是來自于他對于慣性的錯誤定義。所以,
五是“慣性”的錯誤陳述。我們先看看“定義3”【P6】是怎樣描述的:“Vis insta或物質固有的力,是一種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物體當中,大小與該物體相當,并使之保持其現有的狀態,或是靜止,或是勻速直線運動。”“由此看來,這個固有的力可以用最恰當不過的名稱,慣性或慣性力來稱呼它。”
唉!每當作者試圖研究和認識這一問題的時候,內心總是升起無限的悲傷和感慨。這倒不是因為作者正是在這一“慣性”“真理”的指引下,才讀懂了西方,既當今世界上所謂的現代科學知識體系,或者說這一“真理”給科學帶來多大的傷害和罪孽;而是因為牛頓是真誠的、天才的,這一“真理”的來源是現象的、實驗的和“實用”(田辰山的思維就在這里塌陷)的。更不是因為這一“真理”是與中華傳統道德(整生邏輯)是正相違背和“沖突”的。
而是因為,真正科學的闡述應該是:根據能量守恒法則,運動會損失物體的“質量”,所以物體才有保持自身之“質”的“能動”的反抗作用。但,這種作用,不應該稱其為慣性或力,而應該稱其為:道行(在自然的意義上)、德性(在社會的意義上)。
這一問題的詳細解釋需要留待后面的章節中去進行,這里需要解決的真正問題則是那個“力”字,或曰力的理念、“范疇”。牛頓雖然是在文化的慣性上拿來即用,但是恩格斯對“力”的認識卻使我們不能不對牛頓力學有一番重新的審視。
“運動的可量性使力這個范疇具有它的價值,否則力就沒有什么價值了。因此,運動愈是可以量度,力和力的表現這些范疇在研究上就愈有用處。因此,這些范疇在力學中特別有用,在那里,力還進一步地被分解,被看作復合的東西,從而時常得到新的結果。可是,不要忘記,這不過是頭腦中的運算罷了。如果把力的平行四邊形所表示的真正合力的類比應用到真正簡單的力上,那么這些簡單的力并不因此就變為真正的合力。”【恩格斯《自然辯證法》P258頁】
問題是這已經是夠客氣的了。
黑格爾更狠:“說磁石有靈魂(如泰勒斯所說的),比起說它有吸引力要好一些;力是一種性質,性質是可以與物質分離的,可以想象為一個術語;而靈魂則是磁石的這種運動,是和物質本性等同的。”【同上P257】
這兩段話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所謂的“力”、及“慣性”,都是可以游離于物體自身之外的,而不是什么“物質固有的”。且,按照常規,僅僅從這兩個引述上,中國讀者理所應當更親近于“道行”、“德性”之說。
但事實上恰恰相反,就當今世界的文化現象來看,靈魂已經“空心化”的中國大眾,也許更愿意相信“慣性”,而不是道行和德性。而超越了,或者說找到了控制壟斷方法和思想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有良知的智識分子,則更愿接受道行和德性,而無任何留戀地拋棄“慣性”。也就是說,作者的思想,恰恰與一些接受西方現代自然科學“先進”或“現代”理念,而反對“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專家、學者們的認識正相背離的。
六是牛頓關于“物質的量”的定義1,誠然是數學的,對于人來說,是可運算和計數的。但是,卻依然不是“物理”的,即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質。也就是說,正因為牛頓概念定義的混亂,導致了西方現代數學、物理學、宇宙學知識體系的“大混亂”和哲學思想的大混沌。而在這種混亂或混沌下,西方物理學家若想建成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那也就只能是白日做夢了。
把物整死,讓器動起來,沒有上帝之手是不行的。所以牛頓的歸宿必然是“上帝之城”,“數學語言的家”,“數學語言是存在的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